母校的信物

时间:2022-07-31 11:27:21 浏览量:

方向明

“这里就是我的母校。”

远远看见一幢二层青砖小楼,我急急地向同事们介绍。

是的,这是我曾经读书三年的母校,现在,唯一可说叨的,只有这幢教学楼了。母校早已不再叫余姚师范了。又多了名称,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余姚市委党校,等等。这一次,市文艺界读书会安排在这里。毕业后来过几次,能在此住下来还是第一回。同事们听了我的介绍,有些惊奇。你就是在这里读书的?不是在四明山里吗?就在这里啊,我说,就在这里。这是我们当年上课的教室。那时候,门楣上写有八四(3)班的字样。过道两侧的墙上,是两块黑板报。东边一块,是校文学兴趣小组的园地,对面是各个班级轮流出的。我在文学兴趣小组负责出黑板报,曾在那里介绍赵树理的“山药蛋派”。

我们是上午到的,先在一个体量很大的教学楼里听课。听完课,走向食堂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一幢老楼。我很快就确认,树枝掩映下的青砖小楼就是我们的教学楼,因为这样的小楼太稀缺了,以至于网上一出现这幢楼的照片,便有朋友问,你去余姚师范了?我先看到的是它的背面。我走近它,却不想从它内部的过道穿过。我怕一时迷失,淹没在时间的过道里。我从外围走,来到它朝南的一面。是的,这是我们的教学楼。我看到了它前面的几棵树。

午休时间,睡不着,一个人来到教学楼前。这时可以细细打量它。这是一幢“苏式”二层楼房,青砖外墙,坐北朝南,均衡,简洁,端正,沉静。一楼中间是过道,过道两边各一间教室;东西两头向前凸出,每头前后两间教室。两层共十二间教室。两层教室前都有走廊,立着青砖的柱子……我要感谢余姚市委党校的主事者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坚持,余姚师范真的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东西了。而现在,至少可以凭着这幢教学楼,我可以大致地推测,前面是一排平房,画室就在东头的大教室;西头的平房,是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再往前,东侧靠近公路的围墙内,有一块地,种些蔬菜,也有番薯,是我们的劳动基地。但现在,画室、阅览室等,都只在我的脑回沟里,现实的土地上,一幢高大的瓷砖外墙的现代建筑兀立在眼前。

我又转回来,从教学楼往北走,继续“复原”着昔时学校的格局。教学楼的正北面,也是一幢平房,是我们的实验室。实验室的东边,是宿舍,新造的女生宿舍楼在男生宿舍楼前面。再往后是砖混的教工宿舍楼。如今这些建筑已全无踪影。现在这里是一群新大楼,一二三四几幢大楼连成一体,组成一个规模不小的楼群。我今天住的房间在三号楼。

我还是循着记忆寻找。校园最北端,是一个大操场,有400米标准跑道。现在因为交通的需要,操场的大半,被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占据,被隔在铁栅栏外面了,那个400米的跑道,已经看不到了。

格局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整个校园的西边,有些不敢认了。校园里怎么有这样一座大桥?一条水流很急的溪(说河更确切,正逢丰水期,水流很大)被划入现在校园的版图了。沿着大桥一直往西,那里建了一个体量很大的新楼,便是我们今天听课的地方。大桥名“四明桥”,桥边的石碑上刻着建桥的日期:2016年5月。

手机记录着今天走的步数。超记录了:两万多步。多吗?我刚到这里读书的时候,那年,我16岁。40整年过去了。从现在走回到40年前的教室,走了两万步,你说多吗?

已是午夜。整个校园里,就我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我听到水流的声音。不能说咆哮,却也有群马奔腾的气势。是这个季节的雨水丰沛,还是我们当年无心注意这水流的声音?那时候,校园四周是石块垒成的高围墙,西边的那条溪流被关在了围墙外面,那水流声似乎也被关在外面了。那时的校园人声鼎沸,即便是晚上,我也没有听过这般的水流声。那时候,我们被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与此目标无关的,基本被屏蔽了。那时,我们其实还是孩子。三年初中毕业,16岁的少男少女,一次考试,让我们跳出“农门”,来到了很适合读书的地方。那时能考进普师的,都是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我记得,我所在初中班,考进中专的,两三个人。一个叫胡红杰,报了卫校;一个女生程万里,报了农校;我选了师范。当时,自认为很了不起啊,用现在的词,应该叫“学霸”。有一次,看同学的档案,个个都是“学霸”。大多数,在初中的时候是班长;大多数,初二初三的时候入了团。所以那时的班主任老师为难了,在挑选学生干部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困难:可选的太多了,谁都有过做学生干部的经历,谁都有资格做班长。

我刚进师范的时候,先当了一个寝室长。一开始,男生寝室在一幢旧平房里,有点简陋。但我们寝室的同学,比较团结,也比较听话,基本按副校长小周老师(校长也姓周,称大周)的要求,来整理寝室内务。所以我们这个叫606的寝室,走进去看,干净。被子叠得四角方方,鞋子也不乱放,头朝外,在床下整齐摆放。606的男生,注重细节。我们的蚊帐,用帐钩往里拉,使得室内空间显得不那么逼仄。现在想来最不可思议的是牙刷牙膏的摆放,也是有朝向的,一律向右看齐(也可能是向左看齐)。

分管学生工作的小周副校长欣喜地发现了这个典型,于是组织各个年级段的同学,轮流来606参观,一时盛况空前。

爱整洁可能是我们606室男生的一個共同取向吧。以至于师范毕业后,有一次参观了某大学的学生宿舍,那个脏乱差实在让人印象深刻,而我因为没有进大学的那一点点遗憾,也被某大学宿舍的“印象”冲得无踪无影了。

不过我们也有过一次与大周校长的“对撞”。想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有点像电影里的“蒙太奇”,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却对得严丝合缝。那天不知何故,大家都特别兴奋,熄灯铃都响过了(估计没听见),我们还在回顾着白天文选课里的对话。这时,大周校长以他独有的声调(因下巴动过手术)催促我们:“睡觉了,睡觉了!”我们却没弄明白情况,或者压根就没听到。上铺的汪卫庄同学背对着门,还以不低的声调,继续有板有眼地模仿着课本里的台词:“您老人家兴致真高!”——两句对白,一来一回,无论时间和内容,都衔接得天衣无缝,简直是“绝对”。大周校长不动声色,又催促了一遍:“睡觉了,睡觉了。”我们才哑然,缩脖子,吐舌头,熄灯。等回过神来,都为刚才的“惊险”捏了把汗,也为这精彩的“蒙太奇”拍案,以致40年过去了,还记忆犹新。

教学楼前面本是一排平房,那里有我们的画室、图书阅览室。画室在最东边,是一个特别大的教室。这里还有几间教师宿舍,一位年轻教师就住在校团委隔壁。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我和团支部副书记毛国范演一个相声,主题是“推广普通话”。推普,简直就是学校的主旋律,语音教师在学校拥有崇高地位,时时处处讲普通话是常态。这个相声节目是配合这个“主旋律”的,亮点在于这是一个“原创”作品,完全是我们两个瞎聊天聊出来的。演出前的排练紧张而又兴奋。有一个晚上,我和国范借了校团委的房间,在那里排练,你一句,我一句,正在兴头上,传来敲门声,是一位青年男教师,一脸严肃:几点了,还在那里哇啦哇啦。我们心里嘀咕:一点幽默感都没有。图书阅览室给我的记忆也挺丰富。印象最深的,是图书馆的冯刚老师,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该是文职吧),他的穿搭与学校的画风显得不太协调,他经常穿一身军装,冬天是棉质军裤,有点肥大,戴一顶黄军帽,帽檐可以把耳朵和脸都护起来,但他常只是将帽檐的一边拉下来,似乎更潇洒。他的行为做派更是特立独行,颇有些学士风度。阅览室过道墙壁上的黑板报是他挥洒才情的地方。每次他出黑板报时,我们都会在旁看着,惊奇的是,他居然没有任何参考的东西,手上空空如也,凭着一根粉笔就开写了,文思泉涌,惊得我们几个一愣一愣的。他的字也是别具一格,不是通常那种挺拔、秀气一路,是略带古意那种,浑然天成。现在回想,倒与鲁迅先生晚年的字有些神似。

第二天课间,我依然不由自主走向青砖小楼。从宿舍楼到教学楼的路,是我们走得最多的,路两旁是修剪成树墙的黄杏。一楼过道右边的教室,是我们第一年的教室。第二年教室换到了二楼。想上楼看看。楼梯已换成大理石的了,但木头扶手还是老的。几步的楼梯,我走得很慢。那时都是跑的,也不会一级一级走,三步两步就跑上去了。至于吃饭时间跑向食堂的速度更是飞快。二楼教室前的长廊看上去很长,那里影影绰绰站满了少男少女,都是我的同学。我知道这是幻觉(如果拍电影该有影像叠加了)。二楼西头朝南的教室,我们也坐过一年,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就是这个教室门外的白墙上贴过我的一个作业。那是教政治课的王纪法老师贴的,我的一次论述作业得到了他的首肯,课堂上表扬了,还贴了出来。现在这墙上什么都没有。教室门虚掩着,推开门,有新装修的油漆味道,门口的照壁上赫然写着:余姚师范校史室。我又要感谢现在这里的主事者们了,居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空间,让我们还能找自己的来路。校史室工程还在进行中,窗大概被封住了,里面黑乎乎的。打开手机“电筒”,如同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40年前。“太阳从东方升起……”金乃志老师作词、戴伟文老师作曲的《余姚师范校歌》嘹亮地响起。这是学校运动会,我们班同学入场,叶伟达目光正好射向镜头,很是犀利;体育委员叶武,老成,个高;杨闰世胸前别着“048”的号布。这是八五(3)班班长胡焕龙在领奖,笑得淳朴,牙齿真白。这是篮球队合影,体育老师史松阳,好帅。这张寝室照,一看就知是我班的女同学,某个星期天拍的,阳光洒在她们的脸上。这是食堂人员给我们盛菜。这是参加劳动,劳动委员张建军只穿了件背心,干得热火朝天,还有胡建利、毛国范、章小军,在往推车上装土。这是学生名单,八四届的全在一起,没有分班,我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还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不知什么原因,有几个名字写错了,杨闰世错成了杨闫世,干武东错成了于武东,黄海晔写成黄海哗了。

下得楼来,对着楼前的两株树拍照。细看,树干有些空了。我们上学前,它们早就在这里了。它们应该和青砖小楼差不多年纪,甚至更老。我很想说,我们的教学楼前有两株树,或者学鲁迅的写法,一株什么树,另一株也是什么树。我觉得它们是桂花树。我拍过它们的全身照,树叶间有一簇簇金黄,不就是桂花吗?略一细想,桂花如此繁盛,如何不香?于是凑近看,显然不是桂花,是果实,还是花苞,一颗颗饱涨着,聚拢着。我的植物知识几近于零,只得求助于百度。度娘告诉我两个答案:琼花,相似度94%;绣球,相似度85%。这些名字,我都不曾听说。发给同事看,他们也不确定。我很想弄清楚,就又到了两棵树下。教学楼西边教室外,也有一株老树,我的一位喜欢伺弄花草的同事木子很快说出了它的名称:紫薇。木子兄告诉我,紫薇很有趣,轻抚枝干全树会动起来,所以又被叫作“痒痒树”。他还说,紫薇是会脱皮的,果然在树干旁看到了它脱落的树皮。木子感叹道,紫薇树长得很慢,这株都蹿到二楼窗上了,是一株很老的紫薇树。只见它身子挺拔遒劲,脱了皮的树干光滑致密。可是我当年却没好好看过,不知它何时开花,何时脱皮。教学楼正前方的两株树,还是没人能确定树种,我们还在依赖现代技术探究。这时,这里的一位工作人员,边走近我们,边问着话。听了我们的疑惑,他说,究竟叫什么,他也不确定。不过,他告诉我们,每年四月里它都会开花,满树白雪覆盖似的,非常好看,还有淡淡的香味。他很热心,翻出手机里存着的开花时的照片给我们看,一张全景,一张特写。我说您是这里的老师吧。他也姓方,加微信后把两张图片发我了。

回来的路上,我对照着方老师的图片,还有四月开花等信息,基本确认,这是两株琼花。

琼花是很有些名声的。它又被称为八仙花,是扬州的市花,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里说的“烟花”,便是琼花。百度说它原产于我国江苏、浙江和湖北等地,忍冬科荚蒾属,落叶半常绿灌木植物。花期时间在每年的四月份,即农历三月。

在母校,又多了我想念的兩株琼花。

猜你喜欢 教学楼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红蜻蜓·中年级(2022年3期)2022-03-23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智富时代(2019年8期)2019-09-23教学楼重建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技术分析智富时代(2019年8期)2019-09-23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10期)2018-12-27酝酿睡意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8年4期)2018-12-125S管理技术在教学楼中的创新及应用速读·下旬(2018年5期)2018-06-27学校教学楼的电能节能控制系统分析无线互联科技(2018年4期)2018-04-24高校教学楼空间设计魅力中国(2017年38期)2017-09-18教学楼紧急疏散问题的数学模型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窗外的鸟巢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2014年8期)2014-09-10

推荐访问:信物 母校

《母校的信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