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开学教育教学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0-04-07 09:01:38 浏览量:

  “停课不停学”教育教学思考与建议之三

 ----高三年级复习备考的再思考

 2020届高三年级的复习备考注定要经过丰富多彩的过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和防控,使得春季新学期开学延期,为了“停课不停学”,学校、教师、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展线上教与学。各方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稳定了高三年级线上复习教学秩序,各项备考工作有序推进。正常情况下今天已经进入高考百日倒计时,按照省、市最新通知3月15日前不开学,网络教学至少还得进行两周。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评价进行全方位改革,标志着高考改革更加深入,也更趋成熟。疫情防控期遇到改革变更期,两大事件对今年的高考和备考复习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当下各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连线部分高中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充分研讨疫情和改革带来的冲击及其应对,予以梳理,以期抛砖引玉。同时,通过网络和电话对部分家长和学生组织采访调研,了解了一些情况,现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问题解析方式呈现,以供大家参考。

  1.本次疫情会不会使2020年的高考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有人专门对突发重大事件与高考试题难度之间的关系做了纵横向对比研究。研究发现,2002年底至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等,与当年高考试题的难易度没有直接关系。尽管案例和数据不多,但足以说明问题。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其难度变化会遵循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些事件而发生重大改变。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或许会对命题内容产生轻微影响,但不会因为本次疫情而有意降低或增加难度。各学校要以常态之心看待高考、准备高考。

 2.今年高考的内容会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一些大的变

 化?

 按照教育部要求,未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不再制(修)定《考试大纲》。2020年高考,可继续参照2019年的《考试大纲》,依据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按照“一核四层四翼” 总要求,继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不会因为本次疫情而刻意增减内容。

 然而,这次疫情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现象、社会影响、研究思考、价值趋向等都会成为今年乃至今后高考命题的重要素材,特别是会为高考命题打上“2020年”的烙印。但这不是增加的考试内容。高考命题总是在不断寻找、挖掘现实和历史的新素材,作为命题背景(情景),考查考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在这些能力展示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科素养,为高校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本次疫情会以素材的形式,或显性或隐性地体现在各个学科的命题当中,但不影响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

 3.疫情素材会在高考命题中如何呈现?

 这个不好说,只能做一些思路上的可能性分析。

 我们认为,有关疫情的素材有可能会在各学科中体现,把防疫与自我学习放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进行反思,以及由疫情带来的关于环境保护、生命教育、价值观培养等立德树人方面的话题,本身就是很好的命题题材。当然,在语文、数学、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出现的几率会大一些,因为这些学科命题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很容易在疫情中找到对应点。

 语文学科:论述类(一),可能以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为话题涉及;语言类应用,可能涉及语言使用规范(合法合情合理合文),比如防疫宣传标语拟写或改写,也可能在修改语句中呈现。在写作方面,选题可能涉及公共卫生文明觉醒、生命与自然关系认知、卫生健康与法治教育、疫情人生百态与价值取向等。

 数学学科:有可能与函数、数列、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等章节知识进行深度结合;也可能用数学相关统计知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某一时间段的确诊人数、疑似人数、死亡人数、治愈人数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治疗、预防和控制等。

 政治学科:《经济生活》可能会关注疫情之下防疫物资价格的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国家的宏观调控、全球化疫情防治合作;《政治生活》会紧跟“疫情”时政,关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优越性体现;

 《文化生活》会注意对全民传统饮食文化、卫生文明觉醒与进步等方面的成果评价;《哲学与生活》要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全球抗疫来考查联系观,用抗疫的科学创新成果来考查认识的发展和辩证否定观,用抗疫一线的典型事迹考查价值观等。

 地理学科:可能考查疫情与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如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区位分析、水环境安全、人口流动的影响、疫情与人口年龄结构、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抗疫物资供需看中国制造等。

 化学学科:可能将此次病毒及治疗药物做为考查的载体,考查与其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化学相关考题中,有可能考查治疗药物中某种有效成分的结构简式等。

 生物学科: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生物知识很可能出现在高考命题中。如:蛋白质、核酸的功能,细胞膜结构特点与功能,细胞器的分工合作,RNA的鉴定及结构特点与中心法则,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免疫调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转基因技术等。

 4.高考命题的素材包罗万象,应该怎样把握?

 素材很重要,但我们对素材的关注往往处在可有可无的极端上。教育部最新发布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情境于一体的多维命题模型,将考查情境分为与学生联系密切、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高考的价值导向,是要引导学校培养“生活中的人”,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与世事隔离的人,这正是

 高考对核心价值考查的重点。这样的要求,无疑把广泛的社会素材在命题中的作用提到很高的位置。

 如果素材本身可挖掘的价值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吻合,就可以直接拿来改编为考题。一般情况下,作为新的问题情景和问题切入点,考查考生提取有用信息、建立学科模型、进行问题解答等能力,这是各学科重点培养的能力。备考对素材的把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素材的宽度。高考不回避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仅仅只是一个点,由于目前的高关注度,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非洲蝗虫、澳大利亚山火、美国流感、霸权与单边主义、恐怖主义等“天灾人祸”。除此之外,高考还承担引导和激发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像人类命运共同体、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等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热”“冷”素材。我们对素材搜集、整理、挖掘的视野要关注到国内外、涉及到人文和自然等领域。

 第二,素材的跨度。这里指的是时间跨度。我们做过统计分析,命题素材的时间最新可

 追溯到当年的5月中旬(6月上旬高考),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就纳入当年语文高考作文命题中。

 第三,素材的热度。这里指的是素材的认可度。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拿来作为命题素材,而是关注度、认可度高且与学科关联紧密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现象),才有可能为命题所用。

 第四,素材的用度。用素材而不唯素材,不能为“材”所困。其一,可作为高考命题的素材很多;其二,命题可以把一个经典素材在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开发利用。因此,过度关注素材的数量,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必为素材所困。对于素材的把握,是选材用材,重点在筛选,关键在运用。建议各校以备课组为单元,对近几年的热点焦点问题(现象)进行学科筛选,宜精不宜多;对素材的筛选和挖掘,应充分考虑素材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学科命题价值,编制模拟试题进行练习。需要提醒的是,网上此类资源很丰富,但要甄别,要变通,要纳入到个性化的学科备考体系中来,切忌泛滥、大而话之。

 5.鉴于疫情的影响,高三年级的复习教学工作应如何调整?

 由于疫情影响,高三年级的复习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线上教学的效果难比原来线下的集中授课,教学进度也明显慢一些,因此我们在前面建议,将第二轮复习的结束节点定在

 4月下旬前后,大致比往年的计划推迟半个多月。

 内容和进度的调整,必然对复习教学方式产生影响。我们建议,也可以将传统的三轮复习压缩为两个轮次进行,夯实第一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扎实进行第二轮综合强化训练。在正式开学后,要对线上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做好复习教学的全面对接,尤其是针对线上教学期间没有网络、没有合适学习终端工具、没有纸质复习资料(教材和教辅)的学生,要进行分类并区别对待,给予特别帮助。由于线上复习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在开学后的教学中,要持续进行应试规范性训练。

 6.很多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非常担心今年的高考成效,学校应该如何疏导?

 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冷静和理性,才能稳住阵脚,给学生和家长进行合情合理的疏导。

 很多人寄希望于高考时间推迟,其实这是焦虑的一种体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要把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健康安全放第一位,将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评估疫情对组织考试可能引发的问题,审慎研究制定今年高考方案。我们建议,复习教学计划的调整要建立在高考时间不变这一大前提下,不要妄加猜测或抱一些幻想。

 在全国各地都推迟开学的情况下,考试时间不会影响高考的公平性。就本质上讲,高考是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考查,除学科核心素养外,价值观、心理素质、自我调控能力、意志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外围的服务保障能力等都包含其中。尤其是面对这次疫情,学校和考生正在经历另一种高考,考期更长,考查的也更为全面。因此,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做好备考的每一个环节,在疫情中锤炼意志,训练自我控制力,培养自学能力,思考疫情对人类社会人情、人道、人爱的深层拷问,以及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都不失为一次全方位的备考。

 7.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对应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今年高三年级的备考应如何应对?

 原引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内容,高考评价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出发,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运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评价中创造性地完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性设计,以及与素质教育理念、目标和要求的体系性衔接。

   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在多年来高考内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中外教育发展和评价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综合评价的新理念。 

   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创造性地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创设出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考生素质的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从而形成“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素质评价模式。

 高考评价的这“三个转变”,必将对2020年的高考命题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务之急,各校要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研读。对2020年高考产生影响的有三类“标准”,一是《课程标准》,二是2019年《考试大纲》,三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三类文本资料及其对应说明(解读)应该精读。另外,为做好“后大纲时期”的过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对过渡期的高考做出了重要引导,应纳入到备考研读的内容之列。各校要将研读作为刚性任务,要求全体高三教师认真学习。

 第二,研讨。在教师个人研读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研讨,统一认识,调整备考方案,形成备考新思路。把《体系》作为学习和研讨的重点,既关注考查内容又全面研究《体系》中 “总纲”和“一核四层四翼”的内涵。把学习研讨的成果作为高三年级教师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要深刻理解《体系》中高考“怎么考”对高中“怎么教”的反拨作用。

 第三,研行。按照《体系》等系列纲领性文本的要求,优化备考方案,改进复习教学。从复习内容上,由重学科知识与技能向与学科相联系的生活常识、社会现象、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上倾斜;从培养目标上,由单纯的答题技巧训练向学科素养等核心价值方面转变;从教学的方式上,由讲授式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转变。

 8.面对今年高考将要发生的变革,有无可借鉴的资源?

 前面提到各种信息就是很好的资源。

 2019年11月底12月初,山东、海南等省市举行了一次适应性考试;2020年1月天津市举行了相关科目的等级性考试。这些省市的考试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试题主要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标来命制,试题结构和内容等变化很大,向全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这些重要的信息和内容,对今年的高考复习备考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可能会认为山东、海南、天津的考试是针对新高考,而山西今年仍然是“老”高考,因此不以为然,如此就大错特错了。回想2019年高考,很多师生至今都心有余悸,为什么?深层原因是高考在变革而我们不愿意改变,面对高考早已释放的改革信号置若罔闻。可以肯定的说,2020年高考的命题必将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信号已经渗透在上面提到的信息中了。

推荐访问:教育教学 延迟 开学

《延迟开学教育教学思考与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