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时间:2020-07-30 10:20:37 浏览量:

摘 要 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

本文第一章论述选题的缘起、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并探讨了国内外关于民居以及干栏式民居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论述从地理和人文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出发,分析这些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特征和聚落模式、总结了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发展过程。第三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从平面布置形式、屋顶处理、墙体构造、建筑装饰、结构形式、空间艺术表达形式、自防护体系、地理风水风俗等角度出发,概括了广西干栏式民居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章从构造技术、空间设计、平面设计、防护设计、装饰设计以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方面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干栏式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第五章分析了民居设计理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讨了广西干栏式民居的传承、借鉴和发展。

本人从广西的地理、气候、民族、人文和历史背景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广西传统干栏式建筑的部分特点,尝试提取适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传统因素,探讨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笔者希望可以寻求一种既可以传承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又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需求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经验和实践能为类似的建筑设计有所参考。

第一章 绪论 “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他们简单无奇的外观背后是几千年积累下的丰富建筑经验;
在它们简洁多变的造型下面是民族文化的厚重沉淀;
在它们朴素无华的装饰上总能找到独具匠心的美丽”[[]秦昭·何处是我家关于民居的记忆·[M]·北京大学出版色·2012. ] 1.1选题的缘起 干栏式建筑是我国主要的两大传统建筑类型之一(另一类是流行于中原内地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地居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建筑概念,中外学者把所有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统称作干栏,这类建筑多为竹木结构,并且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上层为住户起居生活所用,下层作为圈养牲畜以及储藏之用。这种建筑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现在这种建筑形式广泛分布于国内长江流域、华南、西南部以及相邻的东南亚等广大地区,太平洋及太平洋上许多岛屿上都能见到。

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

刘彦才在对现代与传统建筑进行比较之后指出,随着材料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现代建筑中不仅融入了更多种的文化元素,而且其给居民带来的舒适感和方便程度越来越强,但是在享受其带来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例如建筑中文化元素、自然元素,以及人类对他的精神寄语。[[]刘彦才·广西传统民居干栏建筑文化内涵的剖析 ] 传统民居的研究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建筑设计缺文脉气息,少了建筑的地方性表达,千篇一律的方块型建筑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同,研究传统民居有利于找到赓续传统价值和文脉的村镇。

建筑的地方性指的不仅是对所在区域地理位置的简单放映,更是能够覆盖区域的民俗、文化和历史等重要元素。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传统建筑的研究不仅能了解当时的设计风格,而且能够对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背景、民俗思想等进行充分的挖掘。这种情况下,可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引入现代建筑中,对设计理念进行丰富。

一直以来国内各地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由来已久,干栏式建筑是广西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本文的研究首先对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之后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各种组成元素和设计理念,提取了能够为现代建筑所用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融合。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全球化现象对当代民居的影响 “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千里·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N]·建筑师·2004. ]。

我国建筑业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正在蓬勃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统筹城乡建筑发展策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我国的建筑因其缺乏科学的指导,现代民居建设呈现出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直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血缘为连接关系的生活方式,对于民居来说也形成了宗族和聚集式的建筑形式。但是近20年来,农村的祖屋变成了钢筋水泥楼房,有的甚至建在镇上或公路边,基本脱离原来的居住环境,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渐渐的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被无情的破坏和遗弃,许多农村地区的民居聚落基本支离破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组织和人文环境遭到破坏,在许多年轻人的记忆中,现代的农村被当做落后、低级的代名词。

1.2.2 造成现在形势的原因分析 全球化最直接影响到的是城市当中的建筑,可供乡村民居建设利用的设计样式与标准比较缺乏,主要是因为城市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对其技术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及其他资源随着市场需求还长期存在于城市中,这样一来,即使农村传统民居具有较高的技术和文化含量,也并无法受到行业的关注。

另外广西现阶段依然被划分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当地,经济条件依然较为滞后,居民在建房问题上,也十分简陋,缺乏良好的规划,民居建设水平和档次相对偏低。一是由于资金不足,建筑材料粗糙单调,二是盒子式结构的封闭空间步城市建筑的后尘。这种建筑外观粗陋、形式单调重复、有如堆砌,而且内部布局和设计空间不合理、居住空间使用率低、通风采光不佳,规划立面因为没有统一建筑高度、层高和立面风格,既有欧式又有中式,各种建筑风格随意组合在一起,造型杂乱无章。

上一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砖木坡屋顶结构形式,因为历史原因大部分已经破败不堪,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特色的方块房子。

究其原因,由于农村生活和生产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农民对生活过程中的各种外部条件要求也偏低;
并且人们对于居住生活的要求更多的体现在居住功能,而忽略了地域性及相关建筑特征。另一方对于大多数专业人员来说,民居建筑及环境塑造是一个空白区域,大多数人都是采用单纯模仿,自发随意的建造方式。

1.2.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 研究的意义 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传统建筑正是根据当时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建造材料以及技术、水文气候而产生的,这些因素经过时间的洗礼,大部分虽然已经脱胎换骨,但是小部分传统的精神仍在流传,现代的建筑设计也应该根据这些因素构成,既能表现出地方特色,也能延续传统精神。

随着广西民居建设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来。传统民居其实有着自己不断改善的传统和方式:广西的木构干栏民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打磨,历久而弥新,实践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做了最好的验证。事实证明,木构干栏完全有能力接纳现代生活方式,并在现在的建筑手法的塑造下,展现出新的面貌。

2、 研究的目的 干栏式民居这样建筑形式是在怎么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结构形式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具有哪些风格特征及合理、科学的元素,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哪些不足之处,对于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有何应用价值,可以使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艺术成分渗透到现代设计中。

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怎么样创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新民居呢?黄铁明在其研究成果中对关系民居的特色性进行了明确的定义,需能够反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能够对地域和民族的特性进行充分的反映;
其次,依托于周边的自然环境,不会形成不协调因素;
第三,能够满足农民现状生活水平下对民居的需求,例如外观、内部结构和功能设置等;
第四,具有环保和节能的特性。[ []黄铁明·建筑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新民居——谈当前广西民居与人家环境建筑·[J]·中国建设报·2008. ]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建筑形式与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探讨的角度从民居建筑形式、审美、材料、工艺、结构形式的角度出发,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方法及成果 1.3.1 关于民居建筑的研究 1、 国外建筑师研究情况 1) 国外研究情况 在《建筑通史》一书中,布鲁斯·阿尔索普在其研究成果中对乡土建筑进行了阐述,其中将社会中的建筑划分为设计所得和乡土传承两种,前者的主要特征包含着设计的成分,是有设想的、设计的、规划的,后者的主要特征则包含着本土的、匿名的、自发的、民间的、传统的、乡村的等。但是乡土建筑还是包含着设计成分,它传承和延续了几代人的技艺和建筑思想。[[]布鲁斯·阿尔索普·建筑通史 ] 早在20世纪60年代,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便从乡土建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上加以论述,从而提高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对乡土建筑的重视,并且呼吁现代建筑学家积极从乡土建筑中吸收营养,用以建造更独特的建筑。

Allen G.Noble在其研究成果中对乡土建筑的含义和发展历程作了系统的总结,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其蕴含和运用各种理论和知识的传承是非正式的,而是通过生活进行的;
其次,其形成的根源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并且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
第三,其形成过程中经过了长期的试错,最终才得以成型;
第四,最终形成的建筑文化虽然为非正式的,但是能够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可,并且在群体内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最后,该种文化形成之后能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不容易在历史过程中丢失。

[[]Allen G.Noble·Traditional Building:A Global Survey of Structural Forms and Cultural Functiongs·[M]·2007. ] 1969年,格拉西在《中弗吉尼亚民居》中提出了一种关于乡土建筑的“建筑能力”的观念。奥立佛在1997年出版的《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在著作中,除了提出乡土建筑具备独特的特征外,如“本土性”、“匿名性”等,同时还别开生面的指出在现代经济意义上,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

2)国外研究方法和案例 保罗·奥利弗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乡土建筑的内容是丰富和复杂的,不仅涉及到美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其中进行了复杂的交叉和再生作用;
同时从大范围上来看其还能够上升到认知论、进化论等社会层面上的理论。

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贫民建造住宅,他为了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努力以最低的耗费创造最原生态的环境。在其研究成果中不仅从建筑学的角度对乡土建筑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引入了空气动力学等其他的学科理论,对建筑材料,空间结构、平面布置和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合理性和科学性分析,进而总结出建筑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设计理念。高纳新村是哈桑·法赛的一个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如何使用当地材料以及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去演绎及诠释,他革新了传统建筑的通风效果,使用多种方式解决了夏季遮阳问题,利用屋顶敞廊以及拱顶和穹顶的作用,控制屋顶散热对室内的影响。

2、国内建筑师研究成果 1)国内研究情况 在国内,民居建筑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较早的调查与研究成果有刘郭桢的《中国住宅概说》,刘致平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安志敏先生的《干兰考》、《“干兰”式建筑的考古研究》等专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都对民居在平面空间、外观形态、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和分析;
其中影响范围最广的是陆元鼎等人编写的《广东民居》,其中不仅介绍了岭南地区民居的特点,并且对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广西本土也有不少建筑师对民居的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既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研究,比如张宪文《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术》,覃彩銮《壮侗民族建筑文化》,朱育兆《梧州骑楼》,陈瑞《北流民居风范》等。也有不少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编制的《广西新农村住宅建筑通用图集》。

2) 国内研究方法 华南理工大学的陆元鼎教授在《中国民居现状》一文中总结了中国民居的研究阶段,总结如下图所示。

陆元鼎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我国现状情况下民居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四个方面,分别使其与社会、文化和哲学的融合,与周边环境和形态的容易,与设计理念的融合,与建筑保护、修缮和发展的融合。

[[]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N]·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州,1997. ]陆元鼎在其研究成果中还对未来传统民居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将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引入至现代建筑设计中,并为其带来启发;
其次,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运动相结合,并注重民居的保护和修缮;
第三,总结传统民居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各种环保、技术和美学等的需求,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民居文化,并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借鉴。

[[]陆元鼎·民居建筑学科的形成与今后发展·[N]·南方建筑·广州,2011. ] 1.3.2 关于干栏式民居的研究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干栏建筑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其中主要有建筑学者和民俗学者。其中最早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是丁·鲁玛,在其研究成果中对干栏式建筑的分布范围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说明;
并且从民俗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其产生过程和分布特点的理解;
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果的逐渐披露,干栏式建筑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学者和专家的认可,成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 。

在日本的历史上,古民居建筑的主流也是属于干栏式建筑类型,1989年由日本和我国众多组织组成的贵州侗族民居调查委员会曾3次到钱东苗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调查,对当地干栏民居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

1942年,腾盗亥治郎在他所著的《支那风土和建筑》一书中对我国苗族聚集区的干栏民居分布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干栏民居研究在日本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更多的学者来到中国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并且完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例如若林弘子编著的《干栏式住居的构造》等 。[[]黄才贯·日本学者对贵州侗族干栏民居的调查与研究·贵州民族研究[N] ·1991 ] 我国学者对干栏文化的研究最早是在本世纪40年代,戴裔煊现在撰写的《干阑——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他认为,东南亚是干栏民居的起源地。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力求在有限的知识面上进行相关文献收集,对国内外关于民居、干栏式民居的理论成果进行学习研究,特别是关于新农村设计的研究理论和设计实例的收集和整理,并从中吸取对自己论文有关的内容,加以整编提炼,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作为论文研究的资料。使论文更加具有说服力。

2、 实地调研 因为本人的工作关系,平时接触到民居类建设项目的机会比较多,再加上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民居环境和民居建筑进行详尽的考察,为深入探讨提供依据。

3、 归纳分析 本人对于民居的研究主要是在通过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通过广西传统干栏式建筑的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合理性和不足的地方,寻求适合现在新民居的建筑手法,为后续的新农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4、 实践探索 要想真正理解渗透干栏式民居对现在建筑的作用,除了论文编写阶段资料收集以外,还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一定的实际建筑设计中,并加以分析,指导以后的实践。

1.4.2 研究的内容 通过建筑学、艺术学、风水学等多学科的理解,解读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风土人情;
研究总结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构造、节能防护体系、风水营造手法等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探索传统干栏式民居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模式;
通过分析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索现在新式民居的设计手法。

第二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发展 本章从地理和人文环境、民族构成等特因素出发,概括了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形成与发展。

2.1地理和人文环境 2.1.1 地理概况 从全国地貌图上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界处,全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式;
地貌上,主要以山岭和沟谷为主,平面面积较少。包括广西省在内的大片区域在地质上被称作广西盆地,山区占了绝大部门的面积,民间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也从侧面反映出其中平地面积的稀少。

2.1.2 地形地貌对民居的塑造 广西地形地貌,大致可以分为平原、谷底、山地、海冰四种类型。地形地貌是影响着民居建筑形式和布局的重要因素。

广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到处是群山起伏、重峦叠嶂、丘陵连绵、江河密布,村落选址的时候依山附水,凭山成势,据水而构造,这是原始的聚落在建构自己的居留地时因地制宜,顺应环境的法则。

广西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以稻作文化为主的农耕民族,土地是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决定着村落分布的位置、密度及其规模的重要条件。

覃彩銮先生在《壮族干栏文化》中把广西壮族干栏按地域划分为桂北、桂西中、桂西南等类型,根据所处的地形地貌,先民发展了不同的聚落和民居类型。桂东北和桂东南地区地势较平缓,传统村落由于汉化较早,与当地汉族村庄无异;
而桂北和桂西北地区群山延绵、交通闭塞,聚落形态自由;
桂西南、桂中地区石山遍布,人民多择居在盆底、河谷地带,聚落形态较为规整。

广西尚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允许村民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对自然环境做大的更改,因此住址的选址应适应环境的要求。

这种应地制宜的手法有两种体现方式,一是沿着坡地建寨,有的聚落选择在山脚下建寨,有的选址在山腰,比如苗族,既保证了良好的日照,又满足了通风,防潮和防洪涝条件,不必远行就可就地耕劳作,而且寻址于高山,雄踞要隘,易首难攻。另一种情况是在河边建寨,布置方式是顺河岸的弯曲变化而自由展开。

根据地形地貌,广西干栏民居大致可以划分为山地型民居,丘陵型民居和平峒型民居。

2.1.3 不同聚落干栏分布及风格特征 1、桂北地区是干栏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气候较寒冷,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可达-3℃~5℃,与桂中特别是桂南地区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桂北地区干栏多为全木结构,空间尺度高大宽敞,面阔多在20~25米,进深12~15米,层高约2米,平面呈长方形或曲尺型,结构采用榫卯的构造手法,穿梁架楹,铺板为楼,合板为墙,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无论从材料的选择、营造工艺和建筑结构,还是建筑的平面布局和构件设置都较为合理、完善,是干栏式建筑成熟类型的代表。

2、桂中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早较深,平面形式多为“凸”字型,尺度比桂北的稍小,面阔多为15米,三开间,两进深,空间尺度普遍较窄矮,结构也较为简单,有地方仍保留着传统的全木结构,构造简单,工艺也较为粗糙。

3、桂西地区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山重水复,地方较为偏僻,汉文化传入较晚,民居大多保留着传统的干栏式,是干栏式建筑分布较广的地区,桂西的南壮干栏更好的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4、桂南地区是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只有少量壮族村落仍保持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征,形态古老,结构简约。

2.1.4 气候条件 在地理位置上,广西处于低纬度地带,当地的气候主要遭受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干扰,从而具备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各地气温呈现北低南高和东低西高的趋势。其中南北温差较大。属于夏热东暖地区,全年气温较高。

广西在降水量上,是全国最丰富的省区,据统计,其年度降水量高达1080~2760mm。同时,在地理位置上,该省主要丘陵为主,以及少量的平原地区。

2.1.5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因为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解决潮湿地气对室内环境的侵蚀,干栏式民居多采用架空结构,有的干栏式民居房屋平面布置为凹字型,退堂与凹廊相互构成半户外式样的居住空间,借助于这种房屋特征,可以有效的提升室内的通风性,并且采光良好,极其适宜居住。

底层架空,除了可以提高视野,还可以防潮。同时,在底层空间区域也应当进行防秽、防潮处理,从而借助于开敞、封闭等方法,把牲口圈进行阻隔,使用小窗透气。而在三层储藏层区域内,鉴于阁楼与屋顶之间处于相互贯通状态,因而不设定之间,两三面都相互贯通。

架空结构和空间处理都是充分考了气候的影响 2.2 民族构成的多样性 2.2.1少数民族概括 广西是多民居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现阶段,已经拥有12个聚居民族,其中,在广西境内散落着28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因而形成了异彩缤纷的建筑形态,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交融,团结互助,造就了广西璀璨多姿的民族文化。

根据记载,壮族先民最早居住于广西地区,壮族是广西土著主体民族的后裔,同时也是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始作俑者。自唐宋时期,大量外来民族先后涌入广西,如瑶、侗、仫佬、毛南等,他们的到来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建筑文化的发展,并且通过与当地壮族相互融合,多个民族的和谐相处,造就了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

2.2.2少数民族聚落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占33%的壮族村寨传统聚落多位于山区,为了生活方便都靠近耕地,其房屋布局利用地形平缓处集中布置,屋宇紧密相连,壮族传统聚落格局较为开放,同姓同宗的民居多成片相连,各姓氏成片区居住,村落边界并不明显。在建筑平面上,以大家庭聚族而居为基本居住方式。

瑶族村寨是保留的最原始的住居,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上盖衫皮或茅草。最具特色的“半边楼”一般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皮支架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放东西。

苗族村寨喜欢依山傍水,凭山而成势,据水而构奇,主要原因是苗族长期处于不能安居的险恶环境中,一般尺度较小,轻盈活泼,自重而轻,多采用不对称格局,错落有致。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交往方式,如侗族为了传承族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爱好聚族而居,并且在建筑商都以鼓楼为主,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其社交喜欢在室外进行,为了满足以族姓为和兴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要求,侗寨将鼓楼设为中心,从而形成一个公共活动区域,以及鼓楼坪、戏台等建筑,这些都是侗族的建筑特征。

经济日益发展,从而衍生出“圩日、闹子日”等贸易集散地,如骑楼建筑避潮通风,可以实现居住、贸易同步发展的需要。如在楼上住人,楼下则进行商贸活动,廊底则作为供人休息等多功能建筑,这种模式的建筑物,与广西的气候环境及其相符。这些对民居的建筑平面、空间布置及造型都有一定的影响。

2.3 干栏的发展时期 2.3.1广西干栏的三个主要发展时期 1、启蒙期——穴居 广西属于喀斯特地貌,石山众多,大小不一的溶洞随处可见,为先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场所。洞穴的经历,孕育了干栏建筑的梦想,“岩洞似乎他们最早也是最理想、最安全的住所”[[]覃彩銮 黄恩厚 韦熙强 李桐·《壮侗民族建筑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色,2006 ]岩洞的特点是:多朝向南、东或西面,极少向北的洞穴;
洞口底下无断崖绝壁,多选在距离当地地面20~30米的山腰或山脚下,方便行走;
洞口多选在离水源较近,开阔平底;
洞口较小,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上诉这些表面了先民已经有了择址的风水理念。

2、萌芽期——构木巢居 生产力的提高和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得新的居住形式的形成,更多的原始居民走出山洞,到更加广阔的河谷或临近水源的平底居住生活。在类比与仿生思维的作用下模仿鸟类筑巢,这应该便是南方地区早期干栏的雏形。南方地区的气候炎热多雨,土地湿润,森林茂密,瘴气浓重,毒虫横行,离地而居的房屋正是由南方特定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的。

“早期离地而居的干栏式房屋的产生,既有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的因素,也有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因素,从地理学和环境工程学看,离地而居的木结构干栏式高脚住屋,适合于气候潮湿的亚热带、热带低洼或平峒及低山丘陵地区的人类居住。从生态学和文化发生学来看,任何人工营造的建筑,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总是与其所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经济方式相适应,其建筑形式与结构总是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 韦熙强·试论壮侗民族民居文化中的科学因素——壮侗民居民居文化研究之一·广西民居研究·2002年第2期 ] 3、成熟期——榫卯架楹期 在巢居的基础上,埋柱造屋的出现,标志着干栏式建筑的产生,青铜器和铁器的传播,特别是铁斧、锛、凿、刨等工具的出现,出现了榫卯穿斗构造法,标志了营造技术的发展:
1) 开始出现石制的柱基支垫,既起到支撑稳定的作用,又能防腐蚀和虫蚁的侵蚀。

2) 梁、檩、枋等木构件与立柱通过榫卯连接,增加构件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3) 四周维护构件用木板或竹骨泥糊,出现了门窗、栏杆都附属构件。

4) 屋顶采用烧纸的瓦片覆盖。

2.3.1广西干栏式民居的成熟发展 明清以后,干栏建筑结构进入完善成熟期,建筑结构趋于规范化、模式化和合理化。

1)房屋通常为全木结构,多为两层或者三层,木楼两端一般有偏厦,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效果。一层架空,是储放农具和关养家禽、牲畜,二层是居住层,多为三开间,第三层小部分用做卧室,大部分为仓库和杂物间以及晾衣等。房屋竖向承重体系采用圆木支撑,顶上覆盖茅草和竹简、杉被等,墙体采用木板,形成了住宅的内部空间,楼梯一般设置在侧面,与外廊相通,主立面设长廊和美人靠。如此设计,既干净又安全,可以防山上的野兽。

2)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选用优质的杉木或杂木,建筑材料质地优良。

3)卯合的技术更加成熟,流行采用穿斗构造技术和方法,在立柱和梁枋构件上开凿卯眼,以立柱和瓜柱分别承重,荷载分布均匀,受力体系合理。

4)配套设施合理,根据实用要求设置晒台、雕房、凉台等。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为古人类生活、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养育了一代代的原始先民,为后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干栏式建筑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有弊,同时这样的自然环境也存在在着诸多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气候的炎热、雨量的丰富、土壤的潮湿、茂密的森林中发着浓重的瘴气,生长着许多的毒蛇猛兽,这样的自然条件,逼迫先民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形式,赋予了他们无尽的创造力,干栏建筑得以发着成熟。

千百年过去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世代传承了下来,说明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时空,这种建筑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 本章列举了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尝试总结传统民居元素特点及特征,寻求适合现代设计借鉴的元素。

3.1 平面布置形式 3.1.1干栏式单体房屋平面格局 3.1.2 一明两暗式的房屋布局和优点 广西干栏建筑单体房屋格局多采用“一明两暗”,或者在“一明两暗”式的基础上发展的平面格局。比较常用的格局是“三开间”(堂屋及两侧火塘间),明间为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两侧为封闭的空间。“五进深”(门廊、堂屋占三进深、卧室),每开间宽度4米左右,进深10米左右。三间堂平列式,正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厅堂正中壁上设立供奉祖先神位。房屋楼梁一般是九、十一或十三根,设单不设双。也有房屋布局的形式为隔成前后两间,比如苗族干栏民居,前间宽大为堂屋,后壁设神龛,在堂屋正中间通常安设四方形斗状火炕。堂屋后小间专住男性老人,坚决杜绝已婚的儿子、媳妇住,左右次间则在布局上分为前后两间,左前间为儿子卧室或客房,后间为父母卧室或火炕。

其他户型基本上是从“一明两暗”式的基础上延续的,有的格局是“前堂后室”,还有的是在侗族中比较多见的“前室后堂”。

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特色研究》一书中根据柱子的设置形式,把侗族的民居类型延伸为燕窝式:房屋平面形式为凹形平面,一般多建于平坡地户门外走廊无柱;
摆栏式:房屋平面形式为矩形,外出为柱廊,以便摆晒;
锁匙头式:一层与摆栏式相同,二层则左右两间房各外伸一阳台。这种形式的划分也可以认为是在一明两暗格局的房屋的基础上发展的。

“一明两暗”式的房屋格局具有以下的优点:
1、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以厅堂为轴线,两侧起居分列排布,堂屋是家里举行祭祀、议事和存放祖先排位的公共空间,面阔一般在4~7米,可以满足家族仪式的需要。前后廊道将封闭空间、过渡空间、半封闭空间等有序衔接。

2、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厅堂作为家族的公共空间,而起居室作为小家庭的私空间,各起居室通过小门相通,布局合理,变化多样,功能性强。

3、 利用调节小气候 起居用房向前后廊开窗,可以增加采光,在堂屋上空设置回廊与大空间,除了放大堂屋的空间尺度,也便于组织穿堂风,形成良好的保温空间。

4、 方便采取统一的梁架 规整的一明两暗式布局,为实施规范一致的梁架创造了条件,便于结构完整统一,每个开间的架缝基本一致,五柱或七柱的结构形式,整体性非常强。

5、 利于组群的整体布局 一明两暗的建筑,平面规整,既适合单独的整体布局,也适合合院式的组合布局。

3.1.2 并列式的房屋布局和优点 并列式建筑是由基本相同的单间在面阔方向重复排列,形成单行多列的组织形式。比较常用的并列式是三间堂屋并列式,比如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建筑多采用“摇摆式”建筑加左、右两间耳房,三堂屋并列式的房屋,正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两侧两间分前、后两节,前节一般用作厨房实用,后节作卧室。

并列式的房屋具有以下优点:
1、 平等的空间秩序 并列式建筑的每间房屋大小基本一致,平等的空间关系,适合家庭内同辈分的小家庭居住。

2、 相同的屋梁结构 并列式房屋屋梁结构相同,整体性很强。

3.2 屋顶处理 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形式多采用穿斗式,屋顶瓦材多为小青瓦,也有的经济落后的村落就地取材采用茅草和树皮。

“穿斗结构屋面做法是以柱头直接承托檩条,每檩一柱,出檐口必有穿枋挑出以支撑檩条,檩条直径约为10厘米,檩条间距即为一步水的长度,通常在40~80厘米内,于檩条上一层铺设望板和瓦片[[]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上册)·广西人民出版色[M]·南宁,2015 ]”。传统的壮侗民族房屋主体结构采用“整柱熟建”的形式,底层柱和上层柱为整柱,檩条衬托于柱头,中间以穿枋连接铺板,檩条上铺设椽皮,椽皮上搁瓦,结构受力主次合理。

3.2.1 屋面 中国古建筑在屋面形式上,则表现得变化多端,具备悬山式、歇山式等多种样式。屋顶使得建筑物的体型和轮廓线更加丰富,形成独具美感的第五立面。

广西传统民居的屋面形式多采用悬山顶或歇山顶,坡度一般取30°,一方面利于屋面的排水顺畅,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屋面瓦材搭接稳定而不致脱落。瑶族民居中的吊脚楼有的一山面作歇山顶,另一山面作悬山顶,形成混合式屋顶。

干栏式民居山墙通常增设挡雨披檐,四周加设腰檐,弥补了悬山式屋顶的不足。根据屋面坡度做法不同又分为“金字水”和“人字水”,两者的区别在于屋顶横向剖面上坡度有所不同,前者坡度为1/2(高一横二)放坡的直线屋面,檐没有举折,做法简单,易于掌握;
后者则屋檐微翘,通过“举折”处理形成多段折线形屋面,屋面坡度上抖下缓,屋檐微翘,形态上较为优美,但是对于木材加工技术和精度要求较高,需要根据柱子的高度调整柱顶的中心连线,形成多线段折线。有的壮族屋面前廊门廊还采用“重檐”的做法,其功能是为了更好的排水。

3.2.2 屋脊 屋脊上通常覆盖小青瓦或杉树皮,小青瓦距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一般是采用黏土烧制的,瓦片尺寸通常为20厘米×18.5厘米,不透光,它自身重量轻,取料方便,便于烧制,隔热防寒的性能较好,所以一致沿用至今。盖瓦的处理方式通常是现在屋脊上覆盖一层阳瓦,然后在屋脊正中做瓦塔,瓦塔两边依次向外倾斜叠放小青瓦。

壮侗民族普通人家屋脊处常用叠瓦的形式,即用小瓦在房屋的屋脊上叠立成排,可以达到加固屋脊和防止屋脊盖瓦被风吹移位而漏雨的作用。人们瓦脊上还常常采用瓦片拼成铜钱、狗、龙、兽雕花等各种图腾,其作用即是用以传达个人愿景和目标,同时,也可以丰富屋顶的色彩,提供其观赏价值。

3.2.3檐部处理 檐口边界具备体现在屋顶与墙面之间的过渡区域,常规下具备着檐沟、支撑沟等部分。出挑的檐口排水方式为自由落水,通过“滴水槽”或“滴水线”或者檐沟很好的排水。檐口在两端部门向上翘起。常规状态下,都用角兽加以装饰和强调完结。

壮族传统民居的两侧山墙下通常设有披厦,应在前后檐下增设重檐和腰檐等,披厦从横梁挑出,多设在一年之中来风最多的方向,其下为一小开间,增加了主体的抗侧力,起到了遮阳挡雨的作用,保护了主体构件不被雨水侵蚀。从立面上来看,还使得规整的房屋造型有了丰富的立面效果。

一些公共建筑,比如侗族鼓楼等经常运用如意斗拱,即在顶端设棂窗形成“楼颈”,通过长拱外挑承托顶部的檐檩。

3.3 墙体 广西干栏式民居墙体大多采用生土、木板、石头、竹子,茅草、砖等,其中木板实用的较多。缺少木材的丘陵地区主要外墙和部分内墙用生土、砖墙或夯土替代木料,内部则保持木干栏结构。汉式的硬山搁檩建筑技术传入广西以后,用烧制的小瓦盖屋顶,借助于烧制火砖、土制泥砖或三合土夯实砌筑墙体,从而提高墙体的稳固性和耐久性,防火性。

木板墙通常采用原木板,厚通常15~20厘米,采用分层与柱穿枋或通过槽接的方式组装。《侗族干栏民居建筑墙的人文空间与神性空间的统一》中,曾针对侗族木板墙的工艺做法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在对侗族民居建筑木板壁进行划分时,主要以木工师傅的个人手艺装修的独特性,从而加以区分,并将其划分为满鼓壁、八卦壁等五种壁式。同时,不同的墙壁在安装时,所处在于的区域不同,其作用也不一而同。” “满鼓壁即表现为将烤干的木板,采用木尖梢组装成完整的板壁,并采用楣枋抱柱一同装置入框架中,这种形式的壁面,具备良好的严密性和平整性”[[]张晓春,罗康隆·侗族干栏民居建筑墙的人文空间与神性空间的统一 ]同时,针对跑马壁的复杂性,木工师傅又将其称作“转角壁”,其做法主要是将上下楣枋和左右抱柱合并装置成转角,并进行走线,从而进行装木板壁;
家仙壁是安装神龛的准确位置,位置正好是在中堂的正中位上。木板墙壁不同于石头墙壁和砖头墙壁,木板墙壁隔音效果相当差,围隔的空间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句很贴切的成语叫“隔墙有耳”。

砖墙主要用于平地形民居,实用砖和水泥砌筑而成。和墙分不开的似乎是门窗,广西传统民居窗户样式较为简单,有方形、菱形、雕花等类型,多设窗棂, 为了与当地炎热气候相适应,提升室内的痛风性,在进行窗户镂刻时,大都采用木条镂刻成不同的简单图形,如方菱形、工字型等。

3.4 广西民居的建筑装饰 屋脊、檐口、 檐墙、门楣、门槛、挑手、柱头等雕刻或绘画各种花纹图案,入口设置院门、披屋式大门,退堂,门窗(漏花窗、梭窗),屋脊(小青瓦垒脊),屋顶(多采用歇山式或悬山式),墙身“虚实构建,底层架空,突出其需,房屋造型轻巧,别具一番山居风味”,运用退堂、挑檐、敞棚等半户外空间,达到一种凹凸起伏的感觉,与墙面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富于变化,明快而轻巧,活泼而舒展。大量使用悬挑处理,即使建筑形象活泼,又扩大和利用了空间。美人靠和栏杆的设置也很讲究,它由几十个外隆出的弯月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而成。

3.5 结构形式 3.5.1结构形式分析 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在结构上面,多部分以纯木和土木结构为主。纯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其外观近似楼房,底层架空,并设围板,呈封闭状。二层设堂屋和檐下望楼,因壮族宅基地多选在山坡上,为减轻建房平整地基的劳动量,结合地形,利用坡面空间,建成半边半楼的建筑形式。房屋以主柱承梁,通过立柱直接将屋面的荷载传至基础,特点是以柱间设穿枋,木枋上承托瓜(短柱)和檩,柱子直接落地,瓜则承于双步穿梁架上,各层穿枋既起拉结左右,又起承重作用。木构架节点一般采用榫卯,每排构架在纵向由檩和拉枋连接,柱脚以纵墙方向的地脚枋连接,上下左右连为整体,组成房屋的骨架,这些构架的特征,直接影响到民居的功能组合、平民布置以及空间效果,整个个结构体系合力、分力、拉力设定十分合理。同时,借助于在前后檐下趣味,设定一挑手,从而用以承托檐檩木,促进屋檐的前伸力大大增加,实现保护墙体、增加檐下廊道的设计目标。

木构架楼层做法是在柱上按层高架梁铺板,多采用悬挑形式,楼层悬挑做法是将木梁枋延伸出柱子外面,或另用木梁枋连接内外结构。腰檐是从横梁下挑出悬臂,上盖瓦形成批檐,出挑一般为1.0~1.5米,斜角26°~30°,起着遮阳挡雨的作用,还能保护梁枋节点不被雨水腐蚀。

重要的厅堂和祠堂等公共间,由于需要较大的空间,穿斗结构落地柱较多而无法满足实用要求,因此采用减去两侧中柱的方法。减去中柱后的大梁为三根,最下面的一根截面尺寸最大,通常做成月梁形状,插入前后木柱,檐柱和木柱之间的构架仍采用传统穿斗式方法组合。

土木结构干栏式建筑的建造与传统的干栏有较大差异,其特点是,大量使用土石代替木材建造墙基及四面墙体,一层楼平面及房顶的承重山墙由石头和土基砌成,梁柱结构用木质材料来承担。正面、左右山墙体开窗以增加室内光线,也利于室内空气流通。与木结构干栏式建筑相比,主房左右两侧无增檐偏厦。

随着砖石等建筑材料的普及,穿斗式木构架这种建造形式现在已经慢慢少了,因为本身房屋的建造形式使得村民的居住条件还停留在以往的水平,比如厨房未单独设置、房屋外墙不开窗导致房屋通风不好、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差,同时,从旧居上拆解出来的材料,对比新居材料,其数量与质量都严重不足。然而,需要购置的新房材料,市场上的售价都极其高昂,在这种背景下,致使当地居民对具备户型失去了兴建兴起。

3.5.2 现阶段民居结构形式总结 结构形式分析目前较多采用的是砖柱承重的砌体结构形式,根据外墙材料不同还分为“砖柱干栏式木楼”、“砖柱干栏式砖楼”两种,后者是在传统木柱承重的干栏式木楼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形式的房屋类型被广泛采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价格合理 建造一栋面积为150m²左右的“砖柱干栏式木楼”,其大部分的建材,都是从旧物中拆卸得到。调调查发现,在当地建材新式楼房造价大约在40000元上下,而建筑“砖柱干栏式砖楼”时,其造价要贵出一倍,从而在价格上,遭受到民众的遗弃。

2、功能设施相对完善 房屋布局上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发展,比如在外墙上设计花格窗,将对房屋的采光能力和通风能力大大的提升;
而宽大的堂屋,有助于家人一系列的活动得到满足等。

3、建筑材料采购方便、建造工艺普遍 水泥和砖砌体在市面上种类较多,便于采购。工匠对于砌块的平均砌筑水平一般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4、外形具有传统特色 底层架空、开敞的前廊台保留了当地“干栏式”民居的传统外在特征,同时,这类型的民居形式与当地民众对房屋外形的需求和审美都极为接近。

现阶段,在广西民居中,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为底层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框架两种,这两种结构形式结构承载性能更好,但是由于建造所需资金多,一般经济收入的家庭很难承受,所以这两类房屋多出现在经济承受能力较好一点的家庭或镇上的居民。

3.6 空间艺术形式 广西传统干栏民居建筑单体以对称形态为主,顶层多设阁楼,墙身、屋面富于变化,悬山、披檐、挑廊、腰檐、挑台、挑柜层层出,虚实变化,挑廊、垂花柱与花窗等木雕,花纹简洁流畅,朴素大方,开窗则以横向长窗为主,搭配之前的前檐通廊,其造型十分简洁美观。屋顶多为悬山,也有的地区以歇山或者小披檐来丰富立面,木构件大多突出材料的本色,一般在立柱上涂黑色或者呈现棕褐色,门窗以浅褐色或枣红色为主着色基调,屋顶多为青灰色,整个色彩自然和谐。砖木院落式结构房屋的立面则以大面积的墙身 作为立面造型的核心要点。在对墙体的设计上,大多数直接露出青砖,基地勒脚都以石材砌筑而成。

广西民居多采用架空结构,架空层除了可以使建筑造型轻盈,灵活,传统的干栏建筑架空层还有一个作用是饲养家禽和防虫防野兽,另外也是为了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生活用房视野开阔,通风流畅,有利于居住的舒适性,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族特点。架空层可布置小型绿化,改善小气候,设置公共区域,增加了休息与交往空间,为促进邻里关系及家庭成员生理和心理健康创造条件,此外,稍加围护,在民居中用来搁置农用工具或交通工具,提高了道路使用面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在我国南方城市的一些多层和高层住宅中,将一层架空设为支柱层,是因为一层比较潮湿,虫蚁较多,居民多数不喜欢居住在第一层即证明了这一点,值得保存下去。

3.7楼梯 楼梯是出入居室的唯一通道,一般采用木质,主要以两种模式为主,其一,主楼梯,即主要是从地面直接通向二层起居室;
其二,次要楼梯。其主要是为了进入阁楼等其它空间。

楼梯的设置通常比较讲究,体现在设置的位置和用料上面。楼梯的安放位置通常请风水地理师择定,壮族一般位于底层的前缘两侧或内侧,侗族多设置在底层前檐外侧或旁侧。楼梯步数一律为9级或者11级的单数,这是处于风水的考虑。在我国风水学上,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同时,将天视为阳、地视为阴,从而,奇数蕴含着吉祥的意义。除外,在设计楼梯台阶数时,通常都以奇数为主,这与人机工程也十分匹配,与民众生活习性也相搭配。

3.8 廊道、晒台、披厦 廊道是由堂屋退进一步或者两步,长约4米,宽约2米的半户外空间,通常设置在朝阳的位置。它的功能之一是人们上楼梯后进入堂屋的缓冲地带,内外空间在这里融合。二是人们可以在回廊上休憩、纳凉、聊天。旁边通常设美人靠,前部增加批檐。

由于壮侗民族村落多位于山岭坡地,室外平底较少,晒台作为主体结构的配套设施,便于各家晾晒稻谷及衣服等,相当于我们现在设计中的露台。

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的两侧山墙下,常常设有披厦,或在前后檐下增设1~2层批檐,除了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以外,还对主体的木构架起到保护作用。披厦其下为以小开间,一般用作次卧或辅助房间。

3.9 房屋节能自防护体系 广西各少数民族与汉式建筑通过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具有相互性和双向性。一方面广西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式建筑的合理因素,并将之融合到本民族的建筑中。另一方面广西少数民族在学习和吸收汉式建筑的同时,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结构形式针对迁居的汉族而言,而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也为汉族工匠所借鉴和效仿。广西民居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早已形成了一套自防热体系,这些手法都经历了长期的实际环境的考验,并得到了证明。

自防热体系可分为防辐射、防日晒和隔湿、通风。

1、防辐射和日照、遮阳 传统的干栏建筑两侧山墙下通常设披厦、披檐,披厦的设置方向通常设在与风向一致的方位,利于通风,还能增强房屋的抗侧抗风力,披厦还起着遮阳的作用,避免烈日对暴晒和雨水的侵蚀。披檐主要起着遮风挡雨的作用,从美学上,还丰富了立面造型。

2、隔热除湿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季候,空气湿度很大,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人体健康,因而住所的隔湿、通风能力,对于人体健康而言,十分的重要。其中,在防护上,主要以 底层架空隔湿,从而体现出居住层的干燥,同时,在木楼板具备较大的空隙,从而使居住层上面较高的湿度可以传至底下,让凉风带走,另外屋子在屋檐处空置出间距,提高室内的采光能力。材料多用木板或竹片,轻薄清透,利于室内通风。

望楼为居民层半户外的空间,是休息、眺望和晾晒农作物、衣服以及干燥柴草之处,较为宽敞,光线通风较好。房屋设坡屋面,用来防热、遮阴和防雨,坡屋面是在主房四周扩大一圈檐柱支起的重檐,它将楼层墙身全部罩入其中,以遮挡烈日照晒,使室内获得阴凉效果。笔者曾亲自感受,木楼在气温炎热的夏季室内温度较室外气温为低,这可能是因为木楼开窗较小,窗孔较小,一般是利用墙板间缝通风。且阁楼及屋面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因而室内气温相对独立。缺点是室内空气较差,而现代建筑开窗甚大,自然通风及采光良好,这种围护结构的隔热承担就对室内气温的影响极其微弱,而室内气温则严重遭受到室外气温的干扰,同步升降,因而,针对现代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意义在于降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而且要求围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延迟时间,使其内表面最高温度延迟于室内气温最高温度出现时间。另外,当地房屋朝向多接近主导风向(东南风),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以影响人体散热和帮助室内散热的问题,并在群体、单体布置、组织穿堂风,房间和开口位置和面积,以及通风构造措施,这些都值得现代建筑设计所借鉴。

3、 防火 防火问题是传统民居中比较欠缺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采用的方法有三种:一种做法设置防火墙和防火通道,比如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友村在人员密集和木楼密集的地方打了一条12米左右的防火道;
第二种做法是设置消防水池,比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村寨普遍采用这样的做法;
第三种做法是墙体材料采用耐燃烧和非燃烧的材料。

3.10 地理、风水与风俗 风水观念是我国古代早期的规划理念,主张就是如何顺从自然力,以求得好运常驻,广西的民居多数是先辈开辟创建的,并世代相承居住,风水一说深深的印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它对村落的选址有着深刻而普遍的影响,左右着村落的格局,一方面体现了各民族对自然环境与气候的依赖,另一方面代表着人们对宗族兴旺、人文发达、财源茂盛的追求。

3.10.1选址 从选址来说,有山有水是必要的风水条件,古人选择宅址简单的概括就是“枕山、环水、面屏”,优先选择向阳、背靠山丘以避风、前有河流以取水的地方,地理术上讲究“气”和“形”,形指地形,围绕“气”的环境。枕山,选址要靠山,称为主山,主山之后为少祖山和祖山,为一村之依托,左右护山则代表“青龙”、“白虎”,前方近处则表示“朱雀”,中间平地则寓意“明堂”,是其村基区域。环水,选址前有水流经过。山山之间有龙脉相连,明堂前面有蜿蜒的流水和水塘,这种由山势围合而成的空间利于“藏风纳气”。

选址(风水称为“相地”)对建筑的营造互动的影响基细微又广泛,地形选址上要“负阴而抱阳”:山之南,谷地或河滩之北,温度高,日照多,地势高的地方称为阳;
山之北,谷底或河滩之南,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的地方称为阴。基址选于平滑的坡地上,属于靠山余脉的延续,基础稳定,水汽迎着上坡送达,既可以接受夏日南风,还可以抵挡冬日的寒流,地势前高后低,利于排水,不至于内涝积水,前有水流,方便生活用水和水上交通,四周群山环保,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区域内的小气候。处于平原地区商业密集的民居,择址讲究“背水、面街”。理想的住址,不但可以达到聚齐、庇护子孙的要求,在实际景观营造和环境适应方面,也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风水选址上,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村便是其中的代表村落,按照族谱中的记叙,自明代开始,此地便已经有了最先的村民,他们主要从南丹庆远府迁徙过来的,停下来定居的原因,即是看见远处山脊犹如卧龙饮水,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故选择在长龙的脊背上建寨定居。

3.10.2对于风水的营造手法 广西的村民在基地正式明确后,在兴土动工之际,必先邀请风水师,对其位置和朝向加以推测,面对不理想的风水,广西少数民族人们在“顺天”的同时对地形进行人工处理或采用人造景观,作为弥补山水形式的缺陷,如建风水塔、风雨桥或亭阁,避开不愉快的景观,使村落与地形环境趋于平衡与和谐。

1、对水的改造 在风水界,通常将水视为为财,通过水的气息和特征,来实现聚财的妙用,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可以极大的促进民众的施建兴趣。对于水的营造除了涉及风水学,其实还是设计中牵涉到的规划、市政、给排水领域。挖塘蓄水即是在村前或旁侧等区域上,挖掘池塘进行蓄水,实现聚财的寓意,同时,这种做法普遍存在于壮侗民族乡村。

对于池塘的形状和距离住宅的远近也有讲究,池塘与住宅之间的距离,要设定在3——5米之外,小于该数值,则会迎来灾祸。种种例规虽然存在于传统的观念里,但是也有实际上的需求,如果池塘与住宅的间隔不够,极其容易引发溺水、洪灾等问题,同时也极其容易给居民心理带来威胁,给居民出行安全带来隐患。

灵山县大芦村就是人工增加水塘,以改变风水格局的例子。古村落的施建历史,可以追溯至嘉靖二十五年,其竣工于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先祖们听从风水师的指点,通过种树来弥补案山不足,据说种法是根据星象北斗七星图系而种植,前面挖凿鱼塘,名曰“七星伴月”,通过人为改变风水格局,造就了大芦村民居选址的上佳方案。

对于远离江河的村落,挖掘池塘以蓄水,有着诸多的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比如蓄水池可以消防灭火,同时对于土地也具备灌溉作用,并且在绿化上,植物生长上,都具备良好的效用,对于村民而言,还可以在池塘边浆洗衣物、菜蔬等,具备极大的实用价值。

2、通过植树改变风水 植树为屏的做法,在壮侗民族乡村中一般出现在建村年代较晚,分布在田峒或山谷中的村落,是一种因四周无山岭依托而实施的人工补缺方法。

根据风水的主张,村落及住宅以背靠山岭为佳,忌背面直对山坳、室谷或水口,若实在无法回避,也有弥补的办法,即在村落背后直对坳口或两侧以水口处植树,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可阻挡来风夹带雨对村落住宅建筑的直接吹刷。

例如昭平县西坪村,村后因山谷旷阔幽深,山坳低凹,北风强劲,人们在村后种植一片密集粗大的樟树林,以挡来风。这便是按照风水之说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树林的种植,起到了阻挡村后坳口空谷吹来的北风,又使村落建筑掩隐在一片绿荫之中。按照历史传承而下来的村规,针对这种具备风水性质的树木,当地村民从不砍伐,并且对其爱护有加,悉心照料。

这类植树为屏的方式,虽然其起因,是由于风水观念,但是在实际上,却具备绿化环境,保护植被的生态意义,并且对当地的气候、居民景致,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3、平面布局中的风水元素 风水将住宅喻为人体,并且在比例上,也严格以人体比例关系,来进行平面处理,从而使建筑、人、自然三者紧密相连,并且其中心即是“人”,体现了以人为本、对称和谐的理念。在建造年代较为古老、规模较大的村寨中,经济条件较好、人丁兴旺的家庭所构建的院落式建筑,其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都严格遵从风水学进行设定。

广西少数民族深受风水文化及其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在住宅基地(包括阳宅和阴宅)的选择,还是在住宅的朝向乃至居室布局等方面,也都按照风水的主张与原理来进行布置和确定。

在风水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壮侗民族住宅的营造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住宅的通风、交通、疏散等方面的考虑与营造。比如在后厅开设后门的民居极其稀少,其主要缘由即是,在后厅开设后门,容易“漏财”,对家庭不吉利。而在空间的布局上面,则对正厅中脊高度十分重视,其主要缘由即是认为中脊尺寸与吉凶 紧密相关,从而对家庭安危有着重大影响,常规状态下,对比正厅面阔的尺寸,中脊高度略大。

按照风水的主张,大门又被称为“气门”,是住宅的核心人口,在方位上,都以坐北朝南居多,在风水学桑,将这类坐向称之为坎宅。程建军教授《风水与建筑》一书中,把住宅方向概括为九宫八卦图(图 ),八个卦名代表东南西北等,“震”宫主东,“巽”官主东南,“离”富主南,“坤”宫主西南,“兑”宫主西,“乾”宫主西北,“坎”宫主北,“艮”宫主东北。

对照壮侗民族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大门位置,多与此说相合。住宅大门的朝向离(南向)、巽(东南向)、震(东向)为吉,所以大门应朝向此三个方向。其中又以东南向最佳。风水对于这类型的规定十分复杂,在客观的维度上,虽然具备规范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效用,致使这种院落式建筑在布局上十分规范化。

3.11排水设施 广西民居中的主要排水通道是水渠,再加上辅助排水结构,如蓄水池等,构成了村庄的排水体系。并且在村落广场区域,以及在街巷路面上面,常常存在一些以石板铺就的沟槽,其作用也是以排水为主,其原理即是将地表水引入蓄水池,从而减少路面积水现象。

院内排水系统的枢纽是天井,它们和村落中的水渠通过暗沟相连,屋面的雨水,集聚入天井。天井通常为料石铺砌,矩形,约20平方米,为下沉式,廊下的地面高出天井地面约30厘米,天井会设置一些用以承接雨水的蓄水池,前后壁下方开有水孔,确保再多的雨水也不会浸入室内。这样的排水系统,历经几百年的检验,至今还保存完好并发挥作用。

第四章 干栏式民居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及案例说明说明 本章阐述广西传统干栏式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并通过案例说明证明了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是有借鉴意义的。

4.1干栏式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4.1.1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中通风等构造技术的启示 现代城市建筑中,时常借助绿色、生态等口号进行宣传,但是实际上实现这种建筑理念的,却只有极少数,其主要的目的,都是用来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房产。同时,对比传统民居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重视,现代建筑在这种方面的表现远远不够。

在气候环境上,不同的区域,所具备的气候环境也不一而同。鉴于此,各地民居在建筑特征上,也与当地的气候特征紧密相连,同时,在面对当地独特的恶劣气候时,如湿气、瘴气等,都具备自己独特的解决措施。并且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大量造工简便,但是具备极大实用价值的施工技术,在改善自然环境时,发挥着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为了适应广西地区“高温重湿”的气候特征,当地民众发明出极具创造性的户型结构——干栏式民居,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气候环境所造成的弊病。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干栏式民居的优秀施工技法,依然可以得到重新包装利用,并且通过现代施工技法,将其加以融合,实现缩减资源浪费,响应环保等优势。

4.1.2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中空间设计的启示 广西干栏式民居最具代表性的是侗族的干栏式民居;
其中明廊的设计是其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明廊”结构不同,表明了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形制也就不同。所谓“号帕屋”是指前面不配明廊,而是把“明廊”建在房屋的后面,把房屋后面的进深拖得很长,在这种干栏式民居建筑后面飘雨比较多的地方而多建此类 明廊,鉴于通常都把明廊的位置,设定在房屋后,拓展了房屋的纵向深度,从而使其具备遮风挡雨的实用价值。

从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形制上看,一般都设计有明廊,明廊宽 70~80 公分,明廊长度与房子长度一般都是相等的。明廊与住房相隔,明廊过去是用来晾晒禾把和衣物之类的干栏构架。明廊与外界相连,既能遮光通风,又能看到房屋外面的景观。在布局方面,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都表现出依山傍水的显著特征,并且其住宅走向,大都是以横向排列,连绵长度几户到几十户不等,结构层次鲜明。同时,明廊过道处处贯通,形成整齐的两排,这类长而整齐的明廊通道有利于通风透气、向阳采光、隔湿避瘴。明廊的主要特点是有顶无壁、顶体分离。明廊具有如下几类生态适应性能:①晾晒衣物;
②采光通风;
③明廊距离地面较远,从而可以减少民众在泥路上走动的频率;
④明廊上大都存在挑檐,从而有效的隔绝了烈日,增加了室内凉爽度;
⑤村落中各个明廊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一个公共场所,供全村人休闲娱乐。

因此干栏式民居的空间分布和设计也可以为现代建筑的实际提供相应的借鉴作用,沟通村落中村民间的感情。

4.1.3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中平面设计的启示 民居居住布局是根据人们的生习惯、按照传统的习俗规制分隔设置的。传统的干栏建筑结构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具有了宽敞舒适、合理实用、安全隐秘的特征。

壮侗民族是以“稻田”文化为住的农耕民族,自古以来以田为本,依田而居,干栏建筑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以两开间及三开间、无开间为多。架空的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土砖、石墙,传统的干栏下层用木条围成栅栏用以圈养牲畜和家禽,在一侧则可作为茅房,剩下的空间则可以用来码放其它杂物。

图示中的干栏的上层主要为居民生活区域,为一家人提供日常起居所用的空间,其开间大多以基数为主。居住层包括堂屋、卧室、火塘、退堂等主要部分,以及谷仓、杂物等附属用房,用木板沿立柱分隔成小间,基本布置沿用“前堂后室”的传统方法。堂屋位于整个布局的中心位置,后壁设立供奉祖先神龛的神台,左右两居室均衡对称。堂屋是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火塘设立在一侧或者两侧,和堂屋组成一个空间, 堂屋平常除了做起居之外,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社交活动,并且在节庆日中,用来接待贵宾来客,因此堂屋的空间尺度通常占到楼层的3/4以上。堂屋还起着全屋交通枢纽的作用,各个房间的门都朝向厅堂,便于出入。卧室每间房屋大小一致,同时各个家庭成员都具备自己的起居室,在确保休息之余,也保证了自己的隐私性。卧室的空间不大,仅供休息之用。壮侗民族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制传统,崇尚长幼有序的儒家思想,神台后面的居室,其居住对象主要以老年男性为主,邻近房屋则为储藏室,用以储存粮食和生活用品。

从干栏式民居的平面设计可以看出,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民居使用中的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满足居民的民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

4.1.4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中空间造型、防护设计的启示 干栏式民居第一层是底层排空;
底层排空主要是为了避毒蛇猛兽,排空的好处就在于不会随意改变动物活动的方向或者说不会阻碍动物活动的路线,就像毒蛇可以按照原来的路线行走,老鼠也可以按照原来活动的路线寻找食物。由于干栏式民居建筑底层排空不影响动物生活习性,不改变动物生活的行为方式。因此,人与动物就会相安无事,即便是那些猛兽也不会因为人类聚居而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习惯;
其次,底层排空是因为依山势建房,虽然房屋地基高低不平,或地基处在低洼盆地上,南方春季阴雨天比较多,山区瘴气弥漫,空气潮湿,地表湿度大,加之春夏季水位涨落无常,特别是到了梅雨季节,洪水暴涨,又暑热难当,但是干栏式民居建筑底层排空能够与顶体分离形成空洞,使上下空气能产生循环对流,并能确保房间里面通风干爽。第三,底层排空,当洪水到来之际,便于水流通畅,而不会因为建筑房屋而改变水流方向或阻碍水的流速,而导致房屋倒塌。

第二层是人居空间:从前第二层楼是用来做火塘屋或者是厨房、现在也用来住人或者是客厅之类的公共空间活动。家人的卧室是在二楼堂屋的后面,前面是宽敞明亮的明廊,二楼是作为全家人休息的地方或者是妇女纺纱织布的场所;
中层住人比较干燥、避免了底层潮湿、能较好地采光透风,人居住在二楼可以通过三楼的顶层观察到粮仓内的粮食质量情况。侗族村民的火塘屋是在中堂的后面,它的位置一般是在中央,并与门窗相对应,有利于室内加热和自然空气产生循环对流,这样不仅取暖效果比较好,而且还可以达到驱蚊避虫的重要作用。

第三层是谷仓。第三层房屋是平顶,也就是用木板封盖起来的。我们沿着中堂内侧壁楼梯就能上三楼,三楼一般是老人、长辈、小孩和客人居住的地方,还有一间房子是用来作谷仓的。

综上所述,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①干栏式民居建筑都是为了遮风挡雨,隔湿避瘴;
底层都是喂养牲畜;
②二层都是用来住人的,由于设置的楼梯具有良好的抽风效果,可以产生流体力学的附壁效应,因此具有防虫避蚊的重要作用,同时楼梯还具有自然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故能保证室内冬暖夏凉的效果;
③第三层都是用来贮存粮食或作客房之用,第三层墙体与顶体分离形成空洞产生快速的空气循环对流,起到了自然调节温差的作用,也就是冬暖夏凉的主原因。④房屋底层排空和房屋顶体分离形成空洞,这样能使房屋顶上的空洞和底层下面排空形成空气循环对流,加上门窗和楼梯合理位置的安装,楼下的门和楼梯与楼上的门和楼梯形成一个自然的抽风系统,这种排风从流体力学原理上分析,两边夹壁缝中的楼梯从下到上抽风产生流体力学中的“附壁效应”,这种附壁效应使门和楼梯成为干栏式民居建筑的自然调温器,尽管侗族地区外面天气炎热,室内也不会太热、也不会有蚊虫,所以侗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冬暖夏凉、具有避蚊驱虫的重要作用。

干栏式民居具有的以上四方面作用都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进行相应的体现。

4.1.5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中装饰设计的启示 1、苗族干栏建筑装饰 广西干栏式民居中装饰特色最独特的即是苗族民居。苗族民居在外形和空间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地方魅力,如其室内装修简单素雅,与其服饰风格截然相反,同时也从中折射出苗族居民的审美情趣。在苗族同胞中,勤劳节约是传统的美德,同时也是当地民众基本的性格,因此这种性格表现在房屋设计中,十分的经济和素朴,同时其实用价值也十分巨大。

在苗族民居的室内装饰中,其装饰图案大部分都十分简洁得体、朴素典雅,仅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图形,同时,其装饰的区域,则主要分布在入口、吊柱等区域处。

对于苗族民居而言,入口是其民居的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苗族居民对入口的重视程度也十分高,采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装饰,常规状态下,一般都以披屋式大门、三面入口式等为主。其中,在苗族民居入口设计中,最以三面入口式独具特点,其设计之法,即是从曲廊到退堂大门区域,形成部分简约的线性风格,从而营造出透视视觉效果。而退堂则处于民居中的核心区域中,同时也是苗族居民重点装饰的区域;
“美人靠”这既是侧面的栏凳,其装饰风格十分精致,装饰风格主要以镂空为主,精致美观,极具观赏价值。同时,部分居民也喜欢在退堂上部其余装点天花,从而形成完整的空间结构。

在苗族民居的装饰风格中,主要以简洁和重点处于两种看似矛盾,又相互融合的风格为主,从而形成浑然天成的装饰风格,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

苗族干栏式建筑中对各种审美元素和传统工艺的利用可以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2、侗族干栏式民居装饰 广西侗族干栏式民居建设在装饰中,则极为朴素,秉持的自然唯美的审美情趣。同时,其装饰区域,主要以屋檐下吊脚柱的柱头雕花等为主。其中,在柱头雕花中,主要分为两种雕法,即单球与双球两种。在双球雕法中,其主要特征,即是 上下双球存在显著的变化,其上球表面光滑,没有过多的纹饰,而下球则主要密布纹饰,并且还点缀着其他饰物。在桂西北干栏民居装饰中,其最精致的装饰即是窗花了。其中,在进行窗花雕饰时,主要以八角果形纹饰为主,以及花瓣等组合纹饰图样,通常情况下,主要用以对门头等区域进行装饰。同时,还有较为少见的鱼形、菱形等装饰。

在桂西北干栏式民居装饰中,屋顶装饰,也是其中重点装饰区域之一。当使用小青瓦对屋面进行装饰时,常规状态下,都是在屋脊和四条棱边位置上,十分密集的码放瓦块,从而形成一种层次感,并且在结尾处砌成翘角形状,中间区域,则砌成花球状,取意为双龙戏珠。在对屋顶进行造型时,瓦块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材料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材料。瓦块具备六个面,仅有2个面形状一致,而借助于瓦片的独特性质,将其加以组合,从而可以形成大量风格各异的图形,给屋顶带来多种装饰效用。

新民居建筑可以适当性的加两种装饰风格加以融合。同时,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当适当的缩减现代元素,而增加传统装饰在整体装饰中的比例,从而体现出浓郁的传统风格。并且在挑选建筑材料时,要适当的加入木材料,从而借助于干栏式建筑中独特的木质特色加以发挥,提升其装饰效用。虽然现有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装饰时也效仿干栏式建筑风格,从而营造出传统风格特征,如增设廊檐柱子,将钢筋混凝土的方柱修饰成为圆柱,从而使其看起来像干栏式梁柱结构,并辅之以古朴的木质色彩,从而使装修效果更为逼真。

案例分析: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址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青环路,占地130亩,建筑面积29370㎡,其中展厅面积约8,000㎡,是我国正式改革开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获得迅猛的发展,并且在建设和投资规模上,都获得巨大进步,同时,其文化设施项目更是获得重大成果,并且成立民族文化博物馆,对世界人民展现广西的文化收藏和历史渊源。

民族博物馆是了解广西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展现广西历史文化的一个平台,是体现广西各个民族文化汇聚,相互交融的一本大书 。设计运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设计理念,汲取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采用了拓扑、衍变、融合、变异、抽象的手法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理念,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整个馆区设有数个功能特区,如公共服务区、露天展示区等。其中,为了提升馆区的文化寓意,将广西的铜鼓作为外形标志,从而提高其辨识度,使整栋建筑犹如一种腾飞的鲲鹏,展翅于天地山海之间。主体圆形大楼采用混凝土结构,内部房间采用普通混凝土结构,外圈框架柱配合立面要求,采用混凝土斜柱,在三层顶设连梁与中心拉结。底层大跨度局部采用混凝土桁架,使大堂获得较大的空间。后勤管理用房则借鉴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

4.1.6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启示 1、 传统建筑材料 乡土材料是在乡土环境中土生土长,通过实践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就地取材的传统建筑材料,乡土材料的运用可以说是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乡土材料中的加工技术是千百年来先民实践经验所得到的,包含了深厚的自然特征要素和人文社会要素,它经过时间的沉淀,材料的取材与加工方法都已发展成熟,并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适应的干栏民居,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先民的营造技术、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是人们勤劳智慧和开拓进取精神的结晶。

在现代建筑领域,建筑师们一直注重对乡土材料的传承和运用,利用乡土材料自身的特点塑造建筑风格与特色,通过表现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来彰显地域特色。

从古至今,木材都是人们最喜欢的材料,木结构更是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从上古时代有巢氏的穴居开始,到清代的工程标准营造,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木结构逐渐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结构体系,木材也成为传统材料的代表,是地域特色的突出体现。广西传统民居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木材的运用,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木结构,不仅承重结构采用穿斗木结构,而且门窗、雕刻、栏杆、封檐板、壁墙等立面构件也采用木材。

砖是我国最悠久的建筑材料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砖的出现。我国古代所用青砖均是就地取材、烧制而成。近年来,由于烧制砖所需泥土对环境产生较大破坏,传统的实心砖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空心砖、多孔砖以及厚度较薄日装饰贴面砖。瓦与砖一样都是由土烧制而成,历史出现年代也十分接近。瓦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建筑构件,主要用于屋面上,广西民居建筑主要采用的瓦为青瓦。

2、原木结构房屋的优劣性 中国古代建筑喜欢采用木结构早初的原因是就地取材,文化形成期所在的区域相比石材和泥土等材料,木材更丰富,而且木材加工容易,建筑时间段,再加上木材的一些保温隔热性能较好。“以每生产1吨材料为例,木材释放氧气1070千克,释放二氧化碳1470千克;
钢筋释放二氧化碳5000千克;
水泥释放二氧化碳5000千克。在同样厚度的情况下,由于木材的隔热值分别比标准的混凝土、钢材、铝材高16倍、400倍和1600倍,即使采用通常的隔热手法,木结构房的隔热效果也比空心砖房高3倍”[[] 汪法·应适当提倡木结构建筑·建筑[N],2016 ] 干栏民居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实用木结构、大立柱、穿斗式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体量的增大以及建筑类型的增多,由于木材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木材的易燃和受力性能较弱等特性,现在新建房屋几乎不适用这种形式的房屋了,现代建筑设计中木材主要运用在古建筑的复原修缮、新建仿古建筑、园林构筑物和景观小品上,或者作为符号、装饰元素用在建筑立面及围护构件上。

图示4.2.4为笔者参与设计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内的广西传统民居露天展示园苗族风情展示楼,项目2009年投入实用,使用才7年就已经出现了构件损坏严重的情况,经过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建议要拆除重建。

概括原因一方面因为木材本身的材料属性,承受荷载的能力不如砖、混凝土等材料;
二是木构件的构件耐久性并不理想,容易虫蛀以及开裂老化;
三是传统的穿斗式工艺技术以前大多靠工匠传承,很少有相关的记录,现在流传下来真正掌握高超技能的工匠稀少。木结构是干栏民居的又一显著特征,可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建筑的地域性是可以通过现代建筑材料实现的,比如现在普遍用到的材料又分为用于承重结构的材料、用于围护结构的材料和室内外装饰材料,新建筑融入干栏没有必要像传统的干栏民居那样采用大立柱、穿斗、排架结构。

3、现代建筑材料采用模式探讨 建筑材料与民居建设息息相关,它对民居的技术、功能、结构、审美及经济等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建筑材料应采用低碳环保的新型节能的墙、板和屋面材料。现代建造技术的日趋复杂以及建筑新材料的物理特性,民居建筑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技术及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广西多地夏天气候炎热潮湿,良好的节能材料应是既可以隔绝室外高温,降低室内温度,又能有效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并由此创造宜人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建筑材料便于拆建,工艺简单,可重复使用的轻质隔墙是首选,当地村民可以参与进去参加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阶段,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施工周期要短,具有预制装配能力的建筑材料,可使现场施工进度快、劳动力减少、还能减少废物及废水的排放量,减少现场施工扬灰。

除了建筑材料的性能外,建筑材料的价格也是要综合考虑的因素,目前广西地区大部分村镇还是属于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建筑材料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选择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能否被使用者使用和推广. 新民居的建筑材料应低成本、低造价、低维护、低污染和平面功能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的模式:
(1) 建筑材料优先选择性能良好、价格便宜、在当地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

(2) 主体构件采用预制柱、板、墙、屋架等,可以现场机械化装配及缩短周期。或者采用利于抗震的钢筋混凝土柱和砖柱作为结构的竖向构件,钢筋混凝土梁或者木梁作为水平受力构件。

(3)围护构件除了厨房、卫生间外,可以采用可重复拆建使用的轻质材料划分空间,使用者在不同的使用需求下可以自己调整门窗分隔。

(4)民居在达到其有效期限后,房屋主体预制构件可以更换,绝大多数构件可以再循环重复利用,成为生产原材料,或可以自然分解,减少建筑垃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现代民居结构形式探讨 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是由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建造技术水平决定的,它会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结构与技术除了反映着本地区材料自身的特征,也体现建筑内部功能与外在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东南大学的杨昌鸣先生说“从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来看,干栏建筑结构体系可分为支撑框架体系和整体框架体系,古代的巢居、栅居(内分桩基、短柱、井干3种类型)和现代的桩上住宅等建筑形式属于前一体系;
凡用贯通上下长柱取代下层短柱的栅居即发展为后一种体系。”“现今侗族地区整体建竖穿斗式的干栏木楼已标志着整体框架体系已经定型”[[]杨昌鸣·《东南亚早期见文化特征初探》·东南大学博士论文[D] ] 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是广西新民居设计的出发点,传统的建筑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结构形式简单、建筑形体小、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当代建筑对于空间的多功能性、复杂性、灵活性、舒适性等的多种需求。因此,当代建筑应利用当代技术,更新传统结构形式,创造新的结构形式:
(1)采用新型木材 木材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建筑,代表了永恒和生机,这种天然的材质本身所具有的亲和力极大的消除了建筑本身的冰冷的感觉,让建筑具有一种特别的人文气氛,这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财富。新型木材为原木通过现代手法来提高木材的特性,还要一种是利用现代手法人工合成的木材。前一种新型木材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木材经过烘干、防潮、炭化处理,有效的解决了木材防火、抗震、防虫、防潮等问题。在新型加工技术和建造技术的主导之下,增加木材的形状和稳定性,已经成为现代木构建筑艺术表现力的一部分,这种新技术更加延长了木材的使用寿命。

“当前几乎所有新型木材的技术处理手段与基本思路都是为了更充分的利用木材、以及增加木材的材料性能等,大部分的新型木材料的原材料仍然是天然木材。随着现代林业和木材加主业的发展,北美地区国家采用当地富产的木材,运用现代化的建造技术,创造舒适、美观的现代木结构建筑。”[[]王瑞封 ·新型木结构建筑技术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16 ] 现阶段,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限制了采伐木材,于是,木材的改良品种或者替代品得以快速发展。比如加拿大推出的一种比钢筋还硬的木材可以当做屋顶、梁栋、门窗等构件,它是把木纤维经过特殊处理,使纤维互相交结再合成。此外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等国家也推出了各种新型木材。

(2)底层全部采用砖混结构 底层采用砖混结构,上部搭建穿斗木架,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对防水防潮较为有力,但是底部和上部结构类型不一致,导致结构刚度不均衡,连接方式采用搭接,整体结构稳定性不佳。而且底部采用砖混结构,砖墙承受上部木构架的荷载,原来的架空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同时砖材与木材混搭的立面效果欠佳。(图示) (3)木结构与砖混结构相结合 内部插入砖混结构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楼板,外构架仍保留穿斗结构不变,这样做法保持了木结构主体内外的完整性,结构主体稳定性较好,又发挥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和砖混墙体的防火、防水、防潮以及隔音的性能。

(4)木结构采用现代连接方式 传统的穿斗结构房屋采用榫卯的连接方式,这样的连接方式较为单一,对建筑的空间形态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铆接、销接、嵌套、粘结等连接方式的出现,丰富了木建筑节点的连接方式。笔者发现传统的榫卯连接方式与钢结构的锚栓连接方式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锚栓体系与榫卯体系相比更能表现构件的力学逻辑关系。这种结构形式的优势在于螺栓连接加工方式更便捷,工人易于掌握。

(5)钢结构体系下的干栏结构 钢结构体系代表着未来住宅的发展模式,它与传统的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钢结构自重较轻,抗震性能好,现场作业量小,无噪声、不污染环境;
同样的层高和尺度,钢结构主要构件的尺寸比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小,更能表达干栏式的轻盈的建筑效果 ,而且钢结构工业化程度更高。

钢结构对木结构的取代主要是内在结构骨架的改变,建筑表皮外在形式完全是传统形态,这种结构方式适合于传统风貌商业街区、新建仿古街区、旅游景区以及传统建筑的维护修葺等方面。还有一种更新方式是完全不使用木结构,全部用钢结构替代木结构,使用现代材料,在体量、尺度、比例、屋面、局部装饰上呈现一定的传统形式。

(6)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当代建筑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耐久性长、耐火性好、空间分隔灵活,具有传统木结构不具备的优点。在仿古建筑中,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结合使用,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体承重结构,木结构作为表面装饰构件,既能使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灵活多变,摆脱传统木结构室内空间狭小、低矮的局限,又能使建筑外形保持传统风貌。这种混合结构体系在当代仿古建筑中运用较多。

4.2新农村建设中老房屋改造案例 4.2.1 改造案例—隆安县南百高速沿线村寨城乡风貌改造项目 1、项目概况 隆安县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壮族是隆安的主体民族,壮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4%,县城区域内河道密布,纵横交错,其水、土资源储备极为丰富,在进行稻作农业经济发展时,具备先天性优势。在壮族的方言中,水稻田被称为“那”。据考古学家指出,壮族人民拥有悠久的稻作文化,其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商朝,被学术界称之为“那”文化之都。

该项目是隆安县南百高速沿线村寨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其进行项目改造的目的,即是以沿线范围里面的乡镇村屯的“竹筒房”为核心,针对该区域范围内的零散民居进行改造,从而形式统一的民居建筑风格;
同时,针对那些具备良好内部构造的建筑,也应当实施局部改造法,提升其采光、通风能力,提升居住效用;
对小村落的整体风貌加以改造,使其更具特征,增加配套基建设施,提高居住的便利性。项目改造共涉及14个村屯。

改造以外立面修缮优化为主,如墙面重新粉刷或采用瓷砖贴饰、更换仿木门窗、屋面更换瓦片、更换阳台栏杆等,立面加入水泥线条、窗套、腰线等,改造中力求融入传统民居元素,力求达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使建筑物焕然一新。该项目设计的总负责人是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刘邵。

2、 改造手法 (1)色彩:以灰、白、红为主色调,运用白色的墙面和小青瓦搭配,局部点缀红色花窗和红色线条。注重主色调与辅助色之间相互搭配和协调。

(2)形式:
屋面——沿用坡屋顶的形式,统一更换现代工艺的小青瓦,结合传统民居的屋面形式,对坡屋顶进行局部改造;

门窗——在窗户的装饰上使用统一红色边框,使得立面造型统一,细化和弱化原先强硬和单调的立面轮廓。

阳台——阳台栏杆以传统图案为主,丰富了立面而且美观实用。

墙面——墙面刷白,在节约了造价的同时,制造出一种古朴、统一的建筑风格。

4.2.2改造案例—隆林德峨张家寨风貌改造 德峨镇田坝村张家寨始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位于隆林东南面,海拔1600多米,是广西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寨”。村寨距县城4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寨共有73户(81栋房屋,其中上寨有45栋房屋,下寨有36栋房屋),总人口305人,苗族人口最多。民房全部依石山而建,错落有致,与独特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极具典雅的古色韵味,被誉为隆林的“丽江古城”。

在以前,张家寨的村民为了抵抗外敌的侵扰,把寨子筑在青山里的悬崖上,与当地的居民远离,现阶段的张家寨,由于和山下的文明生活交流逐步密切,寨子下面的石壁上有汽车通过,加速了现代化的农村建设。

张家寨改造项目建设于2014年4月正式动工,重点实施了木房修缮、新区建设、人畜饮水、危房改造、寨内道路、寨中石板路、环寨步道、人畜分离、电网改造、寨内绿化亮化、农村改厕、观景亭、清洁卫生等2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700多万元。

1、 形式创新 改造前采用的房屋形式为干栏式砖木结构,屋面为小青瓦,改造模式为力争在继承传统建筑符号的基础上,沿用屋面背脊、飞檐、吊脚等元素,提取代表当地建筑文化的符号,如饰面材质、装饰构件、细节元素及空间布局等,对已建好的砖瓦房、水泥房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对屋顶、楼面、门窗、外墙进行统一改造。如采用现代建材,如木板墙换成砌块墙、干挂小青瓦换成防水保温的波形瓦屋面、传统小木窗改成铝合金门窗、增加防水涂料等。对严重损坏需重建的民居,采取统一规划设计、资金扶持等措施,进行拆除并按建筑原风貌新建;
对房屋主体结构完好,但局部有损坏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与修缮保护,如外墙粉刷防木漆,以村寨的民俗习惯来进行内部使用空间组合的设计和内部装饰设计。

2、平面布局的创新 (1) 重视厨卫布局,改善环境卫生 传统的民居一层通常用作储藏和饲养牲畜,没有独立的厨房、卫生。新改造的房屋更注重对厨房和卫生间设施的布局改善。人畜分离,避免对人类居住与活动空间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环境卫生,提高居住质量。

(2) 外走廊的延续利用 民居在有空地的位置,修建一个木质的外搭走廊和木质晒台,这样晒台形式借鉴于干栏式的瑶族建筑,用作凉晒农作物。既能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还可以作为公共娱乐的休闲场所。

图示4.2.4新民居改造案例1改造的思路是改变旧居人们人畜同居的陋习,同时在底层架空部分增加卫生间和厨房的使用功能,入户方式的调整为房屋增加了使用面积。新增加的外搭走廊,在底层部分增加了人们的活动休闲空间,在二以上可以封闭用作居室,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还可以当做晒台使用。

3、技术创新 张家寨新民居的技术创新着重是新技术的应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量采用低成本、适用型、本土化的技术策略,在保留传统民居风格的基础上,推广使用新技术。比如提高开窗面积,增加室内采光和通风,并适当做一些遮阳处理;
局部调整坡屋顶的斜度,将斜屋顶与太阳能一体话结合起来;
使用煤气、沼气等新能源;
修建污水处理池,对污水统一处理;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方便灌溉及景观用水;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等。

4.3现代建筑设计中对干栏式民居设计理念的借鉴 4.3.1案例分析——南宁相思湖红豆风情街 1、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南宁相思湖红豆风情街位于南宁市相思湖新区,相思湖东路西边、可利大道之南,总体规划用地为185亩,总建筑面积54284平方米。风情街以民族特色为主要设计元素,融入了少数民族民居自由分散的特点,街区入口、广场中央、河道水边、山坡绿地均以鼓楼、芦笙柱为中心内聚向心。桂北民居村寨风貌中的门楼、鼓楼戏台、凉亭雨廊、水井、吊桥、水车等也被采纳到总体规划中,外加贴邻的可利江风雨桥廊,汇聚成整片街区都呈现出桂北民居建筑风格的街区风貌。街区组团有:浪漫爱情风情街区、民俗风情街区、大学生活动街区、文化创意风情街区。各街区借鉴宋代以来中国传统街市的构成机理和比例尺度,街道宽6-8米,两边店面两层为主、局部三层。布局依山就势,转折收放,纵横交错,步移景异;
街道建筑则顺着街道因地制宜,高低错落,自由组合布置。

2、 传统设计元素借鉴 桂北传统民居山寨,选址地貌多是后有靠山依托,前有明堂水系。风情街在设计上,利用可心江与用地自然地坪之间的高差,挖湖引水,堆山造坡,筑多级台地,以形成桂北民居山寨的册水地貌意境。

街区建筑风格构成上,采用桂北民居干阑式木构建筑中最典型的风格构成要素:如穿斗式构架体系,层层出挑的吊楼吊架,檐下挑梁吊柱,以及双坡悬山屋顶加披檐、重檐屋顶、四坡歇山屋顶等构成形式,用于街区的建筑形态构成设计中。在细节上,也少不了少数民族的风物风貌。

(1) 结构体系及材料运用 门口、鼓楼、凉亭等延续了穿斗构架结构体系,其余建筑形态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木结构混合的结构形式,承重构件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底层架空的柱子为圆柱,上挂小青瓦。栏杆,廊道等为穿斗木结构形式。材料在利用天然建筑材料的同时,基本保持了材料本身的质地、颜色和机理。不仅反映了建筑所处自然环境的面貌,也体现出民族的性格和审美。利用坡地与滨水的特点,构造出错落有致的轮廓线,台基的做法借鉴了传统民居的手法,采用厚重的石材修砌,色彩元素为青灰色、灰色、白色、木色,白墙灰瓦木栏杆,突出了木质栏杆色彩与实体灰白建筑的协调与统一的关系。

该项目结构体系对传统元素的提取运用见下页图示4.3.1:
(2) 建筑形式及装饰传统元素提取 以传统民居原有的建筑元素及建筑形式来进行外立面设计,沿用屋面背脊、飞檐、明廊、花格窗、屋檐装饰图案等元素,屋面采用混凝土坡屋面从,,外墙粉刷白或防木漆,山墙出模仿穿斗式木构架的艺术形式增加装饰。阳台和采用木质材料的元素。

第五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传承和发展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民族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在不同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各自独立发展,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各民族地区在聚落形态、建筑布局、结构材料、形体风格、装饰装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继承传统,就应该不断革新,民居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与新的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应该从现代视角审视传统民居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局限与落后性。其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成分,可与现代建筑文化相街接,并作为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基础。

5.1 民居设计理念合理性分析 1、代表着一种传统的精神阶层 广西少数民族的先祖生活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从民居方面入手,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试错和总结,最终形成了现状的建筑风格;
过程中必然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困苦,但是他们不仅坚持下来,而创造性的形成了干栏式民居的建设思想;
其中不仅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体现了先祖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这些品质都蕴含的干栏式建筑里面,并借此传承给后人,极大的丰富了民族文化和精神。

2、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建造手法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广西传统民居营建的基本原则。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样的营造技术与丰富的形式风格,各地区建筑材料与结构形式的差异源自于当地自然与资源环境的不同,便捷的手法、适宜技术的应用。适应地形、利用地形,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

3、结构形式的合理性 对干栏式民居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可见其最初的形式为窝棚式,后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现状的干栏式建筑;
不仅在居住安全和舒适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在其使用寿命,稳固程度和结构合理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建材资源,就地取材,因材施用,或为全木结构,或为木石结构,或为砖木,使干栏建筑结构及形式日趋丰富多样、安全稳固,合理耐用。

与此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以开放与兼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先进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并将之融入本民族的传统建筑之中,创造出新的造型美观独特、结构合理巧妙、功能优越的鼓楼、风雨桥和戏台等建筑形式,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壮侗民族的建筑文化,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建筑文化。

4、村落分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广西少数民族和先民选择和开辟新的村落定居点以及村落分布时,合理的考虑到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和谐,即村落间距的远近、规模的大小,以当地的自然资源(包括可耕土地面积、水源、居住生活空间、牧区、燃料柴薪基地等)而定。地势平旷,村落的分布则较为密集,村落规模也相对较大。

山岭多可耕土地较少的山区,村落的分布则较为稀疏,村落规模也相对较小,以保持 每一个村落周围都有足够的可供居民耕作的田地和居住生活的空间,有利于村落居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5、具有生态的合理性 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以及对村落环境的绿化,即保护村落附近山岭上的植被,封山育林同时古村落内外种植竹树,营造绿树成荫的村落环境,有利于村落四周水上的保持和环境的美化,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以利于人们永久性的定居生活。

6、干栏建筑结构和居室布局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壮侗民族民居排列中的基本单元为家庭,但是之间通过廊道等联通,形成片状的整体区域。内部结构中,上下层之间用木板间隔;
平面布局上有厨房、客厅、卧室等常规的单元;
同时其下层多用来圈养牲畜,在模板等的阻隔下,上下层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干栏式民居空间布局和平面布局能够满足其日常生活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2 局限性分析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落后或消极影响也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

其落后或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单元都是个人的家庭,并且其主要生产为农业,最基本的目标是满足自身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为自然经济;
同时受科技水平的影响,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并且民俗文明仍然处于发育阶段,层次较低;
两方面综合作用下造成了物质的匮乏。

2.受农业生产意识的影响,村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较差;
但是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却又极为重视周边范围内的风水、自然适应性。但对居住生活的大环境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乱砍滥伐。天长日久,砍伐量超过了植被的自然恢复生长率,出现了村落附近山岭上的植被被 砍伐殆尽,山石裸露,引发自然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个别地方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石漠化,溪流泉源干涸,农耕生产乃至人畜饮水的匮乏,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3、一些偏僻山区的壮侗民族村落,由于生产力较低和经济落后,干栏式建筑结构多较简陋,建筑工艺粗糙,建筑质量较低,而且火塘设在厅堂内,烧火饮煮产生的浓烟因没有专门或畅通的烟囱而在干栏里四处弥漫,造成居室内空气混浊,光亮度差,木构件受烟尘熏染发黑;
加上干栏住房是“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

5.3传承——保护与改造 “地域建筑特色研究之所以重要,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中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一方面其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同质性的建筑空间在各地大规模地复制;
另一方面,城市自然环境品质低下、历史文化传统受到巨大破坏,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结果造成城乡人居环境形成全国各地“干城一面”,建筑“干篇一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 全球化的浪潮和现代技术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与生活,传统民居作为地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除了具备历史研究意义外,还具备着文化传承价值,以及工艺价值,对现阶段的民居建设,散发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使推动我国建筑发展的源动力。如何才能在文化快速传播和广泛融合的时代留住传统,延续文化,使凝聚在历史传统与地域文化中的血脉得以传承,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5.4借鉴——传统干栏式民居的设计思想 新民居建筑设计中与干栏式民居建筑艺术进行有机融合,是创建新式民居模式的一次大胆试验,也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在进行新农村民居设计时,要以当地的自然景观为基准,以农民生活习性为导向,以留存和传承地方建筑特征为目标,完整的呈现出地方建筑色彩 。在住宅类型上,要满足现代住宅需求,并且其结构设定合理,采光、通风等能力适当,并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居住的便利性,唯有这种,才能促进新农村民居的良性发展。

5.5 发展—探索新型地域建筑 要真正在新型地域建筑中体现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就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本着“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则,去筑构新的表现手法。使得现代建筑创作中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真正体现现代民居的内涵。

并合理的运用民族建筑的优秀元素,笔者认为作为建筑设计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建筑选址和设计应充分考察当地地形地势情况,传统聚落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因地制宜,还有风水、宗族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考虑,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和改造,符合人们对安全舒适生活的要求。

2、 建筑设计还应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充分考虑朝向、布局,采光、通风、排水条件良好,与周围景观和谐。

3、 设计师应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村落营造活动中的地位,在工作中应与村民互动,在技术层面上发挥主动性,甚至是主导作用。通过不断的交互工作形成共同建造的机制并最终实现村落可持续建造目标的工作方法及其模式。

4、 地方建筑承担着传承和体现当地文化的职能,广西民居在保护与传承上存在着覆盖面不广,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设计师应提高素养,继承和发扬民居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居住观念,使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5、 广西还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建筑对普通居民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支出,民居设计应充分考虑经济因素,节约成本。

地方特色的维护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住宅建筑似乎传承历史、承继文明的核心手段,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虽然只是作为一种地方式建筑,但是在我国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广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都造成巨大干扰,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张长虹,舒平,张敏·浅谈干栏式建筑在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天津城市建筑学院学报[N],2007 ] 结语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民族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在不同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各自独立发展,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各民族地区在聚落形态、建筑布局、结构材料、形体风格、装饰装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继承传统,就应该不断革新,民居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与新的生活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应该从现代视角审视传统民居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中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成分,可与现代建筑文化相街接,并视为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基础。

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设计师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本着“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则,去筑构新的表现手法。使得现代建筑创作中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真正体现现代民居的内涵,并且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研究,希望本文的经验和实践能为现代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素材和思路,并对类似的建筑设计有所参考。本人一方面由于时间和经济的原因束缚,未能深入到各个村镇做实地的研究,使得本文的调研工作不够全面和深入,缺乏微观层面的技术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笔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存在欠缺,文章中难以规避的存在部门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批准指正。

推荐访问:建筑设计 干栏式

《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