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经验和启示

时间:2021-07-18 18:40:48 浏览量:

洪向华 冯文燕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壮大发展、国家事业的建设推进紧密相接。在百年的建党历史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从孕育、发展到定型、成熟,大致历经了五个阶段,其“生命线”的工作定位更加明晰,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架构。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史为鉴,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与鲜明特质,是其开创未来的必备选项。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建党;一百年;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1)01-0020-09

在一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单元中,立于唯物主义的视域,坚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条具备能动性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工作中的规律遵循和显著特质。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指引中,追寻着人民群众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助力中华民族和国家建设迎来新的生机的历程中,其经验和规律不断丰盈和充实。在新的历史站位下,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总结好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增加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规范性、时效性,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奋力前行的关键环节。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百年展卷是在披荆斩棘下砥砺推进的,期间有过辉煌与成绩,也有过苦难与曲折。因果相依,据于不同时段的社会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有着不同的表征与内涵。从历史、社会发展的维度对一百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理且严谨的划分,把握好其中的主脉与变化,是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向科学化、学理化、成熟化转变的前言与序曲。本文认为,建党一百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形成确立(1921—1949年)

鴉片战争后屡屡挫败的失意,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觉醒到:唯先在思想上实现突破才有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可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夹缝中的中国看到了希望,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揭开了以马列理论为中华民族开蒙启智的重大历程。1921年党的一大的纲领和决议中就提出,要通过宣传教育实现工农与士兵的组织联合,最终实现变革社会的目标。党的二大又再次申明,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一是要实现一切运动的群众化,二是要在党内建立起与革命相适应的组织构架与训练体系。因此,在工农运动和革命军队中开展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工农作为革命的领导力量与依靠同盟,向其灌输党的思想主张、加强对其宣传教育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党成立的早期,通过演讲、出版刊物、翻译著作、与错误思想论战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工农队伍的有效输出,奏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章。随着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展开,一是通过创办《劳动音》《中国农民》等刊物让工农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二是通过工人夜校、工人图书馆、农民讲习所等宣传阵地的打造和各类宣传手段的应用,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忠于革命的工农骨干;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会、农民协会等组织构架,并引导各地的工农运动,推动了革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为后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积淀了理论与实践基石。

上溯至黄埔军校和北伐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于革命军队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开展政治工作的探索。1927年面对武装暴动失利后革命军队中的悲观现象,三湾改编通过以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和党指挥枪等治军方法,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完成了党在革命军队内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打造的初步尝试。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不仅剖析了各种错误观点与思想,还进一步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制度、方法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体系初步形成。1934年全国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对“生命线”问题的阐释,郑重申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工作定位。全面抗战爆发后,通过学习《实践论》《论持久战》等著论和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等,使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石更加稳固,并树立起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工作方针和实事求是的工作导向。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谭政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在对北伐战争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总结的同时,深入研讨了下一步工作的原则、方法和制度等。至此,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党内建立起来。

毛泽东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1094,并认为如果这一任务开展不利将延滞党的整个政治任务的实现。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推翻三座大山、寻求民族和国家的解放与独立为使命,结合中国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有效地指引了工农运动与革命军队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际工作的方法、策略方面都实现了中国式的创新性试探。随着毛泽东思想这一全党指导思想在党的七大的最终确立,“团结—批评—团结”方针的形成和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密切联系群众等原则的设立等,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体系上、架构上的初级打造基本完成。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全党以思想政治教育助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完成。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变发展(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新的执政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是通过对封建落后思想的抨击和批判,巩固政权和确保过渡、改造时期国家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面对旧思想的羁绊,在普通群众的教育中,围绕破除旧式思维的核心,结合土改、“五反”等实际工作,通过事迹宣传、形式创新等进行了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知识分子的教育中,通过创办培训班、学习唯物主义课程、批判错误思想、改进完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等,实现了知识界的重塑新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且细致的开展,全体人民清醒了头脑,无产阶级立场与觉悟得以稳固与提升。1952年底,中央基于对政权巩固工作已有效开展和国民经济恢复目标基本完成的深度认知,提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区间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的《人民日报》刊文中,过渡时期总路线向全社会公布。同年12月28日下发《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2]153-154。为此全国上下进行了集中培训与学习,通过讨论交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在三大改造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催化作用。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环境、任务、身份的变换,毛泽东就对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好执政根基,在党员干部的教育中,提出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改变官僚式、命令式的作风,提升为民情怀;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讨中,开展党员标准化的教育,树立先锋队意识;从对反党集团、山头主义等的批判斗争中,深植服从党的统一领导意识,深化党内团结。[3]118-119、132-137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段百米接力的完成,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命题在1956年提上了党的规划议程。政治路线确定后,党员干部是关键。围绕《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服务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和党的八大对于工作中心的转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讨论与研判,明确了党在新经济条件下和新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方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等得到了延展与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宽广、自上而下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效显著,不仅完成了肃清思想壁垒、统一思想、巩固政权的目标,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工作的开展、布局及体系的建设等进行了初探,开启了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

(三)动荡时期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二十余年间,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展性与曲折性并存。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特别是1956年底,受东欧波动的影响,国内出现了罢工、罢课、退社的现象。1957年2月间,为解决好社会出现的各类矛盾,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部门共同的任务、要齐抓共管,并要求全党要充分认识到随着国家建设进入有序化轨道,政治生活的主攻方向已经转化为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理论性深化,有效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随着“开门”整风的开展,少部分资产阶级出身的右派人士,开始否认党的领导,提出了交替执政等错误言论。加之,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足,阶级斗争被重提,“左”倾思想泛化,思想政治教育被波及。1957年随着《抓紧时间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等文件的下发,反右斗争逐步扩大化。[3]158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片面强调政治性,基本的方针、原则被歪曲破坏,一批党员干部遭受迫害,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困境。

国家的顶层设计、大政方针会对具体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正确方针的引领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开始正确认识区分敌我、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采用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说服教育等民主方式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重視正面宣传手段的积极应用,通过树立以王进喜、钱学森、焦裕禄为代表的典型和对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的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发展的效能得到充足体现;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向人民群众学习,实现了政治语言生活化的转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纽带日益牢固。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思维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切以政治挂帅为主,压制式、运动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假大空的宣传教育比比皆是,思想政治工作脱离民主化轨道、遭受严重摧残。

这一时期内,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缺乏整体性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脱节,在实践中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工作中片面强调政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左”的错误干扰下走到了业务、经济工作的对立面,“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被大鸣大放、行政压制所替代,并沦为了造反派和一些投机分子阶级斗争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僵化。虽然其间我们也进行了正确的尝试和调整,但其中的教训与失误仍旧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敲响了警钟。

(四)改革开放后的科学建构(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回归到实事求是上来。伴随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中央认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4]23为使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建设服务中发挥威力,一方面思想领域开始跳出框框、突破常规,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社会主义本质等理论为基础不断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反击错误思想、强化精神建设,1980年中宣部下发《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随后于1983—1987年开展了自上而下的党内教育与整风活动[5],为加强教育效果,1998年进一步开展了以“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好党的建设和社会协调共进的问题,党中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党的领导、执政能力得以改善和提升。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体系化、科学化。首先,注重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扭曲历史、在文化交流中崇洋媚外的现象,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入21世纪后,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想与风尚。其次,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围绕“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改革开放后不久,中央下发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针对受一些错误思想影响而引发的学潮,中央明文规定,高等教育中要注重马列主义思想的培育。[3]193-194为了适应新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环境,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最后,推进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锻造强有力的、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要求工作要增添时效性、针对性,要通过电影、诗歌、舞蹈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提出了“三贴近”原则;推进学科发展,在1984年于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划明专业归属,健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管理机构。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极大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主题,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轨迹,以经济发展为主脉,针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优良传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的发挥,不仅服务了国家发展的整体大局、稳固了群众基础,也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开启了其科学化建构的新篇章。

(五)新时代的全面推进(2012年至今)

在党员干部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从“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发展站位出发来加强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建设,并最终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严密组织体系与制度、压实工作责任、开展以“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等,使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素养不断得到增强。三是树立斗争意识。提出在重大风险考验面前要站稳政治立场,要增强“两个巩固”“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的意识,注重舆论阵地的建设,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四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面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金钱至上的错误思维,要求党员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方面通过法律和党内法规建设严明纪律底线,使党员干部心有所忌、行有所止;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以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四风”整治、强化作风建设,促进了知行合一,党群、干群关系得以改善。通过以上系列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抓住了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在社会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发展。为了帮助人民群众树立与改革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助力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党中央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维度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制度打造、实践培养、教育引领等措施将其覆盖于社会各层级、各领域,规范了人们的行事做派、激发了社会活力。二是注重用新思想铸魂育人。对青年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提出青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大使命,通过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6]等文件规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着力开展了一系列的育人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顺利开展。三是以技术发展促进工作落实。信息技术的急剧更新、在网人数的激增,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为了利用好网络载体,党中央提出要加速新旧媒体的融合,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并以主流媒体为主导,通过网站的设立、内容的创新、机制的建造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范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意识。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旨,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遵循着社会发展、人才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结合各领域具体实况,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建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管控好网络“变量”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内涵,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通过对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历程的理顺,足以见到,虽然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些基本的原则、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贯彻与执行。

(一)明思想,定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在党的历史上经久不衰、得到有效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正确思想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人类优秀文化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结合体,它总结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与判断。因此,从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自带科学性与实践性两大基本属性,基于科学性,20世纪在诸多“主义”的纷争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终选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基于实践性,我们在历史演进的各个时期将其原理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中国实践的发展。

在党成立的早期,在工农运动中我们就十分注意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了人们对革命理念的认同,坚定了革命的理想与信心。后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延安整风运动等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党内理论水平不断提升,整体战斗力增强,在强大精神力量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动摇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打破了敌对势力的封锁,实现了国家发展建设的自主化。改革开放后,面对思想领域各种负面因素的侵染,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引,通过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等,帮助人民群众分清了思想领域的主、支流,粉碎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进攻的企图,避免了社会主义建设误入歧途。党的十八大后,遵循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维度持续推进,通过完善学科建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党内党外教育实践活动、注重网络教育宣传等,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了磅礴之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11因为实践的需求,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在20世纪以来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充分发挥,并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自强与辉煌。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要想得到大发展大进步,马克思主义的“指针”不可或缺。

(二)以线带面,助推发展——坚守“生命线”的工作定位

“生命线”是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1932年“生命线”一词出现于党内的通信中,1934年王稼祥、周恩来等在全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政治工作生命线的时代论述。1944年《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党领导下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社会改造、经济发展,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8]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匡正思想,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重要内容,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再次郑重提出。[9]831江泽民同志与胡锦涛同志也就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定位进行过深刻的论述,认为“生命线”的定位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心工作的实现路径,必须要加强阵地建设。新时代,“生命线”的作用更加凸显,推进了国家治理的全领域扩展。

百年历史中,思想政治教育这条“生命线”的作用和重要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并不意味着要将其置于无以复加的高度。恽代英认为,我们不可放弃政治工作,但并不代表它具有唯一重要性,后来党的文件中也认为过分夸大政治工作在建设中的地位是错误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跟中心任务完美配合,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前线作战与军队工作,保证了党在思想组织上对军队的全面领导,通过内外力量的团结,胜利完成了革命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工作实际紧密结合,从物质与精神双方面为国家改造与建设提供了优质保障;改革開放后,鉴于“文革”中“极左”的失误,使我们意识到片面地、孤立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行不通的,为此围绕发展、建设、生产力提升等经济建设的目标,党中央通过一系列的纲领、文件、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搬到了企业、学校、党政部门,其成果丰硕,真正实现了两手抓、两手硬的初衷;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论述由党内建设拓展至国家发展层面,认为经济建设必不可少,意识形态工作也极端重要,从大势大局着眼,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轨”行驶。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心任务相协调是符合政党性质、符合建设要求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中心任务的完成就是奢想,我们也不会取得接二连三的胜利;如果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冲击中心任务的“两张皮”现象,社会主义建设就容易走入歧途甚至遭遇灭顶之灾。新时代,唯有对“生命线”有更加深切的认识,用好传家宝,才能将人们紧紧聚于“中国梦”的周围,中华民族才能取得新的辉煌。

(三)讲方法,求实效——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众所周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主体内涵,其中包含了工作的对象、力量来源与实现路径。群众路线的概念首现于1929年中央给红四军前委传达的指示信当中,自此,群众路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指导理论相通。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与实践归宿。唯物史观认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推进国家、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其自主性、能动性的调动不仅是其提高自身素质也是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增长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如果理论要实现说服、掌握群众的目标,就要立于人的根本,即人本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们对宣传理论的深切认知,掌握人民群众,带领他们完成社会变革,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是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实践相随。理论上再怎么凸显群众路线的作用,也不如将其应用推广于实践,正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党自创始起,就时时刻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注重人民群众潜能的发挥,并将这一认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一是立足实际问题。无论任何时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无用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听取、摸清民意的基础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眼点,采取精神鼓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棘手的政治理论与现实问题。二是以针对性增进时效性。由于个人情况、区域情况等的不同,加之各时期任务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应时而变、因人而变。革命战争年代基于工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采取通俗话语体系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并依据其所在的行业、部门、地区的不同而不断切换具体的方法。三是讲求民主。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反对采取粗暴式、打压式、行政式的方法,从三湾改编中强调官兵平等、反对打人骂人的旧式军官习气,到后来的“团结—批评—团结”方式的提出,通过民主的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人心。四是依靠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取得依赖于人民群众,一方面我们以人民群众为师,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典型宣传等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就不可能从最初几十人的班底发展成为今天拥有九千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就难以在数次的紧要关头转危为安。思想政治教育中,党将对人民群众的深刻眷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群众路线,并通过这一辩证的教育方法,统一了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潜在的动能,最终顺利地攻克了各种困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解决好各领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才会进一步彰显。

(四)立原则,促发展——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在为河间献王刘德作传时,班固认为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称赞他严谨的求学态度与治学作风。在党的发展历史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很早就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但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实事求是一词被首次提及是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内涵重构,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801。自此,以此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更加明晰。

从本质上看,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一切能动性的发挥都要基于对于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坚守住、贯彻好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单纯军事思想、无组织无纪律的倾向、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逃跑主义等一系列错误思想斗争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后期,通过刊发文章、进行延安整风运动等,最终使实事求是的观念成为全党的统一共识。伴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我们党提出了紧抓经济工作、科学评判毛泽东思想、确立三个有利于、推行“四有”教育、关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新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得以不断丰富。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继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以其独有的优势加速了“五位一体”整体格局构建的步伐。

不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将寸步难行。实事求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衔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上实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与把控,做到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孕育、发展到成熟再到曲折,后又恢复、创新的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和规律,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体系。新时代,我们必须以此为据,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新天地。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引领未来

马克思主义就是引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旗帜。从历史维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的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各个历史分期的特点,再附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将中国社会从一盘散沙的状态转变为今日的欣欣向荣、团结奋进的局面。中国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同样得益于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使我们没有在奔跑的途中迷失方向。从现实维度讲,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具有时代紧迫性。一是在冷战与零和博弈等错误思维的影响下,由于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缺乏严谨、客观的评判,他们通过传播所谓的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企图在思想领域设置障碍以实现其羁绊中国发展的目标。二是基于商品交换原则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血脉里就自带着一些缺陷与弊端,由于实践中的标准与尺度的不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开始侵扰思想领域,甚至入侵党内,滋生了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三是由于物质的丰盈、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着主流思想的地位。四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降临、区块链的推进、大数据的构建等极大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环境和生态,如何驾驭好新媒体的发展,使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是互联网时代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历史和现实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重大任务推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构建中做好实际工作。首先,要建立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四史”的学习明晰马克思主义为何能扎根于中国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建设和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真正树立起干事创业的信仰;另一方面,要通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有效推进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闪烁理论的光辉。其次,落实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要明确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责任,要为工作把尺度、定方向,既要管好宣传也要管好思想,通过追责、问责真正实现守土有责的常态化。再次,加强工作队伍的打造。要在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建设上加强扶持力度,推进基础研究深化,提升干部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锻造一支懂理论、讲信仰、善宣传的人才队伍,真正实现以教育化人。最后,打造一体化空间。推进新旧媒体的深入融合,贯通线上线下空间,以技术手段打造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增强工作时效性。

(二)遵循规律,实现科学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划,政治底线是关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很早就提及加强无产阶级思想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列宁更是提出了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灌输的原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最初的为革命目标服务,到后来的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服务,直至今日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立场与目标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从萌芽到成熟与完备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中,要以社会主义的阶级属性为引导,保持政治立场与定力,学会用学术讲政治,提升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与政治操守,攥紧工作的领导权与主动权,实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只有遵循规律,方能制胜长远。从最初的街头演讲、创办刊物、散发传单等简单的方式手段,到古田会议开展不同人群的针对性教育,再到典型教育、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时代的变迁不断调整工作的内容与具体呈现方式,其发展始终与规律相伴,最终实现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规律是通往工作目标的桥与船,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工作的新发展。一方面要坚守好传统。要注重从百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用好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典型示范等传统法宝。另一方面要顺时而动。要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进行富有时代性与针对性的教育,在党校、学校、军队等的教育中要各有侧重,同时运用好新媒体,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拓展工作的力度与范围,实现手段、体制、方法、题材、载体等的多层次突破,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业态。

优化学科建造体系。学科化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从经验总结到体系化发展再到学科化构建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的长时间内,我们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演进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虽然成就斐然,但多见于经验总结,理论性特征不明显,直至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理论性探索的快速发展时期才得以来临。要想使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性探索、专业化研究必不可少。在思想政治教育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要紧扣时代跃动的脉搏,完备学科大体系的构建,加强本硕博阶段的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研究队伍;加强方法论、环境论、主客体、教育史等基础要素的理论研究,夯实学科发展的地基;加强与教育学、美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打造学科发展新范式。

(三)以党员干部与青年学生为重点,实现工作的全面推进

只有抓住重点重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事半功倍。新时代我们要把握好两大重点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党员干部,二是青年学生。党员干部的行为处事是社会思潮的风向标,革命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提出,改善了军队的作风,形成了良好的风向引领。面对新情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关键在党、在人。为了做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引领者,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学好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要用党章、党内法规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使其心有所忌、行有所禁;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榜样引领树立先锋意识,使党员干部真正干在前列、行在实处。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前进的希望。从培育“四有新人”到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社会主义事业续接能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与使命。针对青年学生思想发展还未成熟、偏爱新颖事物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师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推进基本道德、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为主体内容的教育,在优质的育人环境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理论的价值意义引领学生发展;创新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顺应时代发展、学生成长的要求;加强教育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知行一致,实现学生学业能力、政治素质、实践能力的三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体系和系统,要在实现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完成全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管理来说,形成了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党政群团共管,各部门分工配合、紧密协作的格局;从层级构架来说,从中央到省市再到县乡直至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有效开展;从群体来说,存在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自由职业者、党员干部等不同的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不能依靠“大把抓”的方式,要精准施策,开展针对性教育。首先,要在党委对整体层面宏观把控的条件下,党政部门主攻党员干部的教育、共青团着眼青年教育、工会立足职工教育等;其次,各部门、各地区要根据部门设计、行业情况、地区特性等,在坚持中央统一精神下,实现教育的灵活变通;最后,要根据各个群体的特点与个人成长发展历程的差异,寻找其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别,通过心理疏导、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等,实现工作的有的放矢。通过一系列措施,真正打造好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守卫为民初心

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诉求。马克思曾提出在未来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将得到全面解放、实现自由发展。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将其铭刻在前行的路标之上,并为之奋斗不止。革命年代就提出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使民族大众成为能够享受文明和幸福的人。改革开放后,我们用“四有”的标准去改造人民群众,其目的就是使人民群众在理论的熏陶中跳出偏见与谬论,增进认识和理解,增强改造现实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未来接班人的培育中更是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思想。由此可见,无论何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全面发展是我们守护不变的主线。

守卫好以人民为重、服务人民的初心,是全面发展思想面对新执政条件和人民群众需求变更时的必然之举。党和国家建设的未来取决于人心向背,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终将化为泡影。同时,面对外部敌对势力的打击、压迫和针锋相对,我们急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坚定全民族拥护党的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性质的建设的不摇决心和矢志不渝的勇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输出与接受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我们需要在新的环境中寻求工作的新动能和突破点。

为此,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充分体现。首先,要体现于行动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树立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时刻反省工作中的缺失、漏洞与不足,以实际行动彰显人民情怀,以实干来赢得民心。其次,构建亲民的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可,要改变过去命令式、口号式、标语式的话语,实现既讲真话、鼓士气又接地气、通人心的新式话语体系的打造。再次,满足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需求。物质与精神是不可分离的,要想实现精神的提升,物质层面问题的解决是首要的。要通过调研,搜集、整理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点,以此为依据,解决好群众切身关心的教、养、住、医等方面的问题,以落实来增实效。最后,相信并依靠群众。要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问策于民,使工作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为人民群众能动性的发挥构建良好的环境与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向我们昭示,中华民族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新征程。新征程、新使命,走过百年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对过去经历、教训深刻总结的基础上,立足国家治理的新发展,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守卫为民初心,遵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等规律,以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为重点,抢占网络高地,从而做到面面兼顾、层层推进,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化、理论化上的新进展。

[參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东虓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 何一成、王辉、伍屏芝:《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5] 张震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3年。

[6] 黄蓉生、颜叶甜:《新中国70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8期。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 刘基、闫立超:《建党九十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征与基本经验》,《学术论坛》2011年第12期。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猜你喜欢 建党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锦绣·下旬刊(2020年2期)2020-07-09建党百年想献礼 抄文百万不辍笔党的生活(黑龙江)(2018年9期)2018-10-17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研究神州·上旬刊(2018年6期)2018-06-28谁的有效性?何种有效性?文教资料(2017年5期)2017-04-25新时期基层党校系统与基层党建设工作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三会一课”制度如何焕发“新活力”人民论坛(2016年37期)2016-12-28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启示红广角(2016年7期)2016-08-05新月历母子健康(2016年7期)2016-07-20越共庆祝建党85周年环球时报(2015-02-03)2015-02-03加强和改进对党政“一把手”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党政研究(2014年6期)2014-11-28

推荐访问:一百年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经验和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