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匆匆二十年

时间:2021-09-04 18:44:22 浏览量:

陈铁梅

2008年,我亮出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以此回望走过的教学探索之路,遥望将去的教育追求之旅。孕育并助力它生长的,是一节又一节注满了思考的课。在此,我以一节与自己同课异构了20年的剪纸课为基础影像,来描摹“审美人生教育”的生长历程。

一、孕育:美术是“术”!?

2001年4月,作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第四期)“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研究”核心组成员,我执教了题为“从卢沟桥老太到马蒂斯”的研究课。

那时,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断刺激着我,基于十多年美术教学现场的积淀,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美术教学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所以,这节课我从不同角度进行演绎——

其一,原作呈现,刺激学生保持视觉注意。我将早些年在卢沟桥桥头收集到的民间艺人“卢沟桥老太”的50多件染色剪纸原作,与法国著名画家、剪纸大师马蒂斯的50多件作品影印件作为主要内容,举办“中西剪纸艺术展”。“卢沟桥老太”作品的稚拙灵动、马蒂斯作品的简约张扬,刺激着学生的视知觉,促使其持续保持注意,并在不断对比中,自觉审视、分析、探讨作品的艺术特征。

其二,问题引领,帮助学生获取学科知识。“剪纸,剪刀是唯一工具吗?”“中国剪纸从哪些方面演绎喜庆呢?”一串“问题链”引导学生边参观、边讨论甚至争辩,进而发现剪纸“线线相连”“阴阳对比”“传情达意”等艺术特征,以及蕴含其中的审美心理和象征意义。

其三,实践操作,推动学生体悟艺术形式。在实践环节,我强化艺术创新,通过对传承了民间剪纸精髓又融合了节奏与韵律、疏与密等西方构成艺术的现代剪纸的学习,帮助学生打破与艺术之间的心理“隔阂”,像藝术家一样创作,体验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

评课时,我的导师们直指问题所在:这节课的成功,主要在于教学情境的设计而触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如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白剪纸是美的艺术呢?导师的追问如当头棒喝,激起我的思考。

没错,我是借实物刺激、视域扩容、情境再现,帮助学生找到“我是探索的主人”的感觉,形成观点,产生疑惑,引发思考,反思“争议”,形成心灵撞击,推动学生美术技能的发展。然而,“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并没有成为我的实际行动,究其原因,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没有弄清:美术技能与审美素养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美术技能包含色彩、造型、构图、笔触、节奏、韵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获得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学生通过对美术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支撑起对美的基本认知,从而发展审美感知力,提升审美素养。而审美素养对美术技能的表达起着引领和决定作用,只有愿意接受美的召唤,懂得什么是美的,才能知晓如何调用美术技能表现美、创造美。所以,审美素养与美术技能应当是不可分割的,美术教学只有使两者互为基础、相互推动,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状态,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使学生形成审美判断,提升审美素养。简而言之,美术就是美术,“美”与“术”不可分离!

促使我将这一思考固化的,是新加坡友好学校的学生曾秀莉。2006年9月,她来我校参加“浸儒计划”活动,听了这节课之后给我发来电子邮件:“那短短的一节课,让我对中国剪纸有了深深的了解。回家后,我还在学习剪纸。”是什么让一位从没有接触过剪纸(中国民间艺术)的外国学生如此痴迷?是知识?是技术?是素养?是,又都不是。“美”是关键。美能超越国界,美能唤醒人的灵魂。

那么,如何落实呢?我矛盾,但我深知“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傅雷语)。我实践,用一篇篇教学日志累积经验碎片。我阅读,用《通过艺术的教育》《艺术哲学》等一本本著作丰厚教学底蕴。从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到形式与内容的枘凿,我一步步解决,也一步步往前迈进。

渐渐地,生活美育、生命价值等行动策略、研究方法乃至一些形而上的哲学命题,都以一种朦胧的质态成为我的教学潜意识,忽隐忽现于我的课堂。思考的直接反映,便是时不时与自己来一场“剪纸”同课异构……

二、萌芽:美术就是美术!

审美,是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意义规定。我的课堂应当“唤醒学生审美的眼睛”——我的教育理念开始转变。

2008年1月,南通市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催化了这一转变。我又一次将这一教学内容打散重构,将“卢沟桥老太”改为“剪花娘子”,使中国民间艺术更具符号性和识别度,而教学目标直指学生的美感成长。于是《从剪花娘子到马蒂斯》一课中,我凸显了剪纸表现形式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此解读生命关照下的审美表达。

1.美的体验。

课前一周的“美,我先知”预习,我邀约学生收集剪纸原作。上课时,师生一起展示预习成果,分享收集故事。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知道美在哪里——美就在生活中,继而产生创造更多美的形态的意愿,帮助学生跳出视域禁锢,培育发现美的眼睛。

2.美的发现。

“可以从哪些角度欣赏剪纸?”“中西剪纸图案都有象征意义吗?”“它们代表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呢?”再以问题链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中西剪纸文化对比。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完成了研究成果:《中西剪纸文化对比表》(表1)。

成果虽然稚嫩,却是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折射,体现了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语)正在生长。

3.美的欣赏。

教育在于唤醒。美术教学就是对学生的美感的唤醒。

生:老师,剪花娘子与马蒂斯创作这些剪纸作什么用呢?

师:你们认为呢?

生1:我想剪花娘子是为了赚取生活费,也有民间艺人是为了逢年过节贴在家里门上、窗户上,很喜庆。

生2:马蒂斯的作品也贴在窗户上、墙上,那完全是为了装饰。

生3:我发现他们的作品还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追求快乐,剪花娘子是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马蒂斯是追求心灵的愉悦。

师:是,两者都追求造型的大胆夸张,都追求以“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去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那不同点又在哪里呢?

生:剪花娘子有中国味,马蒂斯的剪纸很变形,像在画画。

师:的确,马蒂斯被称为用剪刀画画的人。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不同呢?

生: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同的艺术。

美术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美为什么有多样性的表达——丰富的艺术就是丰富的生活本身,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来自文化的多样性。通过美的欣赏,唤醒学生对美的感受,在学生心中播种美好的种子,形成不断提增的良性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表达能力。而民间艺术的欣赏,是帮助学生思考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该继承什么,该遗弃什么;又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

4.美的表现与创造。

美术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保持并生长创造潜能,如何使用美的方式和方法表现美。

师:吕胜中先生的剪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1:一模一样的小红人按着秩序排列,很有节奏感。

生2:他的剪纸有的是剪的,有的是贴的,所以既是剪的艺术,又是贴的艺术。

生3:“贴”更容易表现疏密变化。

师:这种强调疏密变化、节奏韵律的形式美,使剪纸走出了“民间”的范畴,走向了现代装饰艺术的行列,我们可以试着玩一下,也许会玩出新的样式。

鼓励学生“玩美术”,因为学生需要“玩美术”,美术也期待这样的“礼遇”: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天性”,也关乎“美术的天性”。

美的体验、美的发现、美的欣赏、美的表现与创造构成的美术教学基本范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和思考后初步形成。

2008年7月的一次研讨会上,导师在听取了我来自课堂解析的美术教学理解汇报后首肯:“美术课堂应该是由善至美、由美至真的”,“给儿童打开了一个庞大的、全新的世界”,“做那个引领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的人”。我豁然开朗:审美功能是美术课堂的天然属性,它的崇高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追求美术技能之上的真善美,帮助学生享受幸福的、完满的人生。这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哲学命题,更有研究价值。

同年8月,我将自己的认识“晒”给导师,他们反问:“这不就是你的追求?”“你不正是在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涵育儿童高格调的人生吗?”于是,“审美人生教育”教学主张正式提出。

2010年,我将实践后的再思考撰写成文,以“这一扇窗,极为重要——审美人生教育思考”为题刊发在《人民教育》。文中,我对“审美人生教育”作了阐述:美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的美感经验,引发创造潜能,自觉用美术表达情感,以此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并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

三、生长:美术关乎人生……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公民。审美素养是过上完整生活的必备素养,是未来公民品味幸福、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它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4月,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平台录制了我的《从剪花娘子到马蒂斯》一课,我带着“与学生生命的美好相遇,参与未来公民的人生成长”的理念,进行了又一次教学重构。

1.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比较研究。

这次课前的“美,我先知”预习,我与学生聊剪纸。学生对剪纸的认知大都停留在“红色”“窗花”“线线相连”等显性认知上。没有宽广的视阈,谈何创新?谈何“文化自信”?因此,本次教学围绕“突破视阈局限,从文化角度审视中西剪纸”展开。

一是空间比较。研究点选定了4位艺术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家代表选择了以工细著称的剪花娘子库淑兰、以质朴著称的“东方毕加索”王桂英,西方剪纸艺术家代表选择了以想象著称的安徒生、以抽象著称的马蒂斯。然后以欣赏这4位艺术家的作品为基点,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的形式推演,引导学生领悟“艺术不分国界,剪纸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爱好,但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等因素,作品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

二是时间比较。通过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剪纸作品与当代剪纸作品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剪纸艺术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理念和表现手法。

比较研究站在时代和文化的高度俯视艺术的发展轨迹,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作为当下的学习者、未来的研究者,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美术教学要以独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领。

2.帮助学生获取一种科研态度:批判质疑。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道尽了学术的研究精神和价值取向,恰恰也是我们教学中常常忽视的地方。“是这样吗?”“还有不同意见吗?”这样的教学营造了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剪纸的不同表达形式,多维度认识剪纸的表现语言。

3.帮助学生领会一种审美追求:学会欣赏。

美,需要被欣賞,才有存在的价值。对于剪纸艺术,如果美术教学不去介入引导,学生一般难以跳出审美直觉和审美习惯,领悟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教学中着重以造型和色彩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库淑兰剪纸艺术造型精致、色彩绚丽背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王桂英剪纸艺术朴素豪放背后中国农民的精神气质,继而理解中国民间剪纸“大俗”与“大雅”的辩证关系;理解安徒生剪纸与他的童话故事之间的相依相生,马蒂斯剪纸与他的“野兽派”绘画风格追求之间的遥相呼应,继而理解西方艺术感性表达与理性审美的思考和诠释。

虽然造型和色彩远远不能道尽剪纸的审美价值,但作为研究样本,能够促使学生展开更丰富的学习行动,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参考范例,帮助他们懂得应该欣赏什么,又怎样欣赏。学会欣赏,既成全学生当下的认知升华,也朝向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

4.帮助学生拥有一种生活方式:享受艺术。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追求,还须指向享受艺术。也就是说,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审美人”,使他们有这样的精神纹理和行为方式——

他们在田园农家发现了剪纸,读懂了这张剪纸那夸张造型下的艺术形象,读出了它的寓意,并观察这户农家的生活环境,发现剪纸对农家的意义和价值,甚至发现它的作者就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他(她)在劳作之余,用剪纸装饰他(她)的家,以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然后,学生为农家的美好而倍感美好,为农家的幸福而倍感幸福。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何尝不是美术教学最美好的礼遇呢?

一课匆匆二十年。如果说,我是在参与学生的生命生长,或者说是在实现着“对学生的美学启蒙”,那么学生不也在参与我的成长吗?不也是我的“教育启蒙者”吗?尹少淳教授说:陈铁梅在“追寻着‘器‘道相合的美术教育”,是“在识‘器得‘道的研究进程中,帮助学生在审美的世界里,解决感性和理性、苦与乐、神性与人性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抵达人性的完满境域,实现至情、臻善、尚美的人生,进而获得以审美为目的的人生情怀”。每每想起这句话,我的内心总能喷涌出一股教育豪情:我全部的教育理想,都在课堂!我的课堂可以很大,这里流动着美的气息,学生在这里会成为一个奇迹,他们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可以越过千山万水欣赏自然美,可以洞察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领悟生活美,可以成为缪斯女神品味艺术美,可以手执马良“神笔”创造想象美,可以拥有悲悯情怀悦纳生命美。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生长!

每个人都应当有新的荣耀,它不在来的地方,而在将去的地方。一课匆匆二十年,这里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将从容求索。万物从容,教育从容,成长从容,我愿以创作一幅名画的全部心思,来刻画“审美人生教育”。

“慢慢走,欣赏吧!”

猜你喜欢 马蒂斯剪纸美的 美的变化分忧(2020年3期)2020-03-16和马蒂斯一起去看海阅读(低年级)(2020年10期)2020-01-07打破平衡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42期)2019-12-10大嘴蛙学剪纸小猕猴学习画刊(2019年8期)2019-09-16雪花剪纸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2期)2018-11-19特朗普:马蒂斯“有可能”离职环球时报(2018-10-15)2018-10-15神奇的剪纸艺术简直美爆了爆笑show(2016年7期)2017-02-09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新潮电子(2016年10期)2016-10-21剪纸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1期)2016-03-09找找看新少年(2015年10期)2015-10-14

推荐访问:二十年 一课

《一课匆匆二十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