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绿色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1-07-07 17:02:47 浏览量:

赵福奎 卢文凤 周永平

[摘要]涉农高职院校践行“绿色价值观、绿色德育观、绿色质量观”理念,是赋能乡村绿色发展、促进办学成功的需要。涉农高職院校要通过产教融合方式,促进包括“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体系、“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内的乡村“三维”治理体系的建立。绿色人才“三育”路径是:植根乡村生态,践行“绿色+校园”环境育人;扎根乡村治理,践行“绿色+基地”实践育人;刨根乡村学问,践行“绿色+创新”科研育人。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绿色教育;“三维”治理体系

[作者简介]赵福奎(1965-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学历;卢文凤(1983-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管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4155)周永平(1977- ),男,山西大同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重庆  40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峡库区职业教育‘SCHG联动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91043)和2019年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巫溪县天元乡特色生态腊肉传统工艺产业化升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KJZD-K2019035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6-008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呼唤,而绿色教育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策略。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开展绿色教育,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根植到大学生头脑中,赋予乡村绿色能量。

一、绿色教育:乡村“时代”能量

(一)“绿色教育”大家谈

“绿色教育”源于1997年7月14日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世界自然基金会和BP公司(原英国石油公司)在北京联合签署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简称EEI)的项目文件。1998年清华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后率先推行绿色教育,并开设本科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基础课和研究生的“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论”选修课。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内容与方法,而其思想与观念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现代高等教育也应办成绿色的、科学的、人文的。余清臣认为,绿色教育在社会内涵上,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是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教育内涵上,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绿色健康发展。王大中院士(原清华大学校长)指出,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崔卓、于开莲强调,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造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生命的“象征”,是一种境界追求和发展理念。“教育”是一种为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者的实践活动。“绿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是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基石,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代要求,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对涉农高职院校来讲,要为乡村人才振兴传授“绿色文化”,播下“环保种子”,嫁接“生态基因”,引领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新产业、新生态。

(二)“绿色价值”时代音

1.绿色教育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敬畏天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生态文明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人与自然被看作一个互相融合和影响的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这种平衡关系被破坏,势必危害人类的健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就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传统和生态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涉农高职院校更应担当这一传承使命。

2.绿色治理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担当。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去完成。农村的生态环境必须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治理”原则,有效统筹实施好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强化乡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增效,实现农民富、生态美的统一。“绿水青山”生态系统可为人类社会提供绿色产品,经深加工后变成工业或第三产业用品,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涉农高职院校应通过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生态宜居要求,把“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植入乡村人才培养中,植根到大学生头脑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注入绿色能量。

二、赋能空间:绿色教育“三观”理念

涉农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看它是否把绿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能否培养出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学子。涉农高职院校践行“绿色价值观、绿色德育观、绿色质量观”理念,是赋能乡村绿色发展,促进办学成功的需要。

(一)以绿色价值观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用绿色文化引导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绿色精神。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绿色文化和绿色素质的培养,通过设置绿色教育专业,加强教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等,把绿色价值观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国际国内的生态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打造绿色教育的人才培养平台。加大投入实施绿色教育项目,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课程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绿色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加入生态种养、循环经济等教育内容,组织编写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教育专著和教材,用生态、环保、节能理念培育大学生的“天地人”和谐共生意识。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入农户,让乡村和媒体对学校绿色人才培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密切的配合、积极的评价。引导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追求可持续发展,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以绿色德育观为核心,发展学生德育美育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必须深化绿色德育美育。通过开展大学生绿色班级、绿色寝室、绿色人物的选评和表彰,狠抓贫困学生资助的绿色通道、心理困难学生的绿色交往、学习困难学生的绿色转化工作。通过大学生“食光”行动、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展演、校园之春等载体,营造校园绿色氛围,引领大学生培育良好的绿色人文素养。利用农耕博物馆、大型农场、周边区县乡镇、生态环保部门等平台,建立大学生绿色教育实践基地,深化爱国、环保、法治等主题教育。依托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进乡村、入户精准帮扶等,开展绿色知识宣讲,激励大学生争当绿色使者,倡导绿色行动,实现绿色发展。

(三)以绿色质量观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以大教育观和绿色质量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作为考评的核心要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观,狠抓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绿色治理素质提升、人文素质提升、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工程。建立和培育绿色职业发展体系,倡导大学生创业教育,创建绿色众创空间,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完善的绿色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绿色质量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学院、环境保护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结合学校区域地貌特色,打造校园宜居环境。开展学生绿色行动比赛、健康活动比赛,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在这种绿色氛围和绿色信号的熏陶下,绿色化会成为一种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

三、生态能量:绿色治理“三维”体系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当前乡村观念滞后、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人才缺乏的情况下,涉农高职院校要通过产教融合方式,促进乡村“三维”治理体系的建立,彰显美丽乡村的绿色势能。

(一)“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

乡村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主战场。涉农高职院校要主动界入,以农业资源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依照“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循环发展理念,构建种养协调发展“新生态”“新阵地”,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可引领教育师生通过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稻渔(虾)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方式,创建乡村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打造“公司+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产业链。养殖的畜禽粪污、垫料等废弃物,施用于稻田、果园和菜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耕作地力,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土壤污染风险,真正做到种养两增效和两不误,推动乡村循环经济发展。教育引导乡村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大力培育农特产品,增加供给绿色优质农产品,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促使达到减少农村污染、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重功效。

(二)“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5年就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着力构建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涉农高职院校要担当时代使命,以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产业园和农业公园建设为平台,强化“教学+产业”对接,立足推动乡村建立政策集成、功能集合、要素聚集、农企集中的一二三产业链条,形成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和前后呼应的产业发展体系。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研究,鼓励乡村建设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电商物流等设施。参与开发“文农旅”结合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学基地与康养基地结合,与乡村民宿、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实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建立涉农高职院校负责技术支撑、家庭农场负责生态种养、农业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投入的引导和扶持机制。通过“涉农院校+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涉农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打造“科技+生产+加工+营销”产教融合的全产业链,助推“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生態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提出“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涉农高职院校要回答这一时代问卷,就要倡导“农学结合”,创新“半农半学”人才培养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上大学。坚持长短结合,围绕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开展农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就业培训,培育乡村振兴的高素质农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建“网络空间+田间地头+创业基地”淡入旺出的教学模式,农忙时学员从事大田生产实践,农闲时打开课程包线上学习或到学校深造。坚持“网络空间线上学、田间地头集中面授、创业基地强化实践”等灵活方式教学,开启涉农类专业“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与国家农业公园及知名企业合作,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特产加工技术、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等专业,建立“定向招生、双元育人”机制,创建“订单培养、分段教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互聘、技术共享、基地共建”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完善人才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乡村硬核:绿色人才“三育”路径

涉农高职院校要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以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为重要抓手,践行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着力推进绿色教育的办学实践,争创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学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植根乡村生态,践行“绿色+校园”环境育人

1.校园规划因势利导,突出“农”字特色。校园环境体现办学的气质和雄心。涉农高职院校在校园规划上要深挖绿色内涵,因势利导突出“农”“绿”特色,每一单体建筑彰显绿色、生态、环保要素,体现优雅、厚重、执着的人文景观和学术精神,体现优美秀丽、生态环保的自然景观。利用园林工程、园艺规划设计等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建设花卉生产圃,形成以特色树为标志,花园、花坛、林荫、绿篱、草坪、立体绿化与建筑、道路交相辉映的校园特色景观。充分展现天、地、人合一,达到“环境育人”“草木传情”潜移默化的效果,力求将涉农高职院校变成乡村“绿色人才”培养的摇篮。

2.景观打造顺势而为,彰显“绿”字风韵。绿色校园就是以绿色教育和绿色发展为核心。巧妙利用校园山地高差和上下台地,顺势建设生态绿带,利用山体自然围合出山林相间的园林式校园景观,以多层次的复合外部空间与内部庭院相结合,打造自由错落、相互渗透的特色景观校园。校园绿地规划结合大小广场、庭园绿化、山体绿地、屋顶绿地、林荫大道、台地、花坛等,组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立体绿色景观,充分彰显“绿”字风韵。“绿”字风韵式涉农高职院校环境,是村民接受“再教育”的天然平台,能为学员“求学”“取经”“引种”提供大舞台。

(二)扎根乡村治理,践行“绿色+基地”实践育人

1.村校共生,围绕“绿色”建基地。涉农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村校共生、产教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绿色教育”展开“教学革命”。与合作紧密的乡村企业,共破“产教融合”难点,共建“实训基地”,打造“村校共育”场所,开启“双元模式”,推进培训资源共建共享。送学员进入乡村基地“跟岗培训”,采取“学院授课+基地观摩实践”方式,实施“基地孵化”。支持鼓励“学院+企业”深度融合、长期友好、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让培训促成学校与乡村真正意义的“村校通”,让学校与企业跳好培训“双人舞”。与农村企业合作,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共建“玫瑰香橙基地”等,实现生态果园、高山茶园的融农耕实践、生态体验、康养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2.人才共培,围绕“绿色”编教材。坚守“绿色人才”培养,大讲“三农”思政,筑梦“希望的田野”。與乡村共建“生态学院”,按需培育农业“领军人、经理人、掌门人”。针对“百万头生猪产业”“生态腊肉产业”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项目”需求,组织教师团队编写通俗易懂、实用的培训“土教材”和新型职业农民精品教材。与乡镇一起共同实施“春潮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返乡创业培训计划,以及劳动预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利用“农学一体化”“技能培训包”等先进手法,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共同打造互联网培训农科“微平台”,共建远程互动培训系统,实施跨地区、跨学校同课程、同技能培训。围绕“新农科”,策划“培训大篷车”下乡、送“绿色教材”下乡,在基地建设“智慧教室”,将“翻转课堂”筑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农民插上科技的翅膀。

3.制度共建,围绕“绿色”补短板。涉农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搭建“镇(乡)校”合作平台,共建乡村绿色治理制度体系,完善“学员+”“学校+”的配套鼓励政策,实施“产教融合、村校合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抓手,以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为载体,重塑和强化乡村的生态治理。采用“1115”(1个美丽乡村共建会,1个宣传文化阵地,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个行动——自强励志行动、扶危济困行动、乡风文明行动、美丽农家行动、法德双治行动)模式,推行“乡村绿治、村民自治、村庄法治、村院德治”,弘扬乡村正气,促使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启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征程。

(三)刨根乡村学问,践行“绿色+创新”科研育人

1.“职教抱团”书写乡村“治理论文”。教育教学围绕“绿色”而研,把“服务三农”落到实处。力求做好“三农”文章、讲好“三农”故事、弘扬“三农”精神、传承“三农”文化,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成立“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联合其他大学、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搭建“优势互补、抱团研创”服务平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形式,培育高职农类专业人才。结合村情、民情,参与生态产业研究,奉献绿色发展之策。挂设乡村振兴学院,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推广研究。争取国家级、省市级农类研究项目,带领师生编制《田园综合体规划》,把“治理论文”书写在乡村大地上。

2.“田间创客”打造乡村“生态产业”。坚持生态涵养理念,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田间学院等平台,打造涉农高职院校牵引的“生态农业创新创业团队”,针对产业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培育带领农民创收的“土秀才”和“乡创客”。通过“田间创客”培育,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技能型绿色创新人才,助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为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余吉安,陈建成.促进高等院校绿色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26-31.

[2]李清.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实践——记“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EEI)[J].环境教育,2004(1):5-8.

[3]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8-24.

[4]余清臣.绿色教育在中国:思想与行动[J].教育学报,2011(6):73-76.

[5]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2):78-79.

猜你喜欢 绿色教育治理体系三维 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两纵两横”策略的推进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8期)2019-05-22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范式与逻辑关系初探法制与社会(2018年7期)2018-04-19利用互联网模式实践医学遗传学绿色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52期)2017-12-26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畸形的价值研究中国医学创新(2017年30期)2017-11-15紧扣“三维”目标,化解物理教学难度新课程·下旬(2016年12期)2017-06-07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学术腐败治理研究大陆桥视野·下(2017年4期)2017-06-05立足“三维”目标,培养“三维”品质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1期)2017-02-06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旧建筑修护中的应用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1期)2016-04-28绿色教育:2l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2004-09-02

推荐访问:涉农 思考 高职院校

《关于涉农高职院校开展绿色教育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