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就业扶贫惠万家扶贫车间的“红色接力”

时间:2021-06-23 00:00:52 浏览量:

在八桂大地,所有壮丽风光各有缤纷色彩,而红色无疑属于百色。

右江风雷,星火燎原。92年前,十丈旗擎红日起,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点燃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事业的熊熊火种。

今天,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依然闪耀,激励着各级人社干部奋力投入脱贫攻坚战,立足民生之本,创新建设各类就业扶贫车间,带领广大贫困群众拔穷根、奔小康。

搬得出能致富 打工不必去别处

1929年12月11日,百色粤东会馆。一面写着“中国红军第七军”的红旗,伴着嘹亮的国际歌,冉冉升起,昭示着百色起义的胜利。不久后,党便在右江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带领近百万人口进入崭新阶段。

时光流转,而今在党的领导下,百色百万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许多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安置小区开启新生活。

“嗡嗡嗡——”早上九点,田东县思林镇江南安置小区的慧杰电子厂内,机器声此起彼伏,一派忙碌景象,许多搬迁户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个扶贫车间的老板,也是一名从大山走出来的搬迁户。

“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我能不能把这样的手工活搬回家乡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十多年前,卢文部在广东汕头的耳机厂务工,他发现耳机加工工序简单,操作易上手,回乡创业梦自此萌芽。但创业路并不顺利,卢文部多次回乡谋划,面对力所不及的场租望而却步,直到2018年才迎来转机。为了鼓励创建扶贫车间,田东县人社局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免收5年场租,提供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支持企业招工、培训等,卢文部了解情况后立刻报名申请,仅1个月他的扶贫车间就正式投入生产,如今40名脱贫劳动力在此就业,每月工资在2500—3000元左右。

当年在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同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如今在百色,人社部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粤桂扶贫协作等结合,建立常态化的扶贫车间“一对一”服务机制,在场租上给予减免补贴,在扶贫项目贷款上给予优先审批及贴息补助,为易地扶贫搬迁写好后半篇文章,保证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7年以来,百色已累计建设认定扶贫车间489家,其中在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96家,累计带动就业3.5万人,贫困劳动力8200多人。

除了为扶贫车间开设保驾护航,百色人社部门还积极争取具备扶贫车间基础的企业,及时给予认定,从资金、厂房、订单、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帮助提升生产规模和吸纳就业能力。

2018年,田阳区人社局计划创建第一批扶贫车间,便一眼相中了裕景农贸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由五村镇大路村村支书、主任黄英存一手创办,多年来帮助大路村及周边7个村鼓起了钱袋子。看准了裕景公司良好的基础,以及厂区邻近安置点的地理优势,田阳区就业中心主任黄甜带着“热腾腾”的政策和申请表登门,动员黄英存建起了扶贫车间,让141位易地搬迁贫困户找到了稳定工作。

覃福金以前在山里种玉米,一年仅有2000元微薄收入,去年到裕景工作后,一个月就有了4500元工资。“我每天从安置小区到厂里只要步行7分钟,车间一天包三餐,晚上7点下班还能回去照看家庭,日子比以前大不同了。”覃福金笑得合不拢嘴。

分类分人施策 在家也能挣钱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百色身上有很多个性化的标签。

百色起义成功后,邓小平开展土地革命时体悟到,少数民族地区不能照搬其他苏区的经验,更不能生搬硬套条条框框,他带头走进壮乡瑶寨,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谋划,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土地分配方式,让党在壮乡一呼百应。

时至今日,“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依然适用。百色人社部门在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中因地制宜,针对本地贫困群众的就业意愿和习惯,创建起种养型、居家型扶贫车间,让贫困劳动力在家里也能挣钱。

清晨6点,那坡县德隆乡那造村的种桑养蚕户赵丰胜就起床了,他背上一背篓桑叶,去家里的蚕房喂食。前些年由于身患白血病,赵丰胜被掏空了家底。待老赵身体状况基本稳定后,那坡县人社局副局长黄梅桂多次入户给他介绍工作,但均不合他心意。后来黄梅桂了解到老赵过去有种桑养蚕的经验,便立刻给他安排培训提升种养水平,为他和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牵线搭桥。有了心仪的“工作”,老赵终于踏实在家干了起来。

“现在技术好了,虫病少了,成本下降效益变好。去年疫情期间,政府还协调扶贫车间给出收购保底价,保障我不返贫。”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赵丰胜充满信心,他决定今年在保证蚕丝品质的同时,扩大种植面积。

一手托两头。创建居家类扶贫车间,在绣球、扁担制作等民俗工艺公司看来,也是一剂“良方”。

在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头,踏着青石板路,穿过一间间灰砖黛瓦的古民居,会看到每家每户都有妇女在门口缝制绣球。一问才知道,她们中有很多人是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的签约绣娘,平日里从车间领回绣球原材料后,在家按工序完成任务就能按件算工资。

对于工艺企业而言,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更多手艺人,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绣蕴坊扶贫车间负责人刘昌磊发现,靖西本地很多妇女都会一点绣球技艺,但水平参差不齐,他便想通过培训提升工艺、挖掘更多合适人选。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压力不小,靖西市人社局提供的培训补贴帮了大忙,仅2020年就支持绣蕴坊开设4期培训班,惠及200余人。

“现在和我们签订合作协议的绣娘有426人。将小农经济集约化管理,对企业而言,可以扩大生产打出品牌,对绣娘来说,去年她们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这份‘双赢’多亏了人社局。”刘昌磊告诉记者。

传承红色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

在田东县平马镇,有一个壮族聚居的村庄,90多年前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这就是有名的“红军村”百谷村。百谷村的革命群众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内心有最坚定的信念,就是跟着共产党矢志奋斗,一定能有好日子!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处在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关键阶段,百色人社部门不忘自强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绿色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创建乡村旅游型扶贫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云雾缭绕,花团锦簇,碧波倒映着石桥古塔,“三月三”的百色春意盎然。正值壮族“歌圩节”,靖西市旧州景区里人山人海,景区引导员陆凤美坚守在岗位上,接待一车又一车的旅游团到来。

壮族姑娘陆凤美家中因病、因学致贫,一度生活艰难。在人社部门的推荐下,她来到旧州景区所属的锦绣旅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作,凭借伶俐的表达、亲和的态度成为备受好评的“服务星”。有了稳定收入,家里顺利脱贫,她也结婚生子有了新生活。谈及对家乡振兴发展的祈愿,陆凤美不禁热泪盈眶:“我丈夫是驻村工作队队员,去年底到期轮换时,他毅然选择留下再干两年,希望脱贫致富路上的这场‘红色接力’我们能跑得更远更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一席话,掷地有声。百色作为革命老区,百折不挠、团结奋斗的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在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道路上,熠熠生辉。

“下一步,百色人社部门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重点,优化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稳住扶贫车间岗位,稳住脱贫群众的收入,稳住广大劳动者努力奋斗实现理想的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百色市人社局副局长黄振桓信心满满。

推荐访问:扶贫 百色 广西 接力 万家

《广西百色就业扶贫惠万家扶贫车间的“红色接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