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调色技术论摄影师对影像质感的把控

时间:2022-02-07 10:51:32 浏览量:

王泽莘

摘要:如何在创作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影像质感,一直都是电影摄影师不断研究的方向。电影后期制作中越来越先进的调色技术为影像质感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已经被视为摄影师在进行创作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调色技术的运用分析阐述了调色对影像质感的把控,同时比较了胶片和数字时代的摄影师工作方式的差别,来阐明数字调色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调色技术;影像质感;胶片与数字

“影像质感”是指电影影像在视觉层面上的质感。在创作中控制好影像质感是摄影师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电影摄影师在前期创作上主要使用四大造型技巧,即光学、运动、光线以及色彩。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形成了视觉层面上的影像质感[1] 。早年在胶片拍摄时期,由于胶片的特性与制作工艺,摄影师对影像质感的控制手段大多集中于前期,后期对质感的改变程度很有限。而进入数字拍摄流程后,调色技术的深度参与使得摄影师对于影像质感的控制有了新的可能[2]。本文探讨了调色技术对于影像质感的影响和把控。

一、调色技术对影像质感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诞生,标志着世界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如今完全数字化的电影制作流程,使得电影摄影的工艺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近些年对影像质感改变较大的技术之一,便是数字调色软件的介入[3]。

在使用胶片拍摄的年代,由于胶片的特性基本是固定的,在完成标准洗印工艺后,其最终呈现的影像质感不会在后期环节产生大的偏差。但进入到纯数字制作流程后,前期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素材成为了一个个数据文件,将它们放入调色软件后可以进行随心所欲的调整。例如画面整体的曝光、反差与饱和度等的调整,或某个画面的色温、色相的局部调整以及色块抠像技术的使用等[4],可以说使用调色技术几乎可以实现创作者在色彩方面的任何想法,因此观众在大荧幕上看到的电影不仅仅有着戏剧情节的艺术魅力,还有着由数字技术而产生的影像魅力。

例如张艺谋导演近期上映的电影《影》,影像质感极具突破性,看似黑白,又非黑白,全片呈现出一种“浓墨饱蘸,水墨杀场”的气质,充满视觉震撼力和新鲜感,又一次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影像水平上的高度,同时也收获了金马奖12项提名的认可,而这一切的背后与强大的数字调色技术密不可分。

二、后期前置对影像质感的必要性

在胶片拍摄时期,摄影师工作范畴大多集中在前期和拍摄期,后期的工作更多交给洗印厂来完成,自身参与的比较有限。数字时代则彻底颠覆了以往电影摄影的后期工艺。其中不少功能都要配合数字调色使用,摄影师如果想维持技术不落后,就必须对后期调色技术有着足够的重视和理解。

所谓后期前置的工作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原本后期的工作在前期和拍摄期就参与进来,摄影师要明确知道前期场景处理时调色软件能将影像调配出多少种方案,各种方案的画面效果又是怎样的,以此为参考在前期统筹拍摄时做出相应的调整[5]。可见摄影师想要完全控制影像效果,就需要拥有在调色层面“后期前置”的理念和工作方式。

目前主流的数字摄影机动态范围都能达到13档或更高,而且在调色软件中整个亮度范围可以重新分配,想要获取到最佳影像质量,可以采用“向右曝光”的方式,使更多的画面层次处于比原本更亮的状态。在这样的曝光策略下,CMOS记录下的影像质量是更适合调色的。摄影师在拍摄夜戏或低照度场景的时候,往往追求高反差的布光方式,但进入到后期调色时调色空间较小,损失掉了暗部层次的细腻感,若想获得丰富的暗部层次,根据调色软件的技术原理来操作,就会在前期布光处理时,让画面的暗部没有绝对黑的死角,在示波器底部的信号没有明显的压缩,则调色软件可将暗部单独选出后压暗来进行更加精细的调整,这样就能黑的恰到好处。更有部分不具备客观条件拍摄纯夜戏的场景,摄影师在充分了解调色技术的原理后,可在白天控制好光位和构图直接拍摄,后期完全依靠调色技术处理成真实的夜景气氛也屡见不鲜[6]。

数字时代下后期前置的工作方式已然是现代摄影师必备的思维模式,除了能给传统的工作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还能让摄影师获得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

三、不同调色技术的影像质感效果

影像质感通常可以拆分成两个层面来看待,第一层面由摄影师在拍摄期使用电影摄影的技巧手段进行精确的控制后形成,称为“技巧层面”的影像质感;第二层面则是在数字调色技术出现以后,在后期调色软件内进行纯技术的处理后形成,称为“技术层面”的影像质感。两者产生于电影制作的不同阶段,但最终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观看者的视觉。

(一)反差工具

反差是影像质感形成的基础,在数字摄影机出现前,胶片的反差系数是恒定的,所以摄影师对于反差的理解和控制更多在于选择不同反差系数的胶片和现场的打光技巧,而目前电影级的摄影机大多可以拍摄LOG色彩模式,记录下的影像动态范围早已远远超越了胶片,因此在后期对于影像中的高光、中间调和暗部等层次就可以进行随心所欲的控制,重建新的反差关系。

(二)颜色工具

颜色的调整和控制是调色技术的重点,无论是过去在镜头前添加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还是选用不同的后期配光方案,都是为了在颜色呈现上创造出些许的与众不同,而数字调色软件诞生后,完全解放了颜色控制的枷锁,可供使用的工具也是种类繁多,常使用的有校色轮工具上的色彩偏移功能,RGB通道颜色混合器,色调、白平衡工具,以及色相、饱和度、亮度互相调整工具等。这些工具的综合运用自由度很大,可以将影像中的色彩进行有目的的偏移和修正来达到创作意图[7]。

(三)风格化工具

风格化工具是软件中用来控制影像质感的核心,例如抠像、色彩空间转换器、遮罩工具、柔光效果、增加颗粒、锐化、磨皮等,这些工具对影像质感的改变大多是摄影师在前期几乎不能完成的。

例如利用摳像工具对特定区域进行精细选取,单独进行颜色控制,在这样的调色方式下,人物肤色、服饰以及周围环境都可以进行独立的调整,以达到创作者心中更理想的色彩关系。

结语

回顾近些年电影影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调色技术的加持下,影像质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电影摄影师对影像的把控也更加自由且彻底,不断实现着自己在影像质感上的大胆突破,让电影在影像层面更加富有魅力。但也要看到,部分摄影师依然缺乏对调色技术足够的重视,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后期校正颜色的流程,并没有将其渗透进整体创作中,导致成片的影像质感不理想。

本文探讨了调色技术与影像质感的关系,随着今后调色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摄影师、调色师不断推陈出新的思维模式与操作方法,影像质感和调色技术的关系会有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健, 王晓雨 . 浅析数字调色在影片后期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J]. 现代电影技术,2014

[2] 田霖,孙琳.淡妆浓抹总相宜——数字调色的光明未来 [J].影视制作,2015

[3] 孙略 . LUT在电影色彩管理中的应用与原理[J]. 现代电影技术,2007

[4] 王俊丽,张艳华. 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探析 [J].科技创新与用,2017

[5] 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电影,2011(02).

[6] 华伟成.数字时代电影摄影造型表现手段的拓展[J].当代电影,2012(09)

[7]刘昭弟.产品材料质感意象认知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

推荐访问:调色 摄影师 质感

《结合调色技术论摄影师对影像质感的把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