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六上)教学设计及评析

时间:2021-07-18 18:25:38 浏览量:

陈洁 段真铮

教学目标:

1.根据创作过程,梳理层次,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根据课文中的三次对话联想,感受兄妹俩的善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贝多芬为穷苦人造福的美好情怀。

3.能结合语言文字深入联想,进一步感受乐曲的优美,品味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内容

1.(播放《月光曲》选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它的作者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以这首钢琴曲为标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月光曲》,了解这首世界名曲是怎样诞生的。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月光曲》的创作过程,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再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内容:《月光曲》是一个传说,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二、根据对话联想,体会人物内心

1.文中的三个人物共有几次对话?分别是谁和谁?找一找,做好标记,再思考:根据每一次的对话,你联想到什么,完成表格。

2.交流汇报,通过对话中的关键语句来体会。

预设:

第一次兄妹俩的对话中,从 “那有多好”“别难过”“随便说说”联想到妹妹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饱含对哥哥的体贴;从“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联想到哥哥感到不安愧疚。

第二次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中,联想到贝多芬主动为兄妹俩演奏。

第三次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中,从“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联想到盲姑娘赞叹琴技高超,猜出弹琴者是贝多芬联想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3.出示贝多芬的生平简介以及名言。

贝多芬(1770—1827)  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两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

关联贝多芬的生平及名言,再联系这三次对话,你又想到了什么?

预设:

三次对话,一次次加深了贝多芬对这对善良、热爱音乐的兄妹的认识,一次次被这位热爱音乐却贫穷的盲姑娘所打动,最后主动为她演奏乐曲,看出贝多芬为贫苦人演奏而感到幸福。

4.师小结:我们通过关注文中皮鞋匠兄妹与贝多芬的三次对话,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贝多芬生平以及他的名言,展开联想,感受到兄妹俩贫穷却善良,盲姑娘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从而理解了贝多芬会主动为她演奏的原因,表现出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5.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结合文字深入联想,品味艺术之美

1.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

抓住两个“清幽”,你联想到什么?

清幽雅静、月光朦胧的景,兄妹情深、善良,对音乐无限向往的情,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2.播放《月光曲》,生欣赏。

在优美的乐曲中,你们脑海里是否出现了一幅幅画面呢?(出示自学提示)

关注第9自然段,兄妹俩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用“    ”勾画出来。想想皮鞋匠“看”到了哪三个画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3.合作学习。

请结合这三个画面,找出皮鞋匠兄妹“看”到的事物,再分别填入下面的方框中,并在椭圆形圈中写下这三个画面间有怎样的变化。

4.读勾画部分,抓住关键词

句,联想《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并说出理由。

A.气势增强—舒缓悠扬—高昂激越

B.高昂激越—舒缓悠扬—气势增强

C.舒缓悠扬—气势增强—高昂激越

5.交流汇报。

画面有三次变化,相应的曲调是:舒缓悠扬—气势增强—高昂激越。

理由: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微波粼粼,洒满了银光,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的音乐悠长、舒缓、轻柔。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下飘动,说明音乐的气势增强,旋律有了变化。最后,海面上忽然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从“一个连一个”“涌过来”这些语句联想到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节奏越来越快。

6.盲姑娘有没有想到什么,

看到什么呢?抓关键词说理由。

“恬静的脸”“睁得大大的眼睛”“仿佛”“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盲姑娘也陶醉在音乐带来的画面中。

7.我们朗读时该怎么读呢?

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到激昂。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乐曲的美妙。

8.小结:我们通过皮鞋匠兄妹听到音乐的联想和想象,从畫面描写中感受到乐曲的美妙和贝多芬琴技的高超。也正是兄妹俩美好的品格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带给贝多芬创作的灵感。贝多芬不愧是音乐天才,我们不仅佩服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更欣赏他为穷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

评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泉源。他说的这种想象力,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是联想。阅读教学中所依托的文本很多都是作者联想思维的结晶,因此,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力的思维体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提升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

《月光曲》一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联想”这一策略,让学生依托文本,关联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体会文章语言和意境的优美,感受人物表达的丰富情感。

一、抓人物三次对话联想,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教师利用表格,理清兄妹俩、皮鞋匠和贝多芬、盲姑娘和贝多芬之间的对话,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闪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借助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感受优美的乐曲,品味艺术之美

“清幽”这一关键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让学生运用联想去推想同一个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兄妹的情深、善良,对音乐的无限向往。清幽的一切显得那么诗情画意,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含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给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造了空间。学生自读第9自然段,说说听着琴声,兄妹俩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借助兄妹俩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想象描绘的优美意境。音乐本是虚幻的、抽象的,但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用隐喻的方式具体可见,借助曲调、节奏来激发相应的类似联想,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有效突破阅读难点,并对乐曲产生无限向往,真切感受艺术的魅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兄妹俩月光曲鞋匠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20年6期)2020-06-26《月光曲》中情与景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9年40期)2019-11-27哲学家与鞋匠读者(2019年9期)2019-04-17月光曲读者(2019年2期)2019-01-05四颗补鞋钉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8年12期)2018-12-18晒娃新高度,不拼颜值不摆拍好日子(2018年3期)2018-03-28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4期)2018-02-10谨防陌生人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2期)2015-01-14最后一束康乃馨故事会(2014年21期)2014-05-14兄妹分桃子数学大世界·小学低年级辅导版(2010年2期)2010-03-03

推荐访问:评析 教学设计 月光曲

《《月光曲》(六上)教学设计及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