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时间:2020-11-12 00:09:15 浏览量:

 龙游县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龙游县教育局

 龙游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县,人口40余万。现有小学44所、初中11所、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校6所、幼儿园117所,在校学生6万多人。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被确立为浙江省素质教育实验县,获得省义务教育教材改革实验的“课程改革先锋”称号,成为教育强县。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形成了勇于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创设了教育改革良好的内外环境与氛围。2006年下半年,我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虚心向发达地区学习,以“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策略,认真完成课改的规定动作,创造性地做好自选动作,扎扎实实地推进,一点一点地引导、培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健全组织与制度,为新课程列好提纲铺好路

 要做好新课程这篇文章,必须先列好提纲,再丰富其内容,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循序渐进,措施到位。课改的组织和制度,就是这篇大文章的提纲。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龙游县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小组,学校设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把实验的决策、运行、督促、协调、指导纳入县校两级三个层面——县政府、教育局、中小学校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学科教学指导小组负责普通高中新课程决策的执行和日常管理工作,开展教学指导和检查,收集整理交流有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信息,组织撰写交流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发现和培养课程改革典型,指导课程改革课题立项研究,着力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实施,解决具体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系,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了相关文件和实施方案,明确课改具体的规范、要求和指导。并实施相关的督查,查校长到位情况、培训和校本研修开展情况;抓课改常规的落实,确保课改有规划,有措施,有交流,有总结。

  同时加强课改资源建设,促进课改实施。电教中心连接省、市教育网,建立“名师课堂”资源库,教进校、教研室重视开展网上培训、学科教研。教育局和学校都筹集资金,设立课改实施专项经费。

  2、抓实教师培训,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课改实施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素质,教师是课改实施的“牛鼻子”。

  校长的课改意识和领导课改的水平是课改的关键。实行课改校长负责制,着重抓校长的培训。一是抓紧校长的进修,三位校长都完成了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学习,都参加了省级校长提高培训;二是抓实校长的各类培训,参加了省级课改培训和市级培训,并赴深圳、海南等地感受课改,学习课改新经验;三是促进校长课改的实践与反思,如开展了每位校长必须参加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管理”论文展评等,促进校长学课改,懂课改,抓课改。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以转变观念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专业发展为主线,从“两个阶段、三个维度”抓实教师培训。“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集中培训,以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教材培训为主要内容,以专家报告、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对话研讨等为主要形式。第二阶段为分散研修,在课程改革推进和新课程教材使用整个过程中进行。“三个维度”即师资培训工作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教材培训”三个维度展开,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高中教师参加全员性通识培训;高中骨干教师和承担高一新课程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科培训和教材培训。我们以通识培训为重点,带动学科培训,做到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为根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科的改革。以新课程培训为核心,开展继续教育的常规培训和校本研修。在具体操作上,注重培训内容安排的系统性——聘请课改专家如华师大夏志芳教授,浙大盛群力教授、刘力教授、刘宝剑主任作讲座,主要是侧重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新教育观念的培训,市县教研员讲座主要侧重于《课标》、教材的解读等,聘请教育行政官员如姚宏昌主任、省教育厅师范处李敏强等作讲座,主要侧重于课程改革目标、工作部署、政策措施及相关措施、相关任务的通报等。

 抓好配套培训和校本研修。要求各学校组织好教师学习和讨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领会课改方案和操作方法,明确高中课改对高中教师的新要求。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所有高中班主任参加中国教师继续教育网远程培训。县教育局召开校本研修动员大会,着力推行校本研修,激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研修活动,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课程实施、开发和建设的能力。县教研员自觉以引领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一方面注重创设民主、对话、互动的教研氛围,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让他们成为教研的主体。另一方面教研员直接参与学校教研组的研修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指导学校、教研组和教师开展研修,帮助解决学校、教研组或教师在开展研修中的困难,实现专业引领本土化,同伴互助专题化,个人反思经常化。

  3、重视课改宣传,营造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

 课改需要宣传,需要社会氛围。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熟悉、了解并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当中来,各校发了《告学生家长一封信》,向广大新高一学生家长介绍高中新课程改革,宣传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普及理论学习和探讨教改热点为目标,及时报道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通过在校园悬挂高中新课程宣传横幅、开展教学公开日,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座谈等,让学生、家长、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过印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给家长的一封信》、《学生学分认定结果给家长的一封信》等,使家长了解学生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印发“社区资源开发调查表”,通过调查,使社区了解新课程对社区的要求,开发出更多的社区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各校认真研读,积极宣传,通过召开教师会议、学生大会、家长会、新高考咨询活动等途径,使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深入了解新高考方案。现有的三所高中呈现为不同的特点,龙游中学是省一级重点中学,龙二高是省一级综合高中,横山中学则是省A级高中,三个学校的学生梯度较为分明,学校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能悉心指导和帮助学生合理进行高考选类。目前各校高三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选类情绪稳定地做好高考复习工作。

  4、积极稳妥突破难点,为新课程扫清障碍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是一次革命性变革,有一系列新的举措,既是亮点也是难点,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以“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策略,要求各学校大胆探索,边尝试边完善,稳妥推行。允许有失误,但不容忍不去做。

  ①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建设相应管理制度。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而选择性的实现则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来实现的。各校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立足校情,遵循教育规律,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选课,克服了种种困难,形成了有各校特点的、大致合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升学需求的选修课开设体系、选课的指导制度和管理制度。

  因校制宜,努力探索“走班”教学。龙二高在高二年级实行了大面积走班教学的有益尝试,16模块中每个学生选择5个模块走班制教学。龙游中学、横山中学也根据学校的各自实情(师资、场地等),认真实施学生不按行政班的“走班”自由选课。

  ②立足学校实际,有效实施校本课程。根据《浙江省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着力进行开发。首先开好地方课程省编《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发学校课程。比如龙游中学的校本课程以“名人•名窟•名居”为主线,以与龙游地方资源相配套的课程资源为主体,正常开课,以保证学生的需求。龙二高以省规划课题《〈德育课堂〉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科研项目引领下的《德育课堂》校本课程为模本,研究与开发了《唐之韵》《玩在体育》《演讲与交际》《探录姑蔑文化》等14门课程,满足了高二校本课程选课教学的要求。

  我们还重点加强了对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管理和指导。学校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克服重重困难,配备了相应的专职教师,并按要求配置了通用技术教室和实验设备,为通用技术课的开设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水平,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各校努力克服在师资配备、课程资源、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困难,把研究性学习的开设纳入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在县教科室组织下,各校要求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三个小课题研究。各校要求每个科任老师都要带一到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包括开题报告,都要如实记录,统一登记在衢州市名师导学丛书编著的《研究性学习记录册》上,每学期检查一到两次。学年结束前,课题组要将结题报告统一发到教务处备案,参加校级或县级的各类评比活动以及作为认定学分的主要依据。

  ③建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新课程改革以学分认定、学生学习档案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项目,推动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改革。各校都制订了学分认定、综合素质测评等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各学科教师也都参与到关注并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奖惩情况等,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过程管理,促进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同时,根据学生模块学习的考试分数,结合学生成长记录情况,给予学分的初步认定,改变以前一次考试成绩作定论的评价办法,使得学业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凡学校规划开设的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地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一律实行学分认定,纳入学分管理。目前,2009届高一高二段模块成绩已全部导入省学籍系统,学分认定已全部结束,高三段选修ⅠB学业测试命题工作已经完成,学分认定、数据上传等工作待市县学籍管理部门系统升级后进行。

  5、加强质量监控,引导新课程健康发展

 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渝的工作重点。首先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监控。课改最终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我们始终要求学校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根据模块教学的特点,实施三维目标,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县教研室配合市教研室把重视对教学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制定了《学科教学质量整体评价方案》、《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估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教研人员经常深入课堂,实行推门听课和课堂教学监测制度,随机实施课堂教学监测,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指导。

  配合市教研室认真编写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组织期末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认真进行分析,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

  把课改实验工作纳入到学年进行的学校常规管理督导检查工作中,做到从办学方向、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减负增效等多元全面进行考核,不单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做到学校自评与县局评估结合、以学校自评为主;督查与指导结合、以指导为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新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实施的扎实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两年多的课改实施,也暴露出如下问题:

  1、教育思想和观念还相对滞后,当前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确立,已经形成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尚未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尚有差距,学校教学管理尚不规范。

  2、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的矛盾。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而模块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教材的内容增量、教学活动增时,教学单位内容的实际使用的课时量却大量压缩。不少科目的教师,特别是高考科目的教师普遍反映教学时间显得吃紧,无法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

  3、走班制实施过程中的困难。由于受条件限制,如高中班额偏大,教室偏少,师资偏紧等因素的制约,加上担心走班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因学生走班带来的安全管理顾虑,给大面积走班制造成不小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高中新课程的培训工作。学校要立足于校本研修,通过加强与教研部门专业研究人员的沟通与联系,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教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引导、鼓励教师与各级教研机构合作,形成教研合力。构建开放型的教研组活动,学校应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活动,构建跨校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同时,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多途径多渠道加大对广大高中教师的培训力度。

  2、认真做好选修课的开设和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各校要结合课时、师资、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多开设选修1B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超市”;鼓励学生在“选修课程超市”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和发展要求,自主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自主“点菜”,探索实行“菜单式”的个性课程管理模式,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认真总结“走班制”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3、进一步加强高中教学质量监控。

  教研部门、学校要加强高中各学科教与学的调查研究,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有效解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问题。要加强教与学的信息及经验交流,建立高中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及质量分析体系。

  二00八年九月十八日

推荐访问:新课程 情况汇报 高中

《县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