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建设及质量保障对策研究

时间:2021-07-18 17:11:49 浏览量:

陈元刚 罗维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研究生课程建设和质量保证问题,在对研究生课程建设发展历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目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构建了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针对尚存的问题提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0;G647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伴随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研究生类别和规模都有了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最新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研究生198.1万人,应届毕业研究生56.4万人,研究生报考人数201万人,研究生招生66.7万人,继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高涨,达到238万人,同比增加37万人,增幅达18.4%,而2019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290万人,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2万人,增幅达21.8%。为保证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规范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全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这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人才素质提升以及教师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研究生课程建设面临课程建设缺乏规范、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管理松散等诸多问题。研究生课程如何建设、完善和实施?课程质量如何保证、绩效如何评估?这些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亟需我们加强研讨。

二、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1年国内已有少数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人数为18692人,学制为一年或二年,招生人数少且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更谈不上合理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学生在校只是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一到两门课程。这一阶段的课程建设具有很明显的“前苏联”特点,课程建设受到专业制约和外国技术支持的影响,而且由于过细的划分专业导致研究生阶段只能学习一到两门课程,严重制约了研究生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理工科主要学习新科学技术和基础理论,文科主要学习政治理论。

1962年之后,国家逐渐开始重视研究生培养,并对研究生培养有了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规划,开始大量培养三年制研究生。国家教育部还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文件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事项和对课程建设作出了规定,要求课程学习时间不能低于研究生全部学习时间的一半,并且对课程建设的要素也作出了具体要求,比如研究生课程分类、上课学时、学习方式方法、成绩考核方法、毕业要求等。该阶段课程建设的特征是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因此英语的课程建设较为突出,而其他课程的建设则较为滞后。从课程建设权限来看,院校的自主权很小,主要权利集中在中央教育部门,因此课程建设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于1977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研究生课程建设問题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硕士学位课程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从之前的一至两门提高为三至四门以及一门外国语课程。研究生课程数增加带来课程建设口径扩宽,规定研究生课程建设要按照二级学科设置课程,重视基础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和适当精简课程,对研究生开放图书馆,增加文献阅读和课堂讨论。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教育部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多样性随之突出,并引入了学分制,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选修课程和免修课程。但是总的来看各培养单位囿于国家学位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定位,对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重视度要比课程建设高得多。

1998年后,国家教委颁布并实施了《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自此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课程建设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程度逐渐提高。随着教委对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各培养单位开始按照一级学科开设基础专业课程,课程建设视野拓宽并步入正轨。

三、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分类带有随意性,缺乏规范、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

高校进行课程高效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科学合理的课程分类标准,尽管高校自身重视课程建设且制定了一系列举措,但是仍旧缺乏对课程建设的通盘考虑。目前国内高校对课程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高校只是简单效仿本科课程分类标准而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课程的自身属性,这就导致了研究生课程区分设置不明显,专业特色得不到凸显,缺乏课程建设的长期规划,从而导致课程建设及学科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国内不同高校按照学位条例对于课程分类大致有三种:一是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方向课;二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三是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以上分类按照学科架构方式对课程进行了学科化,且大部分高校存在忽视基础课和公共课、重视专业课的普遍现象,导致研究生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储备不足,未来发展潜力差。在实践中,按照不同的课程形式对其分类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给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利于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和统一分类标准,不利于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不同培养单位建设课程信息共享平台和学分互认体系。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衡

目前国内高校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设置研究生课程,主要是按照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学科之间缺乏相互渗透,跨学科课程和理论方法类课程往往得不到重视,又缺乏对实践课程的关注,导致研究生学习深度不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占据了课程体系的较大比例,高校研究生课程期间的学分要求一般是35学分左右,但是公共课程学分占比达25%甚至更高,加之研究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以及实习等也会计算一定学分,因此用于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就十分有限。有限的学年时间内设置了较多的公共课程客观上挤占了专业课程较多的学习时间,课程比例失衡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到较大影响。

3.教学内容陈旧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交叉纵横,相较于科技发展前沿,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内容普遍滞后,日益突出的课程内容陈旧问题引人深思,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一是研究生课程依旧拘泥于本科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档次上拉不开距离,不少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上都是对本科课程的照搬和简单重复;二是教学课程创新性不足,许多课程只是单方面偏向于知识灌输而不注重创新和深层次研究,比如很多培养单位的教学课件几年之前沿用至今,完全体现不出研究生课程的创新之处和特色要求,实用性并不强;三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优化,有许多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叠加的现象,而有些必要的内容却又存在遗漏或陈旧,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在课程内容中得不到体现。

4.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仍以本科的“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视演绎过程而忽略了总结归纳,重视一味的继承而忽略了创新,重视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剖析理解,重视教师主导而忽略了学生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研究生主动参与度不高,缺乏学习新知的主动性、研究性、交互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能很好适应研究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导致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5.教学管理松散

相较于本科生的教学管理,研究生教学管理较为松散,诸多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学日历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调停课、课程考核标准等方面都达不到严格管理的要求。研究生教师多为业务教师,且自身科研任务较重,以至于很多教师随意减少教学内容和缺少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学生自学,而且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帮助导师完成科研任务,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期末考核时也是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导致专业基础不牢固,研究生专业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研究生课程作业管理也很松散,部分课程以论文形式为主,学生网上搜索资料不加以整理直接上交,甚至是让人代做代交,而任课教师审查不严格,打分很随意。一门研究生课程在安排教学日程和成绩录入之外基本上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且有的课程在研究生涯中途结束,但是成绩录入却在研究生毕业之时。

四、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本文选取的与研究而课程建设相关的五个一级指标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并给出具体的评估标准和分值情况(如下表1)。

上表中选取的一级指标包含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和方法、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五个。教学队伍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与引导者,其开展的教学活动与课程建设工作是课程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的源动力;教学内容和资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和基础,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的质量,在质量评估中占有显赫地位;教学设计和方法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手段,优秀的课程建设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也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单位;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细分为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过程管理与反馈,是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体现,此环节对于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教学效果指标是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的评判标准,是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参数,更多的是面向教学对象(研究生),课程建设好坏的直观反映便是研究生教学评价的高低以及辐射范围的大小。

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划分,以满足指标量化的客观需要,从而更加科学、客观的反映评价结果,更好的指导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明确具体的建设举措。每个一级指标划分为2至3个二级指标,并根据指标设置合理的评判标准,因此专家打分更具合理性和客观性,评估结果也更贴近实际。

五、完善与优化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文提到的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国内各培养单位都积极主动的采取了相应措施来优化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尚存的不足。但是纵观全局,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根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本文从管理制度和策略改革等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合理分类课程,建立规范、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分类应该按照研究生发展方向以及学科特色来进行,同时应该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加强研究性课程分类和建设,同时应该尽量避免根据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来进行学科分类。国家教育高速发展带来的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要求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更加重视,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设改革措施和学校的财务支持,建立规范、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培养对象和研究课程体系。解决好标准化问题,需要学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重新认识本单位研究生培养状况和课程建设情况,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明确研究培养和课程建设目标和定位。

2.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投入且收效较慢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近40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课程建设工作基本上没有获得国家的专项支持,仅1999年教育部推出“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计划用五年时间编写并出版500册研究生教科书,这一计划促进了当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发展成果很明显不能满足我国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总体来看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上重视度不夠导致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培养单位应该扮演好课程建设参与者和投资者的角色,国家和政府应予以支持和援助,比如建立课程建设基金,奖励和资助研究生课程建设团队编写最新教材和讲义。

3.从政策制度层面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

该层面的主要参与者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该部门应该建立起各级教委、高等院校、二级学院三阶梯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并在政策上出台课程建设建设管理和激励制度,比如建立“研究生课程建设成果奖”,鼓励并支持当地教委和培养单位积极参与到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中,有助于广大教师注重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和课程创新,提升课程建设管理水平。一方面,推动培养单位积极主动听取研究生、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做好课程建设预期安排工作;另一方面,推动教学管理部门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定期培训活动,提高课程建设工作者和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从而推动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发展和完善。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评估制度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深度推进和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其中包括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目前很多培养单位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不能适应研究生培养需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课程建设的重视度不够,究其根源便是当前很多培养单位教师考核体系存在不足与偏差甚至是缺乏教师考核体系,重心向科研倾斜而轻视了教学,很多任课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任务,随意调课和缺课,课程建设教师不重视课程建设,缺乏创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体系,给予课程教学合理的权重指标并与教师绩效挂钩,从而引导教师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对于课程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是必要的,许多培养单位课程设置不合理,隨意性和不规范现象严重,这与缺乏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有关。当务之急要求培养单位制定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估考核体系,把课程建设的地位、质量、运作方式、作用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选出质量评价指标并制定合理的权重,使研究生课程建设步入科学、合理和规范化的轨道。

5.深化管理体系和教学内部改革

研究生课程建设离不开外部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更需要培养单位内部加强管理和课程改革。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研究生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强化课程意识,切实把课程建设作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和打造精品课程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研究生教学内部应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革,关注科学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构筑适应时代发展、开阔视野、培育高素质高能力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教学课程分别适应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坚持分类培育、因材施教原则,不断推进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仅仅对教学内容更新仍不够,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也要同步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精髓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不应该简单沿袭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二是应该把学生、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作为教学手段,融入、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对于课程质量考核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问卷调查或提交研究报告,而应该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制定多样化考核标准。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水平教学的重要体现,本文针对高校研究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提高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假设、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工作水平和效率等方面提供理论价值参考,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向阳.研究生课程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26):228-229.

[2]孔祥鹤,张嘉琦,贺炳彦.“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91-193.

[3]黄红霞,程望斌.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8):99-101.

[4]刘彩红,刘志刚.研究生课程建设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广东药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0):121-122.

[5]王诺.基于课程体系建设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探索研究[J].现代交际,2018(11):103-104.

[6]王树章,贺祥,吴雁鸣,陆小新.军医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02):156-158.

[7]李力,方子帆,李咸善,周娇,蒋然.绩效技术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3):95-98.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生 以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健康评估”课程建设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32期)2018-03-07优质课程评选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年24期)2018-02-27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美术界(2017年3期)2017-06-22基于电子商务条件的供应商评价问题研究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1期)2017-01-19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框架研究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商业会计(2016年11期)2016-10-20特殊油田开发课程的教学分析与改革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26期)2014-11-19

推荐访问:课程建设 研究生 保障

《研究生课程建设及质量保障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