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种草”心理学:被算法操纵的钱包

时间:2021-07-27 17:19:19 浏览量:

思思

你是否也在“种草”与“拔草”之间乐此不疲,有时却又觉得被人“套路”大生闷气?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或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抗拒被“种草”,并为此掏空了钱包。

今天你被“种草”了吗

还记得高一入学参加军训时,你是怎样挑选防晒霜的吗?

据张梦洁回忆,当时,为了选择一款效果好、性价比高的防晒霜,她下了好一番功夫。她先是在某红书搜索美妆博主的推荐,被成功“种草”后,又去某宝看价格和评价。为了进一步“避坑”,她还特意去微博搜索了明星的推荐和网友的评论。至此,她还是不太放心,便向周遭的同学咨询。同学告诉她:
“这款防晒霜不错啊,不过我也是看了某博主推荐才买的。”

最终,张梦洁“拔草”了一款被众多博主推荐且评论较好的防晒霜。

为什么人们容易被“种草”?

“种草”消费,其实是一种模仿行为。模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在著作《模仿的定律>中提到,下层人士倾向于模仿上层人士;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这一理论与“种草”所体现的心理动机不谋而合——人们更愿意向那些审美好的入学习,如时尚博主;人们更容易“随大流”购买热门商品,相信别人胜过自己;同时,人们通常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生活范围或惯用的社交媒体),倾听那些“专业人士”的推荐。

从众心理让其他人的意见具有了参考价值。福布斯的一项研究表明,81%的受访者表示,来自朋友和家人的评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到了移动支付时代,人们的购物行为开始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往你心里“种草”的人扩展到了社交媒体上素未谋面的用户。

花式“种草”刺激消费

一个博主推荐,你可能不信,十个博主都说好,你还能不动摇吗?

商家正是抓住了人们喜欢跟风模仿的从众心理,通过花式“种草”的方式,增加你对产品的信任度,从而促使你下单消费。

“某某明星也在用这款面膜哦!”诸如此类的营销话术经常在带货主播的口中出现。对此,张梦洁感同身受。她告诉我们,2020年的“双12”,她本想购买一些面膜,但不知道自己适合哪款产品,于是想看看带货主播的推荐。“我发现她们很喜欢用‘明星背书来推销。大概因为人们都有向往美好事物的心理吧,仿佛用了那些‘明星同款,自己的皮肤也能像明星那般吹弹可破。”

张梦洁说,微博上还有不少的粉丝互动活动,比如,“晒单赢好礼”活动,发动消费者在评论区分享使用感受,然后抽取幸运用户送礼物;邀请明星拍摄MV,再利用明星“超话”宣传MV中出现的产品,给粉丝们“种草”。

“不只是微博,现在所有的社交平台几乎都在带货。”张梦洁说,“从某音开通各大电商平台的卖货链接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销售达人。相比广告,美妆博主推荐产品的方式比较委婉,通常都是打着教你化妆的旗号推荐产品。”除此之外,某红书称得上是“种草”经济的集中地与最典型代表。它通过内容推荐、内容种草,影响了年輕人的消费习惯与路径。

张梦洁表示:“有时看到某音上的某款产品,被“种草”,我会再去某红书查询一下口碑与测评,但海量的‘种草贴让我难辨真假。”她表示,对于“因为太便宜,被无视的国货好物”“平价又好用的大牌平替”这种宣传,因为夸得太直接,她总是半信半疑。她还是比较相信普通网友的评论。

但她听说,现在商家们开始发动很多普通网友,给他们酬劳,请他们推荐自家产品,同时也有专门的营销团队运营大批“素人号”,为商家提供营销服务——“明星种草”“素人种草”双管齐下。你能看到的评论,多数都是商家希望你看到的评论。

张梦洁感叹:“真不知道,以后我还能相信谁说的话了。”

看了一眼的商品会频繁出现

前一天在某平台收藏了一个内容,今天平台就开始密集地给你推送同题材的内容。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常见?

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已经被“算计”了。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将社交平台的用户转化为消费者,商家往往会利用算法工具,根据用户在社交媒体观看和分享的内容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偏好,进而向用户推送他们喜欢的产品信息。

但平台也不是偷偷“算计”你,以某音为例,如果你长按广告会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依托大数据与推荐算法,向你展示此广告,致力于让广告成为有用的信息,向你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不感兴趣,可以长按广告内容,点击‘不感兴趣,屏蔽不想看到的广告。”这样看来,大数据算法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平台运用算法向你集中推送商品信息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广告学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在广告文案策划之初就要对消费对象的公众心理进行调查研究,使其产生“引起注意——提起兴趣——激起欲望——加深印象——引起行动”这一系列心理效果。密集的广告推送,起到了“加深印象”的作用,以此达到“引起行动”的目的。

有人觉得平台这样做无伤大雅,因为我们可以方便地、集中地看到我们所关注的商品信息,提升了效率;也有人认为,这种数据分析变相“剥夺”了消费者关注其他产品的机会,我们可能在这些密集的广告中落入商家的套路。

“但我们也可以尽量避开大数据的支配。我们的关注点越分散,推送的内容也就越多元,这样就不容易被套路啦。”张梦洁似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约70%用户曾被“种草”

●68.0%的用户会接受“种草”,其中对于被“种草”的商品,70.7%的用户会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购买,26.2%的用户几乎都会购买,另外3.1%的用户选择不购买。

社交平台成用户被“种草”主要渠道

●56.0%的用户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商品,52.4%的用户通过身边亲戚朋友推荐购买,48.7%的用户被电商平台“种草”。

超50%用户“种草”商品达到预期

●超过50%的用户表示对购买的“种草”商品基本能达到预期,30.4%的用户表示通常能达到预期,14.0%的用户表示完全达到预期,只有1.6%的用户表示与预期完全不符。(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猜你喜欢 种草博主商家 种草群众(2019年12期)2019-07-13图片故事求学·文科版(2019年2期)2019-03-30图片故事求学·理科版(2019年2期)2019-03-30放下扬子江(2018年1期)2018-01-26艺术品被盗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7期)2017-08-04“种草”党的生活(黑龙江)(2016年10期)2016-10-17茶道国学(2016年4期)2016-05-06Cut off my Hands!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6年5期)2016-01-10创意折纸小动物读者·校园版(2014年3期)2014-05-14诚信乃是商家的金字招牌创富时代(2009年1期)2009-02-16

推荐访问:操纵 算法 心理学

《心理/“种草”心理学:被算法操纵的钱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