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操纵与文化构建

时间:2022-01-13 21:47:42 浏览量:

朱婉婷

摘要:随着汉语热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中国诗词最能体现其文化特色和底蕴,诗词英译便成为广大翻译学者的首选。本文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中的内容——"操纵"与"文化构建"为理论依据,以《苏东坡传》中所引用的古诗词为研究对象,探索林语堂诗词英译过程,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及其翻译效果。

关键词:诗词英译 文化操纵 文化构建

引言

至今为止,中国诗词的英译研究并没有太多的成功和代表。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数量不足,开始较晚,诗词零散,成功案例少。戴玉霞,成瑛(2016:103)。得益于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展现的高超的翻译技能,使得东方诗人苏东坡被广大西方人所知,也使得中国诗词深受西方关注。本文,将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例,结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分析林语堂在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文化操纵与文化构建,尝试探索诗词英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翻译观

英国翻译学家苏珊·巴斯奈特曾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提到,翻译的单位应该是文化,而不是话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此外,翻译要达到文化功能的對等,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文化和同一文化中不同群体的需要(罗承丽 28-32)。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提出,对整个翻译界,都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无数跨文化翻译家,指明了方向。

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文化功能对等、文化操纵和文化构建。

(1)文化功能对等

巴斯奈特指出,如果翻译中存在对等,那就应该是文化功能对等。此处的文化功能对等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彰显和传播,因此,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第二,“对等”和“相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等”包括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和功能层面的对等。最后,翻译过程中还要考虑文化改写。

(2)文化操纵

巴斯奈特强调,翻译会受到目标语的意识形态的制约。此外,她还在《翻译研究》一书中提到,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忽视写作动机的改写,而这种动机恰能反映某种意识形态,故而,翻译也就是一种“操纵”。这种文化操纵,不仅存在于翻译过程中,也存在于目标语言中可接受的文化的选取过程里。

中国的翻译家,为了能让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作品为西方所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意识形态会有一定的“操纵性”。

(3)文化构建

文化构建是指,在把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的过程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源语言的文化构建是通过翻译实现的。

二、《苏东坡传》中诗词英译

欧阳桢把英译苏轼诗词的翻译家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中国化了的西方人”,另一类是“西方化了的中国人”。这两类译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并取得卓越的成就(朱徽 2009 :
261) 。林语堂作为“西方化了的中国人”,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在《苏东坡传》中,引用苏轼诗词共计62首。该书让极具中国特色诗词广为人知,这也是中国文化化得以传播的有力途径。

下面将从文本选取和翻译策略两方面,来逐一探讨,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体现的文化操纵与文化构建。

1.诗词文本选取

该书一共引用苏轼诗词62首,这些诗词的选取绝非偶然随机。林语堂曾在这部作品的开篇便写到:“我写《苏东坡传》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苏轼的生活经历,和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正是林语堂欣赏他的地方。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浮浮沉沉,四处奔波;林语堂早年赴美德学习,见多识广亦是四处奔波,相似的人最是能共情。

纵观书中所引用的苏轼的诗词,大都是写给亲朋好友的,纵使奔波,也可见苏轼重情重义的一面。再看林语堂的生活经历,童年生活的艰苦,与兄弟姐妹共同劳作,但他却认为那段岁月是最快乐的。苏轼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与林语堂的人生观契合非常。与其说林语堂在翻译苏东坡,倒不如说他在书写自己。林语堂凭借着娴熟的文学素养和超高的写作功底,以及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在《苏东坡传》中,结合着对苏东坡的喜爱,品读并挑选符合创作的诗词,本着尊重原诗的原则,加之以“文化操纵”和“文化构建”来进行翻译。

2.翻译策略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简单的文字活动,更是文化之间的碰撞。林语堂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对诗词所进行的翻译处理,使得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字,更易于为外国人所理解。

原文: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译文:In the deep western room, 1 recline on a bed,

Quite awake from a nap, yet the day seems so long.

相比较于原文,译文中省略了“明”、“六尺”、“危坐”的翻译,而这样的删减并未影响诗句意思的表达,反之更易于西方读者理解。

在诗歌翻译中,翻译者的主旨应该是保持诗歌翻译的简洁,同时保持原文的原始意义。中国诗歌有大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字,并会出现意义重叠的表达,这是目前外国学者相对难以理解的地方。既不影响诗歌的一般意义,又避免了冗长而详细的解释,删减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删减的处理过程中,实现了翻译的“操纵”。

原文: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译文:l sit facing the ragged prisoners and witness their flogging.

When I talked with my superiors, my mouth said "yes" but my heart said "no".

这是苏轼写给弟弟的信中提到的,原文中提到的“阳虎”,出自于春秋鲁国时期的典故,是孔子憎恶之人。此处,苏轼用“阳虎”是来映射当时他所憎恶的上级官员。

中文诗词中的典故,如果没有详细的解释将很难理解。林语堂直接将“阳虎”翻译成“上级”,替换的同时直接解释了原文的含义,使得读者有了完整清晰的理解。

原文: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

译文:Thirty-six thousand days comprise a human life.Of this, old age and sickness occupy half.

原文: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译文:The uremitting wheels of time turnroundAnd we to this terrestrial life are bound.

此處“百年”指的是整个一生,中文里,可以指时间长度,也可指人死之后。但在英文中,没有这样的意思,因此,此处需要意译的处理,才能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月”此处用来表达时间的流逝,但英文中,“日月”只有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因此,此处林语堂亦是采用意译的手段加以处理,是之更易于读者理解。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朝着更易于读者接受的方向。林语堂意译的手法,保持了翻译的连贯性,也使得内容浅显易懂。

综上所述,“无违”“无利”共同组成了“无为”的双重境界,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看待,而是相辅相成。上文的论述可以以一个概念来概括:自然。在老子思想体系中,“道”“无为”“自然”就是宇宙顺利运行的存在,无论是“无违”还是“无利”都说明了事物的本来面貌状态,陈鼓应先生提到过:“老子提出‘自然的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一观念, 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所以,人生幸福感就是来源于本心,本心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一种顺应规律,而规律又约束个体不强求不妄为。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修寰.“无为”中有大为——老子“无为”思想新解[J].法制博览,2020(02):234-236.

[3]周丽楠.“无为而无不为”之意涵及其有益借鉴[J].人文天下,2019(09):36-39.

[4]姬海涛.“无为”“无知”抑或“有为”“有知”——老子思想辨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9(03):4-8.

[5]姜新生,杨辉.老子“无为之教”境界及达至路径论[J].大学教育科学,2021(04):113-119.

[6]路永照.《老子》“道性无为”主旨及其析义辨正[J].管子学刊,2021(02):60-73.

作者简介

王玉婕(1997年1月-),女,汉,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推荐访问:操纵 过程中 诗词

《苏东坡诗词英译过程中的操纵与文化构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