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校体育需警惕五个误区

时间:2021-03-26 11:23:20 浏览量:

 新课改下学校体育需警惕的五个误区

 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是新课改中体育教学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但是,目前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还受限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误区一:把体育课作为解决学生健康问题的唯一途径。

  目前,体育课从两节课增加到了三节课,同时基于阳光体育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要求,很多学校都提出了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口号”。之所以称之为“口号”,是因为提出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体育教学,并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改下体育课功能的转变。

  课堂体育教学只是体育的一部分,目的是教给学生体育的方法和技巧,激发体育兴趣,培养体育爱好,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因此,盲目追求一天一节体育课很显然是错误的。如果把上体育课变成一种责任和义务,必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不是一定要每天一节体育课,而是要给学生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

  误区二:把体育活动课变成组织性强的体育课。

  有校长提出,原来学校每周在体育课之外安排了两节体育活动课,后来发现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活动起来,体育锻炼效果不好。于是,把两节体育活动课都变成了体育课,实现了每天一节体育课,觉得效率提高了很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玩耍,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这是体育活动课的目的与意义。正是因为不需要约束,他们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才能够在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每一个学生都是满头大汗,玩得精疲力竭,但他们乐此不疲,而这才是真正的体育。

  误区三:用技巧性活动代替对抗性活动。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非常敏感的,家长怕体育伤害,学校怕体育伤害,教师更怕体育伤害。但体育活动必然会有磕磕碰碰,很多学校为了避免纠纷、矛盾,禁止体育教师开设有危险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减少足球、篮球等对抗性强的比赛活动。但恰恰是这些对抗性强、活动量大的体育活动才是学生们喜爱的,也是最能提升学生体质的。

  体育教学不能因噎废食,要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体育活动中小磕小碰是避免不了的,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大的意外伤害。

  误区四:及早净校,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学校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通常都规定一个净校时间。但是,学校的教育并不是只有课上教学,还包括学生课后的活动。早早地设定净校时间,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在校活动的权力。

  延长净校时间,给学生以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关注学生放学后的活动,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这就是最好的体育创新。

  误区五:把体育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

  新课改明确指出,课程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只是学生生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和良好的生活情趣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欧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体育活动,人们喜欢参与和观看体育活动,把体育活动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青少年时期教育引导的结果。我们经常提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他们最重要的理念就是通过教育引导人们的生活乐趣与生活爱好,体育和艺术正是他们实现这一教育功能的核心。

  体育课、艺术课其实是学校教育最应该优先发展并受到重视的课程。给予体育教师充分的重视,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调整体育教师的课时数,使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还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学生课后的体育活动,这是决定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之,避免体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念,深刻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新课改下体育的发展方向与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体育的思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还可以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创新发展的新航道,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编辑 于萍

推荐访问:误区 警惕 新课改 学校 体育

《新课改下学校体育需警惕五个误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