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实践好学生成长烦恼少

时间:2021-09-24 17:45:17 浏览量:

彭光辉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大力开展了“家校共育,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家校共育”的实践活动,获益匪浅,以期抛砖引玉。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现在仍然有较多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教育的责任只在学校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責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
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

2.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

多数家长在教育的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
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
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
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
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因此,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有部分家长坦言,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这些家长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一旦孩子有了问题,就问责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家校共育”,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总的目标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带来的欢乐。学校教育由于现行体制设计,要求对全体学生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大体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

“家校共育”,更能促进学生成长

要从具体生活中实现“家校共育”,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每天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任何一方的教育缺失都会导致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家校共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规范行为

有的孩子在学校老师的要求下自觉整理自己的书本,而在自己的寝室或回到家里却很随便,不注重整理;
有的学生在学校里穿戴整齐,而出了校门便率性而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小学生提出了基础性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教育的一个导向。而这些要求和导向并不是只在学校里发挥功用,在其他场所,包括社区和家庭都需要遵照这个规范。笔者认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但也有少数孩子,一旦出了学校便将“礼貌”“诚信”等一概抛于脑后,甚至还显露出了攻击行为。这就需要家长监督,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让这些学生在长期的严格要求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养成良好的习惯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习惯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好的习惯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对其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家庭作业是学生每天学习的补充,其是否认真有效地完成,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如果家长任其自由做作业,那么学习的补充及孩子自己的自觉性将很容易被毁掉。学生在学校里经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劳动习惯及健康的卫生习惯,可有的学生一回到家里,在爷爷奶奶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体贴周到的“服务”下,习惯立刻被忘于脑后,开始恢复怠慢、懒散状态。仔细思考,有多少孩子能放弃这么优越的“待遇”,而去费心劳神地完成学校的要求呢?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上太好了,学习上反而就会懈怠。家长在结合学校的要求下,给孩子提供的“服务”应有一个“最近适应区”,即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提供必要的帮助。

3.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现代社会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仅凭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成了完成工作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团队合作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也训练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得到同伴认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会得以提升。在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合作技巧。在校外,则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与指导下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校外其他公益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既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又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并从中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乐趣。

总之,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家长或老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需要家庭与学校、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协作来完成。要充分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育的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一个工厂百分之一的废品就是百分之一,但一个孩子的成败却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教育孩子,责任重大,功在将来,利在千秋。因此,要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让“家校共育”形成强大有效的合力,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编辑 文凤)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共育健康成长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策略研究新课程·上旬(2021年7期)2021-03-25朱永新:家校共育,携手同行中小学德育(2021年3期)2021-03-22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20年12期)2020-12-14“家”“校”共育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19期)2020-07-09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红领巾·萌芽(2020年3期)2020-06-03协同教育视角下,构建家校共育的活力课堂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20年2期)2020-04-21家校共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6期)2020-03-07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18年10期)2018-05-14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10期)2017-12-06Children and media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2015年5期)2015-10-21

推荐访问:好学生 烦恼 实践

《“家校共育”实践好学生成长烦恼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