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0-05-25 13:20:53 浏览量:

  **行委社会发展局 关于民族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下发的《**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民族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西会办[2019]51号)文件要求,我单位立即组织教育科技人员前往两所学校、幼儿园民族教育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一、 学校概况 我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为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完全小学1所,为马海哈萨克族学校,公办幼儿园2所,为大柴旦行委中心幼儿园和行委锡铁山幼儿园。两所幼儿园幼儿共计238名,其中少数民族幼儿共计91名,设有9个教学班。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2名,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749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10名,占学校总人数的41%。马海哈萨克族学校为民族学校,地处大柴旦镇以西90公里处,学校占地面积约37亩,教学基础设施配套良好,是我省唯一一所哈萨克族民族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7个(含学前班),全部采用汉、哈双语授课。学校现有教师13人,其中双语教师4人。现有在校学生92人,其中哈萨克族90人。多年来,哈萨克族儿童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双语教育在我校取得长足发展。

 目前,两所学校办学经费充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马海哈萨克学校双语教学及教师培训有专项经费补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有条不紊,为地区教育发展及民族团结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二、 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大柴旦工行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优先重点,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又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与本地区普通教育相协调,以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东乡族为主的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办学体系,走上了质量、效益、特色相统一的发展之路,为大柴旦地区的民族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大柴旦工行委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把发展民族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分管副副主任任组长、社会发展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就民族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深入民族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和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我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大投入,完善民族学校各项资助政策。

 加大民族教育投入是体现政府重视民族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大柴旦工行委把民族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并逐年增加,均高于其他地区同级同类学校,切实保障了民族学校的正常运转。一是民族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我区已全面完成15年免费教育,民族幼儿教育稳步发展,基本满足了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牧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要求。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营养餐改善计划顺利进行。为了切实提高和改善农牧区小学生健康水平,从2012年9月开始我区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依照各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精神认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程,几年来,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学生体质明显得到改善。2012至2017年累计投入营养餐资金93.72万元,受益学生达536人次;2018年我区营养餐受益学生88人,投入营养餐资金7.5万元。马海村在中心学校就读并需要寄宿的36名少数民族学生全部寄宿。三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层次。2012,大柴旦行委投入资金780万元新建马海哈萨克学校教学楼和校园塑胶操场建设;投入225万元用于行委中心学校塑胶操场建设,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2016年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总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950万元,项目于2016年10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2017年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马海哈萨克族学校大门建设项目,总资金112万元,该项目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2018年大柴旦行委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总投资200万元(援青资金),2018年到位援青资金100万元。该项目目前已验收完毕并安装使用;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体育活动室及实验室项目。该项目总面积2294.28平方米,总投资950万元。该项目目前验收并投入使用。

 (三)抓好根本,加强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基本建立了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敬业奉献、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按照全区继续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校本培训、岗位学历教育、外培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州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同时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了民族教育教学岗位,使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五)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民族学校素质教育。

 坚持民族教育均衡、持续、协调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中,合理调整了民族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化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民族学校“双语”教学,以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质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 民族教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素质低制约了我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提升。

 我省哈萨克族居民较少,主要集中居住在大柴旦镇马海村,本地哈萨克族文化水平较低,语言环境圈子较小,为适应哈萨克族牧民子女今后的发展,马海学校双语教学选用二类模式。该模式主要为学生下一步能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打好基础,但学生上初、高中后完全使用汉语教学,前期双语学习优势没有得到体现,这也给学校进一步发展双语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二)临聘教师数量大,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我区教师缺口过大,现仍有临聘教师56人,临聘教师人数占教职工总数的54.8%,马海学校教师素质偏低,加上教学任务过重和社会活动频繁,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督导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导和办学评估跟不上,学校办学成果的评估没有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对办学成果缺少客观评价,不能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改革的成果。

 (四)双语教育缺乏合理性。

 1.哈萨克学生基本汉字基础,很多学生记不住汉字。主要表现在平时的作业中很多学生爱写错别字、多音字,碰上看拼音写汉字的题,往往都是错别字,但如果给汉字注音则问题不大,说明学生对汉字的字形记忆较困难,对拼音容易记忆。

 2.汉语表达机会少,除了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说汉语,平时基本不说。这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没有太多说汉语的机会,大多数在乡下的哈萨克族学生平时接触不到说汉语的人,从小惯用哈萨克语交流,很多学生在校时说普通话,在家基本用民族语言。

 3.学生学习哈萨克语的兴趣不高,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哈萨克语言无用。主要的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哈萨克语会说就行了,外出、考学基本都用不上。

 4.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表现在汉族教师用汉语教学,汉语基础差的低年级哈族学生听不懂,而汉族教师不会说哈语。主要是对简单的汉语都听不懂的低年级学生,讲课时汉族教师无法用哈语进行解释,想教会这些学生很困难,而能完成这项任务的汉哈双语教师缺乏。

 5.双语教学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个别学生不爱学习。主要表现在个别学生家长没人辅导、督促学生学习能力,不能顺利完成家庭作业,日积月累就成学困生了。

 四、对今后加强民族教育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加强与编办部门的沟通联系,重新核定我区各类各级学校教职工编制,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要充分考虑我区马海哈萨克学校地处边远的实际,以教学班数量、课程设置实际为依据,采取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编制核定方式,逐步解决缺编和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为大柴旦教育事业提供足够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领导、完善制度,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要从科教兴区和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干部后备力量培养的高度来对待此项工作,建议加大对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的领导,在工行委直接领导规划下,建立高水平的培训机构,全面负责培训政策规定、培训规划、教学计划等工作。

 (三)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功能,做到科学评价办学成果。

  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单位的唯一依据,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参与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坚持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使用功能,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汉语作为重要的外语课程加以设置。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掌握并熟练使用汉语不仅是他们在国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工具,也有助于他们走向世界。发展“双语”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有一代人、两代人和几代人付出努力的决心,在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身上下功夫,把它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实施。只有这样,更多的哈萨克族同胞才会懂得,只有学好汉语,才能了解、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科技文化。

 

推荐访问:工作情况 调研报告 民族

《关于民族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