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须有效,学,须快乐doc

时间:2020-12-21 09:47:09 浏览量:

 教,须有效,学,须快乐 富顺县东湖小学

 王德贵 教学必须有效,学必须快乐,这才是有效性的教学。那么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教学无效的原因说起,并谈谈一些自己开展有效教学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对学生实施了“过剩的”教育 知识,是否越多越好? 反思我们每个人,从师范、高中、大学毕业后,多年以后你记得多少书本的知识,用得上多少书本的知识,越是高深的知识,用的越少,越离自己工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越远的知识,忘得最快,乃至于最后,忘得一干而尽。《学习革命》纪录片中一位在校的学生说的很好:在高中或高校里学到的很多知识出来都用不上,为什么又要学呢,那就是中国的人口众多,而每个人都想挤进通向重点大学的独木桥时,必须择优录取。那么学这么多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拨人才。而我们为了选拔人才,牺牲了多少莘莘学子含辛茹苦寒窗苦读书飞时间,结果却是为很多用不上的知识而学习。

 这里有一篇一个数学只考20多分的学生的周记,如下:

 明天就要考我最头疼的数学了,好象我心头的乌云,那么轻易地就遮住我世界中的阳光。现在,我的感觉就好象羽毛,被多雨的季节淋了一身冰凉。把这种感觉变为文字,实在有些不易。所以,现在你什么也别想,静静地听我诉说。

 今天天气不好不坏,好象我的心情。拾起笔来,一时有些茫然,竟不知该写下些什么。那就随便些一些吧! 早上,做作业,如山的作业几乎要把我淹没。我好象一只折了翅膀的鸟,被关在笼子里,但还要被迫歌唱,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好象一个误入别人家的孩子,一抬手打翻了花盆,一转身又碰倒了杯子。我所能做的,就只有用我惊惶不安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或是一遍遍问自己:这世界怎么了?我怎么了? 中午,吃饭,好丰盛的一顿饭。一边吃得啊呜啊呜的,一边听父母唠叨学习的事,所以,看着一桌子饭好象也变成了一锅又苦又热的药,而父母好象不觉得,又加了几味更苦的药进去。唉! 下午,考试,好难的题目!做着做着,忽然厌烦得想把这试卷和笔统统撕碎扔出去,但我知道我不能。

 “学生周记”给我们的启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在差异中发展的人! 我们要反思:学习与学生兴趣一致,则是享受,反之则是负担。我们是在寻找适合我们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差异教育!我们的责任在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直到现在都必须用到的教学思想,即: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应该而且能接受教育),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比如布置作业就可以因人布置,不一定一刀切。对于差生来说,每次作业不一定都能独立完成,当完成的时候,老师就会逼迫他重写或者重做,给他增加压力和负担,甚至有的老师还对学生进行惩罚,如罚抄作业多少遍,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负担,丧失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被逼无赖只得弄虚作假,照抄(我知道每天早上到校后一些学生第一件事就是照抄,每个班级都此种现象)。我认为宁可开天窗,也不能照抄,照抄坏习惯的形成,不仅对个人,对班级的学习风气造成极坏的影响。

 二、重知识的增加,轻能力的增长 2010年6月23日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李泰伯被美国11所大学拒绝。这样的高材生被一些中国大陆以外著名大学拒绝录取的事例不止一起。与此类似的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应聘时也被拒之门外。一位企业高管曾这样说;“我们不需要没有生存能力的羔羊”。高分低能成为了现在很多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的代名词。高分的背后平庸的他们,最终将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所抛弃。是什么让他们外强中干呢?也许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没有了创造性的他们就像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看似自由,实则身不由己。很多人拼了命的做题却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位教授给出了这样精彩的评价,他说;“缺的是能力,补得却是知识,那么花再多的钱,再多的时间,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因此,我们反思我的教育,重视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创新,重技能轻情感。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出能够走出校门,找到较好的工作,能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的人。

 三、课堂老师讲超过了学生讲 老师的讲解,学生是否就能理解?课堂上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是否听得津津有味。

 “讲”不等于学生能“懂”,学生能“懂”不等于学生能“会”,学生能“会”不等于学生能“通”。因此,老师的讲解与学生能领会和应用不一定成正比例。那么怎样的讲解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呢?老师的讲解不是告诉,而是引领,是启发,即启发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老师说:我班的学生笨,调不动。

 为什么调不动? 一是缺乏意识,即缺少调动学生的意识。课堂上,老师要首先要控制表达的欲望。只有老师少讲了,学生才能多讲!所以老师要将讲解的时间减下来。为了让学生多讲,有时候来老师还要在学生面前故意示弱,示笨——老师不懂,老师不明白,谁来帮讲一讲,让学生来取代你,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了。

  二是没有训练。学生课堂上怎么听讲,怎么提问、怎么质疑、怎么讨论、怎么回答都要经过训练,只有训练有数的班级,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增强了,思维才能活跃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才能增强了。比如,四个人一组的讨论中,应该差生先说,中等生补充说,优等生总结说或点评,如果优等的先说,那么差的、中等的就没有自己的见解了,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汇报时,应该让差来汇报,差生汇报可以最多得考核分3分,中等生汇报最多得2分,优生来回报最多得1分,引入这个评价机制,一个组的同学都希望差的同学来汇报,汇报时要用我们组内的观点或意见,不能说我的意见或观点,这样强化了团队意识,营造了小组文化。差生汇报时,如果思维受阻,下面组内的同学可以上台补充,补充得好不影响得最高分。其他组的同学要学会倾听,如有疑惑可以提问或者反驳,也可以进行评价。提出问题或者质疑或者给予评价的的同学可以加个人1分。这样的引入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的方法,也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三是应试的顽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作了一项调查:从包括清华在内的23所著名高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著名高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了一番比较。数据显示,有超过20%的中国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而这一选项上美国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会经常提问”,而选这一项的美国学生则占63%。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中国学生却不会提问?据说中国学生“怕自己的问题愚蠢,不好意思问”但美国学生却为什么不觉得自己的问题愚蠢?这与教育有关!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老师的权威生生怕被学生挑战,有的老师错了不愿意当面给学生承认。老师的观点往往被学生信奉为真理,对的就对的,错的也是对。没人反驳和挑战老师。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的评价往往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二缺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致使回答正确答案的学生获得肯定或掌声,而没有正确的同学只有垂头丧气的坐下去,久而久之,差生再也不想或不敢举手了,只有被动的接受老师点名。第三方面,中国多年的应试体制下,更多地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而非质疑。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头脑就被作为记忆软件来训练,背得越多,分数越高;分数越高,考取的学校越好;考取的学校越好,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越多……这种环环相扣的功利关系逼使学生只顾听老师指挥,只顾学习不求甚解,只顾存储不顾纠错。没有提问的兴趣,没有质疑的精神,恰恰反映了教育的弊病和社会的僵化。2012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一行来到北京潭柘寺中学。温家宝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他又转过身来对老师说:“给孩子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就慢慢使学生懂得自己去钻研,自己去提高学习知识的本领。”

   在物理实验室,温家宝说:“动手太重要了,要敢于动手,不要怕做错,自己想办法去完成,这就是培养创造能力。这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

 因此,课堂上老师要要打破应试评价这一瓶颈,不要只顾灌输,逼迫学生只会记忆和机械训练,只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忽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人才的理念上有偏差 我们注重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而非智慧的学生,而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请看聪明孩子与智慧学生的差异:

 聪明的孩子       智慧的学生   1.能够知道答案    1.能够提出问题   2.带着兴趣去听    2.表达有力的观点   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4.能抓住要领     4.能演绎推理   5.完成作业      5.寻找课题   6.乐于接受      6.长于出击   7.吸收知识      7.运用知识   8.善于操作      8.善于发明   9.长于记忆      9.长于猜想   10.喜欢自己学习   10.善于反思、反省 我们的教育投入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频繁的考试,就一定能确保学生的基础学力?或者说是否就是有效的办法?仅仅把“读写算”技能练得扎实、彻底,是否就能适应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 在反复、机械的训练与频繁的考试中,孩子们的创新性的思考与表现能力、批判思维就能培养吗?在一味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彻底中,更不能忽视的是对那些暂时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或许给他们带来的将是与学习走向更加背道而驰的道路。

 这样培养的学生以后还有 “后劲”吗?以“学会”为目的的教育是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以“会学”为手段则培养的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学会的学生,还是会学的学生。

 学习,固然成绩重要,但更要重效率!以勤补拙,谁的“勤”谁 的“拙”?绝不能以学生的“勤”,补老师的“拙”!分数重要,但潜能、发展更重要! 学生在取得高分的同时,他(她)是否愉快?进入初中、高中以后,是否具有潜力?毕业以后,是否眷念母校? 没有分数,今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

 如果我们的教育,连学生的健康、生命都不关注了,我们的教育还是“完善”的教育吗? 聚焦教育的真谛,是使人成为人!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而不是有知无识的“两脚书橱”!所以我的教学追求什么,追求让学生学习快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育!

 

推荐访问:快乐 doc

《教,须有效,学,须快乐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