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时间:2021-09-08 00:50:05 浏览量: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前不久,笔者参加江苏省“蓝天杯”赛课,课题是苏教版国标版第四册《加法的估算》。例题教学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估算的基础知识专项训练。为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教学环节,三个版本,三次试教,三种效果,这不由得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第一次试教:

 屏幕直接出示“想想做做”第 1 题:“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492、695、207、813、589、904、296、602。

 师:492 最接近哪一个整百数?谁来回答? 生 1:我来回答,492 最接近 500; 师:695 最接近哪一个整百数?谁来回答? 生 2:我来回答,695 最接近 700; …… 师:296 最接近哪一个整百数?有谁知道? 生 7:老师,你要我回答哪一个? 学生哄然大笑。

 第一次反思:

 “老师,你要我回答哪一个?”课堂上就一位学生走神吗?我不由得关注其他学生,发现有的学生眼睛虽然注视着屏幕,但从他们丰富的表情中,可以猜出:他们还没有完全从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走出来,仍然留恋着课间的游戏。是呀,屏幕中这些静态的白底黑字怎么能和课间的游戏媲美? 上课了,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就能很快地转移到数学课堂中来?我努力地思索着,寻思着,何不从学生喜欢的生活故事出发,创设数学问题寓生活情境中呢?这样不就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课堂和课间一样快乐?带着这些思考,我和备课组的的老师又重新坐在一起,重新设计,终于打磨出了第二个版本,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这次创设了卡通式的购物情境,我给枯燥的三位数起了非常可爱的名字——“数宝宝”, 和这些三位数接近的整百数被亲昵地称之为“数妈妈”。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学生大声地喊:“喜——欢!” 师:唉,“数宝宝”、“数妈妈”也很喜欢!”(课件出示一群“数宝宝”和“数妈妈”逛超市的生活情境,它们的身上暂不显示数。)

 师:逛着——逛着,“数宝宝”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师:怎么帮呢?(停顿)瞧,上面有数!(点击课件,“数宝宝”身上分别显示“想想做做”第 1 题中的三位数;“数妈妈” 身上分别显示和这些三位数接近的整百数。)

 师:和“数宝宝”身上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就是它的妈妈。我们先来帮第一位“数宝宝”(492),它的妈妈在哪儿呢? 生(大声喊):500——!

 师:哦,它听到了!(点击课件, “数宝宝” 492 快速地飞向“数妈妈” 500。)

 师:第二位“数宝宝” (695)的妈妈又在哪儿呢? 生(大声喊):700——!

 师:第三位“数宝宝”的妈妈呢? …… 第二次反思:

 从学生乐此不疲地喊着“数妈妈”身上的整百数,可以看出这次情境的创设效果是明显的, “数宝宝”跟着“数妈妈”逛超市,大大增添了学习材料的情趣性, “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这一专项知识铺垫不知不觉地在同学们帮“数宝宝”找妈妈的友爱活动中完成了。课堂氛围不再沉闷,学生目光不再暗淡,注意力不再游离课堂!自我感觉比上次好多了!我有些飘飘然。可备课组的老师却不然,他们似乎有一种感觉:课堂的热闹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思维, “和‘数宝宝’身上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就是它的妈妈”及“我们先帮第一位‘数宝宝’找妈妈”,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电脑的辅助下完成的,学生被老师、电脑牵着鼻子走的痕迹比较明显。怎样就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同年级组的老师又坐下来,相互切磋,反复推敲,决定将 “数宝宝” 、“数妈妈”身上的数和卡通图片由分开出示改为一起出示,

 再增加一个“数宝宝”——321,一个“数妈妈”——400,提问的方式再作些改变。

 第三次试教:

 …… 师:逛着——逛着,“数宝宝”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师:你准备怎么帮呢? 生 1:我想让“数宝宝” 492 去找“数妈妈”500。

 师:为什么呀? 生 1:因为 492 最接近 500!

 师:哦,找和它接近的整百数,可以吗? 生(齐声回答):可以!

 师:接下来你准备帮哪一位? 生 2:接下来我想帮……(学生自由选择)。

 在小朋友的帮助下, “数宝宝” 很快找到了妈妈。这时有一位男生把手高高地举起来。

 生 3:老师, 为什么“数妈妈” 400 没有宝宝呀? 师:你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 4:老师,我知道,因为上面的数都不接近 400。

 师:492、321 不接近 400 吗? 生 4:

 492 比 400 大得多,321 比 400 小得多,它们和 400 相差较大。

 师:那——“数妈妈” 400 可能有哪些“数宝宝”呢?谁来猜一猜? 生 5:398。

 生 6:401。

 …… 第三次反思:

 “我想让“数宝宝” 492 去找“数妈妈”500”,找和它接近的整百数,既不是题目的要求,也不是老师的指令,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的比较合理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帮助“数宝宝”找妈妈的行为是自觉自愿地,学生想帮哪一位就帮哪一位,没有人安排,没有人干涉, “我是课堂小主人”的自豪感,学生油然而升。

 生 3 的突兀,“ 为什么‘数妈妈’400 没有宝宝呀?”是教师增加数据 321、400 所致,意在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智慧,打破教学的平静,创造教学的亮点,它更深地引发了学生地数学思考——接近整百的数有哪些特征?“数妈妈” 400 可能有哪些“数宝宝”呢?谁来猜一猜?”又让学生更宽地打开了思维之门,课堂顿时热闹起来,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扔下一颗大石头,溅起朵朵水花。学生眼睛放光,小手直举,小脸通红,整个人处于兴奋状态。绿色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焕发着无限生命活力的课堂就此拉开了帷幕…… 【磨课体会】

 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及调整策略认真地整理在备课本上,做好下一次试教的准备。试教结束,再反思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部分解决或没有解决,哪些问题是新出现的,又该如何突破?如此往复,随着老问题的不断解决,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了,对教法的运用合理了,对学生的了解透彻了,教研水平自然也就提升了!

 这样一路走来,我虽然累着,但我快乐着,因为我有了收获,因为我磨出了精品课!课前知识的专项训练,次次试教,次次出现问题:学生为什么不爱听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什么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课堂中有没有生成有价值的资源?等等。以上问题的提出和有效解决,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它能避免以后的教学实践少走弯路,是笔者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靠着”磨你千遍不厌倦”的执著与勇气,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何愁得不到提升呢?

推荐访问:关注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