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时间:2021-10-06 15:31:45 浏览量:

韩秀

人们常说,小说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散文与小说之最大的不同,便是散文无法脱卸一个“我”字:“我”的经历、见闻、所思所想,“我”的感情与体悟。美国短篇小说家露西亚·柏林用她的书写颠覆了这个规则。她的儿子们说:“母亲写的故事都是真的。”评论家们则干脆说露西亚的“散文式小说”题材广泛、节奏多变、强烈跃动,就像乐曲中的切分音,不停地变换着抑扬顿挫,也不停地变换着叙事主题。令人情绪起伏的却是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真心希望这是一些虚构的故事,而并非那么真实。起码,并非每一个细节都发生在露西亚身上。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证据确凿,它们都真实地发生过,发生在小说家和她周遭的人们身上。我们只有慨叹,文学无定规;人生,也没有说明书。

露西亚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女子,十岁时罹患脊椎侧弯,需要穿戴钢制背架。旅居智利,有过美好的少女时期。外祖父酗酒,母亲酗酒,她自己酗酒,非常年轻的时候走进了婚姻,丈夫是吸毒者,给她留下两个孩子后不知所踪。露西亚从一个男人流浪到另外一个男人,再次遇到酒鬼与吸毒者,三次婚姻,四个儿子。她曾经完成学业,也曾经在大学教书,更多的时候,她一个人打工抚养儿子。她曾经做过高中老师、总机接线员、医院病房护理、清洁女工等工作,她戒酒成功,抗癌成功,持续写作。脊椎侧弯引发肺穿孔,最后十年需依靠氧气瓶维生,她终于接受了儿子们的照顾,搬到了洛杉矶,于2004年辞世时,享年六十八岁。露西亚生前发表了七十六篇小说,出版了三本短篇小说集。去世后十一年,作家朋友们为她争取到机会在纽约出版了精选集,生前未受重视的露西亚·柏林终于声名大噪。

人生历练如此丰富,如此刻骨铭心,露西亚有写不尽的故事。对肮脏、丑陋、暴力的厌恶如此痛切,对温柔、美丽的事物如此向往,观察力敏锐的露西亚让读者身临其境,看到贫穷与疾病、闻到气味、听到声音、触摸到黏腻腻湿答答的病患,终于感同身受。

残忍,是永恒的主题,一篇以第一人称书写的《卡门》最是痛切。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妻子“我”身怀六甲,吸毒的丈夫遣她越境到墨西哥从毒贩手中买上好的海洛因。小说写了孕妇一路上的惊险万状,返回时,因为货虽好,分量却不足而挨打,终至早产。吸毒后的丈夫陷入恍惚,妻子自己叫了救护车,在医院产房生下女婴,她只来得及给婴儿取名“卡门”,孩子就走了。医生询问要不要联络其丈夫,“‘不用了,家里没人。我说”便是小说的结尾。“我”同他如何了局,露西亚一个字也没有写,吸毒丈夫长得什么样子,没有写,只写到她把海洛因罐子塞到他“美丽的手掌中”。有着美丽手掌的男人曾经是雕塑师,我们了解,那便是她痛入骨髓的第一次婚姻,如此简洁而深刻,极为罕见。

露西亚熟练地使用分身之术,使用第一人称,以隔行处理的编排方式,来写不同的角色,小说之立体、之深刻,也相当罕见。在《让我再看看你的笑容》里,露西亚化身卡萝塔,遗弃了丈夫同孩子,投入一场热恋中,与同居男人惹了祸端,险些坐牢,只得寻求律师的帮助。小说中的律师化身“我”从旁观察这一对恋人,成为他们的常客。卡萝塔则化身另外一个“我”,在律师几乎爱上这一对恋人的时候,明察秋毫地解析了律师个人的问题:“你喜欢我们这里,因为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发泄搞怪作乱,能够开心玩乐仿佛置身天堂。因为你无处可去,无事可做,生活失去意义。”她进一步指出,在他们那里大家可以诚实做自己,面对自己,“自私没有错”。这番话一针见血,针对的不仅是律师也是她自己和她那位魅力十足的情人不负责任游戏人生的写照。世间没有人能够真正随心所欲,这是铁律。然则,露西亚的一生都在企图推翻这条铁律,甚至“心中时有邪恶之念,想要毁掉得来不易的一切”。正如智利诗人乌依多博所言:“坟墓比爱人的双眼更魅惑。一座敞开的墓地,散发无可抵擋的吸引力。”尽管离经叛道,尽管飞蛾扑火,读者仍然被露西亚的诚实书写震撼,也会被她婉转、华丽而力透纸背的小说书写吸引。

在题为《悼》的小说里,露西亚同样以第一人称展现她的观察力,她是清洁女工,收拾的是逝者留下的空屋,从屋内遗留的物品,她能够了解逝者生前的状态、喜好、个性。从逝者的亲友来到空屋所带走的纪念品,她能够看清楚这些人与逝者的关系,甚至能够知道这些活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人生问题。合情合理、细致入微。

《多洛雷斯墓园》如同一把解剖刀一样,露西亚描述的对象是家人,女巫般的母亲、迷上赌博和酗酒的外公、曾经健康阳光的妹妹,说到她自己:“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比较像墨西哥人,个性阴沉。我了解死亡与暴力是怎么一回事。大部分的日子里,我对阳光洒进房间里的那段时间甚至浑然不觉。”

在《欢乐周六》中,露西亚化身有四个儿子,戒除酒瘾之后来到监狱里为犯人开设写作课的老师,在此,读者能够了解露西亚反讽的技巧。写作课顺利,学生们的书写可圈可点,于是准备出版一本题为《猫眼》的杂志,将学生们的习作纳入其中,开一个盛大派对,学生们不但得到杂志而且有机会朗诵自己的作品。写得最好的学生叫作CD,他所写的故事题名《欢乐周六》。他服刑届满,应当在派对之后被释放。然而,大家面对的却是他的尸体,他被谋杀了。

在这篇小说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露西亚自己的文学观。她激发、培养学生们对细节的重视,她一再重申“倒映在玻璃杯中的夕阳、一双细小的手腕,所有意象都在描述生命与爱的脆弱;幸福并不长久,乃痛苦所在”。而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最难的正是虚构,作者必须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真实”。露西亚用她全部的小说实践了她自己的文学观。

美国小说家约翰·葛林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与好友驾车出游,在南达科他州的高速公路上寻找地图上的一个小城荷仑。坐标正确,但公路两侧一无所有,只见远远一座小屋隐在高速公路边一条窄窄石子路的尽头。虽然明知是私家车道,年轻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下也只好缓缓地开了进去,小心翼翼地敲门问路。门开处,一位善良的女子温和地告诉他们,荷仑只出现在地图上,这种纸上城市的存在是严谨的地图绘制者所设立的版权陷阱,未经勘察地形地貌者轻率印出的地图上若是有这个地名,必是抄袭无误。年轻人生平第一次听到这个讯息,在脑海深处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不久之后他发现,地图出版业在数个世纪内一直使用这种陷阱,以保护版权。

因此,在我们看到的Paper Towns小说里,出现了一个纸上城市,位于纽约州的阿格罗,旧版埃索地图的绘制者为了保护版权而创造了这个地名。许多人捧着地图去寻找这个阿格罗,有心人便在这个地点开设了一家便利商店,使得这个居民数为零的地方有了真实的存在。地点过于偏僻的这家商店终于成了遗址,小说家葛林却让阿格罗活了过来,给我们讲述了一大段有关青少年的成长故事,温馨、动人、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现实人生、也充满哲思。

住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小女孩玛歌常同一位邻居家的小男孩昆汀玩在一起,他们从小就认识,上同一所小学。十岁的时候,玛歌悄悄地开始在一本练习簿里写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她自己与她青梅竹马的朋友昆汀。两个孩子终于成为少年人,走入青春期,

马上就要在同一所高中毕业了。就在大家忙着为毕业舞会上的种种操心的时候,玛歌突然离家出走,去了哪里,无人知晓。在她离开之前,留了一本惠特曼的诗集给昆汀,诗集上画线的地方成为某种蛛丝马迹,某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指引着昆汀去寻找玛歌。葛林没有以全知观点来书写,他以昆汀的所见所闻所想来陈述,因之,小说中的“我”便是马上就要高中毕业的昆汀。

昆汀与玛歌的生活中文学的意味很浓,惠特曼诗集的指引也就成为有趣的线索。昆汀在茫无头绪的时候,带着《草叶集》去请教英文老师霍顿,指出诗集中《自我之歌》里画线的一句:“如果你想要找到我,看看自己的鞋底吧。”睿智的老师却对玛歌有不同的看法,她指出了另外一個画线的地方,那个地方正好是整首诗的高潮。老师说,那就像诗人在高喊:“打开门,干脆把门拆掉算了!”昆汀坦承,玛歌确实留了一张字条在昆汀房间的门框上,但昆汀始终认为玛歌留下的线索指向死亡。老师指出,惠特曼的这首诗传递的并非绝望,而是人与人的关系。玛歌与惠特曼之间有着某种有趣的关联,“他们都具有狂放的魅力与对流浪的渴望”。整本书便顺着这样的指示层层推进,达到高潮。

就在这探寻的过程中,昆汀学习到倾听,学习到不再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知中美丽、优雅、聪慧、心思细密的玛歌当作真正的玛歌,他终于确实地知道,他并不真的了解这个他那么喜欢的女孩子。

最终,线索指向纸上城市,昆汀的朋友给他一个网上的讯息,这个讯息是关于纽约州阿格罗的,在这个已经有一年之久没有更动的页面下有人加了这样一条使用者留言:“在此提醒编辑人员,阿格罗的人口很快就会变成一人,直到5月29日中午为止。”

昆汀发现这个线索的时候,最后的期限只剩下不到二十四小时。从美国南部佛州奥兰多北上纽约州阿格罗那个废弃的便利商店,直线距离将近二千公里。开车时速一百多公里,最少需要十九个小时零四分钟。而且这一天,正是昆汀和他的同学们的高中毕业典礼。

没有丝毫的犹豫,昆汀开着父母送给他的毕业礼物,一辆休旅车,向已经坐在礼堂里准备观礼的父母告了假,就北上了。没有丝毫的犹豫,三位好朋友全都翘了毕业典礼,跳上了这辆车,一道北上了。理由很简单,昆汀一人不能不眠不休飞车二十小时达成任务。

四个高中毕业生为了一个逃家的同学踏上了惊险之旅。

万万没有想到,千难万难准时抵达之后,他们看到的是躲在冰冷的面具后面那个一心埋葬过去、踏上流浪之路“过自己要过的生活”的昔日同学玛歌。

三位朋友愤然离去,住进数公里外一家小旅馆,准备第二天回家,只留下昆汀与玛歌两人一道彻底埋葬他们的过去,将那本写了八年的笔记本深深埋葬。

昆汀同他的朋友们在这个过程中长大了,成熟了,了解人生的部分意义,准备担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纸上女孩玛歌还没有完全长大,她还要继续流浪,她要前往纽约,按照她个人的向往生活,我们只能祝福她,少些灾厄,多些平顺。

终卷之时,望着封面上一马平川的美国东部风景线,望着玛歌美丽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倔强与茫然,心里波澜起伏。葛林是优秀的小说家,他将现代普通美国青少年的生活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在一个严寒的日子里,天空中飘落着毛毛雨。这雨已经飘落整整三天了,人们来到一座原始森林的边缘,看到树木整个披上了琉璃银装,如同奇幻仙境,于是长短镜头的相机纷纷出笼,拍下了这难得的几乎不真实的美丽景致。

人们不知道,此时此刻,这壮观的森林正在危难中,因为树木的枝丫本来已经结冰,飘落的毛毛雨在接触枝丫的时候会在瞬间冻结。这样的情形反复出现,树木的枝丫便再也无法承受数百公斤过于沉重的冰。一整片小白桦林已经被压弯了腰,更糟糕的是成年树木,比方说花旗松和云杉这样的针叶树,伴随着响亮的撕裂声,它们正在损失三分之二还带着绿叶的树冠。这样的损失,树木需要好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才能重新获得一个堪称完整的树冠。

德国原始森林的守护者彼得·渥雷本在《树的神秘生命》书里有根有据地告诉我们,森林所经受的一切、所养育的一切、它们的生态结构,以及它们为这个星球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渥雷本告诉我们,就在那次惨烈的冰灾之后,所有的冰在数天之后全部融化的时候,他欣喜地发现百分之九十五的小白桦树竟然挺过了这场灾难,重新直起了腰杆。渥雷本不能放心,花了好几年时间研究这场冰灾给森林带来的损害。最令他欣慰的便是小白桦树在几年之后完全恢复健康,没有留下伤病的痕迹。

这样的叙说让我对这本书生出了敬意,我知道,作者是森林忠诚的守护者和严谨的研究者,他长年与树木厮守,他了解它们。作者的书写不但充满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且充满感情。他对树木的热爱帮助人类了解森林,关心森林这个神奇的植被。

某天,渥雷本在林区老山毛榉保留地发现了一片覆盖着青苔的石头,感觉怪异,这些石头有窟窿而且有些弯曲。渥雷本轻轻拨开青苔,于是看到了树皮,这不是石头,而是一个坚硬的树桩。一般来说,老山毛榉倾颓之后会完全朽烂归于尘土,但是眼前的老树桩却不是那样的,树皮之下竟然出现了绿意。换句话说,这个直径一米半,在五百年前已经被砍断,其内部木质已经完全朽烂的老树,树干的边缘部分却还活着,它怎么能够活得这样久?是谁帮助了这棵山毛榉?

常识告诉我们,树木没有叶子就没有光合作用,也就不可能制造养分。世界上没有任何的生物能够受得了好几百年的断食疗法。研究发现,这种常识在这里得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例证,这段老树桩通过根系得到周围山毛榉树的援助,糖分通过深藏于地下的网络般的根系,源源不断地从活着的山毛榉树输送到老树桩的根系,维系了它的生命。更为惊人的是,老树桩告诉我们,这棵老树“存活于世”的时间竟然超过了九千年。不仅是山毛榉,渥雷本也在橡树、冷杉、云杉、花旗松等树木的附近找到类似的活了很久很久的老树桩。但是,这样的奇迹只能出现在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里。

人工种植的树林,在种植之时,其根系已经被永久破坏,要建立共同的网络是不可能的,它们每一株都处在孤立无援的窘境之中,默默无语艰难度日,根本无法长寿,大约在一百年内就会被砍伐成为建筑材料或者用来制作家具。对于一棵树来说,一百年是什么,大约是人类小学一年级的时光。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工种植呢?最为善良的回答就是,人类需要木材,若是人工种植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那许多贪婪的手和粗暴的机器就不至于侵袭珍贵的原始森林。

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针叶林,一亿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阔叶林。树木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增长适应能力、增长记忆,学习抵御病毒与天敌的各种技能,甚至学习依赖种子向更合宜的环境迁徙,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它们是世界上最有韧性、最有耐心的物种。比树木年轻太多的人类能夠从森林得到的启迪数不胜数。渥雷本的书写对于绝大多数人类而言都是新知,充满经验、充满智慧、充满趣味。

美洲红杉在美西傲岸挺拔直冲云霄的身影在欧洲没有出现,欧洲只有直径两公尺半胖嘟嘟的杉树,而且无法长寿。原因何在?很多年以前,一位欧洲贵族来到美洲大陆,看到红杉,爱死了,从亲树的巨大荫棚下挖出一棵幼树,修剪了向四外伸展的根系,用麻布包裹住根部,漂洋过海回到欧洲,种植在自家精心设计遍布砖石的庭院里。小树失去了亲树的教养与管教,孤零零地站立在一堆堆的石头中间,脚下没有松软极富营养的腐殖土,而只有被压紧的贫瘠的土地。根系得不到舒展,虽然常被浇水,但那水淡而无味且快速溜走了。唯一的好东西是在亲树脚下得不到的充沛阳光,毫无阻碍的照射,使得幼小的红杉喜出望外完全忘记了亲树的教诲:慢慢长大才能长成坚韧的巨树。小红杉就这样恣意地满嘴甜食地长大,腰围越来越粗,里面的组织形体过大,充满了空气,真菌便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那里繁衍得无止无境。恣意生长的枝丫上面是所谓的树冠。百年之后,疾病丛生的小红杉树冠稀疏,不再风姿绰约,被除掉了。于是,老贵族的后代便再次从美洲移植一棵小红杉,悲剧便再次上演。

我们不能不想到城市以及郊区的许多行道树,它们生活在没有亲戚朋友的水泥丛林之间,周围全是铜墙铁壁,它们的根系得不到伸展的机会,它们的树冠更是不断地被粗暴修剪成人类喜欢的样式,同时萎缩死亡的则是等长的根系。它们总是得到不喜欢的浇灌,小狗们在树根处方便,树皮遭尿液腐蚀受伤,轻则无法痊愈,重则导致死亡。不仅如此,这些远离森林的树木没有微生物大军帮忙分解提供土壤中的营养,没有亲朋好友给予任何援助,只有无止境的爊热、难闻的废气、融雪盐如同化学武器般的猛烈攻击,树木就这样在与人类共生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度日。

我们能够做的,便是全力保护这个星球上的原始森林,远观即可,不要轻易造访,更不可在森林中野炊。要记得,世间没有可能燎原的森林野火,所有的难以扑灭的森林大火都是人类所为。我们首先应当做的便是透过阅读渥雷本的书写得到学习,进而倾听森林的呼喊,了解树木,热爱树木,成为树木坚定不移的盟友。

猜你喜欢 昆汀树木 树木之最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1期)2020-12-16肆意光影的鬼才导演莫愁·时代人物(2018年9期)2018-12-29放映员昆汀视野(2018年4期)2018-03-06放映员昆汀环球人物(2018年1期)2018-01-25最古老的九大树木科技知识动漫(2017年1期)2017-02-06树木之最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5年2期)2015-06-16保护树木,从我做起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3期)2014-03-15

推荐访问:方式 世界

《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