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的解读,共性的追求

时间:2022-06-24 13:06:27 浏览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由于散文具有這样的特征,因此在散文教学当中,常常可以赋予学生更多的解读空间。当学生对散文的解读空间足够大时,教师必须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足够大的解读空间,本质上是为了让学生对散文进行多角度、多元的解读,解读的途径可以是多元的,但是对散文解读的目标认知却必须遵循一定的共性。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来解读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

一、用“个性的解读”打开散文教学的空间

《土地的誓言》是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端木蕻良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除了端木外,还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和李辉英等人,可以说包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好多青年作家,这些青年作家以集体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意识,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1]其中,《土地的誓言》就是代表作之一。

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散文作品,面向今天的初中学生来说,要想实施有效的教学却并不容易。一个主要且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今天的学生在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往往难以直接形成心理上的共鸣,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者认知基础,与作者所描述的关于土地的认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化解这一课文解读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不要约束学生的解读空间,可以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当中,逐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再与课文互动。只要做到这一点,逐步推开课文解读的大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通过适当的问题去撬动学生思维的大门,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比如说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阅读课文之后,同学们想一想,对于作者而言是什么东西催着他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呢?这个问题既可以凝聚学生的思维,同时又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约束在某一个狭小的空间,因此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时,他们所形成的认识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比如说有学生的回答是:作者日思夜想的地方就是他的故乡,而他对故乡思念最深的就是故乡的土地。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理由时,他引用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这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之下去阅读课文,既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寻找到有效的依据,从而也就表现出一个较好的课文解读的状态。还有的学生的回答是:如果仔细阅读课文可以发现作者的故乡确实有着作者内心对故乡深深的爱。这个学生回答的依据是“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由此可见,不同学生的解读结论以及依据都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意味着传统散文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千人一面倾向,能够通过“个性解读”加上“共性追求”来消解散文这一文类固有的“私人化”特征。[2]

二、用“共性的追求”凝聚散文解读的共识

如果说“个性的解读”是尊重学生个体经验的产物的话,那就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个性的解读”并不意味着散文解读可以走向无序,相反,在通过个性的解读为学生拓宽散文学习的途径,教师还应当通过“共性的追求”去引导散文教学的展开,进而凝聚学生对散文解读的共识。笔者在对《土地的誓言》进行解读的时候,看到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察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作为散文解读的目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泛滥”一词,以“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为核心,从“为何泛滥——切入土地”“如何泛滥——细读情感”“泛滥之极——发出誓言”等几个板块展开教学,如此围绕“走进课文,感受情思”来实施教学,于是也就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3]这样的解读思路,实际上就是通过几个板块的串联,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主线。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笔者在教学的时候以土地为线索,也很好地凝聚了学生的解读共识。

在课文当中,有很多关于土地的描述,不同的地方,土地所代表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作者在散文中一开始就说,“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可以说凝聚了作者对土地的全部情感;“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上文已经做过的解读;“红木色的稻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这样一段文字几乎是对作者心目中土地的最为精致的描述;“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这句近乎呐喊的话语,则是作者将所有的情感渗透在心中的那片土地当中……

在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上述概括与阐述,将学生不同的认识,逐步的归拢到一个主题之下,这个主题就是:人们把所有的爱与恨、喜与悲、开拓与挣扎、幸福与失意,都凝聚到土地当中。对于作者笔下的人而言,这个土地既是他们出生之地,也是他们最终的回归之所。无论人在何处漂泊,他们的血脉与精神都留在这片土地,并且最终要回归到这片土地,与花草山川、寒冰冬雪融为一体。当学生有了这一认识之后,就很容易了解作者在国土沦丧之后的悲愤之情。而有了这样的认识,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共识形成了,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在散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但在散文解读的最后,每个人都必须站到课文主旨的旁边。

三、在“个性的解读,共性的追求”中反思

散文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文体,散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与丰富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尊重学生认知基础与思维多元性的基础之上,散文的解读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个性解读;在尊重课程目标以及散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散文的解读又应当有共性的追求。这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但是却像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那样很好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地的誓言》这篇散文,就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解读,充满了学生的个性认识,这是散文解读的坚实基础。而强调共性的追求,既是为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课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土地的誓言》想彰显的主题之一就是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家们用文字来唤醒千万人民的灵魂,凝聚美好真挚的感情。[4]这种主题的凸显,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客观上学生是很难自主发现的。

总而言之,在散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在面向初中学生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个性的解读,共性的追求”可以作为散文解读的重要思路,同时还可以作为引导教师进行散文教学反思的钥匙,因为在这样的思路之下,教师可以自发去研究学生,研究文本,研究课程,如果在教师的教学实施以及反思的过程当中,能够将这些要素很好凝聚在一起,那自然可以促进教师的深度教学反思,从而让散文教学、让学生的散文学习进入应有的意境当中。

参考文献:

[1]颜浩.那片土地,那些记忆——《土地的誓言》解读[J].语文建设,2003(9):22-23.

[2]贾龙弟.警惕散文教学千人一面倾向——以《土地的誓言》为例[J].语文建设,2015(25):30-33.

[3]贾龙弟.是分享,不是占有——由《土地的誓言》的一个教学片段说开去[J].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15(6).

[4]彭程.民族的伤痛心灵的呐喊——《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比较阅读[J].初中生学习指导:初一版,2017(10):11.

常伟,上海市松江区洞泾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共性誓言散文遥想右北平(散文)作品(2021年11期)2021-11-17我与风锦绣·上旬刊(2021年5期)2021-05-14老苏(散文节选)作品(2020年10期)2020-10-28生与死的尊严(散文)作品(2019年3期)2019-09-10我们许下誓言,在十八岁实现传奇故事(上旬)(2018年5期)2018-09-13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找你算账读书文摘·经典(2016年5期)2016-05-14Voice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2年3期)2012-03-27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6年7期)2006-07-13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誓言雕塑(1998年2期)1998-06-28

推荐访问:共性 解读 追求

《个性的解读,共性的追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