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1-06-11 15:34:44 浏览量:

董科鹏

摘 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既是向思政课教师发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员令,也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创新思想高思政课的根本指南。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打造思政“金课”,积极改革创新,我校的思政课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探讨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运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10-0084-05

一、教学改革的初心与选择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标志是夸美纽斯于1632年建立的班级授课制,也就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最经常接受的教育模式——讲授法。讲授法的好处在于方便知识大量、快速的传输,为工业化时代迅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拥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人才,而是需求更多创新型、改革型的人才,这就要求人才的创新性和个性化发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动员令,提出了指导我们改革创新思想的根本指南。改革创新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主旋律,为了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打造思政“金课”,经过多方考察后,我院选择了对分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和探索。

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最简单的形式上看,他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留给老师教师,一半时间留给学生。但是在实质上,他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加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有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充分吸收,进而有准备的参与讨论,达到师生之间的一个有效沟通,让知识入脑入心。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内化和吸收的强调,实现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的整合,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效果。2014年春天,张学新教授在复旦大学心理系的本科生课上首次实践对分课堂,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然后迅速传播至全国,甚至到非洲。几年时间,借助互联网和使用者的口碑,对分课堂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开始涉及人文、理工、医学等多个领域,后来又在高校思政课的领域大放光芒。运用对分课堂,教材不变、大纲不变、速度不变、不花钱购买设备、好学、易用,效果常常立竿见影。鉴于对分课堂的种种优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打造思政“金课”的号召,我院开始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在实践中,教师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向其他院校的老师们借鉴学习,还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有所变化,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么对分课堂的奥秘在哪里呢?它的核心理念又是什么呢?下面本文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为大家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二、“基础”课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高校思政课,而且是大学生思政课的第一门课。“基础”课的教学核心并不是让学生知道“知识”并完成一份答卷,而是把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学生的头脑、心灵并将之践行,其本质是思想和精神的传递。那么探索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把“讲”与学生的知、信、行充分结合起来。教师的“讲”既是学生知、信、行的主线,又服务于学生的知、信、行。学生的知、信、行既是教师讲授的目的,也构成了进一步讲授的前提和依据。

此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适应我校“基础”课的客观教学条件。“基础”课在我校是大班教学,人数从80~150人不等,运用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常常因为人数和时间的限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基础”课在过去往往采取傳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也存在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够等问题。但是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以后,这样的情况明显改善,学生的抬头率不断提高,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传输,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第一堂课就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分课堂

“基础”课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在这门课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还能为后续马原理、毛特色、民族理论等思政课等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课绪论部分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调大学生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确立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大学的新生活,就会有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将新的学习方式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生活的第一堂课就开始体会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做时代的新人。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明晰对分课堂的具体流程、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本次课程的核心学习内容。这三者对于对分课堂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在课程之初单独拿出一节课来为学生讲解什么是对分课堂是十分重要的。结合人生新阶段,结合时代新人,我会给学生介绍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为什么选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分课堂的理念,课程进行的具体步骤和要求,学生们需要完成的准备工作、小组分组、对分易注册以及根据分组安排座位等。这样别开生面的第一堂课,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一个新鲜的感觉,他会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所期待,认真参与课程学习。

(二)提前布置下节课的讨论题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更加充分,学生们能有所想、有所说,提前布置讨论题目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查资料、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回答问题的逻辑要点,形成自己的讨论提纲。

以“基础”课第三章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为例,会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现在最前沿的学术发展方向是什么,最新的创新成果是什么,这些创新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等问题。了解了这些知识再针对改革创新进行讨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反映,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更感兴趣,更明确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原来也有能力成为创新生力军的一员。

以“基础”课第五章第二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为例。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课堂上没有办法一一为学生举例,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准备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在课程中或者以小组的形式或者以个人的形式通过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往往比老师说教更打动人。这里面有时候会包含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时候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当这些都呈现在课堂上时,中华传统美德其实已经深入人心了。

关于这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形成考核机制。因为课堂时间无法检查每一个人的课下学习成果,也没有时间允许每一个人发言,学生可能存在侥幸心理,尤其是在小组内部。为了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督促学生课下学习的质量,必要的考核不可缺少。我在实践中采用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在“对分易”中上传讨论提纲。这样不仅完成了对学生的考核,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讨论提纲的浏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疑惑,进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把握课堂。

(三)小组分组讨论

小组分组既是对分课堂的重点,也是第一次课就要解决的问题。我经常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对分易随机分组。因为“基础”课是公共性的全校课程,每次上课有多个院系、多个班级共同进行,100多人随机分组、男女平均,有很大概率会出现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同学分在同一组。采用小组随机分组的模式有三个好处。

首先,这样的分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不同专业角度的思考、不同性别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已经形成的讨论提纲基础上激发出新的火花,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完善自己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其次,小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能力。小组讨论不仅是课程进行的一个重要模块,以小组为单位考核学生成绩也是对分课堂的一个特点。随机分组以后,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小组组号及自己在小组里面的序号,老师会按照分组重新安排并固定座位。整个一学期的课程学生将同自己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无论是讨论结果的发表还是课程任务的完成,都将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每个人的课堂讨论成绩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在小组内部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大家结合自己的讨论提纲,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发表结论及课程任务。此外,我还会让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解决问题的模式、沟通的方式方法等来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能力。

最后,小组学习模式有助于让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流畅地融入学生的头脑、心灵,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过去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教师往往执着于把“什么是对的”告诉学生,但是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不一定就能做到。有时候由于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什么是对的”和学生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很难密切的联系起来,小组讨论的模式则拉近了这一距离。在课程中,讨论问题的设置本身往往就侧重于如何做,再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引导,小组讨论的重点就是把“什么是对的”和“如何做”联系起来。学生通过课下查资料和理解已经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再通过小组分享和讨论,学生们会针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如何做更好、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践行等问题有更多的讨论和思考,进而形成一种共识,达成小组意见。其实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价值认同,在这种讨论过程当中,思政课想要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尤其是“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特点,理论知识较少,实践性的问题较多,更加适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需要把握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对问题發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有先做到允许和接纳,学生才会真正说出自己的心声。只有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允许表达的,觉得自己的意见是被尊重的,学生才有可能放下过去的一些观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二是教师一定要对课堂整体有把控。在讨论过程中,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引导,将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反馈、进一步深化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和观点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把“什么是对的”和“如何做”联系起来。

(四)精讲留白

对分课堂看起来简单易行,实际上非常考验教师的能力,精讲留白部分就是考验老师对知识系统的把控能力。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把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显而易见,课堂上留给老师的时间就少了一半。如何在过去一半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就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高要求的一个体现。精讲留白,顾名思义有精讲有留白,我个人的经验是把那些知识性、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留下来精讲,讲清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知识框架。把可以举的例子、可以抒发的情怀、可以延伸的思考都交给学生去创新发挥。在实践中,学生往往突破老师的思维局限,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例子去展示问题、思考问题,更多时候是带给老师很多的惊艳。

以“基础”课第三章第二节“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内容为例。在该部分的讲解中,我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举例说明爱国主义的传统,而是选择让学生讲述一个他最近感受到的爱国情感。让我没想到的是,那天正好是WCG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的结束日,中国队以4金3银3铜的优秀成绩夺得2019WCG的综合冠军。当一位学生用比赛视频来描述他爱国的情感时,当他一面用“小心翼翼”的眼光瞄着我,一面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时,当很多学生在下面欢呼时,我明白这是我举不出来的爱国事例,因为我不了解电子竞技,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所传达的爱国情感,一点也不影响它告诉学生什么是爱国。这样的例子也许不是经典的,它所包含的情怀也许没有那么复杂和厚重,但这样的例子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枯燥的课堂解说,而是亲身经历的情怀表达。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些例子、这些角度结合了学生自身生活的经验,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了学生的专业思考,更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也让思政课所要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能在学生的生活中去践行,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认同,思政课要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主要包括两个环节:自主学习和独立作业。该阶段在精讲完成后进行,学生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重点和框架,一方面覆盖其他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老师讲授的理论来思考实践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老师布置的独立作业。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不鼓励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鼓励学生向老师求助、不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仅仅根据讲授和教材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法。这一阶段既是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是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知、信、行”最关键的环节。这个教学阶段的加入,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模式,给学生知识入脑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回顾和吸收老师讲授的知识。同时结合“亮、考、帮”的运用,该阶段还能帮助学生联结从“知道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在改革创新的课程内容中,就有很多学生从创新精神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小创新、自己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甚至还有的同学对课程改革创新提出了很多建议,而这些都是在“满堂灌”的课程里面无法实现的。

以“基础”课第五章第三节“社会公德”的内容为例。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这部分的理论知识比较简单,因此在内化吸收阶段,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校园文明从我做起。要求学生举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为校园文明献力献策。因为是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学生想法、关注点、思考角度的差别就体现的特别明显。有的同学侧重自我约束,列举了很多自身应当注意的问题;有的同学侧重禁止措施,列举了很多“禁止条款”;有的同学注重监督,列举了很多督促措施。从这个小作业中可以看到,虽然“知识”已经摆在那里了,但是因为每个人思维习惯、思考角度的差异,“运用知识”的方法还是千差万别。从教师“教”到学生的“知信行”,看似顺畅其实却有很多路。在内化吸收的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思考,体会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式,察觉其中的思维盲点,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知信行”之路。

三、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与难点

(一)硬件设备要求

对分课堂作为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多媒体、网络、班型、教室座位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1.多媒体。多媒体主要用在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精讲、视频的播放等。二是学生的课堂展示,学生可能会通过PPT、照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2.网络。手机作为方便快捷的移动网络终端,在对分课堂中的使用也是十分频繁的。从上课签到、小组分组、作业上传到课程提问、调查問卷、期末考试都离不开手机网络的使用。因此,如果网速无法满足大量学生即时上传作业,会出现耽误课程进度的情况。

3.班型及教室座位。在实践中发现,班级人数也对分课堂的教学质量有较大影响,人数在20~30人左右效果最佳,人数大于80人则课堂效果开始有所下滑,人数大于120人则明显课堂质量有所下降。另外,是否有可以方便讨论的座位设置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比较发现,在阶梯教室进行的对分讨论,学生会因为无法转身而降低讨论的积极性。

(二)精讲阶段的把握

对于教师而言,把握对分课堂的流程和时间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刚一实行对分课堂的教师很容易出现的现象是精讲部分时间过长。教师还是习惯于把知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不能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学生也习惯于吃老师嚼过的知识,带动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的学习状态同样需要时间和技巧。因此,精讲部分的提炼就充分考验着老师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和逻辑性梳理。一方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必须对有舍有得。既需要把重点、难点讲清楚、将透彻,又需要把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完成。另一方面,精讲要生动有趣,留白也要能有发挥空间。教师的精讲是整个课程内容的精华所在,在此阶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留下其他知识点让学生有兴趣探索是最好的精讲状态。

(三)内化吸收阶段的反馈

内化吸收的关键虽然是自学,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有效支持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培育独立思考能力的信心。现阶段班级基本都是大班型,因时间、人数的限制,教师无法及时看到所有学生的内化吸收作业。但有时候教师又需要迅速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思考与困惑并立即做出反馈,这时候必要的师生沟通就至关重要。我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主动举手和随机抽查相结合。主动举手一方面可以帮助那些有具体疑问和困惑的同学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那些觉得自己的思考和观点非常好的同学主动表达自己。随机抽查的方式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共性的问题及疑惑等等,可以迅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

(四)小组讨论阶段的考核

该阶段的考核有两个难题。一个是课下学习部分的考核。因为讨论提纲需要学生对问题查阅资料并独立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部分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每个人的认真程度是无法具体考核的,老师只能根据学生的讨论提纲做出判断,督促学生完成课下学习部分,尽量保证讨论环节的质量。第二个难题是小组内部个人成员成绩的考核。因为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小组代表发言即代表整体成绩,哪位成员代表小组发言也是随机抽取的。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内会出现一些同学“蹭”别人的成绩,完全考核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贡献就比较困难。在实践中,经尝试较为有效的方式:一是通过给发言特别好的同学直接评定高分数,刺激其余的小组积极发言并提高讨论发言的质量。二是对于发言明显较差的同学直接评定低分数,该小组为了最终成绩,会在后续的讨论中积极参与,争取高分评定。

(五)對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讨论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讨论问题的选择。讨论题目既需要理论贴合度高、与知识点结合紧密,又要求学生感兴趣或者能打动学生、引发共鸣。如何设置讨论问题可能是对分课堂是否成功的重点之一。选择那些既能够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又能够指导学生践行的问题,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讨论的回馈。如果说讨论是一场学生能力的泼墨挥洒,那么教师的反馈就是画龙点睛。对问题的深入挖掘、解答共性问题、查缺补漏等等,虽然只有五到十分钟时间,却让整个讨论得到提高和升华。可以说,教师反馈是对教师学术水平和理论功底的深入考验。这些能力和要求不仅仅是一位教师可以完全把握的,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这也是集体备课与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这些题目的设计与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同时,对每位教师而言,把握好这些问题也需要教学经验的不断完善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总之,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过几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更多的是获得了学生、老师和领导们的支持和肯定。尤其是看到学生们认真听课的眼神,积极发言的态度,小组讨论的精彩就能深切感受到对分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差别。虽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但是至今以来取得的效果已经证明这样的探索是值得的、学生是肯定的、教学效果是提升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成就新型高效课堂[N].中国教师报,2019-04-24(005).

〔2〕张学新.重构教学流程[N].中国教师报,2019-01-02(015).

〔3〕李若沁.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性模式综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4):62+64.

〔4〕赵金子.对分课堂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2):113-116.

〔5〕王霞.“对分课堂”教学法对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5):50-52.

(责任编辑 徐阳)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PDA Class

——T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as an Example

DONG Ke-peng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On March 18th, 2019, President Xi Jinping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um for college teachers. This is not only a mobilization ord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reform and re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 fundamental policy that achieves it in the new era. To answer the call of President Xi, the PDA class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our classroom to cre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op-grade course". Instead of traditional indoctrinated teaching way, students are regarded as the dominant roles in the classroom, thus achieving good teaching effects. Using an exampl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PDA class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PDA Class;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教师·中(2020年7期)2020-10-23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文教资料(2019年27期)2019-12-05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求知导刊(2019年1期)2019-04-06“对分课堂”教学法在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体会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44期)2017-12-02对分课堂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18期)2017-10-21基于“对分课堂”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分析现代交际(2017年9期)2017-06-16高校生理学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探究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9期)2017-05-19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探索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36期)2017-04-17基于“对分课堂”的《工程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11期)2017-03-20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Excel课程教学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5期)2016-04-14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课堂 改革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