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生活

时间:2021-07-28 08:26:44 浏览量:

吴振棠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学科。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形式枯燥,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果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就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理念,非常必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想观念

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学习感到厌烦和抗拒是无法避免的。尤其道德与法治课知识较为枯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理念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合理导入,以此促使学生以较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新课初期都处于精神涣散状态,注意力不太集中和稳定。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之前有效导入,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用语言直接导入或问题式导入的方式,运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案例导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所学知识就在身边,增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以《敬畏生命》一课为例,教师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某个旅游景点缆车坠落事故的视频,视频中有惊恐的呼救声,有凄惨的画面,搭配的画外音更为视频增添冲击力。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受到很大的触动,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这时教师导入新课知识:“同学们,看到这个视频,大家想到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事故再次发生呢?”这样的导入以视频和提出问题的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珍惜和爱惜生命,为后续营造了氛围。

再以《遵守规则》一课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视频:根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一名乘客因坐过站,要求司机停车让其下车,之后乘客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互殴造成车辆失控坠江。教师将此事件视频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如果缺乏规则意识将会出现哪种危害,学生在此过程中会站在不同角度感受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人们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员,如果漠视规则,必然会对自身或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由于视频内容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学生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深入理解了所学的内容。

二、课堂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促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背景下,对学习内容更会感同身受。

以《生活需要法律》一课为例,本课题的知识目标即生活需要法律作为保障,法律伴随人的一生,充分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对生活的作用等。能力目标即通过学习生活与法律关系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在学习和思考中增强归纳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性,学会遵守法律和尊重法律,形成法治意识和观念。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法律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法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陷入什么样的境况?”学生:“如果缺少法律作为约束,就好比城市道路缺少交通信号灯,车辆毫无秩序,整个交通系统陷入瘫痪,频繁的交通事故造成重大经济和人员伤亡,简直是世界末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生活案例,使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和趣味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道德与法治教材也与时俱进,进行了相应调整,最显著的特征是在不同版块添加了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素材和情景,这种转变较好地诠释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素材,让教学更具趣味性。与此同时,教师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精心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有效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到的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的目标。以宪法知识为例,教师在讲解到宪法与个人的紧密联系时,教材主要围绕宪法内容和部分图片展开,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宪法在我一生》视频短片,整个视频共计2分钟,能让学生明白人从出生时就有了中国公民的身份,父母有养育的义务,到了适龄年龄则要接受教育,到十八周岁时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无偿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宪法可谓贯穿人的一生。通过视频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宪法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宪法知识以及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在之后讲解到增强宪法意识时,学生就能侃侃而谈,打破以往无话可说的现象,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化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重新认识生活和改善生活,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因而在选取教学方式时要积极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全面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在设计问题时需找准契合点,要选择学生的矛盾点和新奇点设置问题以此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爱在家人间》一课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曲刻画了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疼爱,不仅赋予孩子生命,更含辛茹苦地抚育孩子长大,这份情感要永记心中。学生情感在音乐的感染下漸渐内化,契合这一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和他人分享一下现在的感受?”教师听完学生的回答并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继续启发学生:“父母给了你什么?”“什么时候觉得对父母很愧疚?”教师借助音乐为学生营造和谐且宽松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突破口,有效地启发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懂得感恩父母和孝敬父母的真谛。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贯穿在课堂教学始终。生活中每天都有事情发生,可谓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最佳的素材库。教师应结合教材特征和学生学情,围绕社会时事热点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只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的生活化素材相结合才能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以《维护公平公义》一课为例,教师在讲到“公平”相关知识时选取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选取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这一现象是否公平公正。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做好指导,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公平生活启示录。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提出以下议题:“假如你是应聘者、运动员、商人、学生、演员……”让学生畅所欲言,最重要借助此议题呼吁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体现公平正义。上述问题将知识内容和社会热点相结合,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四、师生关系生活化

常常会有这种现象,某个学生其它学科成绩都较为一般,只有一科成绩较为优秀,这大多和这个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教师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都喜欢听到他人的赞赏和肯定,适宜的赞赏与表扬能满足个人身心需求,增强其上进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运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值得赞赏的地方,和学生以朋友的方式真心相处,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帮助,构建生活化的师生关系,这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要实施目标激励,帮助学生在各个学段都要制定相应的目标,振奋学生的精神,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具有挑选意义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明确告知学生所设目标要在合理范围内。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设置的目标有意义才能促使学生高效完成,达到激励的目的。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打破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珊红.打造“生活化”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心里[J].新课程(中),2018,(05).

[2]卢自录.关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神州,2017,(26).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读写算(2020年8期)2020-06-08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儿童成长评价初探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2020年8期)2020-05-19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把绝望变成希望,用生命延续生命中学生物学(2017年12期)2018-01-31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7年11期)2018-01-0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中文信息(2017年1期)2017-05-11“皇帝”观念对我国古代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祖国(2017年2期)2017-03-09浅谈如何提高幼师学生的认知能力求知导刊(2016年28期)2016-11-28

推荐访问:走进 初中 治教

《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生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