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舒适区

时间:2021-06-09 14:07:08 浏览量:

人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走进来驾轻就熟,走出去焦虑不安。案子办多了,舒适区也就有了,而且还特别容易固定在解决那些能不能定罪,定什么罪的“大事”上。

走出舒适区,去处理一些所谓的“小事”,總会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让人觉得没有必要,繁杂琐碎,甚至感到压抑、委屈。但实际上这些“小事”总是意义非凡。

“没有必要的努力”

看守所外依然阳光明媚,但我的心情却成了下雨天,因为满怀期待去做认罪认罚案件的我,此刻又一次无功而返。

重罪案件的认罪认罚似乎总是没有轻罪来的顺利,几个嫌疑人都不认罪,证言细节上有矛盾,然而案发现场已经拆迁,突如其来的许多困难已经让我预料到,这是一个“折磨人”的案子。

果不其然,从第一次讯问开始,所有嫌疑人坚持不认罪,提出了各种辩解,而他们的辩解内容,需要一一去查清。

经过反复对比现场地图和嫌疑人所说的作案方位,原本希望可以发现更多的线索,结果不仅线索没找到,还发现现场地图不够精准,需要重画,工作量越干越多。

在一遍一遍看监控、核实证据之后,终于完成了对嫌疑人活动轨迹的重现工作,并且又结合新发现的情况,引导侦查机关进行补充侦查。“嫌疑人辩解的不合理。”通过补充证据之后,我们带着这样的确信,又一次来到看守所。

“你认罪吗?”“我不认罪”。我们认真听着他们的辩解,又一次次戳穿了嫌疑人的谎言。终于,有一名嫌疑人在追问中沉默了,他低着头使劲地搓手。看得出他内心矛盾又挣扎,我们下了很大力气劝他真诚悔罪,可一番劝说之后,他反而直起脖子瞪起眼,向我们摆出了一副我就这么说,你爱信不信的派头。

不认罪是重罪案件里的常事,对这样一群想要逃避法律制裁的人,还要不要想办法叫醒他们呢?

对于这个案子,我有些犹豫,因为现有证据已经达到起诉标准了,他们认不认罪、认不认罚都和案子能不能诉出去没有什么关系,再去见一次嫌疑人似乎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努力。可是想到那个因为失去顶梁柱而濒临崩溃的被害人家庭,以及因为一时糊涂铸成大错的嫌疑人,我们还是决定再去一次看守所。

“我之前害怕不敢说,怕判刑,现在想清楚了,我认罪”。终于有嫌疑人肯松口了,我们的努力也终于有了实效。这场认罪认罚拉锯攻坚让我们多跑了几百里路,多打了十几通电话,多调了很多份材料,但是嫌疑人真诚悔罪了,而且还积极赔偿了被害人家属,我觉得这对社会,对被害人家属,甚至是嫌疑人自己,可能都是更好的结果。

繁杂琐碎的细节

提讯需要带什么手续?这个问题办过案子的人都能回答,就那几页纸嘛。可那次承办的案子倒是挺让人开眼界的,打印各种手续,用了将近一包A4纸。人多、事多、材料更多。卷宗塞满了卷柜,铺满了办公桌,也填满了办案组每个人的脑袋。我们的办案日常变成了无休止的作图、算账、打电话。

尽管这样,对案件走向还是感到一头雾水,很多关键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然而旧问题还没处理完,新问题又来了:之前交给审计机构捋顺的部分资金流向,因为一些原因得靠我们这些门外汉了。

有些案子的工作量用页和册计算,而这个案子的工作量,恐怕用每次打手续需要几包纸,手头的卷宗要装满多少个柜子算比较合适,现在居然还得算账,除了让人头疼还是头疼。

厚厚的账本里一笔笔资金进进出出,密密麻麻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终于有一天,和被害人有关的资金进出账情况摸得差不多了,同时还发现了一些不知道做什么用的账号。这在当时基本上属于可以先放在一边的“小问题”,因为主体事实还有不少问题没有搞清,查账又不是我们的专长,是不是应该先抓大放小呢?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在案的资金还不足以弥补被害人损失,既然还有希望,哪怕琐碎的细节也要再查一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奋战,从看似琐碎的案件细节,到发现嫌疑人流转涉案资金的线索,再到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开展资金查控,涉案财产处置工作贯穿了办案始终。让人欣慰的是,在所有办案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累计查控到了上亿元的涉案资金,基本全额挽回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不被理解的压抑

“这个伤是怎么形成的?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虽然鉴定意见上没说那么明确,但我们还是向鉴定人讯问了情况,他判断是生前伤。“这案子光有判断可不行,再去找找别的鉴定机构吧。”显然,我的这次汇报没有通过。

这个案子里,被害人的致伤机理和伤情形成时间确实很关键,嫌疑人的一些辩解也围绕这一点展开,我们就此做了大量工作,逐渐形成了内心确信,而且鉴定人也支持我们的观点,难道这还不够吗?实在不行还可以让鉴定人出庭作证嘛。带着这样的想法和领导做了汇报,没想到不但没通过,还受了一顿批评。

那时候刚办案子不久,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做了不少工作之后还受批评,心里有点不舒服。没想到更让人难过的还在后面。

按照领导要求,我联系到了国内一家一流的鉴定机构,想要寻求权威意见,可刚一登门就吃了闭门羹。

“案子时间挺紧的,您看能不能先给我们个初步意见呢?”“不行。”对方的答复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您看我们之前也沟通过……”我还想继续说下去,结果对方直接一句“你和谁沟通的找谁去,跟我说不着!”当时真是噎的我半天没说出话来。心想都是为了工作,干吗这种态度,不找你们了还不行,我转身就走出了门。

明明做了很多工作,可领导不认可,鉴定人更是火药味十足,而且靠之前的证据也差不多了呀,真是让人郁闷。可是冷静下来一想,办案哪能有差不多呢?努力调整心态之后,我硬着头皮又给这家鉴定机构打了电话。

之后的沟通还是有不少周折,甚至可以说有些艰辛,不过最终还是拿到了鉴定意见。虽然结论和我之前的想法基本一样,但这次走出舒适区的尝试给我带来了实打实的证据,这才是对案件质量最好的保障。最后这个案子的庭审效果很好,被告人的无理辩解也被一一反驳,那份鉴定意见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似没有必要的努力,繁杂琐碎的细节还有不被理解的压抑……办案子总能碰上各种艰难险阻,会有一百种停下脚步,满足于“抓大放小”的理由,但我都会收拾心情再出发。因为有些东西于办案人而言或许只是枝节,但于他人,可能就是人生。

猜你喜欢 鉴定人案子办案 司法鉴定人出庭的准备和应对法制博览(2020年4期)2020-07-05刑事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困境与出路大经贸(2019年10期)2019-12-09金块藏匿在哪儿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2018年11期)2018-11-28最高检出台司法办案组织办法方圆(2017年19期)2017-11-03江苏:对虚假鉴定“零容忍”中国质量万里行(2017年6期)2017-06-28确实的拼图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4期)2017-04-18QQ包青天科技知识动漫(2016年3期)2016-03-22抢钱的破绽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8期)2015-08-11火是由谁引燃的第二课堂(小学版)(2014年7期)2014-09-22新闻浮世绘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15期)2011-05-14

推荐访问:舒适 走出 心理

《走出心理舒适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