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宁:援鄂年龄最长的军队专家

时间:2021-06-12 22:22:37 浏览量:

1978年参加海域地震医疗队,2003年确诊第一例SARS患者

2008年参加汶川地震救灾

2020年参加抗击新冠疫情

18年前确诊第一例SARS患者,17年后奔赴抗击新冠疫情最前线,75岁高龄的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呼吸学界著名专家刘又宁再一次披挂上阵,担负起军队援鄂前方专家组组长重任,与4000多名军队医疗队战友们夜以继日奔波于火神山医院、泰康医院、光谷医院和中部军区总医院等,对重症危重症疑难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及时会诊、病例讨论、把关定脉。虽年逾古稀,却依然老骥伏枥。在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穿行,以妙手仁心救治病人。“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作为军队援鄂前方专家组组长,他牵头制定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应时而生,为进一步精准规范救治患者提供重要依据,这是刘又宁为此次疫情防控作出的最大贡献。

“这个机会我一直在等,也早就准备好了”

2020年2月9日上午,当解放军总医院领导打电话来问询刘又宁最近身体怎么样时,立刻猜出了几分,没等对方继续往下说,刘又宁马上表态:“我身体很好,如果需要,我可以去武汉,这个机会我一直在等,也早就准备好了。”

得知刘又宁要去武汉,给他收拾行李的老伴王睿有些担心。毕竟他已经75岁了,身体的很多指标都亮过红灯,平时生活上全靠王睿里里外外地照顾着,现在要是去了武汉,一顿饭一顿药对别人不算什么,可对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稍不注意还是有可能出问题的。

“你这血糖高,血压也高,到了武汉,就你那脾气性格,肯定停不下来。”

“你帮我把药带够就行了,别的不用担心,我又不是头一回出门,汶川救灾那么艰苦的环境,我都能胜任,病毒就更不在话下了。况且这个新冠病毒我也研究好久了,没问题的,你放心吧。”

刘又宁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在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和肺功能方面,他在日本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研究,国内第一本关于机械通气的教材就是刘又宁编写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呼吸机的使用已在全国得到普及,国内的机械通气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这和刘又宁在学界的积极推广是分不开的。那几天,刘又宁分析比对了远程会诊的多个病例,对新冠肺炎疫情得出了很多有用的结论,就病毒来源、粪口传播、年龄和性别差异、会不会二次传染、如何看待疫苗、方舱医院的作用等,已经给《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医学论坛报》等媒体提供了权威的解答。即便如此,直到上了高铁,洗手、防护、穿衣、吃药这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细节,王睿还是嘱咐了又嘱咐。

在接到单位电话不到两小时后,刘又宁就踏上征程,于2月9日抵达武汉,他是奔赴武汉一线的年纪最长的军队专家。

到达武汉的当天,军队前方专家组正式成立,刘又宁担任来自全国各地四千余名各军队赴鄂医疗队的“前方专家组”组长,宋青担任副组长。他们的到来,就像一面旗帜插在了战斗前沿,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医疗队员的士气。

当晚,来不及休息,刘又宁就投入了工作,把所有能想到的资料先要了过来,开始研究。

老伴一批评他吃药吃饭不按点,刘又宁就打趣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之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白天,是马不停蹄的奔波;夜晚,是坚持到凌晨的奋笔疾书。刘又宁带着专家组的成员在会诊分析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很快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中部战区总医院到火神山医院,从同济医院到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这就是刘又宁每天的工作路线。

武汉这座城市,刘又宁来过几次,虽然从没好好转过,但任务点位之间的这几条路,刘又宁太熟悉了。路边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从枯枝到绿叶,从花蕾到怒放,刘又宁看着它们在雨雪风霜中挺立和生长,就像他每时每刻不安又着急,悲悯又坚强的内心,他多么希望这座城市早日恢复生机,樱花绽放,平静如常。

刚到武汉不久,刘又宁就发现病人发病的情况十分复杂,除主要侵犯呼吸系统外,还累及肝脏、肾脏和心脑血管等多个器官。医务人员也是各个学科都有,为了保证救治效率最大化,就要在国家规范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尽快根据武汉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和细化,拿出一整套军队医疗队员可以遵循的诊疗方案。

“咱们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管这么多病人,光靠前方不到20个人的专家组哪够呢,我们专家组最大的作用就是拿出意见,给出方案和手把手地教。比如我一个人,带出了几个、几十个人,这几个几十个医生有了这次实战经验,他们再去带一个战斗单元,那了不得啊。”带着这样的战略思维,刘又宁参加了解剖病例的讨论,把国家卫健委的专家请到火神山医院来,分享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共商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使这次战“疫”中军地双方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融合。国家卫健委在修订新的诊疗方案时,也会特地咨询刘又宁,并参考借鉴了军队诊疗方案的部分内容。

刘又宁主笔并在前方所有任务点位推行的两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诊疗方案》,是军队前方专家组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部队医院特点总结出来的。这两版诊疗方案意义重大,成为一线医生诊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遵循和指南,这是刘又宁为此次疫情防控作出的最大贡献。

每晚老伴都要与刘又宁通话问候,可每次这么短的时间里,两个人还是说着说着就聊到了工作。老伴尽可能地精选一些对他工作有帮助的讯息,通过微信發给他。刘又宁特别欣慰老伴的支持和付出,尤其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用药方面,他们之间讨论得最多。老伴作为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学科知名专家,总是能给刘又宁中肯而实在的建议,有这么懂他的老伴一起并肩作战,那点儿苦累算什么呢。

王睿一批评他吃药吃饭不按点,刘又宁就打趣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在一线的两个多月里,刘又宁曾先后患腹泻、严重的结膜炎,连续两个多月吃盒饭,也没换过床单,因空调不能用,晚冬季节只有靠体温加热被褥……但刘又宁觉得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他问心无愧地说:“我圆满地、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使命。”“我也把这次抗疫看成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机遇之一,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机会,使我能把人民用血汗培养我得到的知识本领,尽可能多地反馈给人民。”

抗疫救灾“专业户”

18年前,刘又宁曾确诊北京第一例非典患者。

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顷刻间侵蚀了整个北京。工厂停产,学生停课,街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整个城市上空是一团令人揪心的灰冷。

早在非典还未传入北京时,时任解放军301医院呼吸科主任的刘又宁就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经常提醒北京的同行与科室人员说:“这个病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肯定会到北京来,要保持应有的警惕。”

2003年3月2日,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收治了一位从山西来就诊的发热病人于女士。详细问诊查体之后,刘又宁特别注意到这个病人半个月前曾去广东出差。结合这名患者抗感染无效的情况和各种检查结果,刘又宁十分肯定地作出判断:这是一例从广东输入北京的非典型肺炎患者。当时也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刘主任,这个拍板可要慎重,北京还没有上报过此类特殊病例。”刘又宁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是医生,是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护墙,现在狼已经来了,就在我们面前,你还能说他不是狼或者狼还没来吗?我们只管做好医生该做的事,那就是把狼消灭掉,还要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说完这话,刘又宁除了上报医务部门外,马上指挥全科医务人员腾出一间病房,专门收治于女士和她已经发病的母亲。

3月5日,患者转入302传染病医院治疗。由于发现早、诊断准、处置快,301医院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例“非典”患者的发现地,却避免了该例患者引起的院内的感染,同时也为北京市以及最高决策层拉响了“SARS”警报。

从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起,刘又宁更加忙碌了。“查房、会诊、看片子”,刘又宁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在半夜还要为危重病人会诊。超负荷的体力透支并没有使这个东北硬汉产生半点懈怠。无论是用药、机械通气等决策,他的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总后与北京市抗非典专家组的顾问,刘又宁常常奔波于其他几所医院之间。每当在诊断和治疗决策困难的关键时刻,他常常是会诊的中心和最后的“拍板”者。他先后参加过近二百名疑难危险患者的会诊,亲自到病床前检查看望了几十名确诊病人。其中有多名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的医务人员,在刘又宁的直接指导下,及时应用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机械通气,恢复了健康,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刘又宁说:“且不说我是一名党员和军人,作为一名医生,面对危险,应遵循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不能退缩半步。”

作为知名的呼吸病专家,他先后在国家科技部、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与解放军总后勤部等一系列的SARS专家会议上,发表了许多精辟与独到的见解,为SARS的防治与决策产生了积极作用。

北京在小汤山建立了非典专科医院后,刘又宁日夜难眠,向院党委和总后首长写了一封不同寻常的请战建议书。他不但积极要求到前线去发挥自己在抗感染呼吸衰竭方面的专长,还以一名专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成立由在京或全军有权威、学识和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小组来指导小汤山的工作;建议由总后出面组织在小汤山建立一个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科研基地,开展非典的各项研究;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宣传已经取得的成绩,以正视听,消除谣言……

每天,各个医院的会诊请求,让他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有的病人已经无可救治,他仍会来到病床前,想为患者找到最后的生机。刘又宁说:“一个医生一生中能遇上如此严峻的挑战,如能做一点给后人留下的事,不要说危险,就是死掉了也值……”

18年前确诊第一例SARS患者,17年后奔赴疫情最前线的刘又宁,早在1978年就曾参加过海域地震医疗队,在北方严冬季节穿着单薄的衣服、鞋子在简易帐篷中住了一个多月。

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刘又宁参加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奔赴震区救治伤员。他多次亲临最前线,冒着余震威胁,尽力救助患者,历时两个多月。

2010年玉树地震的当晚,刘又宁接上级通知要求次日晨奔赴前线,连夜准备了家里最能保暖的衣物。次日因当时的卫生部规定,禁止年长者进入高原(当时刘又宁已65岁)而未能成行,留下了遗憾。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行医”

刘又宁50年的医者人生既平淡又精彩,有時甚至也具“传奇性”,但由始至终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没有半点浮躁和虚伪。他几十年来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牵头制订了20余部相关指南和共识,培养了数十名学生成为呼吸界骨干。“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行医”一直是刘又宁的座右铭。

1978年,刘又宁作为国家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在日本攻读的博士课题就是呼吸道感染和机械通气,并师从于世界著名学者滝岛任。刘又宁的毕业论文发表在当时的《美国呼吸疾病评论》上,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该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刘又宁1984年春毕业归国时,全国各行业新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者不足一百人。

2020年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评选中,刘又宁家庭榜上有名。

每当国家有需要,丈夫刘又宁扶危渡厄,冲在一线舍身战疫情,妻子王睿总是立足岗位默默支持。刘又宁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女也时常惦念和支持前线的亲人。

刘又宁在一线抗疫期间,王睿把7岁的小外孙女画的一幅画发给了他,上面写着:“姥爷赴前线,孙女加加油。”外孙女向同学们作介绍:“我的姥爷是解放军总医院的老专家,现在武汉前线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我要为姥爷和医生们加油,他们都是超级英雄,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看着小姑娘稚嫩的笔迹,刘又宁的心都被暖化了,他说“要为孩子们作出好榜样”。在疫情期间,刘又宁和王睿还主动为疫情防控捐款1万元,为战胜新冠疫情献爱心。

(责编/李晓玲 责校/李希萌 来源/《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弓艳/文,新华社解放军分社2020年4月24日;《本该安享晚年 75岁的他却再次负重前行》,刘厦/文,新华社2020年4月7日;《刘又宁:一位医者的50年》,刘又宁/文,《生命时报》2020年11月16日)

猜你喜欢 王睿专家组医疗队 客户导向产品开发定制化流程研究管理观察(2020年28期)2020-11-09巴甫洛夫的回家小说界(2020年4期)2020-08-11武汉人的心声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0年8期)2020-07-16“疫”往情深党员生活·下(2020年4期)2020-07-04“疫”往情深党员生活(2020年4期)2020-07-04对局长好一点杂文选刊(2020年4期)2020-04-19“二胎爸爸”之死:无处寄放的何止是瘫痪老娘知音(月末版)(2017年3期)2017-04-03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磋商制度研究法制与社会(2016年33期)2016-12-15论WTO专家组解释规则的灵活性学理论·中(2013年11期)2013-12-26

推荐访问:军队 最长 年龄

《刘又宁:援鄂年龄最长的军队专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轮椅 下一篇:后疫情时代物语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