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操作简便,针到痛除

时间:2021-05-22 00:37:06 浏览量:

周庆辉

留针半小时,疼痛就明显改善

市民刘阿姨今年刚过55,退休后一直闲着没事,整天围着家务转悠。前几天,刘阿姨突然感到右侧肋部及腋下持续疼痛,在咳嗽、深呼吸时疼痛明显加重,翻身时更是疼痛不已,以至于严重影响到睡眠。她去医院的神经科、骨科就诊,经检查后排除了器质性病变,而服用一般止痛药效果又不明显。后来,刘阿姨经朋友介绍去医院针灸科试试。

在为刘阿姨做了一番详细检查后,针灸大夫发现刘阿姨的疼痛主要分布在右侧第3、4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但表面皮肤无红肿。追问病史后得知,刘阿姨在发病前一日曾提过重物数小时,最后医生诊断刘阿姨为肋间神经痛,决定用“腕踝针”为她治疗。对于“腕踝针”刘阿姨从来没听说过,不过她还是决定相信医生。随后,针灸大夫在刘阿姨的右手腕取了两个针刺点,将针灸针沿皮下刺入,然后将针柄用胶布固定在皮肤上。留针半小时后,刘阿姨竟然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了。大夫叮嘱刘阿姨回家继续观察,并留针到晚上7点后可自行拔除。第二天,刘阿姨来复诊时说,疼痛已完全消除。

从电刺激到针灸针刺激

刘阿姨接受的“腕踝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它和一般的针灸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腕踝针”属于皮下针刺疗法,它是由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受传统的经络学说及耳针、穴位、针刺法等启发,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针刺疗法。

“腕踝针”的创立到临床应用经过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肢瘫、各型感觉障碍和癔症等。张心曙教授带领团队在实践中探索电流大小、通电时间、电极放置的部位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当电流强度从60毫安降低到15~20毫安,通电时间由1秒钟增加到持续的通电刺激时,竟也能获得和从前一样的疗效。随后结合传统的三阴三阳经络理论,并受到耳针法的启发,逐步把刺激点定位到了腕和踝。

第二阶段是从1972年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皮下浅刺后,方法逐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也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所以在1975年定名为“腕踝针”。

露出手腕和脚踝就能治病

之所以说“腕踝针”神奇,是因为和传统针灸方法不同。“腕踝针”施针部位只局限于手腕和脚踝,但却可以治疗身体的多种病症,如头痛、肩周炎、腰腿痛等,对疼痛的疗效尤为显著,颇有“针到痛除”之效。

相对普通针灸,“腕踝针”操作更为安全方便,治疗时不需脱衣服,只要露出手腕、脚踝即可,且不受时间、环境和季节的限制。“由于腕部、踝部并没有重要组织和器官,所以只需避开皮下明显的血管,一般不会发生针刺意外,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能忍受针感。”

针刺位置可移动,但疗效不变

除了只刺手腕和脚踝,“腕踝针”还在其他3个方面也与传统的穴位针剌疗法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它的针刺点位置不像传统针刺法中的“穴位”那样固定。位于腕踝部的针刺点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变,但若针刺要避开血管、伤口或疤痕等,或针要朝向指(趾)端刺时,只要不偏離点的纵轴,针刺点的位置可适当上移,甚至“远离”原来的针刺点而不影响疗效。

其次,传统针刺法在施针时通过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穴位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腕踝针则采用皮下针刺法,除针尖刺入皮肤时可能出现轻微刺痛,不引起酸、麻、胀等其他针感。

此外,传统针刺法治疗期间患者不宜随意移动体位,而腕踝针因针体留置于皮下,留针期间肢体活动亦不受影响。

身体分6区,腕踝部对应6个针刺点

大家都知道,“腕踝针”疗法同样根源于传统经络学说,并受到耳针、穴位和针刺法的启发,但该疗法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是将人的身体分为6个纵区,在手腕和足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根据病症表现部位按区选点,进行皮下浅刺,以取得治病效果。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由此,可以把躯体分为6个纵区,即阴面和阳面各3个纵区,为了简便起见,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在阴面,4、5、6区在阳面,上下肢同躯体相对应。当躯体某纵区内出现病症时,在腕踝部同一编号区内给予刺激,即可出现相关反应。这样,只要找出病症所在的区就可确定治疗的刺激点。

随着“腕踝针”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近年来对其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有科研人员初步认为“腕踝针”的治疗机制很可能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稍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循环,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无绝对禁忌证,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 腕踝针” 常用的针具为规格0 . 2 5 毫米×25毫米的针灸针和0.22毫米×5毫米的皮内针。前者因针较短,不致刺入肌层,易于掌握,操作及留针都较方便,成人与儿童均适用,为目前主要应用的针型。后者主要用于针腕部,特别是用于治疗儿童及青少年的近视。另外,它对如顽固性疼痛、头昏、肢体麻木、哮喘、精神症状等,亦有缓慢显现的疗效。

此外,“腕踝针”留针时间一般为半小时,也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一两小时或以上(如病情处于急性期、病期长、症状严重),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一般来说,“腕踝针”疗法无绝对禁忌证,除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慎用,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猜你喜欢 刘阿姨皮下手腕 脾气暴躁的刘阿姨阅读(高年级)(2020年11期)2020-12-29让你的表盘“羽化成仙”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1期)2019-06-11蛋为媒故事会(2018年12期)2018-06-23厕所里的一桶水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7年10期)2017-10-31手腕携着海洋优雅(2017年3期)2017-03-09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6年25期)2016-11-19经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术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23期)2014-09-25不同位置皮下给予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24期)2014-09-25在球场上“掰掰手腕”网球俱乐部(2009年1期)2009-04-01肿胀麻醉小切口皮下剥离加搔刮法治疗腋臭中国美容医学(2004年3期)2004-09-17

推荐访问:腕踝针 简便 操作

《腕踝针:操作简便,针到痛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