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

时间:2020-04-06 17:40:34 浏览量:

  试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

 标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毕业生情况: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但社会主义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的经验表明,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计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计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社会主义本质 根本任务 邓小平理论 生产力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这两个重要论断曾经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党章,但党的十六大党章中却没有再次提到它,提出的是“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对此的认识也应随之而不断地提高。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

 从1980年到1991年邓小平先后曾20余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为什么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几十年之后,邓小平还要重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还要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呢?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曾多次讲过,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邓小平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在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点从来没有什么“不清楚”。所以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为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中的重要一条。但是与此同时,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又进一步认识到,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人们在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通过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来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可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揭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的观念变成了科学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和它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必须首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政治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后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消灭经济剥削;实行计划经济,限制和取消市场经济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我国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察觉到斯大林模式的一些问题,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探索过程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我们曾无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试图单纯依靠群众的政治热情来搞建设,企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为此,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结果事与愿违,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灾难;我们曾脱离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把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我们曾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这些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危害极大。及至1976年文革结束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这一事实说明,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脱离本国实际,违背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已暴露无遗,它既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要求,也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这种背景条件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再认识。

 (二)现实需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产生也有其现实需要,这主要是鉴于以下三个事实:

 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姓社姓资的质疑,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是苏联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1985年曾谈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三是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在1980年4月会见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稿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

  (三)新的认识成果

 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邓小平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基本观点。

 第一,认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改革过程中不能动摇。

 第二,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就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障碍。

 第三,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矫正了以往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决定作用的倾向。开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理解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共有五句话,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第一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手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第三个方面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应当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理解。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基础上,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突破了过去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以提高。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最根本的标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一价值目标。原始社会虽然是公有制,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全体社会成员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而后出现的各种形态的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其共同特征都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从未有过共同富裕;与上述社会形态相区别,社会主义正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的条件下,社会全体成员都能获得自由而合理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富裕的前提条件,它解决了共同富裕中“富裕”问题,而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能够保障社会富裕的合理性,排除社会富裕的不公正性,从而解决共同富裕中“共同”问题。这里也要注意,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勤奋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最终使得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致富。因此,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不能搞平均主义,但绝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这里要正确认识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部分先富是手段、是途径、是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才是目的。不通过部分先富,试图同步富裕,这必然导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其结果是造成共同贫穷,使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无从实现;但也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的目标去倡导部分富裕,那样势必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前及改革开放的初期,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比较突出,“大锅饭”形式较为普遍。而现今的突出问题则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在加大,贫富悬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国际上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总体情况和贫富悬殊的状况,而早在前两年我国社会的基尼系数数值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表明社会有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向。这是值得警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应当对此加以重视,采用政策法律和税收等等手段来进行有效的调控,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使整个社会向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3).对社会主义本质论重大意义的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使我们能够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我们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突破和创新。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比资本主义优越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

 1、这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是多种动力形成的合力推动的结果,但是在这种合力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在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2、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这表现为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才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而代之。因此,对生产力的发展起解放和推动作用,就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和根本之点就是解放生产力。这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同时也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基本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构成了我们的中心任务和根本任务。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作为根本任务来抓,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4、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制度是否稳定,能否得到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就得不到加强,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将不可避免。何为内忧?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不能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从体现,这种缺乏优越性的社会制度对群众没有吸引力,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脱离群众基础的社会制度是难以巩固和发展的。何为外患?当今世界,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生产力不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动,就会挨打。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慢,不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就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就会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就会失败。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呢?

 5、这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的需要。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是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为特征的,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主义是不可能过度和发展到共产主义的。所以,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为其向共产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

 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也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先进阶级不断取代落后阶级的历史进程。因此,衡量和判断一个阶级是否先进,是否有远大的发展以及肩负着何种历史使命,就要看它是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  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建立时就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的**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为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尽管后来也出现过种种曲折和失误,在党的工作中也曾一度偏离了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但很快又得到了纠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搞活等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针和政策,顺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在20多年中能够持续地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为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党的先进性也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去认识。

 把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是共产党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纵观历史和世界各国,任何一个处于执政地位的政治集团,如果它不能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它的执政地位就不能巩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因此,生产力是否发展是衡量执政党领导正确与否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写进了党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组织,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共产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它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以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的根本任务,也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那么,党怎样才能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

 第一、要与中国生产力保持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把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要拥有、控制和掌握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要拥有、控制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拥有、控制和掌握生产要素即生产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社会配置权;拥有控制和掌握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拥有、控制和掌握这种生产力的最终结果,确保这种结果用来为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巩固自己执政党的地位发展自己执政党队伍服务。

 第三、就是要走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前面,要把不断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作自己的努力目标。

 2、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离开了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背向、事业兴衰。

 因此,十六大报告总结的十三年基本经验的第二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突出,越来越显示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就要大力实施科教**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工业化路子,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深入认识,有利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313页[M].**:人民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3卷39页[M].**: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62-7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试论 本质 理解

《试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