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解能力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

时间:2021-09-04 19:19:45 浏览量:

朱建

“理解”作为学习的应有之义,是学生积累与内化语言、体验与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怎样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呢?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紧扣课标的要求,多种途径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诵读品味,深化理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作为第二学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是学习古诗文的法宝。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神韵,达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的境界。

如在教学统编本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江南清新秀丽的风光、平和宁静的农村生活及翁媪一家五口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先后四次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朗读。上课伊始,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读准“亡赖”“卧剥”“莲蓬”等词语。在学生初步理解词意后,引导学生读好词的节奏:“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这首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时间要稍长一些。”接着在学生读准节奏、感受到音韵之美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如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亲密接触,展开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之美。最后引导学生欣赏并学习用吴地方言吟诵《清平乐·村居》。通过富有层次和趣味的诵读,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更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在诵读中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了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

有读才有思,有思才有感。学生只有充分朗读,触摸语言,静下心来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才能感受語言、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古诗文表达的方法。

二、整体把握,强化理解

古诗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结合文体特点,领悟表达技巧,掌握表达规律。

《杨氏之子》是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小古文的意思,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惠”,还要指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将杨氏之子的“聪惠”写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先全篇整体把握,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文大意。接着提问:小古文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人物语言,感悟孔君平问话中的言外之意和杨氏之子应答时的反应敏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表演,通过扮演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学生在一问一答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进行了语言的运用。最后,教师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小时了了》,先出示故事的前半部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在学生理解文意后,引导学生续写结尾,大胆猜测:如果你是孔融,你会对陈韪说什么呢?然后出示句子:文举曰:“        ,        。”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进行填空,在比较中激活思维,在品味中感受言语的智慧,学会举一反三。

抓住小古文的特点进行整体把握,不仅能使学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理解同类小古文的写作方法和规律,还可以为迁移表达、练习写作打下基础。

三、信息拓展,优化理解

古诗文教学,由于受文本篇幅的限制,学生从文中获得的信息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单薄的。再加上古诗文的时代感较强,所涉及的事件与人物距离学生的生活相当遥远,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会因为知识的缺乏而感到力不从心。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提升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必须进行信息的补充与拓展,课标也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示儿》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名篇。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陆游明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要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回答问题仅浮于表面,为让学生理解诗人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教师适时补充了陆游的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出陆游的生平经历:出生名门,家学渊源;求取功名,一心报国;坚持抗金,随军北伐;壮志难酬,不忘统一。通过资料的补充与阅读梳理,学生明白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陆游一生的志愿,虽然屡遭挫折,但他初心不改。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又有对宋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必成的坚定信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适时、适度的信息补充和拓展,可以使文本变得厚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体验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古诗文的教学更富内涵和张力。

四、学用迁移,活化理解

运用是最好的理解。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古诗文教学应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学用结合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感悟、提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古诗文教学要强化学用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用迁移要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因文而异,既可关注古诗文的表达形式,进行写作技巧的迁移,又可关注内容,进行情感表达的迁移。

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元日》一诗时,教师首先营造氛围,播放欢快的音乐,出示与春节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节热闹祥和的气氛,然后提问:“春节期间,你会做哪些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接着让学生到诗句中找一找,诗人王安石笔下的新年第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随后学生回答“爆竹、屠苏、桃符”。在理解“屠苏”一词时,教师出示资料:“屠苏”是一种药酒,人们希望喝了屠苏酒,能够健健康康,你知道饮屠苏酒,谁先喝吗?结合苏辙的诗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让学生感悟原来这屠苏酒和其他酒的饮法不一样,要小孩先喝,意为庆祝年少者长大。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饮屠苏酒的情境表演,通过扮演一家人喝屠苏酒,相互敬酒,说祝福语,学生不仅懂得了“屠苏”的含义,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在表演中进行了语言的运用,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语言表达中升华了情感。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创意写诗。让学生结合现代过年的习俗,把诗中的词语换成其他合适的词语,再次感受新年第一天的热闹与幸福。学生通过仿写,不仅体会到了写诗的乐趣,还在创作中感受到了春节这一传统习俗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时机,注意训练的“度”,优化训练方式,适时、适量地学用迁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内涵,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总之,古诗文教学要紧扣课标,引导学生静心揣摩,反复涵泳,体会语言奥秘,吸纳语言智慧,在理解中激活思维,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1+x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XC-b/2020/10)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杨氏古诗文文本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读与写·上旬刊(2020年12期)2020-09-26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青年生活(2019年9期)2019-10-21Fort Besieged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3期)2019-07-01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1期)2019-03-13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科学与财富(2017年8期)2017-04-11家族历史:填补超越“字辈”的信息黑龙江史志(2014年9期)2014-11-25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中国扶贫(2014年8期)2014-06-27

推荐访问:理解 提升 能力

《让理解能力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