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变化,一流材料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1-06-04 15:42:15 浏览量:

姚旭霞 韩高荣

摘要:双一流建设,包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国家战略。自2016年起,双一流建设已经过了五年一个周期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双一流建设该如何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简称材料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该如何建设?本文将分享大变局之下的材料学科建设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大变局;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据统计,此次有137所高校46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高校最多,共有30所高校入选,其次为化学学科25所、生物学学科16所、数学学科14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14所、生态学学科11所、机械工程学科10所等。材料是基础,是先导,是“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大国博弈加剧、世界体系变革、国际秩序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构建国际新格局、重塑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暴发亦带来更大变局。现阶段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变”与“不变”,“变”意味着挑战,也孕育着机遇;“不变”是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如今的“双一流”建设,不仅是我国教育强国的建设,更担当着创新引领产业革命、重塑世界格局的重任。

1 材料学科现存问题

根据2018年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高端芯片更是依赖进口。在疫情重创全球产业链之下,若关键材料无法进口,我国材料产业链将面临严重风险[2]。突破以上问题,需要解决更多的材料问题。梳理我国材料学科现存问题如下:

一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不够,拔尖创新人才尚未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二是职称评聘标准单一,没有实现分类评比或不同周期评比。三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不够,高水平论文比例仍需提高,国际大奖甚少。四是关键技术拥有不足,跟跑远多于领跑。五是国际化程度不高,吸引国际高质量生源和高层次师资不足。

2 材料学科建设探索与思考

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教产教协同育人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借鉴国际顶尖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和管理模式,建设一流课程体系。加强科教融合育人,依托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科研基地和科研项目,增强科研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厚植科学家精神,培养学术界需要的拔尖人才[3]。加强产教协同育人,引企入教,企业为高校建立实践基地,高校为企业搭建“高校为主、行业牵头、企业参与、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产业链需要的创新人才。

2.2 加强引进培养并重,优化职称评聘体系

坚持按需要引进海外高层次师资和有重点培养本土师资相结合,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和育人氛围。树立正确政策导向、健全评价体系、优化职称评聘办法。评价“科学”和“工程”应各有侧重。对于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在职称评聘中,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重点考察实际水平、发展潜力和岗位匹配度等[4]。

2.3 强化“0到1”的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巩固基础研究优势、强化原始创新能力,解决材料问题,勇探材料创新“无人区”,构建学科核心竞争力。尊重科学自身发展规律,支持目标导向的自由探索,鼓勵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对重点平台、重点方向、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经费资助,对研究成果引入长周期评价机制。探索研究范式转变,基于人工智能获取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取材料“成分-结构/组织-工艺-性能”关系,缩短材料实验周期,发现新现象、新机理,加速研发新材料和新工艺。

2.4 开展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在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整体布局和前瞻部署,在未来有可能产生变革性或颠覆性技术的材料相关应用领域(如新能源、信息存储、智能感知、生命健康等),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技术攻关、关键工艺试验,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另辟蹊径的革新,促使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5]。利用高校多学科共同发展的优势,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科研究思路,解决跨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难题,支撑更多颠覆性技术突破,不断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

2.5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科水平和影响力

拓展与国际顶尖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和合作科学研究,在互学互鉴、共创共赢中全面提升自身学科水平。搭建高品质国际交流平台,与国际组织、国际高校或研究机构等联合举办双边或多边国际高水平会议,共建省部级或国家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融入国际学术圈,并吸引优秀人才[6]。鼓励学科主办或学科教师主编高水平国际期刊,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全面提升学科国际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以国际维度、国际视野,在国际坐标中争创一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3]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5] 阎光才.学科的内涵、分类机制及其依据[J].大学与学科,2020(6) .

[6] 李树深,王艳芬.科教融合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J].大学与学科,2020(6).

猜你喜欢 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8期)2021-04-26大变局下的南海局势:新问题与新特点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3期)2021-04-23化危为机:大变局下的中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及应对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11期)2020-12-06大变局下中国工业利用外资的态势、风险与“十四五”政策着力点改革(2020年10期)2020-11-28如何认识大变局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9期)2020-10-26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法制与社会(2020年25期)2020-09-15大变局下的欧盟对非洲新战略探析当代世界(2020年8期)2020-08-27“百年大变局”中的世界与中国世界知识(2020年9期)2020-07-14专家笔谈: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展望(2020年1期)2020-02-07百年大变局中的世界社会主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16期)2019-10-18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探索 变化

《面对变化,一流材料学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