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师生关系构建

时间:2021-08-03 17:34:09 浏览量:

贺颖清

摘 要:高校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师生关系中的核心部分。教学模式从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发展到师生互生共学模式,是师生平等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和贯彻,是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以及由此触发的教育理念转变的基础之上。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促进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转变。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

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1],是高校各类关系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关系,对学生充分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影响深远,也影响着高校能否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自古以来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定位,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及道德教育的职责,该职责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印证着师生关系的变迁。

师生关系变迁的简要回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古时知识获取渠道有限,师生处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上,师生关系必然体现为封建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知识权威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同时,由于儒家伦理将师生关系比作父子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教师推到了一个道德高地[2],使得从古至今的中国社会都对教师存有较高的道德期待。要求教师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亦或是日常生活中,要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

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反对封建师道尊嚴,主张师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得以初步确立。平等,首先是指人格和思想的平等。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应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人格尊严以及独立思考的权利;也指获取知识的权利平等。在知识的获取上,教师和学生有同等的权利,可以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不存在尊卑关系。当然,在信息无法自由流动的时代背景下,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还只能是一个理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关系曾一度出现反转,重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地位。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民主平等思潮再次席卷中国,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开始关注自我在群体之中的个性和权利,追求自由意志,师生平等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深化[3]。加之高校实施收费制度,以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道德纽带被削弱,成为契约式的利益关系。契约自由、平等的精神内涵对师生平等关系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历史演变的轨迹看,师生平等的理念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在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之前,教学实践中的师生平等并没有现实的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学生学习的手段和途径得到极大的扩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唯一的来源。至此,教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才真正开始受到挑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并由此减弱了教师凭借信息资源而获得的教育威严,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师生平等关系的理解

从前述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师生平等理念的产生要远远领先于平等关系的实践。现阶段,这种不同步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绝对权威—教师主导—教师引导—师生互生共学。教师绝对权威和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均属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师生间并无实质的平等关系;但教师主导模式下更认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引导模式下,平等的理念得到贯彻实践,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师生互生共学则是一个理想化的师生教学关系状态,此时,师生双方真正作为平等的主体,实现平等对话,成为追求真知道路上的伙伴。

有观点认为,从教师绝对权威到教师主导,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教师绝对权威一定程度是建立在师生不平等的理念基础之上,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建立在师生平等理念的基础之上的[4]。这种认知有待商榷。所谓教师主导,其实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知基础之上: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教和学依然被看作是两个独立主体相对独立的活动;同时,并不真正承认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认为教育关系中的平等不同于一般政治民主平等,师生平等主要体现在人格平等的意义上;并且师生关系中不仅需要民主,也需要权威[5]。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学习。

这种认知表面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又否认了学生的能动性,骨子里和教师权威一脉相承。就学生参与而言,即便是在教师具有绝对权威的时代,不少教育家也都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注重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实现教学相长。例如:孔子就认为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6]。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个时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同样,现代课堂中教师主导下的“独角戏”的课堂,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收器”,也不能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此,理念上的认可并不能直接产生实践中的平等,特别是理论上的认知出现偏差的时候。只有当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时候,师生关系的平等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简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绝对权威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均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很少,学生的参与主要是被动参与。不同的是,现代教育环境下,因理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等级观念已然松动,认可学生和教师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更为包容和鼓励。

当前高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现状

1.教师主导课堂

目前的高校课堂,主要还是教师主导的课堂,以教师授课为主。但近些年来,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如加大以专题研讨为主的教学所占的课堂比重,并采取多样化研讨模式;课上教师专题讲授与课下文本研读相结合、学生汇报读书体会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校内课程教学与校际间课外读经典文献的读书会相结合等。

随着近些年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建设,各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早已经不局限于纸质资料,除了线下的实体图书馆,各高校都推出了移动图书馆或者是电子图书馆,购买了众多的数据库和学习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7]。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除了线下授课的方式,很多高校还推出了一些网络课程,如慕课(MOOCs),但范围都不大。2020年的新冠疫情则为高校推行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契机。2020年上半年,各高校的绝大部分研究生课程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如使用腾讯会议、企业微信来进行授课。师生的互动则不限于这两个平台,微信也是目前主要采用的师生互动平台。虽然2020年上半年网络平台的授课方式从以往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变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但其授课模式和线下授课并无差别,依然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没能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实现学生参与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下,线上授课较之于线下授课还存在一个“缺陷”。线下授课,师生面对面,通过语言、肢体的直接交流,更利于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但是线上授课的情况下,反而由于“交互场景的过度虚化”,导致师生交流出现障碍,进而出现情感缺失的问题[8]。

因此,虽然目前学生参与课堂已经具备比较充分的理念和物质基础,但是促使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还需要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支撑以及教师理念和职能的转变,否则从教师主导的课堂向教师引导甚至师生互生共学的课堂转变将很难实现。

2.教师引导和互生共学课堂

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退居幕后,更多地承担起策划课堂、主持課堂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转而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展示学术才艺。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直至发生质的飞跃,即发展到师生互生共学阶段。后者是一个理想化的教育阶段,师生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即人格平等和获取知识权利的平等。师生从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成为一个合作学习的利益共同体,双方相互尊重,积极互动,使教学成为一个互惠互利的生态系统:知识和信息在师生间有效地双向流动,最终实现师生在教学中的互相促进,共同成长[9]。

这种师生角色的根本转变首先要求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师主导课堂支持者的理由之一是学生并不拥有与教师一样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但是信息化技术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普及打破了信息获取的限制。师生逐渐处于信息对称的环境之下,青年学生可以凭借对网路技术的超强领悟力,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囿于课堂,不止于书本,可以从知识的后知后觉者反转为先知先觉者,反过来对教师进行“文化反哺”。因此,当教师和学生有平等的机会获取知识信息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成为了探求真理的伙伴,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变成了交流者的关系,学习必然成为双向的沟通。

当然,受学生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对信息认知的程度”上可能相对逊色,教师的引导仍有必要。但这种引导应更多地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头脑风暴”的机会,将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信息化技术为线上课程的推广提供了技术基础。由于线上课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将课前、课中和课后串联起来,更利于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自主规划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学生可通过平台与教师持续进行互动和讨论,实现课堂教学不下线[10]。无论是线下课堂还是线上课堂,教师的定位都应是课堂组织者,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教师点评等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使课堂学习效率尽可能最大化。此外,通过参与课程管理、创建讨论板、借助软件的设计功能,在课堂上实施抢答等交流手段,建立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新途径[11]。

促进教学模式转变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大致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理念上,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依然有着历史惯性;第二,高校的管理体制依然未能完全摆脱官僚行政的模式,等级制的管理体制起着固化教师权威和学生服从意识的作用;第三,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起“互动教学”的需要;第四,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尚不足以胜任“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以研究生教学为例,高校研究生导师每年招收一个到数个学生,教师和指导的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关系,彼此关系紧密。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是小课堂、人数少,加上师生间有相对深厚的感情基础,这本身是互动教学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这种师生关系也可能成为教学关系转变的“障碍”。基于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师一方可能会放不下“师道尊严”,习惯以“指导者”自居。学生一方则谦卑恭谨,习惯成为“听从者”。因此,这种文化传承下来的师生关系将无形中影响到课堂上的互动。

当前高校的管理体制仍一定程度延续的是等级制的管理体制,学术与行政的博弈是后者占据上风,高校内部以行政价值为导向、按照行政逻辑运行的模式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12]。在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下,平等的理念突破不了等级的框架,常被迫流于形式。有一些教师在学校担任着行政职务,更易于被行政等级下的官僚行为方式同化,习惯于等级制的上行下效。这种行为模式被带入到教学中,就更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教导而非启发;行政事务繁重,使得一些教师更倾向于简单化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时往往仅是单纯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之外与学生交流较少。因此,大学生会缺乏思辨和批判的能力,难以获得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

高校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化与教学相融合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线下面对面交流中,教师需要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大,但其自身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术需要。并且,线下教学仅限于课堂,无法做到课前和课后的有效跟踪。因此,今后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将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方式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课程平台的应用、教学模式的转变最终要由教师落到实处。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还必须提高“数字素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发展课堂创新能力。2020年上半年,有部分教师因在使用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网络平台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开展线上课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习惯使用综合教务系统等信息系统,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推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高校必须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

高校师生关系远不止于课堂教学关系,但是课堂教学可以最集中地反映师生的互动模式。传统的教和学的教学模式只负责信息的传输,且无法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课程学习的效率。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有师生平等的理念支持,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高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5] 王爱菊.中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20(7):230-239.

[2]曹嘉芮,郭曉林.师道重建何以可能?—从中西两种师道传统说起[J].枣庄学院学报,2020,37(1):139-144.

[3]赵小丽,蔡国春.“师道尊严”式微的时代根源与创造性转化[J].江苏高教,2020(10):69-76.

[4][6] 邵晓风.中国师生关系观变迁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8(3):
10-15.

[7]张红.教育信息化2.0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11):163-164.

[8]夏雪芹,袁中霞.虚拟交互场景中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148-150.

[9]郑新,杨晓宏,张靖.教学生态系统视域下师生教学关系的嬗变研究—兼论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学关系变革之可能[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39-45.

[10]田玉琬,文成,王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浅析与探讨[J].轻工科技,2020(12):180-181.

[11]李贵安,刘洋,王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课堂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8(5):67-72.

[12]刘继安,康宁,高众,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变迁及制度逻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4):124-137,187-188.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师生关系教学模式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建设与推广高教学刊(2020年27期)2020-12-29疫情防控背景下推进区域中小学线上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9期)2020-12-24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13期)2020-12-2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家长(2020年7期)2020-08-02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师生关系好很重要女士(2017年2期)2017-03-25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中小学德育(2017年2期)2017-03-07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中国德育(2015年19期)2015-10-23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8期)2014-10-17

推荐访问:师生关系 构建 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师生关系构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