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1-06-28 17:09:04 浏览量:

朱权

摘    要: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学术及职业生涯均极为重要,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能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空间。针对教学过程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实际效果的问题,教师应积极主动,在合理规划、因材施教的基础上适度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注重人文知识的引入,并合理优化考核模式,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思辨能力;教学改革设计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内涵丰富,但边界也相对模糊,关于其维度、结构及内容的解析,学术界看法各异,如美国哲学联合会所提出了思辨能力双维(认知能力、情感特质)结构模型,而美国思辨中心则提出了三维(思维元素、标准、智力特征)模型。此概念引入我国后,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少观点。比如,林崇德(2006)提出了三棱结构模型,文秋芳(2009)设计了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而马花荣(2019)则采用公式的表述形式,指出“思辨能力=思辨倾向+知识+思辨技能+标准”[1]。

综合诸多关于思辨能力的解析,我们认为,拥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意味着形成独立和理性的思辨人格,秉持求真、开放、系统的态度,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阐释、分析、反思、推理等思辨技巧。由于思辨能力对于大学生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极有帮助,故许多国外知名大学都对其培养十分重视,典型如哈佛大学将其视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把鼓励学生“尊重观念和自由表达,乐于发现和思辨”[2]提到教育教学的使命高度。而在我国,随着研究深入,学界对其重要性也日趋认同,甚至有学者提出“思辨能力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3]。

一、经济学与思辨能力培养

关于思辨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国内的外语学界研究较多。究其原因,应该是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易受较大影响。不过,反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其影响力未必逊色于语言类课程。

首先,经济学是经济学家们不断思辨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斯密、穆勒、马歇尔、瓦尔拉斯、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等大师们不断挑战既有认知与客观实际的矛盾,与时俱进地探究关于人类如何配置资源更符合实际的阐释及应对之道。所有这些努力,剔除一些经不起时间检验的部分后,被建构在“微观”“宏观”的框架体系里,并成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经济学在形式体系上整合了经济学大家们的思想,但逻辑、立场和思路等方面的许多具体分歧仍是客观存在,譬如萨伊与凯恩斯、庇古与科斯,其学说各有径庭,更不用说涉及价值观或社会实际的时候。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并非如数学计算那样非对即错,要对其更好地理解,需要学习者暂放下自己既有知识和立场,杜绝固化思维,多视角思考、辨析,这对培养思辨能力也大有裨益。

其次,经济学的学习不可避免须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在一起。为实现经济学的科学性,人们设计了不少数理工具和方法,比如数理建模,“先提出假设命题,然后分析论证,最后求解,这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辨析能力的作用非常大”[4];另一方面,經济问题始终是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虽在某些环节或过程中可如研究物理学般将价值判断及人文因素排除在外,但面对经济学的终极目标时,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价值指引依旧不可或缺。许多问题的理解,要求具备相应的历史和社会学等知识,人们在构建经济评判的价值标准时,需要在诸多矛盾中不断权衡、反思,这些无疑均极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提升。

最后,经济学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开设时间较早。由于经济学是理解基本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多数经管类专业都将其作为学科基础课,在学生学习早期(如大一)开设。而此阶段正是学生脱胎于“应试教育”,走向现实社会的重要阶段,容易迷惘、困惑,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可引导其掌握一套倡导包容、独立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并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运用、不断完善。

二、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利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因素

如前所述,经济学教学有助于思辨能力的提升,不过,某些问题也易致使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较关键的问题包括学术风气、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因素。

学术风气对教师影响巨大,然而,近年基层经济学界的学术风气似乎并不理想,教师忙于课题项目,功利导向明显,甚至引致学术不端。曾有学者批判“学术思辨机制的深度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进程”[5]。尽管目前正逐步改善,但功利主义是许多教师短期难以摆脱的,这无疑会削弱某些教师自身对经济学术的思辨,并传递到日常教学中。

关于教学过程方面,批判较多的是教学模式。研究经济学教学的诸多文献都对教学实施局限于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模式进行了相当的批判。模式的桎梏确实会影响教学效果,并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造成障碍。不过,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却较少被注意。在展示经济学科学性方面,数理工具显现出了极强的说服力,数学语言和几何图形的运用早已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学修辞方法,对于学习者和教授者来说,它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经常出现两类情况,一类是学生沉浸于因掌握精巧、严密的数理工具而获得的成就感中,而忽视了工具运用的假设及约束;另一类则由于对工具理解、把握不透进而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或是厌倦、畏难。以上都不利于学生联系实际、拓展思维,是教师在教学中需把握和纠正的。

在考核方式方面,目前学界较多的意见在于模式单一,针对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方面的检验较多,死记硬背也能较大概率通过考试。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考核方式及内容的设计会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导向,以上缺陷的确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传统考核模式对于思辨能力培养而言,易被忽视的是某些题目的解答要符合统一的标准,这种导向下学生可能时刻寻求标准答案,甚至桎梏自己的思维,把不同于“标准”视为异端。不过,传统考试虽有缺陷,但又相当有信度和效度,只能被补充,无法被取代。答案标准化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在应试导向下形成的、唯标准的思维习惯。

三、思辨能力培养导向下的教学改革设计

首先,考虑分类教学。所谓分类教学,即结合课程所面对的学生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的性质及地位来考虑教学设计。设计要点主要在内容、重点和难易度方面,譬如,当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时,应适当降低难度;面对低年级或非经济类专业学生时,要侧重于思想、思维而非具体数理方法的讲授等。之所以将分类教学和思辨能力培养联系起来,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课堂时间有限和一些新教学模式较占用课堂时间的矛盾,适当的分类教学设计可使得时间配置更加合理、有效。需要指出的是,分类的主旨并非“降低难度、减少内容”,而是“合理规划、因材施教”。

其次,适度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有很多,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混合(线上、线下)教学及研究型教学等。本文主要借助介绍研究型教学简单探讨新型教学模式与“适度”的关系。研究型教学以真实问题为基础,在开放与探究的氛围下,引导学生如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所谓案例教学便属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在经济理论的抽象与客观问题的具体间转换,对思维的培养、归纳、演绎、反思等思辨方法和技巧的锻炼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所谓“度”,是指新模式各方面与学生能力和成熟度的匹配。比如,低年级学生极可能对新教学模式无所适从;能力弱的学生在面对有难度的案例时,易产生挫败感,进而丧失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同时,这种匹配应是动态的,将能力强、成熟度高的学生适时引入教师科研工作的教学实践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次,教学中注重人文知识的引入。人文知识是思辨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判断依据的构成元素,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此外,没有任何经济学家的思想能脱离人文环境。缺乏人文知识,则读不懂经济理论、思想历史和文化烙印,进而产生认知障碍,甚至进入误区。相应知识引入有助于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理解透彻,并能思考其局限。除课堂教学外,引入人文知识的方式很多,这里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它能够丰富知识,促进学生抽象思维、逻辑分析及文字能力的提升。然而,尽管没有精准调查,但笔者感觉当前不少學生的阅读量不足,其课余时间被电子产品大量占用,甚至有些学生的阅读范围仅限于课本,所以保证足够的课余阅读实有必要。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推荐原著、经典节选,甚至经济通俗读物,并适当考核阅读情况。

最后,结合前述教改设计,在考核内容、要求、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具体做法很多,如在最终成绩中增加新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成绩占比等。但不能忽略的是,教师应指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标准”与“唯标准思维”的差异,让其既知晓经济学工具的价值,又避免“经济学的形式化、庸俗化”[6];既尊重经济学思维、表述方式的严谨,又避免思想僵化,丧失独立性、创造性。

前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在经济学教学中助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向性建议。当然,它们的具体实施有相当的挑战性,研究型教学的案例须教师精心设计,使之匹配于计划传授的知识;针对推荐的读物,教师还须谋划如何解读和交流;另外,教师人文知识和思辨精神也须在繁忙的工作中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若思想贫乏、知识面狭隘、缺乏动力,则无法应对前述挑战。因此,除教改设计外,还应注重校园制度和文化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师责任心、使命感,让更多高水平的教师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马花荣,龚晓斌.思辨能力含义及对高等教育的启示[J].外语教育技术,2019(11).

[2]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3]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 界,2013(5).

[4]罗小芳.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2016(6).

[5]侯合心.论我国经济学学术思辨机制缺失[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

[6]朱富强.数量拜物教引致的经济学形式化庸俗化[J].改革,016(1).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经济学 国民经济运行向好基本走出疫情影响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25期)2020-11-16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持续向好已经走出疫情影响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34期)2020-01-21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经济运行预期稳定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25期)2019-10-24经济运行预期稳定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16期)2019-07-23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10期)2019-06-20港台语文高考试题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探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9期)2017-05-17依托科研项目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科技视界(2017年1期)2017-04-20浅析商务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1期)2017-03-22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实践探索文教资料(2016年24期)2017-02-21演讲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有效性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推荐访问:思辨 经济学 培养

《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