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较培养思辨能力,以整合提升鉴赏水平

时间:2021-06-28 16:16:53 浏览量:

张沛

摘要:当下的高考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所以高考的复习不能满足于单个知识点的复习和掌握,必须紧紧围绕四个核心素养,以12个课程目标为抓手,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能力上的举一反三。与之相应的群文阅读教学,也应从同一文体、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的比较,向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作者的比较对象拓展,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最终提高复习效率,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本文以两种类型的比较阅读为例,解析思辨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供大方之家垂鉴。

关键词:群文阅读 比较 思辨 鉴赏

一套高考试卷,看似由不同的考查内容组合而成,覆盖相对独立的几十个考点。然而,这些考点所反映出的知识和能力,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体现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果说考纲中的考点是树上的一串串果实,那么孕育这些果实的树干、树根,便是学生内在形成的语文学科素养。因此,阅读教学必须瞄准12个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入手,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一、非连续中看连续

近几年,实用类文本阅读虽然采用非连续的方式论述,却是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虽源自不同媒介,彼此间却又有一定的逻辑连续;因此采用群文阅读方式,将其材料间的逻辑关系与论述类文本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能为问题的最终解答提供有益的理解基础。

先看2019年全国Ⅱ卷的第一个文本,首段提出观点:杜甫“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人性……博大、均衡与正常”。接下来的二、三两段,分别从“诗歌体式风格”“诗歌内容”以及“严肃中的幽默与担荷中的欣赏”三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整段文字结构上呈总分式,内容上是论点与论证的关系。

再看2019年全国Ⅰ卷的第二个文本,共三则材料:材料一提到“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种技术运用——预防、治理、修复;材料二则以表格的形式,从环境条件的角度说明如何进行图书档案的保护,属于三种技术中的预防;材料三则以毛里求斯这个岛国为例说明档案修复的几种方案。三则材料结构上是总分关系,内容上呈现出明确的“主题性”和逻辑上的“连续性”,同样是论点与论证的关系。

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內在结构,不仅能强化学生对论述类文本一般结构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文本”逻辑上的“连续性”的分析能力。

这种“连续性”同样体现在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上。面对2019年全国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6题,多数考生虽然知道“依据”就在文中,却无从下手。其原因,是对文本的三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清。该文本的材料一介绍的是“鸟巢一代”奥运志愿者服务的集体记忆,高度评价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材料二第一层,首先给出了志愿服务的定义:“一种利他行为……提供援助。”这实际上就是对材料一“鸟巢一代”志愿者表现出的“真诚奉献”的法理认同。接下来的第二层,则由学者们对志愿者行为动机的讨论,引出当下冬奥背景下志愿者服务的新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无私奉献”,还应有助于志愿者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公民意识”的形成。两则材料在定义志愿者服务上既有承继,也有变化。而材料三“单车猎人”的实例,正是用来佐证这种变化,两则材料实质上是观点和论据的关系。

回到题目上来,所谓“新型”的志愿者包括两层意思:既要具有传统意义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也要具有新形势下志愿者服务的新特点,即伴随着“志愿者的自我成长”所形成的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消费者)的公民意识。带着这样的理解,拿材料三中对“单车猎人”的行为表述,分别对照材料二关于两种志愿者的相关表述,答案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点就不难获得了。

这样的比较,目的在于以“连续”的观点关照非连续文本,探求不同文本“连续”方式的异同。学生一旦具备了这样的思辨习惯,便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各式各样的材料组合中发现内在的逻辑联系,找到解题的正确思路。

二、用诗歌的方式读散文

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虽然结构思路不尽相同,但所聚之“神”多在“卒章”之地;同时,为了凸显篇末之“神”,行文中必予以充分的铺垫和渲染。故散文貌似“形散”,却自有章法。而诗歌作为“浓缩的散文”,其“抒情言志”的宗旨以及为实现这个宗旨所采用的结构章法与散文大体相同。特别是格律诗,结构章法相对固定,方寸之间,“起承转合”,为诗为文,几乎同位一体,只是更为精致而已。复习中如能将这两种体裁的作品加以整合,在比较的基础上鉴赏,可以实现知识点的高度融合,提高复习效率;伴随着思辨能力的提升和对文学作品共性的理解,学生鉴赏不同文学作品的能力必因能够举一反三而有所提高。

2019年全国Ⅱ卷的《投长沙裴侍郎》是一首干谒诗。首联“起”,表明他所尊崇的是儒家,所干谒的权贵也是孔子的信徒;颔联“承”,提出自己的希望——凭真才实学,以正道进身;颈联宕笔一“转”,用羁旅漂泊、思乡怀亲的悲苦来展现自身的悲剧命运;尾联直抒胸臆,以“不受等闲恩”的坚决表达出诗人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是为“合”,即诗人所言之“志”。前三联紧紧围绕这个“志”来展开,首、颔联的铺垫较好理解,而颈联塑造自身悲苦形象的用意何在呢?试题设置的问题恰恰落在这一点上:从情感表达上,问在“颈联”,“志”却在“尾联”,这倒有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了;从结构安排上,变干谒(别人)为诉(自身)之苦,变铺垫为衬托,变直抒胸臆为借景抒情,一退一进,一弛一张,结构自然错落有致,行文也婉曲舒缓了。

再来阅读2017年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文章先是以游牧地区与城市生活的“迥然不同”,引出裁缝店的生存意义,这是“起”。接着以散笔描述了自己“温暖和平”的生活:引导顾客“看养的金鱼”来应付他们的“讨价还价”,牧区男人们和女人们做衣服时的不同表情,还有两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做裙子的儿媳妇的故事、渴望花衬衣的小姑娘的故事。这些内容不仅极富生活气息,也渲染了裁缝生计中的“乐”,这是“承”。到了第16自然段,文章“转”为诉生计之“苦”,表示“……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最后以“马蹄袖”的故事,再次彰显裁缝生计的积极意义,并由此“想通了很多事情”——生活总是苦乐相随,这就是“合”。

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投长沙裴侍郎》何其相似,试题中要分析的功线句子也同样放在“转”的环节上。有了前面诗歌阅读的体验,即便题目中没有“结合上下文”的提示,学生也会从“苦”和“乐”两个方面来分析:裁缝和其他谋生行当其实没什么不同,虽然都很辛苦,但用心做久了,也会对它产生特殊的情感,感受到它独特的意义,“乐”在其中——本文的“神”。

前面的“起”和“承”,是对“神”的铺垫和渲染。此处一“转”,从结构上看,使行文多了一点波澜,稍显曲折之妙;从内容上看,既丰富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也符合真实的生活;从效果上来看,有了“苦”的衬托,苦中酿出的“乐”,才更见浓郁,耐人回味。这样的比较阅读,打破了不同文体之间的隔阂,联通了文学作品内在的逻辑,即便将设问方式改为“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回答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这是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综上所述,在当下高考注重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形势下,高考的复习需要以12个课程目标为抓手,注重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能力上的举一反三。与之相应,群文阅读教学,也应从同一文体、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的比较,向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作者的比较对象拓展。唯其如此,才能与课程改革同步,培养思辨能力,提升鉴赏水平,使复习课教学从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转向能力的真正提高。

猜你喜欢 思辨鉴赏群文阅读 社会变迁进程中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思辨现代交际(2017年18期)2017-09-11学科竞赛助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学教育(2017年5期)2017-05-10对“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思辨档案管理(2017年2期)2017-02-25走进群文阅读,追寻快乐之旅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11期)2017-01-0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12期)2016-12-2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求知导刊(2016年22期)2016-10-08泛议艺术真实青年文学家(2016年18期)2016-06-30群文阅读观照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析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5期)2016-06-15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教育界·中旬(2015年12期)2016-01-15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甘肃教育(2015年22期)2016-01-08

推荐访问:思辨 鉴赏 整合

《以比较培养思辨能力,以整合提升鉴赏水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