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突围十大心法

时间:2022-08-03 10:31:40 浏览量:

戴伦传

最近,一直在啃读张文质老师的新著《教师的使命》。

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追问:教师的使命是什么?也许封面的那句话给出了答案:职业,事业,命业,教育生命的精进与归依之路。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呢?

在张老师看来,人们在未来终将会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乃是世上最重要的职业;同时,随着对生命复杂性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整个社会终将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也许是世界上最难从事的职业。

现在做教师有多难?张老师给出了自己的思考:难在大众错误的认知,难在对自我的追问,难在每天需要面临的真实挑战,难在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难在责任重大,难在没时间读书,难在职业带来某种封闭性,难在精力枯竭后的麻烦,难在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等等。做教师之难,难于上青天。做一个优秀的、有追求的、有良知的老师,更是何其不易。不管怎么说,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

面对这个难题,张老师在书中提供了突围困局的可行性方法与策略,我将其归纳为“教师突围十大心法”。

1.以教育为志业。立志在教育上有所作为,专注于自己的职业并深刻认同自己的选择,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实践,不止地优化,将教育这件事转变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假以时日,所遇到的一切都能转化为教育资源。

2.手中有书,远方有导师。每天不管有多忙,总要挤出一点时间来阅读;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会有一本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远方有导师,可以是具体的一个人,也可以是某一本书。导师不单是教方法、教技术,更多的是精神的引领和智慧的启迪。

3.专业成长。说到教师的影响力,首先是跟专业相关:教师的学识、见解,教育教学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都是教师基本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艺。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成长,让自己的生命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思考的、应对的、自我提升的状态。

4.直面生命本身。直面生命本身,与生命达成和解,更注重身心的健康,更注重生活的品质。这也许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把余生交给更伟大的事业”吧,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会帮助我们获得洞察力,但未必使我们获得勇气。要唤醒生命更高的觉悟,就要去激发自身生命更重要的勇气。

5.保持一颗童心。对教师而言,保持天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始终保持天真与好奇的人,恰恰是那些想得更远的人——会想到人的一生,想到各种可能性,不轻易对人做判断。这种老师的课堂,才真正是宽阔的课堂,那里有星辰大海。

6.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因为故事是有能量的,是有人性最质朴、最强烈的力量的。故事能够滋润人,能够让人自己去领悟,而道理大多是单一的、片面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7.关注学生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师面临来自学生的两个最核心的挑战,即复杂性和差异性。关注复杂性,就会对学生生命中的某种困难、某种愚钝、某种就他而言的延缓状态有更多的关切、更多的同情和更多的耐心。关注差异性,就会认同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家庭文化追求上的差异、发展阶段上的差异都是生命的常态。

8.关注家庭教育。不应把应试教育看成是学校最根本的属性,要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儿童研究。家庭的协作、家庭的参与,不仅对孩子学业本身有促进,而且对孩子的品性、道德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更有帮助。

9.关注本土教育学。所谓本土教育学,也就是教育要体现实践性。教育要落地,要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要回到一个个真实的人身上,回溯到他们真实的成长境遇,回溯到他们真实的家庭教育的生长点,从而去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0.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从研究生命本身出发,亲临现场、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就小的命题、小的变革、小的可能性,去费尽心力地思考、推动。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改变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

当然,要想突破教师之难这个困局,单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破除对教育的偏见,多一些对教育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阅读《教师的使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张文质老师不断了解、认识、敬服的过程。结合之前对张老师著作、课程、演讲的了解,我读出了这样的张文质形象。

第一,他对教育长期性的、持续性的、多方面的、接地气的、由浅入深的思考让人折服。长期性体现在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长达30年;持续性体现在这30年里他对教育的关注、观察、思考几乎没有中断过,看看他几乎一年一本著作的节奏就知道了;多方面体现在他研究过成人教育、中职教育、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从高中到初中到小学)、家庭教育等;接地气体现在无论是听张老师的演讲、听“文质说”音频课程还是看张老师的著作,很多鲜活的事例,他都烂熟于心,可以信手拈来;由浅入深,不但体现在他长期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入,深入到事物与现象的本质,而且体现在他总能化繁为简,把教育的真相和真谛像剥笋一样,自自然然地呈现在你的眼前。单是他每天八分钟左右的“文质说”音频课程,目前已连续更新700多期,让人佩服。

第二,他的文章情感充沛,思考深入,金句频出,掷地有声,读起来让人酣畅淋漓。情感充沛:从大量的并列词语、并列短语、递进式的短句中可以看出,张老师似乎要把满腔的热情、情绪、情感、情意灌注在字里行间。思考深入:不用说,看张老师的文章,找不出那种哗众取宠的肤浅话语和街谈巷议式的平庸之见。金句频出:如果是听讲座,你可以写上一页又一页的金句;如果是读他的书,你会感受到书中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掷地有声:是他对问题深入解剖后的真知灼见,是反复思考、反复琢磨、反复提炼的自信有力的表达。这么说吧,读张老师的文章,有一种快感,只要你有时间,似乎可以一直读下去,卻不知疲倦。当然也“烧脑”,尤其是他早期的一些文章,那些诗化的语句、深邃的思想,理解起来还是挺不容易的,但一点儿也不显得呆滞晦涩。

第三,他的知行合一、菩萨心肠、自立立人,为教育界树立了一个民间教育家形象的标杆。张老师是怎么思考的,他就怎么说、怎么做。他倡导生命化教育,就用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去观察、关照,深入到具体的学校、老师、学生、课堂、生活中,这就是知行合一。读《教师的使命》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张老师老了。我说的“老了”,不是指他的年龄,而是说他的心柔软了、慈悲了,对很多教育现实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或者说认命。即便如此说,他仍不忘提倡“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回到本土、回到在地性、回到真实情境”,就像张老师自己说的“由一个激烈的教育批判者逐渐成长为教育的理性主义者,到现在成为教育温情的建设者”,这就是菩萨心肠。他出书了,希望更多的老师也能出书;他关注教育,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从倡导生命化教育到全国各地的课题实验,从“1+1读书会”到教育行走再到教育写作班,可以这样说,但凡早期深刻认同并追随过张文质老师的同行者,现在基本上都成名家了。我很遗憾在毕业之初没有这样的幸运,早一年认识张老师,早一年成长;早十年认识张老师,早十年实现职业的跨越。这就是自立立人。张老师无意于教育家的名号,无意于体制的功名,却通过自身实实在在的行动树立了一个民间教育家形象的标杆。

张老师的书中有太多太多的宝藏,需要我们慢慢阅读、思考、领会、吸收,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为自身行动的力量。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像张老师那样思考,像张老师那样行动,相信我们面临真实的教育现场时会更有勇气,更有力量,更有智慧。

猜你喜欢 文质张老师职业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2022年4期)2022-05-10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中州学刊(2008年6期)2018-08-19“赋迹赋心说”探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2018-08-11浅谈儒家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46期)2018-01-27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五花八门的职业幼儿园(2016年10期)2016-06-22关于马术职业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现代营销·经营版(2015年12期)2015-12-02

推荐访问:心法 十大 突围

《教师突围十大心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