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

时间:2021-09-13 17:37:58 浏览量:

黄助昌

摘 要 高考试卷参考答案成了标准答案,标答不符合原意。考试信度遭遇危机,政治与语文的预测效度很差。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能没有标答,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标答,不具备真理性。如何从两难中突围,可以从伯艾克的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得到启示。

关键词 标准答案;信度;效度;困境;突围

逝者不会发声,作品原意任人诠释。生者作品入选高考卷,却不能回答以自己的文章为考试材料的题目,即使回答,不仅不能与“标答”一致、相近,反而常常是相悖,此类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为什么“标答”不能符合“原意”呢?

“原意”的寻求表达了人们追求客观真理的愿望,也是中外传统诠释学的终极目标。然而,理解永远是“个人”的理解,“心理移情”必然不知不觉地渗入了客观的文本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标答”。而高考评分的实际操作呢?“所谓‘参考答案实际上就是‘标准答案,‘哈姆雷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命题人的,评判的细则一般不会违背命题人答案提供的方向。”[1]

著名的《圣经》注释家施莱尔马赫试图“主观地重建客观过程”,但他理解的“上帝”也只是他个人的,不是“真理”,不被所有人认可。高考试卷中所谓的“主观题”,也在力图“客观化”。命题者力图切近客观对象作出解释,作出杜绝人的主观性渗入的标答。为何?因为不“客观”,就没有“采分点”,就没有了评分的“标准”,很容易导致评分“不公平公正”的现象。让我们回到“高考现场”,看一看“主观题”的命制情况。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例选

古代詩歌阅读命题例选

这些题目都体现“主观题客观化”原则,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基本模式。毋庸置疑,“主观题客观化”的思路是必须大力点赞并需要坚持的。但是,“标答”怎样去除“主观性”的问题,还是不能在诠释学的层面上得到彻底地解决。

从上述所列举的考题来看,命题者即“标答”的制定者,还是认为文本有一个恒定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原意”的,并且自己已经通过“标答”找到并呈现这个“原意”,且是唯一的。

这当然是失效的,也是失信的,因为不完全符合现代诠释学基本原理。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几百万考生中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与“标答”一致的答案。刘小枫讲得很明白:“现代的解释学与古代的解经学不同,首先在于,解释学放弃了由理解‘作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这一原则来引导阅读,从而废除了文本作者与文本读者之间的高度秩序。”[2]

语文考试的信度遭遇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生僻的片段阅读材料来考测考生,考生根本无法依据平时积累的背景知识答题,甚至有时依据背景知识去答题,反而是绝对错误的。我们通常说的“多阅读就能提高语文成绩”,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谎话;如果是真言的话,那么,作家就能够考出好的高考成绩。然而,不少作家连根据自己的文章而设置的考题也不能做“正确”,著名学者周国平还出了专著《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2017年5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我是作者,却答不准文章的“作者原意”》,2017年5月17日的《新京报》也发出强烈质问:“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离真正的阅读有多远?”

毋庸置疑,考试信度存在严重的问题。我们发现,对于每个专业,都有3-4科高考成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外语、数学和物理3科的预测效度明显高于语文、政治、化学、生物4科。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科的预测效度明显高于政治、语文、外语3科。在7科中,以高考化学成绩的预测效度最高,明显高于其他6科。我们还发现,政治和语文两科对各个专业的预测效度都很差,与大学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极低,政治成绩甚至出现与大学学习成绩的负相关。[3]

在当代诠释学的思考中,作者原意的因素,因其事实上难以求得,已逐渐淡化,基本上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德国诠释学自海德格尔以后,对于作者方面的考虑,已然是若有若无的了。而利科尔的“间距理论”,基本上将作者逐出了诠释学领域。与此相似,特雷西在论述阐释活动的要素时,认为这种活动是“由文本、阐释者以及它们之间基于追问而发生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显然,在这些体系里,作者的意图对于诠释学的意义基本上被忽视了。如此一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以及赫施(E.D.Hirsch)等追寻作者原意的诠释理论在诠释学研究中竟然变得毫无意义了。[4]

那么,是不是命题者力图考出作者意图或“原意”的命题就错了呢?虽然诠释学家承认准确地再现作者原意或意图不太可能,然而,也认为尽可能地尝试并挖掘作者原意,仍然是理解文本的努力方向。

其实,官方“标答”无论从诠释学上还是接受美学意义上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视为“正确”的,它也是“效果历史”与“视界融合”的产物。但是,这不意味着它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知识”,“标答”也只是在个人视界里融合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样被理解的过程已经成了“效果历史”。“标答”之所以也能被广大师生视为“正确”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确实是“效果历史”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如今命题的最大困境在于: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能没有“标答”,否则就没有评判的标准;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标答”,往往只是命题者个人的“效果历史”与“视界融合”的产物,不甚具备真理性。

怎样才能找到一条突围之路,破解这样的“两难悖论”呢?

作为公正而公平的考试,“标答”就应该是“真理”。否则,考试的效度、信度是很难让人心悦诚服的。真理是非常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标答能够具备“真理性”,那么就可以从“两难悖论”的困境中突围。

怎么突围?我们可以从伯艾克的“语文学方法论诠释学”得到有益的启示。伯艾克将语文学诠释学的一般解释区分为四种形态:语法解释;历史解释;个体解释;类型解释。

1.语法解释

语法解释,乃是一种指向文本语词本身含义的解释,是“从那种客观、普遍的立场出发而进行的语言解释”。文本作者对语言的使用,总是离不开既有的语言体系。而既有语言体系中的语词以及不同语词之间的关系,总是在一定的语言共同体内部得到某种普遍认同。也就是说,语词总是有其公共性的层面,亦即有其独立于文本使用者的主体性影响的客观含义。对文本的解释,必须从语言的这种公共性入手,确定文本语词本身具有的公共含义或客观含义。[5] 比如高考试卷对“成语”“文言实词”“文化常识”“名句默写”和“语法”等的考测,就具有“公共含义”或“客观含义”。

命题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2019年全国卷II第12题A项就有明显的表述错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一句,其实译自原文“公与语,数日不厌”,将“厌”译为“厌烦”是明显的错误。众所周知,“厌“是“餍”的通假字,是“满足”的意思。

如此细小的毛病,只要拿着放大镜或显微镜到考试材料中去找,其实可以找出很多。如果以这样的思路去命题,可以真正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2.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并不是指简单地追溯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历史背景,而是指去揭示语词的内容与其历史境遇之间的现实关联。伯艾克指出:“语词的客观含义本身——如语法解释所规定的——是那种有待历史解释查明的、尚未明确的前提条件的结果。为此,必须在各个方面熟悉语言作品中所探讨的事情,以便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者的立场。解释者的专门知识越多,就越能充分地理解作者。”[6] “标答”必须客观存在,才能成为毋庸置疑的标准。

因此,命题必须从“背景知识”或“专门知识”层面入手。比如,2016年全国卷II就阅读材料中的“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来设置题目,考查是否隐含了这么三位伟大的作家:阿根廷的博尔赫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笛福。如此命题将会推动人们去读名著。考试就应该考一些基本功底,考一些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至于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在考场上那么短的时间展示出来的。大学毕业论文答辩时,考官也大都就论文的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因为实在、不虚浮,有公认的“标答”。

3.个体解释

个体解释,就是要把文本作者作为一个有着丰富个性的特殊个性来看待,考察作者在文本中对语言的特殊使用,进而提示文本的特殊意蕴。如高考中可以加大对“异质特征”“语境义”或“修辞学”的考测。[7]

质疑2014年全国卷II第8题。此题考的是唐代诗人韦庄的《舍山店梦觉作》,其诗曰:“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考题是: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方法”不是鉴赏古诗的术语,宜用“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术语如此不专业,极可能让考生迷失答题的方向,因为语文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从“方法”的角度来答此类题目。

且罢,再看标答:“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标答并没有分析以什么“衬托”了什么,在所谓的“分析”部分里,只是将诗句意思简单复述了一下。因为这个答案太离谱,不足以“蒙骗”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所以几乎所有的备考教材都彻底摒弃这个“标答”,取而代之是这样的“标答”: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悵”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4.类型解释

类型解释,乃是把文本划归到某个特定的文体类型之中,并依据该文本的特定风格展开对文本的解释。步骤一:从创作方式找到类型特征。步骤二:进一步将类型特征应用于个别语言元素的解释。[8]

质疑2014年全国卷I第11(4)题的“标答”,从“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来看,明显这是对“欧·亨利”手法的复述,这就非常明确地表明:命题者将叶紫的《古渡头》定为“小说”体裁。

而实际上,《古渡头》是一篇散文。叶紫确实是以小说创作闻名于当时文坛,但散文创作的成绩也很突出。1936年,新钟书局就计划出版叶紫自己编订的散文集《古渡头》,但不知何故,并未发行。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叶紫散文选集》,其中就有《古渡头》。可见,命题者在对文体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竟然删减这篇散文而以此为考试材料来命题,那么,它的“标答”的信度也就随之大打折扣。

怎样才能从“两难悖论”的困境中突围?

我们还可以借鉴ACT考试(“美国高考”)模式。美国学者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从1940年起一直在再版的书)中特别举例介绍了“美国高考”的命题模式。它以“《神曲》目录”(12页)为测试材料(相当于我们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设置了两组题目,每组各10题,30分钟完成。第一组10题与第2组前5题都是基本在“第一层次阅读——基础阅读”范畴,第二组6-10题就是文字表述题,作者为此还特别说明了出题的意图:

最后五个问题,与但丁的《神曲》所象征的意义有很大的关系。只读这个目录,可能很难甚至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只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后面有详尽的回答。我们提这些问题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们并不确定由目录中能否回答这些问题。第二,这些问题是用来传达但丁作品中的主要特质:彻底的象征手法。几乎但丁所有的说明,他所形容的每一个人,至少都有两种意义,甚至三或四种。我们想光是读目录就可以相当清楚了,虽然其中并没有包括太多的细节。因此不论你以前读没读过但丁,试着不用其他帮助就来回答第六到第十个问题,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换句话说,就算你是猜的,也要看看你猜得有多准。

为了更好地阐述如何才能出好“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我们先看第6题:

在炼狱篇的第四章,怠惰要受到惩罚。在离开这一崖之前,但丁睡着了,是否有特殊的意义?(是或否)

毋庸置疑,阅读品质已经提升了,开始考测解读材料的能力了。第7、8、9题的命制方式类似,角度有所异同,但答案是非常客观并唯一的。如第6题的标答:“是。但丁觉得怠惰是他主要的罪恶,在这里他用入睡作比喻。”简洁明了,便于评分。

第10题是最有区分度的难题:

天堂篇的十一及十二章,圣托马斯·阿奎那说圣方济的故事,圣伯纳文图拉说圣多米尼克的故事,这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这是一个需要有人文底蕴才可能做正确的题目,看似是我国考试中的“开放性题目”,但标答依然是非常客观且唯一的。如果对《神曲》没有“深阅读”,没有人文知识打底,是不太可能做正确的。这是“第二阅读层次——检视阅读”的最高要求。

“第三层次阅读——分析阅读”主要是谈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问题,作者就没有提供具体的样题和答案。而“第四层次阅读——主题阅读”的测试,它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一卷前两章的内容摘要与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有关章节的内容摘要为测试材料(共6页),出了两组题目,第一组10题,基本上是考查被测者接受文本、分析文本的程度,对两个文本分别设置题目考查原作者的概念或定义、态度或观点;第二组5题,着重考测客观而理性的审辨。[9]出题严苛,皆有阈限;标答都无可争议,非常客观且唯一。

综上所述,语文标答必须是基于学术上的,是可以依照知识和学理进行推导的,而不是只有直觉的断言却没有思维过程的呈现。如果不能获得逻辑学、诠释学层面上的确实性,那么“标答”就可能是处于混沌状态的印象性、经验性的呓语。语文考试本来就是为了测评学生潜在的学术能力,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学术基础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建构“学术”,就会失去效度;如果我们的考试不能考出客观的“学术”,就会失去信度。

————————

参考文献

[1]蔡建明.教学文本的“多义”与“模糊”[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4(6).

[2]刘小枫.“误解”因“瞬时的理解”而称义[J].读书,2005(11).

[3]张厚粲.教育测量学:高考科学化的技术保障[J].中国考试,2017(8).

[4]潘德荣.诠释学导论[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13.

[5][6][7][8]彭启福.理解、解释与文化——诠释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28.

[9]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5:410-413.

[作者通联:江西上饶市万年中学]

猜你喜欢 信度效度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22期)2018-09-12标准答案润·文摘(2018年4期)2018-05-14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意林·作文素材(2018年1期)2018-02-07谈高效课堂下效度的提升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17期)2017-11-18“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党的生活(黑龙江)(2017年7期)2017-07-19助理全科医师结业试卷分析一般常用指标简介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2期)2017-04-06证券监管的信度弹性及其优化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4期)2016-06-20“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及其缺陷新课程·上旬(2016年1期)2016-03-15中学生内疚和羞耻情境量表的编制及适用: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生道德情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3期)2015-04-29内容依托教学模式下外语教学评价手段的应用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年9期)2014-11-11

推荐访问:突围 命题 路径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困境及突围路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