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时间:2021-07-06 18:45:12 浏览量:

于成学 于知艳 温凯

摘 要:切实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加快推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高校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要抓住党的领导是高校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这一治理之本,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保证高校治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人民立场系统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协同发力,形成高校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的治理新格局;坚持以学术精神文化引领高校治理,以高校治理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制度优势;治理效能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1-0156-05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校依法办学、从严治校水平的现实需要。加快推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高校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需要聚焦部分高校存在的党组织作用弱化、依法治校意识不强、学术文化与高校治理融合度不够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明确党的领导是高校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为人民服务是高校治理的根本宗旨,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协同、高校治理与学术文化相耦合,唱响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主旋律。

一、治理之本:党的领导是高校发展的政治优势

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卓有成效,但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尚有差距,解决了诸如对党的领导制度历史演进与领导地位认知、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机制体制建设等问题,才能从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明确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合法性,牢牢把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更好地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培养接班人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直接关系到发挥高校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接班人的培养,在制定党的教育方针时把德育放在首要核心地位,强调青年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明确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 毛泽东同志认为,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根本上说,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就是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不能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问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2]“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 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和学校要切实抓好新一代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4]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5] 邓小平站得高、望得远,提出培养“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尤其关注教育的“根本问题”“首要问题”,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问题。他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6]古今中外对教育的共识就是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7],大学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8]保证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厘清高校办学制度体系的演进,明确高校治理领导体制的政治属性。大学是特殊生产组织,其社会职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相适应。建国初期,我国高校实施“校长负责制”。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78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确立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9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高校领导体制,坚持党委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建设,以保证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是重要保证,落实党委对高校的领导地位是主线。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无论从历时态的变迁还是共时态的调整看,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都可以得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发挥高校办学治校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9]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0]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把党的领导真正落实到办学治校各方面、事业发展各环节,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做到永不褪色、决不变质。历史经验证明,能否牢固确立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会给高校发展稳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必须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在行动中具体践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这一高校办学治校的重要遵循。一要坚持政治领导与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辩证统一。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主要体现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就其内涵实质而言,政治领导是根本保证,思想领导是前提基础,组织领导是重要基石,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事关高校办学方向和发展走向,要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守好育人初心、担当育才使命。高校党委的思想领导事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事关党提出的工作任务在高校的贯彻落实,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要处理好全面领导与工作治理的关系。高校党委要切实肩负起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抓班子、带队伍的全面领导职责,确保高校党委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各方面、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上。同时,全面领导和工作治理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要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构建完善高校工作治理机制与体系,如,科学与民主的领导决策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激励机制、奖勤罚懒的全员竞争机制、内活外引的人才积累机制等。三要将主动领导与问题导向结合起来。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權,发挥高校办学治校的政治优势,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聚焦办学治校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增强依法办学从严治校、提升内部治理科学化水平的危机感与紧迫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治理之源:为人民服务是高校治理的根本宗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现代化。“13亿多人民走向现代化,无法循着规律化的路径前进是极其危险的,找到中国语境下的治理规律,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功关键还是把人民放在国家利益的首位。”[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治理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应多从“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角度即在观念转变与制度建设方面推进的如何;政治要求与育人使命结合是否到位;服务学生发展质量的相关探索与改革够不够完善等方面反思,从而坚持人民立场,系统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保證高校治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

保证高校治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文化追求是国家治理、社会变革的深切呼唤,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这是高校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的价值追求。在高校制度建设的一切过程和各个层面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围绕立德树人使办学治校有制可依、有规可循;在价值选择上,要优化制度执行环境、保障制度执行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大学制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评价要确定各专业、各学科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立足师生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动态化的发展需求与意愿,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师生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追求要彰显师生至上,让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成果为师生所共享、办人民满意的高校。

坚持人民立场系统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高校坚持人民立场与办人民满意大学相贯通,遵循社会发展、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认真审视自己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切实将高校治理体系创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此,高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实现各种办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与工作任务;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办学治校,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把政治要求与育人使命统一起来;既要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术制度体系办学,又要增强教学管理、人事工作等行政制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统一起来;既要发挥教代会制度作用,又要引导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把促进高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规范发展与提升高校教育治理效能统一起来;既要用好既有教育管理制度的存量资源,又要抓好各项教育管理规制的增量建设,把传承制度优势与创新制度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以人民满意为尺度和标准。

高校治理效能重点体现为学生发展质量。考察高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是考察学生发展质量,这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体现。高校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牢固树立学生的中心地位,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质量,深入探索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人才培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素养、道德文化水平,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治理之基: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协同

认真审视高校治理实际,还存在着对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认识不深刻、两者结合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依法治校更多停留于感性认知层面、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不强等问题,坚持道德滋养法治与法律规范道德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融入高校治理体系、形成治理成效的合力,这是高校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依法治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法治校的观念和行为,体现在高校的办学行为要合法,落实在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培养的学生要知法、懂法、学法、用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公民。克服办学治校中的各种消极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作风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2]“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3] 高校要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则程序及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坚持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与制度创新,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从而实现高校治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使法律和规章制度在大学治理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使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保护,从而形成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监督治理的治理新格局。

其次,以德治校是高校治理和发展的基础。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治理的永恒力量,思想道德则是高校办学治校的精神支柱。高校发展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体现着高校综合实力,两者缺一不可。以德治校属于软实力范畴,就是要重视并加强高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及大学文化建设等,这是鼓舞和激励师生员工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道德文化基础和精神力量源泉。以德治校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和核心价值观导向,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价值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发挥着强大的价值整合、价值指导与价值引领作用,是支撑国家治理价值体系的强大支柱与鲜明旗帜。”[14] 为此,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治理价值作为切入点,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办学精神的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的养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大学文化氛围的营造等,不断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第三,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协同发力是高校治理的本质反映。高校治理在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治理的同时,也要用道德和文化精神力量来引领,需要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力,这是高校治理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轨道的本质反映和真正体现。“如果说法治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控制性治理力量,那么德治则将更多地承担起引导性的治理职责。只有当控制性的法治力量与引导性的德治职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支撑,一个良性运行的有序社会才能形成。”[15] 作为准绳的法律必须遵循,作为基石的道德必须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6]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在辦学治校中的地位和功能,既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对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支撑作用,也要运用法规制度等解决思想道德体系建构中的突出问题,真正使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这一高校治理的两个轮子同步发展、高速运转,互促互进、不断优化组合。

四、治理之魂:高校治理以学术文化为逻辑起点

理顺和协调好大学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大学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我们必须坚持高校治理以学术文化为逻辑起点,执着精神使命、崇尚学术自由,真正使“学术文化引领高校治理、高校治理培育学术文化”成为向上主流。作为社会文化高地、学术殿堂的大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主流;突出学术文化特色,占据前沿学术领域,多出高质量学术成果,不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学术精神是高校治理的永恒主题。“现代大学不仅应当‘以人为本,还必须‘崇尚学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教学、学术自治的中心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策源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现代大学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类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的重大使命。”[17] 高校学术精神,是对高校学术价值与意义的追求,体现学术的品位与活力,反映学术立场与态度、学术思想与行为、学术传统与创新。高校以学术文化为逻辑起点,学术性成为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属性,高校治理的核心功能是弘扬学术精神、培养高质量人才。从高校五项职能看,培养人才是学术传承,科学研究是学术的发展,服务社会是学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对学术使命的文化定位。履行好高校职能,离不开学术治理与行政管理的互补与协调,需要多方参与、民主管理和发挥教授等学术人员的治学治校的智慧和作用。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学科专业特色,造就了具有高校自身特质的学术精神;弘扬好这一特色鲜明的学术文化精神,需要通过制度予以确认,建立健全发挥其效能的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内部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学术文化管理”。高校内部治理应是以行政管理方式的“刚性化”与以学术管理为内核的“柔性化”相互配合的完整运行体系。首先,从学术文化境界来理解高校治理。高校的学术性质决定了高校治理的学术品格,高校治理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其次,高校治理是大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高校治理就是将影响高校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诸如社会环境、办学理念与精神、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发展等各种要素,进行科学调配、有机整合,从而凝结、提升为特定的高校文化核心要素,使高校走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可见,高校治理是具有鲜明学术文化特色的主体性活动,承载着高校发展的文化使命。第三,高校治理以构建大学文化特别是学术文化为已任。无论是教学与科研管理,还是学科与学位管理;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管理,还是学习与生活管理;无论是行政与财务管理,还是设施与设备管理,都应以建设大学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为逻辑起点,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提升大学管理的文化品位与层次,促进大学管理与大学文化良性互动。

坚持以学术精神文化引领高校治理。“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18]“凡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是学生之训练;二是学术之研究”。[19] 高校职能的多样化发展表明,学术是大学的源头活水,高校办学治校必须把学术研究与发展学术放在重要位置。要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自由,为教师致力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全身心投入素质提高与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不断拓展与完善学术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组织在强化学术权力中的作用;通过组建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群体,搭建学术梯队,构筑学术精神培育、名师培养和青年才俊培植的发展平台;根据形势任务要求,建立健全学术管理的制度与规范,增强学术精神的自觉,使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与大学学术精神相一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一种浓厚的研究氛围、一种深邃的探索精神、一种强烈的创新愿望,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3][4][5][12][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103,104,104,333,333.

[6][7][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9][10]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8,278.

[11] 刘须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58.

[14] 王莉.国家治理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119.

[15] 李兰芬.当代中国德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33.

[17] 王冀生.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20.

[18][19] 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8.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20-07-0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大学依法治校理论与实践研究”(SJGZ20190051)

作者简介:于成学(1968—),男,吉林松原人,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于知艳(1993—),女,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温 凯(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校办公室秘书,讲师。

猜你喜欢 制度优势高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和显著优势治理研究(2020年5期)2020-12-111949年以来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制度演进与经验总结决策与信息(2020年10期)2020-10-09公共卫生突发状态下的社区治理探讨西部论丛(2020年6期)2020-08-16战“疫”凸显优势,坚定制度自信决策探索(2020年12期)2020-06-23在抗疫斗争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2期)2020-04-22高校图书馆造型设计探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4期)2018-06-21体能训练在高校网球训练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18年22期)2018-01-29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以及相关对策分析科学与财富(2017年30期)2018-01-01浅析基于协同办公系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业务(2017年5期)2017-06-07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关系探索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推荐访问:转化为 效能 切实

《切实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