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浮雕艺术的发展与审美

时间:2022-08-03 10:39:43 浏览量:

摘要:浮雕是空间艺術的一朵奇葩,乃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广泛性,在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笔者将在本文中探讨浮雕艺术的发展与审美。

关键词:浮雕艺术;历史发展;审美特征

浮雕的空间语言特征明显、审美独特,是空间艺术的奇葩,通常被划分在雕塑的范畴之中。但有的人也将其归纳于绘画领域之中,因浮雕既含有鲜明的雕塑语言,又涵盖了显著的绘画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属于雕塑与绘画相互综合的一种艺术门类。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浮雕艺术作品于世间流传,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广泛性,在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故而,笔者欲通过历史沿革发展,并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对浮雕的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归纳。

一、浮雕艺术概述

浮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在《辞海》中释为“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将立体造型压缩在平面上,以平面为底,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物象进行合理的压缩,并采用透视、错觉等方法,营造出空间层次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其艺术效果具有平面性及立体性,区别于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故而可认为是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浮雕艺术在内容、题材、形式、材质等方面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空间,既可独立存在,如绘画一般记录某种情态或是故事,又采用部分雕刻的艺术创作手法,同时它又可依附于某种载体,起到装饰的作用,在木刻、泥塑等多方面均有体现。但最为经典、关注度最高的当属建筑及其构件上的使用。

浮雕与圆雕虽然都属于雕塑技法,但是艺术效果方面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圆雕所刻画的内容相对集中,通常用于表现个体生命的复杂精神世界,适合多角度欣赏,相对来说,对材料的要求较高,需要相对饱满圆润,在摆放安置上也需要足够的空间,但浮雕往往有背景作为衬托,补充创作主体的历史、文化及寓意等,叙述内容相对多样复杂,只适合特定角度观赏,具有二维的面状特性。与线雕、影雕等平面雕刻相比,更具有起伏的空间层次感,便于安放在墙体及一定的高处,也更好地运用在建筑物主体、地面、山体石壁等之上,在创作上也会采用绘画的透视、线条等处理原则来安排空间内容的分布。与绘画相比,二者尽管在工具使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可以看出浮雕吸纳了绘画的构图、造型、空间等表现手法,甚至一些光影效果也是完全采纳绘画的处理方式,但浮雕可以利用雕塑中的空间起伏增强作品的层次感、空间感。

根据空间的压缩效果,浮雕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高浮雕与浅浮雕。高浮雕起位较高,压缩程度较小,在效果呈现方面更倾向于圆雕,甚至在部分局部完全采纳圆雕的处理方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深度及视觉冲击,通常用来表现庄严、沉稳、凝重的主题内容,大多安放于视觉开阔之处,给人以一种恢弘的气势。而浅浮雕起位较低,压缩程度较大,更倾向于二维平面的绘画效果,更加适合表现出复杂的人物关系,或是作为背景补充,以优美流畅的线条表现出如吟诵般的平和情调。在创作时,艺术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进行二者在作品中的占比选择,在突出主体的同时,也构建出丰富的场景与层次。

根据艺术手法的表现,浮雕可分为具象型写实浮雕与抽象型表现浮雕。前者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但并不是完全照搬于现实,而是对于客观描述的事物进行强调、取舍,甚至是重组,但基本不会脱离其本身形态,而是具有相对严谨科学的逻辑条理,具有一定的真实感,故而要求艺术家掌握事物透视、解剖等原理。相比之下,后者更倾向于某种主观化、情绪化的方向,虽是基于现实创作,但没有具体的形象束缚,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与提炼,利用点、线、面等语言符号进行演绎,展现出一种新颖的艺术美感。

浮雕能够呈现很多其他工艺难以实现的艺术效果。雕刻师一般都是通过图案定义及特征而施刀雕刻,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画面的立体感、远近观、层次感,再刻画上流畅的线条与不同的深浅协调作品的整体风格,如内容物体的神态表现、工艺表面的质感、雕刻的机理等,在有限凹凸间能让浮雕立体生动。除了作品整体画面的立体结构布局之外,刻刀的去留把控也极具美感,换而言之便是对技艺之美的把控。线条纹理间不光是靠深浅体现,在刻线间也有阴影关系,雕刻师要把控好刻线两沿间的关系,线间两沿有主次关系,有层次凹凸关系,凭借刀法技艺在基本平层间雕刻出立体感觉,景物之间应有形态与神态的体现,为作品附上有情感的生命力。

二、浮雕艺术发展

对于浮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此时的艺术并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分,但随着不同文明的发展,与其相关的艺术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趋势。故而,笔者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浮雕技艺的发展及演变,并对其特色进行总结分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出现大量的岩画,有的利用从天然矿物质中提取的颜料进行绘画,有的则是以工具刻凿来记录生活,这是浮雕艺术的萌芽时期。此时的人们已经初具雕塑的概念,将浮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器皿部件或雕饰的形象,在装饰上讲究对比均衡对称,塑造技法相对朴拙,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显示出原始先民纯粹质朴的精神世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升,青铜器具在生活中的占比扩大,与其相关的装饰技术也逐步成熟,浮雕就是常见的装饰技法,样式多变、美观严整,装饰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多采用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显示出庄重和精致的气质。青铜器在古时多作为礼器使用,故而其所承载的浮雕艺术也传达出一种原始宗教的理想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发展,思想、艺术与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气象,此时还出现了印模制造工艺,制作出各种浮雕纹饰拼接于器物表面,更是进一步扩大浮雕的应用范围,不仅在技艺方面得以提升,在内容方面也有着较大的进步,构图上也由单独的图形内容向完整画面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雕塑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在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时的浮雕艺术主要体现在画像砖、画像石之上,常用于民居、墓葬、寺庙的建筑装饰之上,大多采用平面浅浮雕的表现方式,即先用印模压出凸起且平整的画面,再辅以刻阴线勾勒细节,使画面造型生动丰富,其内容多以当时的人文生活为基本,还有的表现出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将叙事性和表现性统一起来,以生动的情节和传神的塑造,对当时的社会风情进行还原,在整体构图及空间处理方面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故而具有一定的自由创作空间。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雕塑發展的重要繁荣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还吸纳了不少的外来文化,佛教便是在这时期传入中国,为中国艺术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同时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轻形重神的观念渗透到艺术创作领域之中,雕塑创作工艺不断进步,写实性和绘画性特点也在不断加强,绘塑结合是这时期浮雕艺术的典型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为浮雕艺术进入鼎盛时期创作了强有力的条件,是继商周秦汉之后的又一高峰,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浮雕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以纪念仪卫性浮雕、墓俑等为主要创作形式,其中纪念仪卫性浮雕存世量较少,多以墓刻形式存世较多,作品采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传统壁画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通过细致刻画人物动作、表情、富有故事情节的表现形式创作,发挥浮雕二维与三维一体的特性,浅浮雕与高浮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浮雕作品层次分明,突出浮雕主体,在浮雕创作过程中,结合彩绘,使得浮雕界面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富于情感刻画。

五代至宋元时期,受战争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受限,浮雕艺术并没有较大的突破,在佛教造像和主题内容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浮雕题材紧扣生活情景,写实性较强。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艺术作品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技艺方面更加娴熟细致,个性化特征也日益强化。浮雕艺术作为建筑装饰和工艺品装饰被广泛应用,装饰性浮雕多数用于建筑构件、装饰构件、工艺品纹饰,在题材上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甚至与传统吉祥寓意结合一体。这些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观赏性,在创作上往往没有固定的范本及模式,形态各异、种类繁多,也称得上是明清雕塑的一大特色。同时浮雕艺术也在明清家具纹饰上被大量使用,明清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的经典,造型典雅、结构严谨,而浮雕艺术的积累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家具外观造型的视觉效果。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人学者引入了西方雕塑创作理念,中国雕塑在西式手法的基础上积极吸收民族传统,在创作方面具有现实主义特征。浮雕艺术的表现特征、题材内容、材质等都进入了多元化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浮雕艺术已经逐步从装饰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其功能意义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具有独特性,并且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延续传统艺术文化内容,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二是增加诸多商业元素,成为广告设计创作的“宠儿”,突出品牌文化及企业精神。

三、浮雕艺术特征

通过对上述浮雕艺术的发展历史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前人对于浮雕艺术的审美与创作规律。但一味地沿袭前人的步伐难以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潮流的浮雕艺术作品,要大胆破界,融合中西方雕塑审美理念,同时还要关注相关姊妹艺术的研究,才能推动浮雕艺术长久地可持续发展。故而,笔者对浮雕艺术特征及创作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在对当前浮雕艺术研究学习进行总结的同时,也望对后人有所启发,共同推动浮雕艺术的繁荣发展。

1.线条。线条是中国艺术创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造型语言,在历代的浮雕作品中均有体现,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东汉的墓室石刻、宋代的画像砖等,都是以线条为基础形象创作,利用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构建出生动的形象特征,并赋予如诗歌般的韵律节奏感。浮雕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具有某些共性,故而极为重视“线”的创作,实际上在其他艺术领域中也都是基于点线面的创作,富含明显的线性表现特征。以线造型、以线达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概括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等特色。

2.构图。在特定的平面范围内将所有内容组合成有机的整体,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及原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着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如汉代浮雕极为重视作品的主次关系,还吸纳了前代的画面分割、分层、分类表现,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各种道具及建筑作为空间主题的分界,辅以各种透视技法,将丰富繁多的内容情节铺陈开来,做到前后连贯、疏密有致、相互呼应,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享受,在打破现实时间与空间的藩篱与束缚的同时,尽情地显示出情感世界的浪漫幻想,充分展现出中国浮雕艺术巅峰的智慧。

3.画面压缩。浮雕艺术最大的特点便是介于二维与三维艺术之间,其上的物体、形象需要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层层叠加,在视觉效果上呈现近大远小、近厚远薄的艺术效果。但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中,更加注重于内容的神韵与风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并没有刻意保持严格的物象客观比例,甚至有所失衡。但在西方的雕塑艺术中融合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在比例解剖等几乎达成了完美的状态,并对形体的变化和运动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其更加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总的来说便是,中国传统雕塑更注重内在形象气质的塑造,而西方雕塑更倾向于外在形体的研究刻画。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需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审美追求融合在一起,再加以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才有可能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潮流的艺术作品。

四、总结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浮雕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乃至世界雕塑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与研究价值。故而,笔者基于中国浮雕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时代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出当代浮雕艺术的创作规律,这是笔者基于浮雕艺术的历史发展及自我创作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希望能够对推动浮雕艺术的发扬光大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刘喜平.浮雕艺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装饰(理论),2015,(08):29-30.

[2]田鲁.浮雕艺术与浮雕教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

[3]周燕.论浮雕的艺术创作规律[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个人简介:

李志忠,197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石雕之乡,后移居福建省厦门市。自幼跟随父亲李走生(清代康熙年间闽南派石雕大师李周第十五代传人)学习石雕刻工艺;1994年进入厦门文物保护修缮行业,拜师市级非遗传承人杨育鑫,学习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后进修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术学院,获得杨绍浩教授、刘大志副教授等人的教导;2015年进入吉林大学现代工程技术专业继续深造,为探求传统石雕技艺与现代工程建筑的别样美学奠定坚实基础。

现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级工程师、福建省文物保护培训工程师。主要带领团队运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从事古建筑修缮工程,市政园林工程,建筑工程领域,石雕、雕塑等艺术品创作工程。曾获得文旅部、人社部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证书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审美特征 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32期)2018-10-25全球海外分校的内涵、历史发展及其影响研究世界教育信息(2017年21期)2017-12-12后现代主义对动画的影响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6期)2017-07-15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一)现代交际(2017年6期)2017-05-16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审美特征青年时代(2017年11期)2017-05-10“工匠精神”的造物设计思想探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11期)2017-01-13论红瑶女性服饰审美特征与民族旅游文化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9期)2014-10-29艾伦·伍德对生产力与历史发展的阐释学理论·上(2013年12期)2014-10-08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的研究艺术研究(2014年1期)2014-08-02论人类创新活动的知识基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2期)2014-07-11

推荐访问:浮雕 浅谈 审美

《浅谈浮雕艺术的发展与审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