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时间:2021-09-08 00:37:35 浏览量:

  1 小暑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7 月 7 日至 21 日为“小暑”节气,其中,7月 11 日开始进入“三伏”中的头伏。

 今年的“三伏”是超长待机。据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今年入伏时间是 7月 11 日,“三伏”时长 40 天。

 7 7 月 1 11 日至 7 7 月 0 20 日为初伏。

 7 7 月 1 21 日至 8 8 月 9 9 日为中伏。

 8 8 月 0 10 日至 8 8 月 9 19 日为末伏。

 一、小暑

 1、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按照公历计算,在每年 7 月 7 日或 8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此时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

 2、小暑并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所以即便此时的暑气已经非常重,也还是可以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俗语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2 3、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随着 7 月 11 日入伏(进入三伏天),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将频繁出现。

 小暑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二、 小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小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1 1 、 一候温风至

 温风,是八风中分类子系统中的一种,生于明庶风以后,止于景风的展开中,春温夏热的能量蕴藏于其中。

 “温,暖也。南方火旺,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小暑之时,因气温飙升,连瞬息流动的风都变得不再轻快,转而带着一股子湿黏淤塞的气息。风拂过脸颊时,带给人的再也不是清凉之感,而像是一台大功率烘干机正迎面对着自己狂吹,热得令人仿佛无处可逃。

 2 2 、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若虫生活在地表,小暑时其羽翼未成,故不能远飞,只能居住在土穴之中。另有《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说在小暑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安家到人类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3 3 、 三候鹰始鸷

 小暑前后,小鹰开始学会飞翔和捕猎。古人说小暑之时阴气起,鹰感觉到阴气而萌生杀心,开始学习捕猎的技巧。鹰能翱翔于千米之上的高空

  3 并精准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是十足的空中霸主,故《大雅·大明》中以“时维鹰扬”将姜子牙比为展翅的雄鹰,来称赞其奋发勇猛。

 三、 习俗

 (一)“食新”吃伏面 晒衣晾书画。尝新米、吃饺子、晒书画、晾衣服……在小暑时节,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不少恰合时宜、丰富有趣的习俗活动。

 1、在古代,民间讲究小暑“食新”迎丰收,即小暑过后家家户户吃新米、尝新酒。农民会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此来感谢自然馈赠,庆祝谷物丰收。

 2、随着伏日天气愈加燥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为了解暑生津、开胃解馋,民间便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食俗。其中,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伏日吃面的记载。

 据《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便是指热汤面。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也写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3、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而“黄鳝、莲藕、绿豆芽”则有小暑“三宝”之称,都是清凉消暑之食。

 (二)除了这些传统食俗,小暑时节还有“六月六,晒红绿”“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的习俗,即家家户户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晒伏”,把长期放置在屋内的衣服、书画等,晾晒在阳光下,使其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四、悟

  4 暑天至,难免心气烦躁,觉得诸事烦闷,古人说的心静自然凉,并非无道理。心境平和了,淡然处之,对待万物也变得淡定自如。

 盛夏不仅炎热,还有很多美好。满眼的绿树浓荫,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还有那些夏日才有的乐趣,池中摸鱼虾,雨里淋个透。

 此时情绪此时天,更应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境。愿心中有美景,心中有清净,好似凡间无事小神仙。

推荐访问:小暑

《小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