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她们

时间:2021-05-22 13:10:35 浏览量:

水冬青

曾有人将女性的生命比作一场无声的花开,从蹒跚学步到垂垂老矣,在洁净中盛放,开到荼蘼,始终优柔静美。过去很长的时期里,女性一度喑哑沉默,随波逐流于光阴长河中,任由历史编排;
今时今日,她们既扮演女儿、妻子、母亲种种角色,又穿梭职场、步入工作,披上另一种“戰衣”,散发着独立自信的光彩。但正如我们所见,世界上许多角落,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少数国家的宗教、婚姻制度,在女孩出生时即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夫权至上、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待遇,像蜱虫一样吸食、消耗着她们的生命……改变的道路何其漫长,她们的呼喊又如此细弱。然而,对压在身上这座“大山”束手无措的女人们,却以极其温柔、坚韧的姿态支撑起自己乃至一个家庭。

作为一名女摄影师,我对她们的经历更加感同身受,所以经常把镜头对准路途中邂逅的女性,为她们的幸福欢笑而雀跃,为她们的痛苦不幸而流泪。彼时我的所见所思,全都凝结在镜头定格的那一瞬间——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将其中故事传达一二,打动观者的内心。

夫权思想根深蒂固的印度“骆驼节”上的女性和年轻的母亲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喧闹混乱但又精彩无比:神秘繁杂的宗教文化,璀璨精美的建筑艺术,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色块斑斓的街头文化,无一不使人心生好奇。但是,近几年不断发生的恶性性侵事件,却让许多女性对这个国家望而止步。为何在这样一个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国家里,会接二连三发生如此骇人听闻之事?这要归咎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夫权思想。

早在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700年),印度社会就把女性归入地位最低的种姓“首陀罗”,哪怕贵族出生的女子,也和贱民同一地位。而印度教种姓婚姻习俗中的“童婚”、要求女方家庭支付巨额彩礼的“嫁妆制度”、要求寡妇殉夫的“萨提”习俗,更是让女人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完全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甚至于在2012年的“印度新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发生后,还有人将女性被性侵归责于其自身晚归或穿着暴露,本为受害者的女性被无故怪罪,甚至口诛笔伐,不免让人唏嘘传统夫权观念的“阴魂不散”。

在印度城市的公共场合、工作场所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她们大都在家照顾家人、处理家务。对于印度女性来说,改变命运的路程似乎还十分漫长。

印度拉贾斯坦邦普什卡的“骆驼节”,号称世界最大的骆驼交易集市,每年印度历8月,村民们便会携家带口参加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男人们围坐着喝茶、聊天、交易,妇女们忙碌着照顾家人,捡拾粪便。我拿着相机穿梭在人潮中,拍摄这热闹的场景,其中的女性是我重点拍摄的对象。骆驼节的主会场在一片沙漠边缘,我便尽量选取早晚光线柔和时进行拍摄,此时,尘土飞扬在黄昏的逆光之中,妇女们在一个个简陋帐篷前生火做饭,孩子们在她们脚边奔跑玩耍。姑娘们拿着圆盆在骆驼群间穿梭,捡拾着粪便,骆驼高大、女孩娇小,两者剪影在金黄的背景中,形成鲜明对比……

在拍摄印度女性的旅程中,“童婚”现象使我印象深刻。“童婚”在印度偏僻的农村和山区非常普遍,这种习俗影响的不仅是16岁~17岁的青春期少女,还有大批14岁~15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女孩,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俨然成为当地一大沉疴弊病,久久无法根除。

我们来到印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地区,这里常年局势紧张,途经的村庄里大多数是什叶派信仰的穆斯林,村里的女人对陌生人都较为警惕,许多上了年纪的女性看到镜头还会遮挡自己的脸部。我们进入索纳马格山谷时,遇到一位正在赶路的年轻母亲,她看上去不到18岁,穿着灰扑扑的衣裳,身子瘦弱,怀里吃力地抱着一个熟睡的男童,泥泞的道路使她走得更加艰难。我与她擦肩而过,叫住了她,试图与她沟通,但姑娘几乎听不懂英语,只得用略带羞涩的眼神看着我们。于是我又举起相机比划,她会意后,同意让我们拍摄。拍摄过程中,男孩依旧在母亲单薄的胸膛上酣睡,母亲的双手粗糙枯瘦,与年轻的面庞反差极大,此种情形使我泛起阵阵心酸和怜悯,难以宣之于口。拍完后,我们将酬劳塞给这位年轻的母亲,以表达对她的谢意。她有些不知所措地把钱抓在手里,一如之前般,轻轻地、涩然地向我们微笑。

缅甸村寨里的纹面老妇人蒙古国的神秘女萨满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佛教是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这里的妇女都非常能干,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外出赚钱养家:由于缅甸女工的报酬大大低于男工,所以工厂、作坊的老板们都喜欢雇用妇女,付给其低廉的报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我们从城市辗转到缅甸西部钦邦的山区里,见到一些脸上有刺青的老太太,她们的刺青图案因部落不同而各有异处——“纹面”,这种风俗古老而又残酷。相传历史上年轻的钦族少女为了不被若开王国的王子所垂涎,因此自毁容貌“遮美”。在过去两百多年里,一个钦族女人没有纹面,则会被视为不贞洁,不宜婚嫁,所以即使纹面的过程相当痛苦,她们依然坚持如此,并流传数代。传统中,钦族女人纹面的工具是树叶、草芽和烟灰。叶子汁水制成颜料,烟灰用来消毒,最后把草芽捣碎盖在脸上当做愈合剂,而刺青过程中用的“针”就是荆棘刺。每纹一次,红肿都会持续一周才慢慢消退,她们需从七岁一直刺到十五岁,在脸部形成一道道纹路,其中折磨可想而知。

我们从缅甸若开邦的古城妙乌乘船两个多小时,来到钦族的村寨,上岸后停在一座民居前,几位纹面妇女正坐在挂满纺织品的门前聊天,如果要单独找她们拍照,需支付一些小费或香烟给她们。我挑选了两位气质较为独特的老太太拍摄肖像,一位眼神凌厉,一位颇有大家闺秀风范,由于常年戴着巨大的耳环,她们的耳垂早已残缺。正当我拍摄时,同行的女士为其中一位老太太点燃了雪茄,她年轻白皙的手和老太太布满刺青的脸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看到这个场景,我立即按下快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纹面这个传统被缅甸政府正式取缔,村子里的年轻姑娘已经不再纹面。这一批纹面的老年钦族妇女,已成为纹面文化的最后一代保持者。

在我所拍摄过的女性中,与缅甸钦族纹面老人同样神秘的,莫过于生活在蒙古国北部库苏古尔省的驯鹿牧民:杜科哈人。他们最早从如今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跨越边境而来,因为驯鹿有着特别的生活习性,喜欢吃苔藓、喝雪水,所以只能生活在寒带的针叶林区。据说杜科哈人牧养驯鹿已有3000年历史,在如今的蒙古国,只有大概200人仍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密林沼泽里牧养驯鹿。

猜你喜欢 刺青骆驼缅甸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环球时报(2018-11-13)2018-11-13王剑作品选流行色(2018年2期)2018-09-01大骆驼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06-22骆驼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9期)2017-10-20求婚文身家庭百事通(2017年9期)2017-09-11反转叠加的“正交圆”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32期)2017-08-11刺青可做遥控器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7期)2015-08-07骆驼幼儿时代·故事妈妈(2004年9期)2004-04-14

推荐访问:镜头

《镜头中的她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