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景观形态学中产生的影响

时间:2021-06-10 14:44:19 浏览量:

陈良旭 周振华 周家峰

摘 要:人类在造物的活动中改造世界、改造自然,并在创造活动中根据具体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进行设计上的创新。不同时代与不同背景下的人类心境,在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时代与历史特征,以设计出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的产物。同样,不同的设计形态也会受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也会对设计形态产生影响。我国北京的胡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之一,在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上也极为鲜明。文章以四合院和胡同为例,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景观形态学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形态;街道景观;胡同

一、设计形态的基本含义及研究背景

形态是指在某种条件下事物的存在方式、样貌或者某种表现形式,属于一种外在表象。“形”是事物本身的物质形体,是一种客观存在。“态”是事物的“灵”,是事物的状态,属于主观反映。先有“形”后有“态”,“形”是“态”的基础,“态”是“形”的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形”的样貌表现形式,即“形”之“态”。这是对形态的基本解释[1]。

而形态学作为一个生物学的分支出现,是探索生物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相关机理的学问,也是进行形态分析与分类的学问。笔者因有幸在2020年国庆期间到北京的一次旅游经历,通过对各大文化旅游景点的观光,参观了众多传统民居,包括威严统一的四合院和公众街道景观胡同。此论文则是在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形态学的特征对街道景观胡同的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胡同特点及研究意义

胡同拥有一种古朴清幽的气质,具有远离高楼大厦的喧嚣的纯净自然氣息。周汝昌先生曾说,“胡同这个词极有趣,极别致,北京数以千计的胡同中具有的那些人、物、景、境和文化历史内涵,又是那么富有魅力”,也强调“北京胡同不仅值得深入研究,而且应该大力宣传”。

胡同本来属于街巷,而胡同文化的核心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典型居住形式则为传统的四合院。胡同早已是刻入人们骨髓的记忆中的形态,人们会以一种来自远方记忆的深邃感去描述和绘画我们内心深处的胡同记忆。它注定是温和、儒雅、端庄的,就像是我们童年的样子,我们深刻感同身受,甚至会随着那古旧的斑驳零星碎片将记忆带回历史的故乡。

李国文先生曾说,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忽然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这日子不会太久,也许21世纪还没有结束,北京将找不到一条像模像样、依旧是原来面貌的胡同。胡同虽是北京的记忆,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记忆,胡同代表了一种我们对每个单独个体故乡的记忆,代表一种我们记忆深处滚烫的曾经,落叶归根,谁都不想离开那曾经的一抹冬日暖阳。

面对着急促的北京现代化的脚步,留住胡同,保住胡同,留住四合院,保住四合院,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因此,如何能在既符合当下人的审美,又不改变传统的文化内涵下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设计形态学在具体案例中的体现

(一)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首先给人带来的感觉整体类似“鱼骨状”和“蜈蚣巷”的形态特征。南锣鼓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的建设,到清朝乾隆时期街道格局已经形成,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部分街道名称有改变,但是整体的结构布局并没有受到影响。

南锣鼓巷在结构上整体布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条平行胡同设定的元代格局,第二部分是明清形成的非元代格局。从地块面积大小看,元代格局较为破碎化,80%的地块都在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而非元代格局的平面格局更小。细碎的地块主要分布在主街道的两侧以及商业性较强的地段。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小胡同附近也有小地块,每个地块有一户住户,大型地块为机构用地,小地块为私人宅邸。整体地块格局随着1949年产权制度变化和人口的变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1949年之后,南锣鼓巷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包括社会改造时期(1949—195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8年)、商业化改造时期(1999年至今)。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南锣鼓巷的居住用房分成公房和私房。改革开放后对公私房重新分配,也进行了针对老旧房的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的整顿。

在2000年以后,商业化来袭,南锣鼓巷的大部分居民为了融入商业化将位置好的地段出租出去,因此形成了居住密度有所减少,而建筑密度却增加的状态。在当时私有产权占主导的背景下,南锣鼓巷的整体布局也有不同形式的改变。建筑和建筑内部围合的形态是内部私人空间,建筑外部形态以及建筑围合的外部空间是外部公共空间。

对于南锣鼓巷来说,不同空间围合因素因其对空间、时间形态的抵制力不同以及针对的对象人群不同而发生着一系列改变:

第一,元代城市街坊受到了来自外部多元文化以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形成了胡同独特的传统的八亩一分地的格局。并且这一基本格局被历朝历代完整地保留下来,形成南北宽约70米的街区。但是由于地域面积的再划分,元代建筑和元代八亩一分地的格局基本消失。

第二,南锣鼓巷的非元代格局在清乾隆时期已经形成,由于受到河道宽窄和机构用地的影响,这部分街道系统更不规则。而机构对使用面积的控制较强,在民国时期形成的机构用地被程序性地保留下来,少部分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也有这个特点。

第三,1949年因为房屋再分配导致地块的再划分,现今大部分地块格局受到了这一时期的影响。无论是与传统相协调或者与传统不协调的建筑,经过1949年后的翻修、重建都得到物质留存(表1)。

(二)什刹海

什刹海位于北京城区北部,是北京旧城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水域周边绿化环境良好,形成环形带状绿色廊道。它交通便利,且作为北京六海水系的一部分,与北海和中南海一脉相承。

城区内设有主要交通干道穿行,尤其是后海一条酒吧街围绕水系环道穿行,后街的世俗娱乐文化很发达,几乎所有的商铺都十分接地气,似乎与传统街区格格不入,但又没有冰冷的现代感,所以它拥有传统和现代的过渡气息。

什刹海街区内的用地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两大类,又细分为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和文物古迹用地三类。商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主要街干道周边,前海和后海水域周边以茶艺酒吧街为主要经营业态,还有文化特色商业街——烟袋斜街以及街区内的主干道。

侯仁之先生在《什刹海记》中曾叙述什刹海的变迁,盛赞此地为“富有人民性的市井宝地”。什刹海的历史文化景观不仅有悠久的特色建筑、名人故居、京味十足的商铺,还有极具特色文化风韵和市井民俗的四合院和胡同。承担历史传承责任的我们,应该发挥自我认同和对文化的传承精神,保護四合院和胡同。

四、中国儒、道、释思想对胡同形态的影响

中国思想的主流包括儒、道、释,即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儒家和道家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考,而禅宗作为中国本土佛教的分支,被认为是介于哲学和宗教之间的思想。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在中国大地上,又各自独立,共同为中国景观贡献自己的主导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的街道胡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孔子(前511—前479年)创立的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在中国占据正统学派的主导地位。从根本内容上讲,儒家思想是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也代表一种待人接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胡同作为沟通两条或者更多主干街道的小街道,以及其连接的四合院,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作为街道景观,人们赋予其很高的空间秩序要求,在胡同里寄托对社会情感的依赖,在中国很多传统街道景观和建筑中都会发现这一点。

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入世的重要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分子,应当积极融入家庭和社会,在社会结构和秩序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此,胡同的结构布局反映了对社会意义、等级秩序和礼法观念的理解。而儒家思想对胡同街道最根本的影响是“世俗的气氛”的营造。人是世俗的一部分,胡同街道为人所用,因此无可避免地具有世俗的品位。虽然胡同的结构难以确切界定受哪一部分的儒家思想影响,哪一部分受别的因素影响,甚至儒家不如道家的“师法自然”更与自然统一,但是儒、道、释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这种复杂的思想的综合不该被片面定义。

(二)道家思想

任何一种美学景观理论都必须解释景观设计与体验之间所表达的美学理想,而要理解道家思想就要知晓“道”本身。不仅仅是“道”,“德”也同样重要。二者在景观设计和美学研究中对人的内心和外在形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首先,“道”不仅是具体的外部存在,也是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老子所表达出的对自然的敬意与宗教观念是区分开来的,这是老子哲学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也是在影响景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

其次,“德”是老子哲学中另一重要方面,它是“道”也是整个宇宙法则的体现,“道”又并不局限于通常的道德范畴,而是生命高级形式的法则遵循。它强调“无为”“不争”“无欲”等原则的生活方式。“德”将“道”和生命的意义相结合,并使我们的艺术活动表现出它独特的美学意义,从而使人更好地感受来自景观的文化意义。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之上的。这一基本逻辑同样适用于美学思考和街道景观中,艺术性的目标将个人情感寄托到设计之中,并提升到精神的解放层面,不失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的双重理解上,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存在达到理想化平衡。

景观设计虽为人造而成之物,却拥有自然的品质,这也取决于设计者的表达方式。景观要素中的山、水、木虽为自然之物但也可能出现人为的特征;而人造物例如建筑和研究对象胡同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也能表现出其自然的精神。“道法自然”对客观对象及整体构成的互相依托和依赖,体现在场所意识和人对环境的考虑之上。因此,道家哲学注重“人”。因为人的参与使自然整体的运动更加完整,人的存在渗透于环境中,并在优化环境中凸显自己的情感和智慧,所以人也是理解道家“道法自然”很重要的因素。人的生命虽有限,但将“道”和“德”融入人的精神性的追求却是无限的。

(三)禅宗思想

佛教至今在中国仍广泛流传,不过它已经内化为中国式的新的信仰,不再具有之前的面目。由于中国强大的传统文化,任何外来宗教一旦传入中国就会被迅速吸收和改变,以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佛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佛教中,“空”意味着平静安详,在此状态下人的行为也变得单纯宁静。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体验与自然接近的愉悦正是禅宗的境界,甚至也体现出真正的佛教精神。“空”是至上观念,它坚持了对待人世间苦难的消极态度,来生才意味着希望,因此强调拒绝现世的贪嗔痴念和感官愉悦。

对很多佛教信仰者来说,作画赋诗、古琴弹歌能够帮助感受自然,获取生命的真谛,以达到内心独特的“空”的神秘境界。因此它极其符合一直以来文人们的要求,能够给人们带来生活和精神的双重愉悦。

禅宗的思想在胡同文化中意味着平静安详,对现实生活给予重视,体现着空灵的境界。它单纯宁静,拥有世间的温和气质,让人们在胡同街巷中能够寻找到记忆深处的生活态度。

五、结语

四合院和胡同象征着北京民俗,它们在我们了解当地习俗和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所承载的文化属性代表了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资源,也是当地民居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破旧、狭窄的深深古巷占据了人们的灵魂深处,并以神秘的状态充斥着文化的空寂。它们刻入当地文化的基因,和人们的精神融为一体,在传统的儒、道、释思想中作为思想物化的载体,以传承的心态发光发热。

关于整体文章的创新点,文章在具体文化形态的背景下,结合了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总结与融合分析,在笔者亲身体会后用总结归纳的方法首先进行整体论述,其次是基于正确的实践研究背景以及地段要素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最后在精神性导向的人的行为心理让人们在追溯历史的传统背景下,形成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关于不足点,笔者认为有关形态有待深入研究,只是站在部分传统思想下对局部内涵进行分析,而历史悠久的建筑景观形式是复杂丰富多元的,它包括对众多文化元素的综合考虑。

胡同在今天依旧代表着一种活的遗产和活的文化馆,由此承载的京味文化和人们记忆深处的深邃情感,不仅仅是一段浓厚的历史回忆,也已形成深厚的空间社会单元。因此,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居住单元,还是极具特色的空间文化形式,也由此形成了“认同感的环境标志”。我们只能怀着敬仰之心去感受当时人们的热爱与善意,就像那些寄存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童年的影子,斑驳陆离的旧时光影渐渐朦胧又栩栩如生,如诗如画。

参考文献:

[1]崔敬昊.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2]黄斌,吕斌,胡茬.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冋生产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北京市南锣鼓巷旧城再生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6):86-90,97.

[3]姜东成.元大都城市形态与建筑群基址规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作者单位:

陈良旭,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周振华,深圳市优高雅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周家峰,华润置地湖南发展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胡同传统文化 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散文百家·下旬刊(2020年5期)2020-10-23北京的胡同创新作文(3-4年级)(2019年10期)2019-12-17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锦绣·中旬刊(2019年10期)2019-10-21九湾胡同几道弯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19年4期)2019-06-11最不像胡同的胡同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19年12期)2019-01-14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年10期)2018-12-24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赢未来(2018年24期)2018-12-20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CHINA TODAY(2018年3期)2018-04-08胡同凶案小猕猴智力画刊(2018年1期)2018-02-26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推荐访问: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 景观

《中国传统文化在景观形态学中产生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