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

时间:2020-06-03 23:21:15 浏览量:

 

 生物安全手册

 (年第一版)

  人民医院

 1.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1-1

 1.1紧急事件电话和办公室联系方式

 1.2生物安全管理机构

 1.3职责

 2.生物安全评估和管理

 2-1

 2.1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表

 2.2暴露途径

 2.3生物安全等级

 3.标志

 3-1

 3.1 墙面标志

 3.2 门上标志

 3.3 标贴和颜色

 3.4 外送维修或处理的设备

 4.生物安全要求和人员管理

 4-1

 4.1生物物质的使用登记

 4.2生物安全柜

 4.3人员管理

 5.医学监督程序

 5-1

 5.1暴露于结核杆菌员工的筛选

 5.2免疫

 5.3医学限制

 5.4员工血清贮存

 6.个人防护装备(PPE)

 6-1

 6.1实验服、隔离衣

 6.2手套

 6.3工作鞋

 6.4护目镜

 6.5口罩、帽子

 7.实验室设备

 7-1

 7.1生物安全柜

 7.2 离心沉淀程序

 7.3 化学吸附真空管和过滤器

 7.4注射器和针头

 7.5移液管

 7.6搅拌机、混匀器、超声波清洗和粉碎机

 7.7 冻干

 7.8其它设备(水浴箱、冷藏箱、振荡器)

 8.实验室操作

 8-1

 8.1与实验室事故相关的人为因素和态度

 8.2 一级生物安全

 8.3 二级生物安全

 8.4 生物危害物的运输(实验室间或物体间)

 8.5 基础生物安全操作

 8.6内务管理

 8.7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

 9.意外

 9-1

 9.1暴露事件的紧急处理

 9.2 报告事件

 9.3 医疗援助

 9.4 实验室事件的调查

 9.5应急处置

 10.溢出反应

 10-1

 10.1 一个基础溢出试剂盒的组成

 10.2 1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溢出

 10.3 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溢出

 11.消毒和灭菌处理过程

 11-1

 11.1 实验室材料的清洁

 11.2 消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11.3 清除生物安全柜的污染

 11.4 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11.5 去污(净化)方法

 11.6 高压灭菌器程序

 11.7 化学去污剂的特征(特性)

 11.8废弃物处理

 12.运送

 12-1

 12.1 传染性物质的包装和运送

 13. 化学品、火和电的安全

 13-1

 2. 生物安全评估和管理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生物安全办公室应参照卫生部《名录》组织各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拟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实验活动的危险性、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预防治疗的获得性、防护屏障的安全性、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等级。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结果应由中心的法定代表人签字认可,并归档保存。

  生物安全负责人最终对实验室内的安全负责,其职责之一是指导现行工作以判断潜在的危害(生物安全评估),职责之二是实验开始前采用合适的安全程序(风险管理)。

  特定的实验开始前需要预先进行登记和通过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批准。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5个“P”是指:

  u Pathogen 病原体 – 危险的生物因子

 u Procedures 规程 – 推荐的实验操作和安全的操作规范

 u Personnel 人员 – 相应的培训与技能

 u Protective equipment

 防护设备– 防护衣和安全设备

 u Place 地点 – 实验室所在位置

 实验室工作的每一方面都应考虑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5个“P”。正确地指导和风险评估能帮助免受生物危害的暴露,以及最大程度减少实验室受到感染的可能性。

  2.1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表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病原体

 u 传染因子类型 (见附录A)

 u 感染途径

 u 感染性疾病发生过程

 病毒性、致病性、数量、浓度、人群

 中影响程度、昆虫媒介的存在

 u 登记

 n 生物安全办公室

 n 感染机构

 n 约束机构

 n 疾控中心 – 选择机构

 规程

 u 气溶胶风险:超声、离心 、混匀、

 混合、振动

 u 经皮风险: 针头、注射器、玻璃吸液管、解剖刀、低温刀片/刀等

 u 飞溅/溅泼风险: 吸液管、接种环

 u 建立一套结合安全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

 u 遵守基本的生物安全规则

 u 实验室、工作区域、 BSL-2或更高传染因子实验室内的设备贴上标识

 u 指导实验室操作和检查实验设备

 u 用非传染性材料做尝试性试验,以测

 试新的规程/设备

 人员

 u 人员免疫

 n 赘生物疾病

 n 感染

 n 免疫抑制治疗

 n 年龄、种族、性别、妊娠

 n 手术 (脾、胃切除)

 u 免疫力

 u 后暴露预防

 u 血清库

 u 对安全的态度

 u 安慰

 u 外伤、破损皮肤、湿疹、皮炎

 u 安全培训

 u 以前从事生物危害的经历

 u 技术的熟练程度

 u 立即向生物安全负责人和生物安全办公室报告所有的暴露事件、被忽视的事件以及相关疾病的症状

 u 调查/核实事件/飞溅等,以防止再

 次发生

 防护设备

 u 防护:

  l 气溶胶-可以吸入粒子直径<5µm

 l 飞溅/溅泼

 l 锐器

 u 个人防护设备 (PPE):

 u 口罩– HEPA, N-99, N-95,等

 u 面部(眼、鼻、嘴)防护-面具和安

 全眼镜、或盖住下颌的面罩、前面无缝外衣或实验室外衣

 u 手套

 u 生物安全柜

 u 安全离心管/转子

 地点

 u 风险组/生物安全等级、设备

 u 气溶胶风险

 u 受限制的过道

 u 基本的实验室-门、易清洁的地方、冲眼器、窗户

 u 标签

 u 用直接气流预防

 2.2 暴露途径

 生物因子要导致疾病发生,首先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因子进入或侵入人体,进入的途径有经口、呼吸道、黏膜及与动物的接触(叮、抓伤),当生物危害物进入人体,它产生疾病还需满足其它条件,它们必须在人体细胞、组织和/或器官内生长繁殖,克服人体的自然免疫机制和变异或适合人体的变化。

  年龄、免疫状况、职业、物理或地理环境等因素会导致个体对疾病的不同易感性。

  在涉及生物危害时,确定其最低感染量是很困难的。同一病原体相同剂量在一个人身上可能无症状,而在另一人身上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甚至致命。有些微生物只要一个进入到人体就足以侵入并促使疾病的发生,结核杆菌就是一个例子。暴露途径的更多信息见下图。

  感染因子的传播途径

 黏膜:

  通过飞溅或溅泼暴露眼、鼻、嘴里的黏膜

 Mucous Membranes:

 吞咽;

 口腔吸入、吃、喝、在实验室里抽烟

 Exposures to mucous membranes of the eyes, nose and mouth through splashes or splatters.

 Ingestion:

 Mouth pipetting, eating, drinking, smoking in the lab.

 吸入:

  吸入气溶胶粒子 (直径<5µm), 离心渗漏物、溢出物、吸液等

 Inhalation:

 Breathing in respirable sized aerosols (<5µm), centrifuge leaks, spills, pipetting, etc.

 经皮:

 被感染过的锐器刺伤完好或破损皮肤、动物叮咬、抓伤、湿疹

 Percutaneous:

 Through intact or non-intact skin via needlestick, puncture with contaminated sharp object, animal scratch or bite, through wounds abrasions, or eczema.

 接触 (间接传播):

 通过接触污染面(如凳子、电话、电脑、设备把手等)的手来触摸黏膜或破损皮肤,或实验后洗手不彻底

 Contact (indirect transmission):

 Via mucous membranes or nonintact skin from hands that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a contaminated surface (i.e. benches, phones,

  2.2.1 实验室内传染因子的传播途径

  暴露途径

 防护措施

 黏膜:通过飞溅或溅泼暴露眼、鼻、嘴里的

 黏膜

 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面部的预防:

  u 戴护眼镜或面罩

 u 在生物安全柜内或保护罩后工作

 u 进行规范的微生物操作

 吸入:由于离心渗漏、溢出或产生气溶胶的

 操作如吸液、混匀等而吸入了可吸入

 的气溶胶粒子 (直径<5µm)。

 通过以下方式避免暴露气溶胶:

 u 在生物安全柜内工作

 u 离心时使用密封转子或杯

 u 进行规范的微生物操作

 吞咽;口腔吸入、吃、喝、在实验室里抽烟

 通过以下方式防止经吞咽产生的暴露:

  u 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或吸烟

 u 始终使用手工吸液

 u 进行规范的微生物操作

 经皮:被感染过的锐器刺伤完好或破损皮肤、

 动物叮咬、抓伤、湿疹

 通过以下方式防止皮肤破损:

  u 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u 使用锐器要非常小心

 u 用后立即将锐器丢弃在坚固防漏容器内

 u 适当限制动物

 u 戴不易划破的手套、袖套、

 u 用防水绷带包扎好破损皮肤并戴双层手套

 接触 (间接传播):通过接触污染面(如凳、

 电话、电脑、设备把手等)的手来触

 摸黏膜或破损皮肤,或实验后洗手不

 彻底。

  通过以下方式防止间接暴露:

  u 工作台面消毒

 u 工作后、脱去手套后总是洗手。

  u 不要用戴手套或不戴手套的手触摸脸部(良

 好的个人习惯)

 u 实验室内不使用化妆品。

  在实验室内的任何时候始终执行以下工作制度:

  u 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或吸烟

 u 工作结束后或脱去手套后总是洗手

 u 实验室内穿戴好个人防护设备,离开实验室前务必脱去个人防护设备

 u 不用口吸、始终用手工吸液

 u 使用锐器格外小心

 u 用合适的设备抑制气溶胶的产生

 u 对工作台面、溢出物和废弃物进行消毒

 2.3 生物安全等级

 国家和卫生部对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确立了从事生物危害工作对应的生物安全等级。提供了微生物操作、实验室设备和安全设施的结合使用,以及所选的感染因子与使用推荐的四种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操作。

  以下是1-4级生物安全所要求的实验室操作、防护设备、实验室设施和传染因子的概括。

  2.3.1 所推荐的生物安全等级与相应感染因子

 生物安全等级

 感染因子

 规

 程

 安全设备

 (第一道屏障)

 实验室设备

 (第二道屏障)

 BSL-1

 已知对健康成人

 和动物不造成疾

 标准微生物操作。

  不需要。

  u 开放工作台。

  u 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

  病。

  u 实验室靠近出口处有洗手池。

  u 实验室的窗户有纱窗。

  u 适当的消毒设备。

  BSL-2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BSL-1操作加:

  u 限制进入

 u 生物危害警示标记

 u 锐器谨慎使用

 u 制定安全手册,确定

 所有废物消毒和医疗监督计划

 I 级or II级生物安

 全柜或其它物理防护

 设备,这些设备应用

 于可能会产生飞溅或

 气溶胶的感染因子的

 操作;个人防护设备:

  外套、手套、所需要

 的面部防护

 BSL-1加:

  u 实验室门应带锁并可自动关闭。

  u 应设洗眼设施、高压灭菌锅。

  BSL-3

 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BSL-2操作加:

  u 控制进入

 u 所有废弃物消毒

 u 实验室衣服洗之前对

 其进行消毒

 II级(B2)或Ⅲ级生物安全柜和用于所有感染因子操作的其它物理防护设备;个人防护设备:防护衣、手套、需要的呼吸道防护。清洁区设置淋浴装置。

  BSL-2加:

  u 自成隔离区,进入实验室的过道用物理方式隔开。

  u 入口处采用自动关闭

 双层门。

  u 独立的送排风系统,空气排至室外,不在

 室内循环。

  u 实验室负压

 u 实验室污染区内设不排蒸汽的高压蒸汽灭菌器。

  BSL-4

 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BSL-3操作加:

  u 进入实验室前更衣

 按照Ⅲ级生物安全的所有步骤进行,全身穿上有空气供应系统、正压个人防护衣。

  BSL-3加:

  u 远离建筑物或单独的

 u 出口处冲淋

 u 所有材料在出口处消毒

 区域

 u 安装供应、排放真空

 系统

 u BMBL上的其它需求

 根据国家标准GB 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编制

 2.3.2生物安全评估

 目前实验室内开展的病原体检测的范围为:

  病毒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

 英文名

 中文名

 分类学地位

 Hepatitis A virus

 甲型肝炎病毒

 小RNA病毒科

 第三类

 BSL-2

 Hepatitis B virus

 乙型肝炎病毒

 嗜肝DNA病毒科

 第三类

 BSL-2

 Hepatitis C virus

 丙型肝炎病毒

 黄病毒科

 第三类

 BSL-2

 Hepatitis D virus

 丁型肝炎病毒

 卫星病毒

 第三类

 BSL-2

 Hepatitis E virus

 戊型肝炎病毒

 嵌杯病毒科

 第三类

 BSL-2

 序号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样本检测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学名

 中文名

 1.

 Mycobacterium bovis

 牛型分枝杆菌

 第二类

 BSL-2

 2.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类

 BSL-2

 3.

 Vibrio cholerae

 霍乱弧菌

 第二类

 BSL-2

 4.

 Staphylococcus spp

 葡萄球菌属

 第三类

 BSL-2

 5.

 Streptococcus spp

 链球菌属

 第三类

 BSL-2

 6.

 Enterococcus spp

 肠球菌属

 第三类

 BSL-2

 7.

 Micrococcus spp

 微球菌属

 第三类

 BSL-2

 8.

 Moraxella spp

 莫拉菌属

 第三类

 BSL-2

 9.

 Neisseria spp

 奈瑟菌属

 第三类

 BSL-2

 10.

 Corynebacterium spp

 棒状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11.

 Bacillus spp

 芽胞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12.

 Listeria spp

 李斯特菌属

 第三类

 BSL-2

 13.

 Erysipelothrix spp

 丹毒丝菌属

 第三类

 BSL-2

 14.

 Rhodococcus equi

 马红球菌

 第三类

 BSL-2

 15.

 Nocardia spp

 诺卡菌属

 第三类

 BSL-2

 16.

 Eikenella corrodens

 啮蚀艾肯菌

 第三类

 BSL-2

 17.

 Enterobacteriaceae

 肠杆菌科

 第三类

 BSL-2

 18.

 Vibrio spp

 弧菌属(除霍乱弧菌)

 第三类

 BSL-2

 19.

 Aeromonas spp

 气单胞菌属

 第三类

 BSL-2

 20.

 Plesiomonas spp

 邻单胞菌属

 第三类

 BSL-2

 21.

 Pseudomonas spp

 假单胞菌属

 第三类

 BSL-2

 22.

 Acinetobacter spp

 不动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23.

 Flavobacterium spp

 黄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24.

 Haemophilus spp

 嗜血菌属

 第三类

 BSL-2

 25.

 Pasteurella spp

 巴斯德菌属

 第三类

 BSL-2

 26.

 Gardnerella spp

 加德纳菌属

 第三类

 BSL-2

 27.

 Legionella pneumophila

 嗜肺军团菌

 第三类

 BSL-2

 28.

 Campylobacter spp

 弯曲菌属

 第三类

 BSL-2

 29.

 Helicobacter spp

 螺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30.

 Clostridium spp

 梭菌属

 第三类

 BSL-2

 31.

 Bacteroides spp

 拟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32.

 Fusobacterium

 spp

 梭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33.

 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

 厌氧消化链球菌

 第三类

 BSL-2

 34.

 Actinomadura spp

 放线菌属

 第三类

 BSL-2

 35.

 Arcanobacterium spp

 隐秘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36.

 Chlamydia pneumoniae

 肺炎衣原体

 第三类

 BSL-2

 37.

 Mycoplasma pneumoniae

 肺炎支原体

 第三类

 BSL-2

 38.

 Ureaplasma urealyticum

 解脲脲原体

 第三类

 BSL-2

 39.

 Candida albicans

 白假丝酵母菌

 第三类

 BSL-2

 40.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新生隐球菌

 第三类

 BSL-2

 根据上述病原体检测的表格,本中心的实验室仅仅允许在生物安全等级为1和2 的实验室里工作。

  2.3.3生物安全检查

 生物安全办公室应定期组织人员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检查,每年至少一次(可以和内审一同进行)。

  检查结果应与实验室人员和管理者一起讨论,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所有不足之处,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采取改正措施。

  3. 标志

 3.1 墙面标志

 3.1.1 实验室入口处的墙面上应有实验室名称。

  3.2 门上标志

 3.2.1 实验室入口处门上必须有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标志包括国际生物危害符号、生物危害等级(如BSL-1或2或3),有特殊要求的专用实验室应标明特殊进入等要求。

  国际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3.2.2 BSL-2实验室入口处门上必须有人员出入限制标志和相关信息,如实验室责任人的姓名、联系电话等。

  3.3 标贴和颜色

 3.3.1 在实验室内,生物危害符号应贴在医用垃圾容器、冰箱、冷冻箱、培养皿和含BSL-2或BSL-3传染因子的离心机、污水池、超声腐蚀器及生物安全柜等上。

  3.3.2 当设备用于处理人血液标本、其它潜在感染物质或感染因子时,生物危害符号应临时贴在相关的设备上。

  3.3.3生物危害符号也应贴在其它用于储存、运送BSL-2或BSL-3传染因子、血液标本或“其它潜在感染物质”(注意:未怀疑包含传染因子或“其它潜在感染

 物质”的运送可以不贴生物危害符号,而贴诊断样品标志)的容器上。标贴应用带子、线、粘胶或其它方式尽可能贴近容器以防止松动或意外弄丢。

  3.3.4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底色应该是桔红色带荧光,字母和符号用对比明显的颜色。(可以购买)

 如果有下列情况,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可以免贴:

  (1) 废弃物是放在黄色有生物危害符号的袋内;

 (2) 在储存、转移、运送、处理过程中,单个盛血液或“其它潜在物质”的容器被放置在贴有生物危害符号的第二个容器中。

  (3) 当实验室门上贴有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时,其室内的仪器等物品可免贴。

  3.4 外送维修或处理的设备

 3.4.1已污染或可能污染的设备外送维修或处理必须尽可能彻底消毒,在设备上贴上生物危害警示。

  3.4.2 对一些不能进行彻底消毒的仪器设备,在外送之前,将这些仪器设备尽可能的消毒(冲洗或擦干净外部),并贴上生物危害警示。

  3.4.3 生物危害警示还必须注明哪些部分仍存在污染,生物危害符号贴在污染区域附近。

  生物危害警示

 本设备的外部和内部表面已消毒,已无任何生物危害。

  本设备将作为(在□内打勾)

 服务/维修 □

 重新安置 □

 报废 □

 消毒操作人员

  所使用的消毒剂

  消毒日期

  设备放置地点

  实验室联系电话

  设备的以下区域

  仍存在污染

 生物危害警示的推荐样式

 4.生物安全要求和人员管理

 以下的内容描述了实验人员的要求。每个专业科室负责人的职责是确保实验室能遵循规章制度。

  4.1生物物质的使用登记

 各专业科室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要完成和递交“生物物质的使用登记表”。生物安全办公室必须保存有关人员使用生物物质的准确的信息(例如:微生物、细胞系、人源物质、动物和毒物),并要求各专业科室负责人每年递交准确信息,以及一年里有关生物物质的增加或删除、房间位置的增加或删除等变化。

  4.1.1人类病毒

 在开始研究人类致病因子前需要在生物安全办公室登记。生物安全办公室必须在实验开始前批准全部包括有传染性因子或潜在生物危害的生物物质导入动物。

  实验人员必须在新的实验开始前接受生物安全培训。生物安全培训由生物安全办公室组织安排。生物安全负责人的职责是确保实验室全体人员得到适当操作和技术的培训。

  生物安全负责人和/或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在用风险组2(生物安全水平2)因子工作前必须到生物安全办公室登记。风险组2和较高致病因子名单见附录A。

  生物安全办公室将定期监控设备和操作,同时回答任何关于安全的问题。

  在下列情况发生之前必须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

  u 开始用新的可感染因子工作

 u 改变现有工作的范围或位置

 u 将可感染因子提供给科内外其他工作人员

 u 在实验室安排非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工作

 4.1.2人类血液、体液、组织和其他潜在有传染性的物质

 血液耐受致病标准适用于“职业暴露”于人类血液或其他潜在有传染性物质下的工作人员。其他潜在有传染物质包括:

  u 人类细胞或组织培养

 u 来自于人类(活的或死的)任何不固定的组织或器官,除了完整无缺的皮肤。

  u 人类体液,包括尿液、粪、唾液或眼泪等。

  u HIV-或HBV-包括培养液或其他溶液

 u 血液,器官或其他来自于感染了HIV或HBV或其他血液耐受致病原的实验动物组织。

  如果工作人员没有直接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有传染物质,但使用那些用于处理或贮存血液,其他潜在有传染物质或血液耐受致病原的仪器,那么此人也被认为是职业暴露。

  员工暴露于由人类血液、组织和体液,可引起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它们含有血液耐受致病原诸如: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巴贝西虫

 ¨ 科罗拉多壁虱热

 ¨ 乙型肝炎(HBV)

 ¨ 疏螺旋体菌

 ¨ 虫媒病毒

 ¨丁型肝炎(HDV)

 ¨ 布氏杆菌

 ¨ 减少螺菌

 ¨ 丙型肝炎(HCV)

 ¨ 钩端螺旋体

 ¨ Creutzfeldt-Jakob virus

 ¨ 疟原虫

 ¨ 弗朗西斯菌

 ¨ 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 I型人类T-淋巴促激素病毒

 ¨ 密螺旋体

 ¨ 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念珠链杆菌

 ¨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s出血热病毒

 4.1.3动物

 全部的研究实验包括动物管理必须由生物安全负责人批准。一经批准,必须在实验开始前与生物安全办公室联系确保制定安全协议。实验人员必须与生物安全办公室及有关安全人员沟通描述标准操作规程概要。

  4.2生物安全柜

 空气清洁设备能确保科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同时可保护实验和预防临床传染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

  生物安全柜的功效依赖于操作者的行为,如在设备中物品的定位和实验室人员的移动。

  本中心的全部生物安全柜必须具有中心证明/服务合同以及至少每年鉴定。生物安全办公室联系确定需每年鉴定的日期。

  当转让给新买主、报废、从中心搬走或从其他单位或制造商获得生物安全柜时,须预先通知生物安全办公室。如设备有服务或维修需要(例如,更换荧光灯、开关等)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在生物安全柜被重新贮存、维修(内部)或报废前,必须由有证的技师用甲醛等专业排污。

  购买生物安全柜应与生物安全办公室协调。生物安全办公室评价全部生物安全柜的购买要求。科室不购买和使用超净工作台,因为超净工作台的空气吹向工作表面而进入操作者的面部和(皮肤)破损处。超净工作台不能提供保护人员或环境防止可传染性或潜在可传染性因子、过敏原、化学品或物质。

  4.3人员管理

 实验室应建立工作人员上岗考核制度,所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资质。

  培训对象应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样本运输人员、废弃物处置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及保洁工等。实验室相关人员应每年接受生物安全培训。培训组织机构应采取有效方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科室应建立人员培训档案。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因此,熟悉如何识别与控制实验室危害的有安全意识的工作人员,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关键。基于这一原因,不断地进行安全措施方面的在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有效的安全规程首先始于实验室管理者,管理者应确保安全的实验室操作及程序融合到工作人员的基本培训中。安全措施方面的培训是新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向工作人员介绍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和实验室操作规程,包括安全手册或实验的操作手册。应采用诸如签名传阅的方法,来确保工作人员阅读并理解这些规程。专业科室主任在对属下工作人员进行规范性实验室操作技术培训时起着关键作用,生物安全委员会可以帮助进行人员培训并研制教具和教案。

  4.3.1培训规划

 不断进行岗位安全教育对于维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很重要的。下列各项是保证生物安全培训规划行之有效的必备要素:

  4.3.1.1需求评估。这一过程包括确定相关的任务、重要性等级(以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以及复杂性来表示)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必要步骤等细节。

  4.3.1.2确立培训目的。最令人满意的情况是,期望受培训者在进行培训之后,能在工作中加以应用。培训的目的是要了解开展实验的条件以及所需的熟练水平。

  4.3.1.3规定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培训内容是受培训者为了实现实验操作目标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术。通常由那些对工作和相关要求最为了解的人员来确定生物安全培训规划的内容。其他的内容可能集中在练习如何解决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学习纠正人们在使用某一技术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还不能确定某种教学方法(专题讲座、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式影像方式等)是否会比另一种更好,教学方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培训需要、培训对象的构成等。

  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消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化学、生物危险和传染预防、应急救护等课程。还应包括:

  A. 吸入危险(气溶胶产物),如何使用接种环、划线接种琼脂平板、移液、制作涂片、打开培养物、采血/血清标本、离心等。

  B. 食入危险,如处理标本、涂片以及培养物。

  C. 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刺伤皮肤的危险。

  D. 处理血液以及其它有潜在病理学危险的材料

 E. 感染性材料的清除污染和处理。

  4.3.1.4考虑不同培训对象的差异。有效的培训一定要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不同人员在资质、读写、文化、口语以及培训前所掌握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可能不一致。关于培训规划能否提高受培训者的操作技能和个人安全水平,这可能取决于培训所采用的方法。对某些人应采用更直观的或“手把手”的方式更好;而其他人则以学习文字材料更有效果。工作人员如有特别要求时也应提出,例如对听力缺陷人员的课程调整。除了考虑这些因素外,建议制定安全培训规划的人员要熟悉了解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

  4.3.1.5针对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例如培训课程、录像、文字材料等)不应该同所教授的技术或主题相冲突、相抵制或没有关联。例如,如果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育中就应该强调思维/推理而并非死记硬背,应该要求培养创造性的行为和/或相应的反馈(肯定/正确/可靠)能力。此外,提供与实际工作条件相似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4.3.1.6培训评估。培训评估有助于判断培训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培训评估通常包括下列四种

 方式:

  · 检查培训对象对所进行培训的反应

 · 考核培训对象对所培训内容的记忆和/或操作执行情况

 · 评估培训对象在工作中的行为变化

 · 按培训机构的目的或目标来考查是否已有明确的效果。

  对培训效果最完整的评估应包括全部上述四个方面。仅考虑培训对象对所进行培训的反应是一种最不有效的评估方法,因为这种反应与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它也不应作为评估培训效果的唯一指标。

  4.3.1.7培训调整。由于衡量结果的标准多种多样,因此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很难表明培训规划究竟是完全成功还是彻底失败。通常的结果为,培训对象与其他人相比,对课程内容的某些部分会有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训所造成的知识或能力上的不同或差异,可能提示是否需要更长的培训时间、采用其他的培训方法或聘请更有能力的教师。

  5.医学监督程序。

  医学监督程序由生物安全办公室管理。程序的目的是对员工作定期的健康评估,关注对特殊的生物因子员工可能的处理(方式)有关的因素或条件。对特殊的员工医学监督程序可以做一些预防测定,包括免疫、定期身体检查和采集血清样本。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人员开展与其从事实验活动相关的健康体检,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区工作,若出现疾病、过劳状态或其他意外状况,则不应进入实验区或立即退出实验区。

  医学监督程序的目的是:

  u 推荐下列的合适的医学预防(措施)

 u 做员工的定期评价以决定假如与工作相关的医学条件是普遍的,这样的话,采取确定的测定以减轻他们的(影响)

 对一个特定的员工医学监督的范围将是非常不同和依赖于:

  Ø 课题本身存在的潜在因素

 Ø 那些直接或潜在暴露生物因子的员工与现在或以前健康状况有关的某些附加因素

 医学监督将可提供员工可能导致的潜在暴露。

  5.1暴露于结核杆菌员工的筛选

 面对职业暴露于结核杆菌的员工在科室生物安全办公室登记。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从下列范围鉴定潜在暴露:

  u 可能处理肺结核菌的实验室

 有风险新员工在雇用时必须用肺结核皮肤试验(PPD)测试TB暴露以建立其基础值。有风险全体员工必须每年做PPD试验。暴露于活性TB案例中的员工必须报告在暴露时初始TB试验基线和以后暴露3个月测试的事件和经历。

  5.2免疫

 在某些情况下,做特殊研究的人员要用合适的疫苗免疫,诸如狂犬病,风疹和麻疹。

  疫苗

 建议

 B型肝炎疫苗

 推荐给使用人类血液,体液或组织工作的人员

 其他疫苗

 由员工健康医生决定。

  在一些案例中定期收集适当的上述血清样本测定疫苗引起的抗体。

  5.3医学限制

 5.3.1怀孕

 一般认为在怀孕期间暴露于某些传染因子例如母亲被因子感染可能会影响胎儿。怀孕的或将怀孕的妇女要告知生物安全办公室。员工要与生物安全委员会及生物安全办公室讨论关于实验操作与怀孕的风险问题。

  生物安全办公室是怀孕妇女询问任何问题或涉及到有关她们工作环境风险的机构,同时办公室又扮演着怀孕员工和她们各自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联络员角色。

  5.3.2生殖生物学危害

 生殖生物学危害包括但并不仅仅限于下列:

  u 巨细胞病毒(CMV)

 u B型肝炎病毒(HBV)

 u E型肝炎病毒

 u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u 人类细小病毒B19

 u 风疹(德国麻疹)

 u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u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鸡疹)

 只要需要,生物安全办公室与各专业科室一起去评价实验室工作程序以确保最小的暴露。

  5.3.3其它限制

 经过与员工及医生讨论后,制定员工的限制和推荐的基线。以条件为例证明特殊预防HIV感染、免疫抑制条件和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治疗。因此,假如你正处于上述任何条件,你必须将有关情况告知你的医生和办公室。

  5.4员工血清贮存

 许多传染病并非明显疾病条件引起。可预先收集新进员工、传染病实验室员工的血清作为本底血清。

  6.个人防护装备(PPE)

 个人防护装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飞溅物以及意外接触等危险的一个屏障。实验室应具备足够的符合不同级别的个人防护装备,供实验人员选择和使用。

  6.1实验服、隔离衣

 进入实验区域必须穿实验服,反复使用的实验服必须是耐用的。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里从事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和HBV、HCV、HIV等血清学检测工作时,应该在实验服外面穿上隔离衣。

  每隔适当的时间应更换实验服以确保清洁,当实验服或隔离衣已被危险材料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放在指定的位置,告知保洁人员先消毒再清洗。

  实验服、隔离衣不得穿离实验区域。

  6.2 手套

 手套应符合舒服、合适、耐磨、耐撕的要求。

  在进行实验室一般性工作,以及在处理感染性物质、血液和体液标本时,应戴手套,并保证:

  ¨ 所戴手套无漏损;

 ¨ 戴好手套后应完全遮盖手及腕部;

 ¨ 在撕破、损坏或受污染时应立即更换手套;

 ¨ 在完成工作后应摘除手套并彻底洗手。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应丢弃在生物垃圾袋内;

 ¨ 手套不得戴离实验室区域。

  6.3 工作鞋

 实验区域必须穿不露脚趾的鞋,鞋应舒适,鞋底防滑。推荐使用皮制的不渗液体的鞋类。从事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和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一次性鞋套,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也应穿一次性鞋套。用过的鞋套应丢弃在生物垃圾袋内,鞋套不得穿离实验室区域。

  6.4 护目镜

 在HIV初筛实验室,应备有护目镜。在从事可能出现飞溅的工作时应戴护目镜,可避免实验物品飞溅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护目镜不得戴离实验室区域。

  6.5 口罩、帽子

 在无菌室从事无菌实验时应戴口罩、帽子。在从事可能出现飞溅的工作时应戴口罩、帽子。用过的口罩、帽子应丢弃在生物垃圾袋内,口罩、帽子不得戴离实验室区域。

  7.实验室设备

 实验室所用设施、设备和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一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要求。

  7.1 生物安全柜

 有生物安全柜的科室要有一个生物安全柜的操作规程。

  合适地使用生物安全柜能提供一个清洁的工作环境。生物安全柜能提供给人员、物品和环境的保护。

  生物安全柜隔离来自被限制的生物危害材料区域人员的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柜藉由经过高效率微粒子空气滤过器(HEPA)过滤空气中烟雾状生物危害性材料。吸入的空气在进入生物安全柜工作区域之前经一个 HEPA 滤过器过滤。排气也通过 HEPA滤过器过滤。气溶胶在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区域中产生被包含在生物安全柜里面。

  二级生物安全柜操作程序:

 l 如果使用,把紫外灯关掉;打开荧光灯和排风机。

  l 用75%的乙醇或适当的消毒剂消毒所有的内部表面。

  l 将物品按程序放入生物安全柜内的位置;不要阻塞进气孔。等候 2-3 分钟对工作区域清洁。

  l 在工作区域之内,物品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

  l 工作应该从干净的到污染的地方进行。

  l 工作完毕后,让柜内的物品在移出之前运行 2-3 分钟。

  l 用75%乙醇或适当的消毒剂擦拭所有的工作表面。

  l 关闭荧光灯和排风机。

  需要注意的是:

  A. 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用。

  B. 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打开的玻璃观察挡板不能超过规定高度。

  C. 安全柜内应尽量少放器材或标本,不能影响后部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循环。

  D. 安全柜内不能使用明火,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会干扰气流并可能损坏过滤器。允许使用微型电加热器,但最好使用一次性无菌接种环。

  E. 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

  F. 尽量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

  G. 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或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

  H. 不要使实验记录本、移液器以及其它物品阻挡空气格栅,因为这将干扰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

  I. 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2~3分钟。

  J. 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

  许多生物安全柜装备有杀菌的紫外线灯。照射时间、距离、灰尘或碎片的出现和紫外灯强度影响紫外灯的杀菌效果。紫外灯的可见兰紫色光不指示有杀菌的效应。紫外灯需要定期地清洁排除灰尘。紫外灯可能损害眼睛、皮肤和实验室设备。紫外灯应该在有人进入前被关闭。禁止使用到期的紫外灯。

  7.2 离心沉淀程序

 所有的离心沉淀将使用放入密封的离心转子中的离心机保护桶或密封的离心管。如果使用的是无效的小离心机安全杯,则应该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离心机。操作离心机的每个人应该熟悉相应的操作程序。在操作记录簿上详细记录离心机和转子使用情况以决定技术维修的需要。

  下列是被推荐的离心沉淀法程序:

 l 在使用离心管和瓶之前检查它们有否压力标记。

  l 在生物安全柜里面轻轻装满所有的离心机管和瓶。在放入安全杯或转子前用消毒剂擦拭离心管。

  l 离心管决不要装得太多,当离心管装得太满可能发生泄漏。最大为离心管的3/4。

  l 离心前离心管的盖子处于盖着状态。

  l 所有的管子放入保护桶或密封转子中。检验保护桶的“O”型密封圈和保护桶或转子的内部。

  l 在放入转子或保护桶之前用消毒剂擦拭管子或瓶子的外面。

  l 不要超过安全的转子速度。

  l 如果一个异常的情况发生(噪音或振动) 立即停止离心机。

  l 离心完毕后在打开离心机之前等候五分钟。这将会使气溶胶沉淀下来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l 在每次使用后清洁和防护输送器或转子和离心机内部。

  l 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保护桶或转子。

  7.3 化学吸附真空管和过滤器

 化学吸附真空管和过滤器防止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物质吸入真空管线里。

  化学吸附真空管和过滤器:

 l 将化学消毒剂放入化学吸附瓶中。让被吸附液体完全稀释。(例如: 100 毫升普通漂白氯开始,吸入 900 毫升的液体和废弃物)。

  l 如果真空管堵塞或者液体接触过滤器则检查真空过滤器并替换。旧的过滤器将作医学废弃流处理。

  组织培养瓶

 过滤器

 消毒剂溶液

 溢出瓶

 收集瓶

 真空管

 7.4注射器和针头

 注射器和皮下注射器的针头是一种危险的器械。为了减少偶尔的意外注射、气溶胶的产生或溢出,当有替代的方法可以利用的时候,应避免使用注射器。例如,在注射器上为口腔或鼻腔的注射使用钝针或套管。

  当使用肠外注射的时候,推荐下列使用皮下注射器针头和注射器的注意点:

  l 在生物安全柜里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最好和避免拿注射器的手作快速和不必要的移动。

  l 检查玻璃注射器是否有裂纹和碎裂以及针头是否有倒钩和堵塞。这些检查应该在使用和消毒前完成。只使用针头锁闭为了确信针头被安全锁定放入桶内。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就用塑料的可任意处理的注射器替换玻璃制的注射器。

  l 只要可能就使用更安全的针。

  l 使用操作针和注射器的时候戴乳胶手套。

  l 装满注射器时尽量减少注射器内泡沫和气泡的产生。

  l 排除掉注射器内多余的气体、液体和泡沫,垂直打入湿的含合适的消毒剂的脱脂棉花内或打入含有消毒棉花的小瓶内。

  l 不要为了混匀而用注射器将有传染性物质的液体强力地注射进开口的小瓶里。如果注射器的针头在试管里液面下则用注射器混合仅仅是用来补液。

  l 注射器从试管中被装满时,注意不要污染注射器的中部,这可能导致传染性物质转移至手指头。

  l 在从橡皮塞中拔除注射器和针头时,用含适当的消毒剂的脱脂棉花包裹和塞住针头。如果有涉及消毒剂污染到敏感的实验材料,可以使用消毒的脱脂棉,并立即丢弃至生物危害袋内。

  l 将注射器丢入专用的容器内。别折弯、别剪、别重复或以别的方式处理针。如果重复使用不可避免,使用相同的手法。别将注射器扔进非专用的容器内。

  7.5移液管

 l 决不要用嘴吸移液管;在吸取传染性材料的时候总是使用一些移液管辅助器具。所有危险的东西更适宜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l 传染性的或有毒的材料不应该从移液管中强力地排出。

  l 传染性的或有毒的液体要防止因用空气吹打液体而导致泡沫的产生。

  l 决不应该为了混合而用移液管反复地吹吸含有传染性或者有毒物质的液体。

  l 移液管的排出除应该与液体或琼脂水平尽可能地近,并且,只要可能内容物应该沿着管壁或瓶壁排出,不要从高处排出。

  l 用于吸取传染性或者有毒材料移液管尾部应该用棉花塞住,甚至在操作AIDS时用安全移液管。

  l 避免从移液管中偶然落下的传染性或者有毒的材料到工作面。在抛弃或再次使用前放含湿的消毒剂的毛巾或其他的能吸收的材料到工作面和高压锅上。

  l 污染的移液管应该放入类似次氯酸盐消毒剂的容器内。装移液管的圆筒不要垂直地放置由于其高度,必须放在生物安全柜外的地面上。从生物安全柜中拿出污染的移液管,将它们垂直地放入容器中防止从移液管中的液体滴入到地面上或容器的边缘而形成气溶胶,并且,移液管顶部常常超出消毒剂的液面。

  l 为被使用的移液管在生物安全柜的范围内放置丢弃盘。经适当时间的浸泡后,多余的消毒剂小心的倒入水池。盘子和移液管一起高压消毒,用清洁的盘子换上新鲜的消毒剂备用。

  7.6搅拌机、混匀器、超声波清洗和粉碎机

 大多数实验室因混合、混匀、振荡、研磨、裂解而操作搅拌机、混匀器、超声波粉碎机或者危险的细胞裂解器所产生的气溶胶是生物危害的主要来源。甚至碾钵和杵的使用都可能是危险的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的其它的装置是球搅拌器、胶体搅拌器、喷射搅拌器、组织研磨器、磁力搅拌机、搅拌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细胞粉碎仪、混合器。适当的去污染是在超声波清洗前防止气溶胶产生的要点。无论怎样超声波仪在使用后都要清洗处理。

  当实验室使用的器材有可能产生生物危害的气溶胶的操作时必需:

  l 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混合、裂解细胞和研磨器;

 l 使用安全搅拌器来防止离心机转子底部的泄漏。在使用前推荐用消毒水、盐或亚甲基兰冲洗;

 l 如果搅拌器被用于传染性物质则用一条含合适的湿的消毒剂盖在搅拌器顶部。对设备和残留物在使用后应尽快地进行消毒;

 l 玻璃搅拌器不适合用于传染性物质的操作,因为玻璃容易破裂;

 l 有时搅拌球要求补充冷却防止轴承损坏并可尽量降低搅拌物的温度;

 l 打开安全搅拌器以前,搅拌器停止工作至少一分钟以使气溶胶沉淀;

 l 在感染组织或材料用任何开放的装置研成粉的工作最好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7.7 冻干

 样品冻结在安瓿中被干燥在真空歧管上或在一个负压的容器中。如果安瓿已封口并仍然在真空状态下的时候,它可能在那个封口或稍后打开的时候引起向内破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冻干完成后且在封口之前,逐渐地冲入干燥的氮气使内压至常态,避免干燥的样品散发。

  如果样品在充填期间沿着颈壁装入,安瓿狭窄或收缩部份的瓶颈被污染。随后,当安瓿与火焰一起封口的时候,在颈壁上的干燥材料变成烧焦或部份地分解; 当它被再融解的时候,这材料的残留物可能影响干燥的材料。为了避免这些,应该用一个注射器的长的套管或一个长滴管来填充玻璃小瓶。不允许套管或吸液管的出口端碰触玻璃小瓶的瓶颈。所有用于培养物、毒素或其它生物危害材料冷冻干燥的安瓿应该用耐热玻璃制成的。这一类型的玻璃需要高温火用煤气或氧-煤气混合气体封口。这些硬质玻璃安瓿比软质玻璃安瓿更加不容易起泡,在真空状态下封口的时候向内破裂而且在处理和储藏期间不易损坏。

  含有传染性样品的安瓿和玻璃小瓶加样时, 后来的冷冻干燥, 并且封口或含有传染性的样品准备的安瓿和玻璃小瓶的结束应该在一个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同样对安瓿和小瓶的准备包括不冷冻干

 燥的液体样品也是如此。

  安全预防的获得将依赖物质、设备和可用的容器。因此,在开始这一个程序之前,生物安全负责人应该与专业科室负责人磋商后制定各个仪器的程序。所有使用程序的人必须依照这个程序。

  7.8其它设备(水浴箱、冷藏箱、振荡器)

 水浴箱通常用于钝化、孵育或测试传染性物质,应该包含消毒剂。对于冷水浴箱,推荐75% 丙烯乙二醇。叠氮钠不应该被当作抑制细菌繁殖使用。它可能有引起严重的爆炸的危险。

  检查低温冰箱、液氮和干冰及冷藏库,定期清洁除去任何坏的安瓿、试管及含有传染性的材料并消毒。在这清洁期间使用橡皮手套并保持通风。对储存在冰箱或冷冻库中的所有有传染性的或有毒的材料进行适当分类。安全措施应该与危害等级相同。

  被污染液氮危害程度将会相当地依赖被储存的微生物的传染性能力、在液氮中的稳定性和在空气中生存的能力。除了密封的玻璃安瓿之外储存在共用液氮罐中的组织细胞在容器中可能造成污染。

  因为过滤膜和其他的因素, 如滤液不能确定无传染性则应经培养或其它试验证明它们无菌。

  振荡器应该被小心地对细颈瓶或被振荡的其他容器的潜在破损检查。应该使用耐用塑料螺帽或厚玻璃细颈瓶。这些应该是安全地拴紧到振荡机平台上。另外要防范的是放入塑料袋中的细颈瓶由于或没有吸收材料。在极端危险状况下不应该独自操作。

  8.实验室操作

 为预防有关危害的发生,我们在这一章节里讲述了一些实验室技术和方法的资料。预防措施是一个进行生物危害控制的重要元素,推荐实验室每一位工作人员认真仔细阅读这一章节。

  8.1与实验室事故相关的人为因素和态度

 以安全为目的,态度可以被定义为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物,它可以引导一个个体特定的操作。人为因素和态度可导致一种倾向,即部分个体对环境、人和物起到一个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应明白自身的态度和人为因素对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影响的重要性。下面列出一些对管理人员有帮助的观测内容:

  ¨在实验室事故中缺乏事故感知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 以反常的速率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引发因素。

  ¨故意违反规章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期间存在很多危险因素。

  ¨执行常规操作例如进行稀释和培养等是实验室事故发生时最常见的作业。

  ¨ 疲劳作业极有可能引发事故的发生。

  ¨在有组织、宽敞的实验室里工作有助于防止事故的发生。

  每一位在存有生物危害环境里工作的人员必需时刻意识到为了预防实验室事故的发生,正确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8.2 一级生物安全

 ¨在实验期间实验室门保持关闭状态。

  ¨按照操作规程使气溶胶的产生降到最小。

  ¨在一级生物安全区域内不许吸烟、进食、喝饮料及贮存食物。

  ¨穿实验服。

  ¨ 不许用嘴吸吸液管,应使用机械的吸液设备。

  ¨ 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

  ¨ 完成实验操作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 定期消毒工作台面,有液体飞溅应立即消毒。

  ¨生物废弃物丢弃前需消毒。其它污染的原料在清洗、再利用或丢弃前也需消毒。

  ¨污染物封口、耐用的、防漏的容器袋包裹,高压消毒后送到指定销毁点。

  ¨控制昆虫和啮齿动物的出没。

  ¨ 保持工作区清洁。

  8.3 二级生物安全

 ¨实验室门保持关闭状态。

  ¨在使用或贮存有感染性物品的设备上贴上通用的生物危害标识。

  ¨ 只允许实验人员进入二级生物安全区域。

  ¨二级生物安全区域内的试验动物不允许带出实验室外。

  ¨在二级生物安全区域内不许抽烟、进食、喝饮料及穿戴首饰。

  ¨必要时穿着个体保护装置(实验工作服,手套以及面部保护装置);不能将保护装置穿到实验室外。

  ¨卸下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弄脏或污染了的防护服需更换。

  ¨不许用嘴吸吸液管。应使用机械的吸液设备。

  ¨按照操作规程使气溶胶的产生降到最小。

  ¨ 避免使用皮下注射针。

  ¨尽可能使用塑料品替代玻璃品。

  ¨使用生物安全柜容纳产生气溶胶的设备。

  ¨完成实验操作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定期消毒工作台面,有液体飞溅应立即消毒。

  ¨实验室内应有一生物学飞溅物处理工具。

  ¨向生物安全负责人汇报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相关的飞溅物、事故、有关过错和疾病症状。

  ¨所有容纳生物废弃物的容器上应贴有生物危害的标识。

  ¨所有生物废弃物丢弃前需消毒。其它污染的原料在清洗、再利用或丢弃前也需消毒。

  ¨污染物封口、耐用的、防漏的容器袋包裹,高压消毒后送到指定销毁点。

  ¨控制昆虫和啮齿动物的出没。

  ¨保持工作区清洁。

  8.4 生物危害物的运输(实验室间或物体间)

 ¨需使用两层防漏容器,包括下列各项:

  §密封的里层容器

 §密封的外层容器

 §在里层和外层容器间放入吸收剂(纸巾)适合于含有大量液体生物危害物的传送。

  §外层容器上应贴有生物危害物名称。

  §外层容器上应有实验室地址和电话号码。

  ¨ 尽可能使用塑料容器物,避免使用玻璃的。

  ¨密封的塑料(非玻璃)原装小瓶可以用密封的、有标识的塑料袋进行传送。

  ¨如果使用的内层容器必需是玻璃,传送时应放置在装有吸收剂的、密封的、坚韧的塑料容器内,用软垫填充。

  ¨内层容器外表消毒后再放入外层容器内。

  ¨外层容器消毒后才能送离实验室。

  8.5 基础生物安全操作

 实验室标本的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当,会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

  8.5.1标本容器

 标本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的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

  8.5.2标本的收集、接受和标记

 需要接受大量标本的实验室应当安排专门的房间或空间并:

  1. 始终遵循标准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

  2. 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

  3. 在静脉抽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安全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因为这样可以使血液直接采集到带塞的运输管和/或培养管中。用完后自动废弃针头。

  4. 对每个标本作唯一性标识。

  5. 装有标本的试管应置于适当容器中运至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转运也应这样。检验申请单应当分开放置在防水袋或信封内。

  6. 接受人员不应打开这些袋子。

  8.5.3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

 为了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应当使用盒子等二级容器,并将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品,应该可以耐高压灭菌或耐受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密封口最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

  8.5.4打开标本及处理

 接受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的内层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标本打开处理时:

  1. 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

  2. 必须戴手套,并建议对眼睛和黏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

  3. 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

  8.5.5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注入

 1. 通过认真练习和仔细操作,可以避免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所引起的接种感染。应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2. 锐器损伤(如通过皮下注射针头、巴斯德玻璃吸管以及破碎的玻璃)可能引起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

  3. 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a)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的使用(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瓶塞,然后使用吸管取样而不用注射器和针头);(b)在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采取锐器安全装置。

  4. 不要重新给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戴护套。一次性物品应丢弃在防/耐穿透的带盖容器中。

  8.5.6血清的分离

 1. 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这项工作。

  2. 操作时应戴手套以及眼睛和黏膜的保护装置。

  3. 规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喷溅和气溶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严禁用口吸液。

  4. 移液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消毒液中。移液管应在消毒液中浸泡适当的时间,然后再丢弃或灭菌清洗后重复使用。

  5. 带有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在加盖后应放在适当的防漏容器内高压灭菌和/或焚烧。

  6. 应备有适当的消毒剂来清洗喷溅和溢出标本。

  8.5.7对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及排泄物的标准防护方法

 设计标准防护方法(其中包括“常规预防措施”)以降低从已知或未知感染源的微生物传播危险。

  8.5.8玻璃器皿和“锐器”

 1. 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只能用实验室级别(硼硅酸盐)的玻璃,任何破碎或有裂痕的玻璃制品均应丢弃。

  2. 不能将皮下注射针作为移液管使用。

  8.5.9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和涂片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标本在固定和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应当用镊子拿取这些东西,妥善储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8.5.10自动化仪器

 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的扩散,可能的话这些仪器应采用封闭型的。

  1. 排出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进一步高压灭菌和/或废弃。

  2. 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仪器进行消毒。

  8.5.11清除污染

 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一般情况可使用新鲜配制的含有效氯1 g/L 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应达到5 g/L。戊二醛可以用于清除表面污染。

  8.5.12一次性接种环

 一次性接种环的优点是无需灭菌,因此可以在生物安全柜中使用。否则,使用明火会扰乱气流。一次性接种环使用后应置于消毒剂中,并按污染性废弃物处理。

  8.5.13微型加热器

 气体和电加热的微型加热器配有硼硅酸玻璃红火陶瓷保护罩,从而减少接种环灭菌时感染性物质的飞溅和散步。但微型加热器会扰乱气流,因此应置于生物安全柜中靠近工作面后缘的地方。

  8.5.14培养皿、试管和试剂瓶

 由于没有明确的事故发生及明显的溢出物,因此不能确定打开的平板、试管及试剂瓶里的一些微生物体是否会引起实验室感染。然而,这些很高的传染因子中很有可能有一些传染病会发生。当打开存在真菌类的平板、试管及瓶子时需格外小心,因为在操作中可能会释放出大量孢子。一些培养物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在吸取液体培养物前,为确保它成为均一的悬液,应给予振动混匀。剧烈的摇动将产生大量的气溶胶。轻微的打旋可以成为均一的悬液,但仍伴有

 微量的气溶胶产生。当液体培养物恢复原状停留片刻后再打开容器时,气溶胶产生减少。将消毒后热的金属接种环或针插入液体或斜面培养物会产生飞溅并产生气溶胶。为减少气溶胶的产生,金属接种环应在空气中冷却,或在容器内壁,或在繁殖物培养的琼脂表面没有物体生长的地方接触一下进行冷却。用特定设计的电或气体烧灼装置消毒的接种环或针,比用开口火焰加热的更可取。这种小型的烧灼装置有一个筒,可以包容从接种环或针上飞溅出的任何物质。通常可任意使用的接种环是有用的。加热使用过后为了能够立即消毒,丢弃首先放入消毒剂的容器中。

  在粗糙不平整的培养基上用接种环或针划线接种培养物会导致气溶胶的产生。如果培养基表面光滑整洁,通常是不会产生气溶胶的。丢弃粗糙不平整的培养基是好的安全技术。

  有盖培养皿内的培养物脱出的水里通常存在活的细小微生物,并且在倒转平板的盖子和边缘之间形成一层膜。当打开平板时这层膜破裂,释放出气溶胶。对于盖子与边缘只有三个接触点的塑料有盖培养皿可能减少危害物。使用完全干燥的平板也能减少这种风险,但是从厌氧罐内取出的孵育平板(进行厌氧孵育)很容易变湿。在盖子内装上过滤膜虽能减少危害物的产生,但不能防止扩散。如果平板明显潮湿,则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

  打开有螺旋帽的瓶子和带塞的试管时会产生看不见的气溶胶。这是因为在打开塞子或盖时,感染性液体在塞子边缘处形成的那层膜被破坏,产生了气溶胶。振动或离心后立即取下长颈瓶、瓶子、离心管的棉花塞子或塞盖,产生气溶胶导致环境污染。长颈瓶或离心管不处于垂直状态,去除湿的瓶塞也会产生危害。此外,离心时会产生微量的泡沫,瓶塞很可能会被少许弄湿。由于这些可能性,因此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液体感染性培养物及危害物质,同时穿戴手套、长袖实验室工作服,这是很好的安全措施。干缩的、有感染性的培养物可聚集在盖子边缘或培养

 管/长颈瓶的壁上,当受到干扰时会扩散到空气里。装有干粉状危害物的容器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

  8.5.15安瓿

 打开装有冻干或液体培养物的密封安瓿会产生气溶胶。为防止或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安瓿。在复苏安瓿内容物时,要小心仔细以防割破手套和手,防止碎玻璃嘣入眼、脸及实验环境里。此外,生物产品本身不能因外界生物体或消毒剂而受到污染。应戴手套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用砂轮在安瓿的颈部划痕,消毒的湿酒精棉球包裹住安瓿,在安瓿的颈部用力折断,确保安瓿处于垂直状态。另一种方法,在安瓿的颈部做一标记,用热的金属环或棒接触使之产生裂缝,然后用消毒的湿酒精棉球包裹住安瓿,折断颈部打开。将棉球和安瓿顶端丢进消毒剂中。缓慢加入液体使安瓿内的内容物复苏,避免干燥浓缩状的内容物呈烟雾状扩散。混匀但无气泡产生,取出内容物放入干净容器内。一些实验人员想使用已有划痕的安瓿便于开口。但是,这样很可能使安瓿变得不坚固,在操作或贮存期间发生破裂。装有液体培养物的安瓿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为确保装有有害的、可流动的培养物及有活性的、粉状物质的玻璃器皿便于运输、孵育、贮存,应使用不易破碎的、防漏的外层容器应,体积足够的大以防玻璃容器渗漏或破损时可容纳所有的液体和粉末。外层容器必需贴上生物危害标识,包括感染性物质的名称。

  8.6 内务管理

 设计周全的内务管理程序和表格可降低从事与致病因子有关工作的风险度,并确保研究项目的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内,内务管理的作用更加明确的体现出来。在有危害性操作的关键时刻,设计合理并能很好实施的内务管理程序可以限制

 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身体上的影响因素,限制影响操作人员操作的因素;提供一个没有身体危害源及污染物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对于突发事件中释放出来的致病因子可提高净化效率的工作环境。内务管理程序的制订最直接明显好处之一是对不同水平人员对污染物种类和污染源概念的培训。

  8.6.1 目的

 实验室内务管理的目的:

  ¨ 提供有序的工作环境利于科研项目的完成。

  ¨使工作区域无自然危害物。

  ¨为维持生物学系统的完整性,提供一个背景污染完全达到零水平的清洁工作环境,但实际上通过特殊措施的消毒方法达到这种水平是不必要的。

 ¨预防现在和过去实验中产生的可造成实验室人员危害的物质的聚积。

  ¨使用内务管理程序预防危害物质气溶胶的产生。

  内务管理程序的改进应以人员和实验完整性可能遭受的最大水平危害为基础。通过人员的综合实践和再培训避免这种状况。日常内务管理程序可以预防组织废墟的聚集物:

  ¨成为潜在微生物的窝藏处,对研究生物学系统的完整性有威胁。

  ¨提高实验过程中不经意释放出的微生物的存活率。

  ¨ 阻碍净化污物的渗透力。

  ¨通过衣服和鞋子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

  ¨ 通过人员和空气的移动充分聚集后形成如同气溶胶物质一样的生物危害。

  ¨ 引起人员的过敏反应(例如:对动物的皮屑)

 8.6.2 适用范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间隔后,为达到全部污物清除或主要的生物物质清除的效果,实验室实施内务管理。

  日常的内务管理是建立在提供一个无潜在污染源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提供这样一个工作环境,用简洁的方法指示出应做的事情,谁去做以及进行的频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监督员必须从有关的潜在生物危害方面严格检查每一项任务,制定出详细的程序,并对实验人员进行指导以减少误解的机会。下面略述了需实验室监督人严格监督的一部分条文。无需刻意按照这些条文去完成,这只是举一个例子,作为实验室内复杂的内务管理必须观察的详细方式介绍如下。

  ¨ 通道

 ¨洗眼器

 ¨ 实验室进出路线

 ¨ 工作台上方

 ¨地面

 ¨ 实验设备的清洁

 ¨ 生物安全柜

 ¨玻璃器皿

 ¨电冰箱

 ¨ 冷藏室

 ¨ 走廊

 ¨贮藏室

 ¨低温冰柜

 ¨ 培养箱

 ¨废弃物聚积

 ¨ 干冰柜

  ¨昆虫和啮齿动物的控制

 ¨工作台表面

 ¨器具

 8.6.3 职责的分配

 实验室进行内务管理是安全完成研究项目的一种途径。将内务管理的任务分派给有经验的检查人员是十分重要的。被推荐的内务管理方法是对于直接

 的工作区域采取单独分管的原则,对于共同使用场所区域采取合作原则,将内务管理的任务分配给检查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需监测单内务管理事务的完成次数。管理员应制定进度表和进行检查任务的频率并依此执行。当精密的实验仪器设备有特殊需求,应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应确定生物学准备的集中场所,以及使用处于准备状态或运作状态时有污染的器材的场所。

  8.7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

 8.7.1 生物样本采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样本采集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危害等级相适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防止扩散污染的措施。样本采集人员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做好记录。

  8.7.2 高致病性(或疑似)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按《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执行。非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由专人负责,专车运送,运送人员应经过培训取得相关资质,不得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运送,运送过程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状况,运送单位、运送人、接受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8.7.3 内部运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应密封,防水、防破损、防外泄。外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国际民航组织《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Doc9284包装说明PI650)规定的B类包装要求。最外层的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按规定做好生物安全警示标识。

  8.7.4 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有关实验室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第421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

 保卫条例》执行。

  8.7.5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藏,双人双锁,并建立锁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名录清单。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设立专册(卡),详细记录名称、编号、来源、鉴定的日期和结果、鉴定者、所用的的培养基、保藏的方法、传代次数等。

  8.7.6 实验室应建立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销毁制度,销毁保存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并在专册(卡)上注销并注明原因、时间、方法、数量、经办人等。

  9.意外

 9.1暴露事件的紧急处理

 "暴露事件"是实验室人员在执行本职工作时与潜在传染性物质的接触(眼、嘴、其它黏膜、经吸入方式进入呼吸道、破损皮肤、或非肠道)。遭到已知的或潜在暴露事件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以下相应暴露事件的处理措施,尽快脱去手套并处理被污染部位。

  9.1.1 皮肤感染

 用抗菌皂液和温水冲洗感染部位15分钟。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

  9.1.2 眼、面部飞溅

 用冲眼器冲洗或温水冲洗感染部位15分钟。

  9.1.3 气溶胶暴露

 屏住呼吸迅速离开房间,小心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当脱去个人防护用品时必须确保个人防护用品暴露面朝里,用皂液和水仔细洗手,在实验室入口处贴上飞溅标记,实

 验室排风至少1小时。实验室清洁后才准许人员再次进入。大范围BL2污染(如离心机)或BL2+或BL3污染,必须通知生物安全办公室,安排相关人员清洁实验室以便再进入。

  9.2 报告事件

 实验人员必须向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报告事件。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必须完成一份部门伤害报告表和一份健康服务报告表,并附上事件发生时的情况说明和暴露途径。

  9.3 医疗援助

 当员工在事发现场得到了第一时间的援助后应立即电话告知生物安全办公室。对于某一些暴露,如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叮咬、抓伤或蚊虫叮咬、或暴露在传染因子中,员工应及时接受评估。当生物安全办公室无法联系或需更复杂的治疗时,员工应向医院急诊室求助。

  生物安全办公室将提供后暴露评估,该评估对经历“暴露事件”的员工是免费的。后暴露的观察期取决于暴露的种类,它与传染因子的不同潜伏期有关。

  员工可从生物安全办公室获得他们医疗记录的复印件,生物安全办公室必须保留员工的医疗记录,保留时间为:聘用期限加上30年。

  9.4 实验室事件的调查

 生物安全委员会及生物安全办公室将进行实验室事件所需要的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获得关于其详情和经历此事件的人数的资料。另外生物安全办公室在与各专业科室协商后,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追踪那些已被暴露人员的健康状况。

  应该强调,向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报告事件是经历事件员工的责任。随后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应向办公室报告事件。

  当伤害包括锐器和人体物质(血液、组织、细胞等)时,生物安全办公室必须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有安全设备,该设备可防止将来这种伤害的发生。假如安全设备存在,这些设备必须由生物安全办公室来评估。这些事件必须被记录,记录簿上应包括涉及事件的设备种类和品牌、事件发生的工作区域、事件发生的原因。

  9.5应急处置

 实验室应建立意外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制订针对意外暴露和事故等状况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 对暴露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生物危害评估。

  ◆ 明确高危险区域和地点。

  ◆ 明确可以暴露于危险或受感染的人员及其这些人员的转移通道。

  ◆ 列出能够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员进行治疗、隔离的单位和运送方案。

  ◆ 列出事故处理需要的免疫血清、疫苗、药品、特殊仪器和其他物资的来源。

  ◆ 列出应急状态下所需的装备和制剂的名录及存放地点。

  ◆ 明确事故处理的责任人员及其所承担的职责。

  ◆ 其他必须明确规定的事项。

  实验室的应急预案应每年培训或演练,所有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操作

 程序等有关事项。

  10.溢出反应

 10.1 一个基础溢出试剂盒的组成

 各实验室将准备一个生物溢出试剂盒。

  一个基础溢出试剂盒将包括:

  l 一个含10%漂白剂溶液的喷雾瓶

 l 镊子,能高压灭菌的扫帚和灰尘锅,或一些处理尖锐物的机械设备

 l 纸巾或合适的吸收剂

 l 用于收集溢出污染物并净化它们的生物危害高压灭菌袋

 l 实用手套和医学检查手套

 l 面部防护(眼罩和面罩或全脸罩)

 10.2 1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溢出

 l 通知在这一区域的其他人预防污染。

  l 移去一些污染的外衣和用消毒剂清洗暴露的皮肤。

  10.2.1

  1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溢出的处理

 l 穿戴手套、实验衣和面罩,用纸巾覆盖溢出物,把浓缩的消毒剂倒在溢出物区域周围并与溢出物混和。并维持适当的接触时间。

  l 用镊子捡起一些玻璃碎片并放在生物危害高压灭菌袋内待净化后丢弃。

  l 用皂液和消毒洗手液洗手。

  10.3 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溢出

 l 应迅速离开房间,避免吸入经空气传播的物质。通知其他的人离开。

  l 关门并贴上警告标签。

  l 移去污染的衣物,放在生物危害袋内。

  l 用肥皂和水清洗所有暴露的皮肤。

  l 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如果需要帮助,请咨询生物安全委员会。

  10.3.1

 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溢出的处理

 l 在进入实验室前,使气溶胶弥散至少30分钟。备齐处理物(消毒剂,纸巾,生物危害袋和镊子)。

  l 穿上防护衣(实验外套,面罩,实验手套,必要时穿上长统靴)。按溢出物的状态,可以戴一个HEPA过滤呼吸罩以代替外科面罩。

  l 用消毒湿巾覆盖污染区域,然后,小心地倒上消毒剂在溢出物的周围。避免扩大污染区域。因为要被溢出物稀释所以要用更浓缩的消毒剂。允许至少20分钟的接触反应时间。

  l 用镊子捡起一些尖锐的物品丢弃在一个尖锐物存放器皿内,用消毒剂浸泡。也可用工具收集尖锐物,如能高压灭菌的扫帚和簸箕等。较小片的玻璃可以用镊子收集在棉花或纸巾上。如果溢出物中无尖锐物则可将这些溢出物丢弃在高压灭菌袋中。

  l 用消毒剂擦净溢出物可能飞溅到的周围区域。

  l 用消毒剂浸泡溢出物,并放在一个生物危害袋内。

  l 用10%家用漂白液喷雾这个区域和并空气干燥,或在接触反应10分钟后用消毒湿巾擦掉。将所有的污染纸巾和一些污染防护衣放入生物危害袋内进行高压灭菌。

  l 用消毒剂或抗菌皂和水清洗手和暴露的皮肤部分。

  10.3.2

  血液溢出物

 血液或其他含有机体的物质和低感染微生物的浓度溢出的处理:

  l 戴手套,眼罩和一件实验外套。

  l 用纸巾吸取血液放在一个生物危害袋中。用镊子或其他工具收集尖锐物品并放在尖锐物存放器皿内。

  l 用一个洗涤剂溶液,清洗所有可见的血液溢出区域。

  l 用10%家用漂白液喷雾溢出区域并空气干燥15分钟。

  l 15分钟接触反应后,用消毒湿巾擦净这一区域。

  l 将所有可处理的物品和溢出物和一些污染人员的防护装置丢弃进一个生物危害袋中。

  l 洗手。

  11.消毒和灭菌处理过程

 定义

 关于消毒和灭菌有许多不同的术语,下面是生物安全中较常用的:

  抗菌剂(antimicrobial)

 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的制剂。

  防腐剂(antiseptic)

  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但不足将其杀灭的物质。防腐剂常应用于体表。

  生物杀灭剂(biocide)

 所有能够杀死生物体的制剂的统称。

  化学杀菌剂(chemical germcide) 用于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清除污染去除和/或杀死微生物的任何过程。该词也用于去除或中和有(decontamination) 危害的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

  消毒剂(disinfectant)

 用于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但不一定杀死其孢子。消毒剂常用于非生命物体或其表面。

  消毒(disinfection)

  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孢子。

  灭菌剂(microbicide)

  能够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该词常常可以代替“生物杀灭剂”、“化学杀菌剂”或“抗菌剂”。

  杀孢子剂(sporocide)

  用于杀死微生物和孢子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

  灭菌(sterilization)

  杀死和/或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孢子的过程。

  11.1 实验室材料的清洁

 清洁是指去除污垢、有机物和污渍。清洁方法包括刷、吸、干擦、洗涤或用浸泡肥皂水或清洁剂的湿布拖擦。尘土、污物以及有机物是微生物的栖身之所,并可能影响除污染剂(抗菌剂、化学杀菌剂以及消毒剂)的作用。

  必须通过预清洁才能实现洗涤和灭菌的目的。许多杀菌剂只对经过预清洁的物品才具有杀菌活性。预清洁时必须小心,以避免暴露于感染性物质中。

  预清洁时必须使用与以后使用的杀菌剂化学性质上相容的物质。普遍采用的是相同的化学杀菌剂进行预清洁和消毒。

  11.2

 消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可以联合使用液体和气体消毒剂来清除实验室空间、用具和设备的污染。清除表面污染时可以使用次氯酸钠(NaOCl)溶液;含有0.1%有效氯的溶液用于普通的环境卫生设备,而当处理高危环境时,建议使用高难度(5g/L)的溶液。在清除环境污染时,含有3%过氧化氢的溶液也可以作为漂白剂的代用品。

  可以通过加热多聚甲醛或煮沸福尔马林所产生的甲醛蒸汽熏蒸来清除房间和仪器的污染。这是一项需要由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的、非常危险的操作。产生甲醛蒸汽前,房间的所有开口(如门窗等)都应用密封带或类似物加以密封。熏蒸应当在室温不低于21℃且相对湿度高于70%的条件下进行。

  清除污染时气体需要与物体表面至少接触8小时。熏蒸后,该区域必须彻底通风后才能允许人员进入。在通风之前需要进入房间时,必须带适当的防毒面具。可以采用气态的碳酸氢铵来中和甲醛。

  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对小空间进行气雾熏蒸同样有效,但需要专门的蒸汽发生设备。

  11.3 清除生物安全柜的污染

 清除I级和II级生物安全柜的污染时,要使用能让甲醛气体独立发生、循环和中和的设备。应当将适量的多聚甲醛(空气中的终浓度达到0.8%)放在电热板上的长柄平锅中(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控制)。然后将含有比多聚甲醛多10%的碳酸氢铵置于另一个长柄平锅中(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控制)。在柜外将该平锅放置到第二个加热板上,在安全柜外将电热板接上插头通电,以便需要时在柜外通过开关电源插头控制盘子的操作。如果相对湿度低于70%,在使用强力胶带(如管道胶带)密封前部封密板前,还要在安全柜内部放置一个开口的盛有热水的容器。如果前部没有封密板,则可以用大块塑料布粘帖覆盖在前部开口和排气口以保证气体不会泄漏进入房间。同时供电线穿过前封密板的穿透孔时须用管道胶带密封。

  将放有多聚甲醛平锅的加热板插上插头接通电源。在多聚甲醛完全蒸发时拔掉插头以断电。

  熏蒸的生物安全柜至少静置6小时,然后给放有第二个平锅的加热板插上插头通电,使碳酸氢铵蒸发。然后拔掉电源插头,接通生物安全柜电源两次,每次启动约2秒钟来让碳酸氢铵气体循环。在移去前封密板(或塑料布)和排气口罩单前,应使生物安全柜静置30分钟。使用前应擦掉生物安全柜表面上的残渣。

  11.4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处理生物危害性材料时,只要可能均应戴合适的手套。同时,实验室人员仍然需要经常地、彻底地洗手。处理完生物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大多数情况下,可使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彻底冲洗手部。在高危情况下,应使用杀菌皂液;手要完全抹上杀菌皂液,搓洗至少10秒种,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暖风干手机)。

  应使用肘控的水龙头洗手。如没有安装,应使用纸巾或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干净的手。

  如果没有以上推荐的洗手方法或洗手不方便,应该用酒精擦手来清除双手的轻度污染。

  11.5 消毒和灭菌方法

 物理和化学的去污染方法包含三个方面:加热、液体去污剂、水蒸气和空气。

  11.5.1 加热

 加热的应用, 湿热和干热被推荐为杀菌最有效的方法. 在一般环境下,高压灭菌器加热到1210C快速产生蒸汽是最方便的方法。干热1600C-1700C,2-4小时在不具有渗透性、非有机体的物质(如玻璃)是可行的净化方法, 但是甚至在有机体或非有机体的浅层也不能被绝缘

 。焚烧是另一种净化方法。焚烧对人和动物的病理性废物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实验人员应对热的固体和液体有害物的处理相当熟悉,并要注意如果滥用设备那在高压下水蒸气将会喷射出来,因此只能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在高压蒸汽下被处理过的液体是非常热的,如果要从灭菌器中取出必须等处理后过段时间再取出;如果立即取出,会引起容器内的液体产生暴沸,并飞溅到处理容器的人员身上。

  11.5.2

  液体去污剂

 在通常情况下, 足够浓度的液体去污剂常用于表面去污染,而液体废物的去污剂最终的处理是进入污水管道系统。液体去污剂的去污效果不佳,常常是因为有些因素(如应用场所的温度、接触时间、pH、当时情况、播散状况、穿透能力、有机物的反应)没有被适当地考虑。这些因素中的一些很小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去污剂的效力上大的不同。

 因此甚至在很有利的情况下,当最终要求必须无菌时,液体去污剂也不是完全可信赖的去污方法。

  有许多可用的液体去污剂在商商品名上有很大的变化。在通常情况下, 这些去污剂能被分类为:卤素,酸和碱,重金属盐, 四铵化合物,苯酚,乙醛类,酮类,酒精和铵。但是去污剂的作用越大,它的危害性可能也越大(如腐蚀性)。对于所有传染性的情况没有一种(去污剂)是具有同等作用和效力的。

  使用普通原料的消毒剂处理中必须特别小心。

 从原料到制成可用的溶液对工作人员的安排必须考虑到有潜在的危险,要进行安全培训以及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保证毒性不接触眼睛,皮肤和呼吸部位。

  11.5.3

  蒸气和气体

 蒸汽和气体的种类决定了去污剂的性质,其中最常用的是甲醛和乙烯氧化物。当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控制下,它们能发挥很好的去污作用。蒸汽和气体去污剂最初被用于生物安全柜和与之相关的空气处理系统和空气过滤系统、抵抗液体表面去污剂渗透的大容积或固定的设备、或用其他去污方法会受到损害的仪器和光学(设备)和门、建筑物和与之相关的空气处理系统等。

  为了避免甲醛和乙烯氧化物蒸汽的吸入,(贮存)这些化学品的容器的材料应尽可能地限制这些蒸汽(的溢出)和应放置在适当通风的化学品贮存区。当准备进行稀释和取用这些化学品时, 操作者应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以防止(这些化学品)的暴露,必要时应穿戴呼吸防护装置。乙烯氧化物已归入(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诱变剂;甲醛也(对人体)具有毒性和超敏性反应。乙烯氧化物的用途非常有限,通常用于外科和临床领域。

  11.6 高压灭菌器程序

 湿热引起蛋白质的变性比干热所需要的温度低且时间短。最主要的物理去污控制作用之一是在一个密闭的小室(空间)里高压灭菌器产生湿热和高压。大多数情况,下列组合可以确保高压灭菌器的灭菌效果。

  a.134℃、3分钟

 b.126℃、10分钟

 c.121℃、15分钟

 d.115℃、25分钟

 应使用生物指示剂验证高压灭菌操作是否达到效果。当操作高压灭菌器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设备(简称PPE)如橡胶围裙和抗热防水的手套。

  高压灭菌器里物品的放置应保证蒸汽能穿透至需消毒的所有部分,所以物品间不能靠得太紧或互相阻塞,否则不能保证灭菌效果,而且当从灭菌器中移出物品时由于受压严重可能引起(人身)伤害的危险。

  含有如酚类和氯仿等化学品的消毒物品不允许放入高压灭菌器内灭菌。

  11.7 化学去污剂的特征(特性)

 具有去污特性的最主要的化学品有粉剂、晶体或浓缩液体。这些化学品可以加水作为表面去污剂,其中有些去污剂加到足够量时可用于大量废液的去污消毒。

 在室温下气态的化学去污剂可以作为空气去污剂,另一些在温度升高时变成气体的(化学品)能作为水表面或空气去污剂。

  化学去污剂在灭活微生物时可能会产生一种或多种副作用,如:

  蛋白凝固和变性、溶血、酶的粘合或酶实质被酶底物氧化、或毁坏而灭活。

  化学去污剂的作用可能会因下列因素而改变:主要成分的浓度、接触时间、pH、温度、湿度和外界有机物的存在。这些因素对化学去污剂如何成功去污的处理依赖于化学去污剂对靶微生物的最小灭活和分析系统敏感度限定范围的杀菌显示效果。去污剂使用无效的主要原因是对微生物的最初接触后作用无效。液体去污剂对某一成分去污时,如果这一成分表面有一些微小的气泡,因气泡下的区域是干燥的,其中的微生物就不能被杀灭。如果在这一成分上有油脂斑点,铁锈或污垢样,那么去污剂将不能接触到这些保护层下的微生物。将这一成分浸入去污剂进行净化是有

 效果的。去污剂应对物体整体表面主要成分去污。

  11.7.1

  一些常用去污剂的性质

 乙醇

 乙醇的水溶液最有效的使用浓度约为70%(V/V);但是,浓度<50%和>90%则无效。乙醇在杀菌作用的同时对蛋白质有缓慢轻微的变性作用。然而,乙醇对含脂类病毒是有效的去污剂。在消毒剂的功效试验中接触十分钟是常用的指标。因为乙醇具有高挥发性,去污剂的接触时间为十分钟是必须的。因为这个原因,血液耐受病原体标准(文件)不认为乙醇对表面具有有效的去污作用。一般来说异丙醇对植物细菌更有效;乙醇对病毒性成分的杀伤更有效。

  甲醛

 甲醛作为市售去污剂通常是浓度为37%的福尔马林液,或是被称为多聚甲醛的固体聚合物。当主要成分中甲醛含量在5%时是有效的液体去污剂。甲醛在冷藏温度下的大量失活,其刺激性的气味和味道,使甲醛溶液在实验室使用难于进行。从甲醛溶液中产生的蒸汽对建筑物或门等空间环境是有效的去污剂, 但是甲醛蒸汽遇水可在其表面聚合成多聚甲醛,多聚甲醛性质稳定但令人不快。多聚甲醛加热再聚合能释放甲醛气体。当(周围)空气中湿度较低时,甲醛气态释放少于表面残余物的聚合和熏蒸时间短于气态情况。

  苯酚

 苯酚自身通常不作为一种去污剂而存在。它的气味稍微有些令人不快和粘稠感,粘的成分会残留在被处理物的表面。在蒸汽杀菌中这个现象特别明显。尽管苯酚自身的用途不是很广,但苯酚的类似物和苯的化合物常用去污剂的基础。苯化合物对一些病毒,真菌,植物细菌,包括立克次氏体是有效的去污剂。一般来说苯的化合物对细菌孢子无效。

  四铵化合物或四铵(物)

 试验和应用了四十多年后, 至今对于四铵物作为去污剂的功效还有很多的争论。这些阳离子去污剂是很强的表面作用剂和对含脂病毒较有效。四铵物将黏附蛋白质以使溶液稀释并在蛋白质存在时迅速释放效力。四铵物趋向成丛微生物时能被诸如肥皂类的阴离子去污剂抑制。它们的优点是无毒,无嗅,稳定,无色,对金属无腐蚀,和价格不贵。

  氯

 卤素对许多微生物有广泛的去污作用,包括细菌孢子。

 氯和蛋白质结合能快速降低溶液中现存的蛋白质浓度。自由的有效氯是作用的因素。它是一个强氧化剂且对金属有腐蚀性。氯溶液必须被经常更新(现配现用)。氯去污剂中次氯酸钠是常用的基本物质。

  碘酒

 碘酒和氯的性质是相同的。用于实验室的最常用的去污剂组合之一是碘结合物,与 Wescodyne结合可能是最常用的。制造商推荐的Wescodyne稀释范围是1.5克/升水-4.5克/升水(即有效碘为25~75ppm)。在这个范围内的少量自由有效碘能被存在着的无关蛋白迅速吸收。含75 ppm有效碘的(化合物)对表面和水的清洁处理是有效的,但是假如一些相关蛋白存在则实验就较困难。对于碘结合物如Wescodyne, 按照制造商的说明是危急的。碘结合物的浓度越高则实际作用越低,正如结合了分子后碘就被束缚了一样。用于洗手和杀孢子剂时,被推荐稀释成Wescodyne 1~10于50%乙醇中(一种相当好的自身去污剂)。有效碘为1,600 ppm,在这个浓度下所有微生物中与之相关的部分会快速灭活。

  11.7.2

  可选择的化学消毒剂

 没有一个单一的化学消毒剂或方法对所有的情况都是有效和实用的。在选择化学消毒剂和消毒程序之前必须考虑消毒的目的和(消毒剂)间的互相影响因素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消毒程序的选择将从以下问题的答案中得到信息:

  ᄄ 靶有机体是什么?

 ᄄ 用什么消毒剂,什么形式能灭活靶有机体?

 ᄄ 要求灭活到什么程度?

 ᄄ 将靶有机体悬浮在什么溶剂中?(如:单一或混合液,固体多孔渗水的表面,和/或空气介质)?

 ᄄ 什么是有机体预期的最高浓度?

 ᄄ 作为液体,蒸汽,或气体的消毒剂接触有机体时发生作用的持续时间?

 ᄄ 要考虑物质的兼容性受什么限制?

 ᄄ 什么是可使用浓度消毒剂,和做消毒剂的即刻实用性预试验或在预试验前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可用工作浓度即刻制备的消毒剂的稳定性?

 实验室的去污剂的最初目标是在研究状态下的有机体。实验准备或培养通常有超过在自然界中那些正常观察物的滴定量。这些物质的灭活提出了其他因为琼脂,蛋白质的营养,和细胞成分能有效地阻碍或化学连接化学消毒剂的部分活性的问题。诸如真正要达到消毒剂的预想活性也许比在试管里做灭活试验时所需要的浓度更高,接触作用的时间更长。同样, 接触时间的主要部分要求达到灭活的水

 平也许要消耗大量抵抗部分中的小部分相对灭活的部分。

 现在的技术状态几乎不能提供信息来预测对更多抵抗细胞可能的毒性。然而,这些一般是针对所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和必须通常在选择消毒剂和消毒过程时被考虑的问题。

  生物体显示了一个抵抗化学消毒剂的范围。根据去污剂的实际情况, 大多数蔬菜细菌,真菌,和含脂病毒对化学去污剂相当敏感。不含脂病毒有光滑表面的细菌, 如杆菌小结节, (对去污剂)有中等的抵抗力。孢子形式和 慢病毒(对去污剂)抵抗力最强。

  选择消毒剂基于它对生物体在低抵抗范围内的效力。因此,如果为了实验室常规去污而选择对孢子形式有效的消毒剂,它能假定在实验室操作中产生其他的生物体,甚至在高浓度时也能被灭活。对几种化学消毒剂的相关特性和潜在应用大多数是被用于生物实验室的概述是在以下几页的表格中。实际使用浓度和接触时间也许与产品制造商说明书上推荐的有相当大的不同。它被假定微生物将被有机溶剂提供一个高度的潜在保护。它不被假定一个消过毒的情况将来源于说明书上显示的使用浓度和接触时间。必须强调的是这些数据仅仅是在人工实验的情况下的效力显示。最终将有个体调查者的实验来确定一些消毒剂的效力。显然每种消毒剂都有优点和缺陷就象不同微生物的灭活范围不同一样。同样显然是为了作为一种维持消毒剂“药库”选择的折衷需要。

  11.7.3

  一些液体消毒剂的特性表:

  灭活

 重要特性

 应用

 四铵化合物.Cpds

 0.1-2.0%

 +

 +

 +

 +

 +

 +

 +

 +

 +

 +

 +

 +

 酚 Cpds

 1.0-5.0%

 +

 +

 b

 +

 +

 +

 +

 +

 +

 +

 +

 +

 +

 氯 Cpds

 500 ppma

 +

 +

 +

 +

 +

 +

 +

 +

 +

 +

 +

 +

 +

 +

 +

 +

 +

 碘伏

 25-1600 ppma

 +

 +

 +

 +

 +

 +

 +

 +

 +

 +

 +

 +

 +

 +

 +

 乙醇

 70-85%

 +

 +

 b

 +

 +

 +

 +

 +

 +

 +

 +

 异丙醇

 70-85%

 +

 +

 b

 +

 +

 +

 +

 +

 +

 +

 +

 甲醛

 0.2-8.0%

 +

 +

 +

 +

 +

 +

 +

 +

 +

 +

 +

 +

 +

 戊二醛

 2%

 +

 +

 +

 +

 +

 +

 +

 +

 +

 +

 +

 +

 +

 +

 a – 可利用的卤素

 b – 依赖病毒变异的结果

 c – 从光和空气中的防护

 d – 通常相配,但考虑在联结物质上从残余物和效应的干扰如载片的胶粘剂。

  e – 在制造商的文献中认为被皮肤或口腔或两者都

 请注意在消毒剂的功效试验中接触时间为10分钟是一般常用的。

  11.8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

  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处置应由专人负责。实验室污水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实验用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和实验器材、弃置的菌(毒)种、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应在实验室同一建筑内消毒灭菌,达到生物血安全后再按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处理。实验用非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和实验器材,应放置在有生物安全标记的防漏袋中送至指定地点消毒灭菌后方可清洗。运送过程中应防止有害生物因子的扩散。经生物无害化处理后的废弃物包装必须符合要求,并有中文标签,标签内容包括产生部门、日期、类别等。实验废弃物最终处置必须交由经市环保部门资质认定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集中处置。

  在实验室内,废弃物最终的处理方式与其污染被清除的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日常用品而言,很少有污染材料需要真正清除出实验室或销毁。大多数的玻璃器皿、仪器以及实验服都可以重复或再使用。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感染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

  用以处理潜在感染性微生物或动物组织的所有的实验室物品,在被丢弃前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

  1. 是否已采取规定程序对这些物品进行了有效的清除污染或焚烧?

 2. 如果没有,他们是否以规定的方式包裹,以便就地焚烧或运送到其他有焚烧设施的地方进行处理?

 3. 丢弃已清除污染的物品时,是否会对直接参与丢弃的人员,或在设施外对接触到丢弃物的人员造成任何潜在的生物学或其他方面的危害?

 11.8.1清除污染

 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的首选方法,需要清除污染并丢弃的物品应装在容器中(如根据内容物是否需要进行高压灭菌和/或焚烧而采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可高压灭菌的塑料袋)。也可采用其他可以除去和/或杀灭微生物的替代方法。

  11.8.2污染性材料和废弃物的处理和丢弃程序

 要对感染性物质及其包装物进行鉴别并分别进行处理,相关工作要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废弃物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可重复或再使用,或按普通“家庭”废弃物丢弃的非污染(非感染性)废弃物。

  2. 污染(感染性)锐器---- 皮下注射用针头、手术刀、刀子及破碎玻璃;这些废弃物应收集在带盖的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并按感染性物质处理。

  3. 通过高压灭菌和清洗来清除污染后重复或再使用的污染材料。

  4. 高压灭菌后丢弃的污染材料。

  5. 直接焚烧的污染材料。

  11.8.3锐器

 皮下注射针头用过后不应再重复使用,包括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回套针头护套、截断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锐器的一次性锐器中。单独使用或带针头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应放在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内焚烧,如需要可先高压灭菌。

  盛放容器的一次性容器必须是不易刺破的,而且不能将容器装得过满。当达到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应将其放入“感染性废弃物”的容器中进行焚烧,如果实验室规程需要,可以先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绝对不能丢弃于垃圾场。

  11.8.4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任何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不应事先清洗,任何的清洗、修复必须在灭菌和消毒后进行。

  11.8.5废弃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除了锐器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处理意外,所有其他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可高压灭菌的塑料袋)中高压灭菌。高压灭菌后,物品可以放在运输容器中运送至焚烧炉。如果可能,即使在清除污染后,卫生保健单位的废弃物也不应丢弃到垃圾场。如果实验室中配有焚烧炉,则可以免去高压灭菌:污染材料应放在指导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袋子)内直接运送到焚烧炉中。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容器应是防渗漏的,有密封的盖子。这些容器在送回实验室再次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清洁。

  应在每个工作台上放置盛放废弃物的容器、盘子或广口瓶,最好是不易破碎的容器(如塑料制品)。当使用消毒剂时,应使废弃物充分接触消毒剂(即不能有气泡阻隔),并根据所使用消毒剂的不同保持接触时间。盛放废弃物的容器盛在重新使用前应高压灭菌并清洗。

  污染材料的焚烧必须得到公共卫生、环保部门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批准。

  12.运送

 12.1 传染性物质的包装和运送

 传染性物质必须知道内容,或可能的内容,病因学因素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诊断样品和生物产品" 另一方面是 "原料中含有明确的传染性物质"。

  "传染性物质" 是指有生命(有活力)的微生物或它能自身产生毒性,或可能引起人类疾病。

  "诊断样品"是指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和它的成分、组织液,等等。

  "生物产品"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制备的一种产品且控制着疫苗的制造、试剂,等等。

  "含有一定的传染性物质"是指"知道物品的内容或被(发货人)合理地相信含有。

  国际运输规定

 传染性物质运输规定(按各种运输方式)以联合国“危险性货物运输”的规章范本为基础。联合国的这些推荐意见是由危险性货物运输的联合国专家委员会(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the Dangerous Goods,UNCETDG)制定的。要成为法律上的规章合法的一部分,必须由有资格的权威机构将联合国规章范本应用到国家规定和国际规定规章范本中〔例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针对危险性货物运输制定的《危险性货物安全空运和技术说明》(Techinical Instructions for the Safe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 by Air)和《国际危险性货物陆运欧洲协议》(the Europan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Dangerous Goods by Road (ADR))〕。

  国际空运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每年发布《传染性物质运输指南》(Infectious Substances Shipping Guidelines)。IATA指南必须以遵守ICAO的技术说明作为最低标准,但可以增加其他要求。如果IATA成员运输上述物品,则必须遵守IATA指南。

  由于联合国关于危险性货物运输的规章范本每二年修订一次,读者应参照国家和国际规章范本的最新版本。

  世界卫生组织为UNCETDG提供咨询。联合国关于传染性物质运输规章范本第13版(2003)采纳了运输规定中的主要变化。可以从WHO得到关

 于修正案采纳的背景的有关说明。

  国际规章范本并非要取代各地方或国家要求。但是在有些还没有国家要求的情况下,就应遵守国际规章范本。

  注意以下一点非常重要:传染性物质的国际运输还必须依据并遵守国家进/出口的规定。

  12.1.1

  诊断产品和生物产品的包装

 这种物品必须 “包装时要考虑能经受内容物的泄漏、震动、压力的改变,和在平时运输时可能发生的其他情况”。

 这应该被解释说明即使在运输过程中物品的内层包装容器有破损时,其内容物也应该无泄漏,除非这个内层包装容器有严重的损坏,等等。就象一艘运输车(运输工具)超载。

  另一方面,这些包装应该能经受住野蛮处理和通过机械消除、物品分捡人、搬运工,等等。

  12.1.2

  传染性物质的包装

 A.

  这个物品包装有两种说明, 依赖于运送的体积。

  1. 体积不超过50ml:

  a) 这物品应该被放在一个安全封闭的地方,防水管、小瓶、安瓿放在运送的内层包装容器中。

  b) 接着初级包装容器被放在能经受防水容器就象放在外层包装容器中。

  c) 几种内层主要容器能被放在一个单一的外层的容器中,内层主要容器的总量不超过50ml。

  d)

 在内层主要容器和外层容器之间的顶部,底部,和边上放入能吸收的物品。必须有足够多能吸收的物品去吸收内层主要容器内的全部内容物(假使打碎或泄漏)。

  e) 接着每一套内层和外层容器被放在一个硬质容器内,纸板、木头、或有同样承受力的其他物品。

  2. 体积大于50 ml:

  这些大体积物品的打包必须遵守所有前述的要求,但有例外:

  a) 震动能吸收的物质, 至少与在内层和外层容器中的能吸收物品的体积相同,应被放在内层容器和外层容器的顶部、底部、和边上。

  b) 单一的内层容器不应含有超过1,000 ml的物品,然而,两个或更多的内层容器,它们的体积不超过1,000 ml,可以被放在一个单一的中层次要容器中。

  c) 最大数量的物品可以被附在一个不超过4,000 ml的单一外部运送容器中。

  B.

  如果用干冰,则它必须被放在外层容器和外部硬质包装容器之间和震动能吸收物品处以使外层容器不可能因为干冰易升华而在外部硬质包装容器上松开。

  C.

 在外部硬质包装容器上,有一个特殊标志。这个标志确认了这个包装含有病理成分和任何人要留意包装如有损坏或内容物泄漏必须电话告知有关部门。

  12.1.4

  传染性物质包装图解

 一个典型的传染性物质包装结构(不显示罩子)

 内层容器

 能吸收的包装物品

 防水性

 外层容器

 培养物

 盖子

 内含物表

 样本编号标签

 能吸收的包装物品

 硬质容器

 合适包装的反面部分

 对传染性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联合国的要求。联合国规定的包装必须印有联合国标记,制造商编码,包装说明书和制造国名称。

  12.2 传染性物质的出口和准入

 传染性物质的出口和准入可以从卫生部申请。

  13.化学品、火和电的安全

 13.1危害性化学品

 在微生物学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不仅会接触致病微生物,也会接触化学品,因此让他们充分了解这些化学品的毒性作用、暴露途径以及可能与操作和储存这些化学品有关的危害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从化学品

 生产商和∕或供应商那里得到有关的物质安全资料卡(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MSDS)或其他有关化学危害的资料。在使用这些化学品的实验室中,应可方便查阅上述资料,例如可以将其作为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的一部分。

  13.2暴露途径

 人们可能通过下列方式暴露于危险性化学品:

  1、吸入

 2、接触

 3、食入

 4、针刺

 5、通过破损皮肤。

  13.3化学品的储存

 实验室应该只保存满足日常使用量的化学品。大量的化学品应储存在专门指定的房间或建筑物内。

  化学品不应按字母顺序存放。

  关于不相容化学品的一般原则

 为了避免发生火灾和∕或爆炸,下表中左边一栏的物质在贮存和操作中应避免接触下表中相应的右边一栏里的物质。

  化学物质类别

 不相容化学品

 碱金属,如钠、钾、铯以及锂

 二氧化碳、氯代烃、水

 卤素

 氨、乙炔、烃

 醋酸、硫化氢、苯胺、烃、硫酸

 氧化剂,如铬酸、硝酸、过氧化物、高锰酸盐

 13.4化学品的毒性作用

 在操作某些化学品或吸入它们的蒸气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除了众所周知的毒性物质以外,已知许多化学品都有不同的毒性作用,可能对呼吸系统、血液、肺、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系统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损害,而有些化学品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

  有些可溶性蒸气在吸入后是有毒性作用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许多严重影响外,发生暴露时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能被立即识别的对人体健康的损伤,其中可能包括协调性差、嗜睡及类似的症状,并使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长期反复接触许多液态有机溶剂可能造成皮肤损害,这可能是由于有机溶剂的去脂效果,另外还可能出现过敏和腐蚀症状。

  13.5爆炸性化学品

 叠氮化物通常用作溶液中的抗菌剂,由于轻微碰撞就可能造成叠氮化铜的猛烈爆炸,因此叠氮化物不应该与铜或铅(如污水管以及管道设施)接触。

  乙醚老化和干燥形成结晶后极不稳定,可能会爆炸。

  高氯酸如果在木制品、砌砖或纤维性物质上干燥时,一旦碰撞会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

  苦味酸和苦味酸盐在加热和撞击时会发生爆炸。

  13.6化学品溢出

 实验室化学品的大多数生产商都会发行描述化学品溢出处理的示意图,溢出处理的示意图和工具盒都能买到。应该将适当的示意图张贴在实验室中显著的位置,并应配备下列物品:

  1、化学品溢出处理工具盒

 2、防护服,例如耐用橡胶手套、套鞋或橡胶靴、防毒面具

 3、铲子和簸箕

 4、用于夹取碎玻璃的镊子

 5、拖把、擦拭用的布和纸

 6、桶

 7、用于中和酸及腐蚀性化学品的苏打(碳酸钠,Na2CO3)或碳酸氢钠(NaHCO3)

  8、沙子(用于覆盖碱性溢出物)

 9、不可燃的清洁剂。

  当发生大量化学品溢出时,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通知有关的安全负责人

 2、疏散现场的闲杂人员

 3、密切关注可能受到污染的人员

 4、如果溢出物是易燃性的,则应熄灭所有明火,关闭该房间中以及相邻区域的煤气,打开窗户(可能时),并关闭那些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

 5、避免吸入溢出物品所产生的蒸气

 6、如果安全允许,启动排风设备

 7、提供清理溢出物的必要物品(参见上面)。

  13.7压缩气体和液化气

 关于压缩气体和液化气的情况见下表。

  容器

 贮存要求

 压缩气体钢瓶和液化气容器a、b

 应该安全地固定(例如用铁链锁住)在墙上或坚固的实验台上,以确保钢瓶不会因为自然灾害而移动。

  运输时必须戴好盖帽,并用手推车运送。

  大储量钢瓶应存放在与实验室有一定距离的适当设施内。存放地点应上锁并适当标识。

  不应放置在散热器、明火或其他热源或会产生电火花的电器附近,也不应置于阳光直晒下。

  小型、单次使用的气体钢瓶a、b

 不得焚烧。

  a 当这些设备及房间不使用时,应该关闭主高压阀门。

  b 使用和/或存放易燃气体钢瓶的房间应在门上用警示标志标明。

  13.8其他实验室危害

 13.8.1火的危害

 实验室安全负责人与地方消防官员之间要紧密合作。除了化学危害以外,也必须考虑火对传染性物质播散的可能影响。这将可能决定灭火或控制火灾何为最佳。

  最好由地方消防官员协助对实验室成员进行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和如何使用消防器材等方面的消防培训。

  在走廊以及过道中设置显著的火警标志、说明以及紧急通道标志。

  在实验室中引起火灾的通常原因包括:

  1、超负荷用电

 2、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3、供气管或电线过长

 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5、使用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的仪器设备

 6、明火

 7、供气管老化锈蚀

 8、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9、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

 10、在易燃物品和蒸气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11、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

  消防器材应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门边,以及走廊和过道的适当位置。这些器材应包括软管、桶(用于装水和沙子)以及灭火器。灭火器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维持在有效期内。不同

 类型和用途的灭火器见下表。

  种类

 可应用于

 不能应用于

 水

 纸、木质纤维

 电路和电器火灾、易燃液体、金属燃烧

 CO2 气体灭火器

 易燃液体和气体、电火灾

 碱金属、纸

 干粉

 易燃液体和气体、碱金属、电路和电器火灾

 可重复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因为其残渣难以清除干净

 泡沫

 易燃液体

 电火灾

 13.8.2电的危害

 对所有电器设备都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接地系统。

  在实验室电路中要配置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断路器不能保护人,只是用来保护线路不发生电流超负荷从而避免火灾。漏电保护器用于保护人员避免触电。

  实验室的所有电器均应接地,最好采用三相插头。

  实验室的所有电器设备和线路均必须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规范。

  13.8.3噪声

 长期受过度噪声影响对人体是一种隐患。有些类型的实验室仪器(例如某些激光系统以及饲养动物的设施)能产生显著噪声,造成工作人员的暴露。可以通过噪声检测来确定噪声的危害。

  在资料显示噪声能控制达标的地方,可以考虑采用工程控制(例如在嘈杂仪器周围或在嘈杂区域与其他工作区域之间采用隔音罩或屏障的方法)。在不能控制噪声水平的地方,以及在按常规实验室工作人员会有过度噪声暴露的地方,就要制订听力保护方案(包括在噪声危害区域工作时的听力保护)以及用于确定噪声对工作人员影响的医学监测方案。

  附录;

 1\

 31个值得参考的工作习惯

 1 、每天提早15分钟上班,推迟15分钟下班;

 2 、选择好自己的办公工具,了解就好其性能,结合工作重心,发挥自己办公工具的最大性能;

 3 、让自己办公桌面变清爽(文件归类,常用的东西放在一定的位子上);

 4 、永远坐在前排;

 5 、随时记录;

 6 、克制抱怨;

 7 、克服人类的天地--惰性;

 8 、勇于承认错误,不找借口;

 9 、不要出口伤人,打击别人;

 10、换位思考;

 11、懂得谦虚;

 12、善于倾听;

 13、好的工作方法一定要懂得用方法和同事分享(巧妙的把重要人物设为第三方);

 14、保持工作焦点和热情;

 15、工作前要建立框架意识(建立工作列表);

 16、利用日程安排(工作列表只是说明要做什么,而日程安排确定了安什么顺序、什么时间去做,根据个人习惯将事务安排在合适的时间去做);

 17、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如对方生日,家里老人、小孩等,生日给与祝福,过节给与问候);

 18、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只要开始做就不会完全浪费,哪怕失败多次也是有价值的);

 19、勤于观察,学会借鉴;

 20、改良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1、独立思考,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22、减轻自己的压力;

 23、立即行动,速度第一;

 24、脑海计划;

 25、纸张计划;

 26、每天下班前做一天的整理工作

 27、时常总结分析;

 28、适当了解其他部门工作细节;

 29、坚持不懈;

 30、懂得谦虚;

 31、懂得付出,才是最大赢家(在他人遇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与帮助,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哈哈!本页五内容

 医学废物按下面的标准定义:

  1. 废物培养和微生物的贮存或病因学因素包括:

  a. 来自于生物安全设备水平1~3的感染或微生物因子的培养物和贮存物。

  b. 来自于医学和病理实验室标本的培养物。

  c. 可处理的容器、物品和在微生物培养和贮存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已被污染的供应品。

  d. 来自于生物产品(包括所有的组织培养物)。

  e. 活的和减毒疫苗。

  2. 人的病理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包括人的组织;器官;身体部分;血液;透析液;脑脊液,滑液,胸水,腹水,和心包液;和它们各自的容器。

  3. 人的废血和血制品和它们的容器包括:

  a. 人的废血和血制品(如:血浆,血小板,红或白血球,和另外经过许可的产品如干扰素,等)。

  b. 饱和(渗透)物或血或血制品的滴落。

  c. 用人血或血制品制成的冻干块状物。

  d. 内静脉包。

  4. 用过的刺激性废物

 这个种类包括用过的注射针、耳咽管(附带或不附带针)、巴斯德吸管、可处理的塑料吸管、解剖刀和刀片、剃刀片、血液小瓶、实验管、带管子的针、碎的塑料培养盘、不碎的玻璃培养盘和另外种类已碎和未碎与感染物品有接触的玻璃器具包括显微镜玻片和盖片。

  5. 未用过的刺激性废物

 未用过的注射针,缝合针, 耳咽管,和解剖刀和刀片。

  6. 屠宰后的动物废物、身体部分和草垫

 有感染性的动物废物或已知暴露在外的1、2或3级因素应该被高压灭菌。在动物资源中心用现成的处理系统执行。

  未感染或“清洁”的动物应被预先包装在无任何特征的塑料包里并丢进动物资源中心冷库的灰色桶内。不准放入橙色桶内。

  7. 绝缘废物

 绝缘废物被定义为生物废物和被污染的丢弃物如血、排泄物、分泌液或从人和动物绝缘处的分泌物能引起4级微生物因子感染。

  如果人或动物已经有4级因素感染,可立即联系办公室。

  SCI论文写法攻略

 第一部分

  SCI论文全攻略之选题与创新

 一、先想先写最后做

 1. 做研究之前,必须想清楚:结果能不能发表?发表在哪里?

 2. 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所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未搞清“写什么、发哪里、自己研究与同类研究有何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

 4. 继续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还不如不做!

 5. 要想这样做,就得先看文献!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同的事情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阅读文献及思考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

 6. 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来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二、如何科学选题

 1. 课题选择和国际接轨。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就必须了解国际研究动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不久前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但到美国后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前沿,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在高校,一些教师治学严谨、基础扎实,但科研成果不突出,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有关领域学术动态,不能选得合适的课题。

  2. 课题要有可发展性。课题可发展性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具有极大作用。中国科技大学范洪义另辟蹊径,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Dirac)奠定的量子论的符号法,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1998年有24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对自己论文高产的解释是,研究“具有开创性,突破一点以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我院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杨新民老师从事凸性理论研究,该理论兴起于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高峰。作为新兴研究领域,该理论本身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同时该理论也可用来解决最优化方面的问题。反之,有人由于所接触的问题已处于该研究分支的末端,即使在该点上有所突破,也难持续发展。

  3. 借助工具选题:①查阅有关领域的检索工具,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②了解SCI收录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动态,ISI期刊信息可从http://www.isinet.com查获,也可从SCI印刷版每期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查找,还可从ISI引用期刊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 了解期刊信息,该文献有印刷版、网络版(JCR on the Web)和光盘版 (JCR on CD-ROM);③利用ISI提供的选题工具帮助,例如,能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以保证用户科学研究同科学发展趋向一致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介绍有关最杰出人物研究状况、有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的(ISI Highly Cited.com);④利用网上数据库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关资料。只要有心参与国际学术竞争,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课题并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三、如何获得好的idea

 无论是应用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高水平的科学家一听你的科研课题和方向,就能判断你科研水平。因此,获得好的idea是至关重要的。

  1. 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但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是很正常的。此外,科研要注重质量,千万不要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令懂行的人嘲笑。如何获得idea呢?

 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

  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2. 获得idea的两种途径:传统途径就是先阅读大量科研论文,弄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等;非传统的途径是自己先冥思苦想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idea后再去查文献。这样不会让以往的研究限制你的思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别人没作过的东西,也许不是因为别人没想到,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可能性。

  3. 获得良好idea的基础前提:

  A. 在科研前必须弥补基础知识,这是看懂文献的基础。

  B. 广泛阅读文献是支撑。硕士至少查阅600篇,粗看300篇,细看100篇,研读50篇。博士至少再多一倍,并始终关注国际动态。

  C. 学会阅读文献,读懂文章。建议先review再article,先中后英;看10-20篇review后看研究性论文。拿到一篇研究性论文,先看标题,立即停住,问自己几个问题:(1)想想别人这文章是怎么做的(可参考材料方法)?会做哪些内容来说明其标题?(2)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吗?(3)如文章是近半年内发表的,该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什么问题(结合你看的综述)?接下来仔细看摘要,就知道你的想法是否与别人吻合?(4)看完实验结果,再思考有什么地方不完善?有没有深入或拓展到底?一般来说,SCI-3分以下的文章只可能做了一部分机理,下面肯定有东西可做,关键是你自己要思考,去发现。

  4. 长期作战持之以恒。做好上面所述要求肯定会有所谓idea,但过程艰辛,需长时间磨练,需要patience和passion。有天赋的人能考上海中科院生命科学院,北京中科院那几个所,北大、清华。耐心干5年,这些地方正为中国带来更多本土nature、science文章。

  四、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1. 几点忠告:多看paper没有坏处;多找非老板的其他人,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辈师兄等讨论,借鸡下蛋;可以动手的东西容易上手,比如软件等;找机会去开会,认认牛人,不发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参加phd symposium之类。五主动参加seminar,自己讲几次看过的paper,最好自己组织一个topic拉几个师兄弟和postdoc参加,注意找几本教科书看看,打好基础。

 2. 如何获得IDEA:

 A. 需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性了解,按老板的话说是要有bird eye。

 B. 要有bird eye,需比较全面地阅读本领域文章。读文章要其idea,总结成一句话,并用卡片记录好,分类整理。如果把别人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质,也好作变化。

  C. 读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写一个special study,将读过的本领域东西系统总结在一起,相当于你的综合理解,也就是bird eye看到的东西了。以后翻阅起来也相当方便。

 D. 用心分析别人的idea,任何一个idea都有weakness;想办法解决它,那就成自己idea。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大牛的paper,无论他有多牛,他的文章总是在说一个方面,总有其他东西没有包括进去,把他的文章认真精读了,总会发现漏洞和不足或不全面之处,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记住: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没有考虑完全的东西。

  E. 时不时阅读更广泛领域的东西,扩大bird eye范围,对领域外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copy收藏,这个叫walk around a little bit,很多领域外的东西可以借鉴、学科交叉从而产生new idea。

 F. 经常跟牛人、博士后或高年级博士等有思想的人(最好不是相同专业,而是相关专业或交叉学科)讨论,也容易出idea。再有就是,关注其他专业的书籍、杂志等信息,从中获取交叉创新idea

 第二部分 SCI论文全攻略之构思与撰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812)

 一、写作框架和各部分要求

 Title: Be short, accurate, and unambiguous; Give your paper a distinct personality; Begin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Introduction:What is known; What is unknown; Why we did this study?

 Methods:Participants, subjects; Measurements; Outcomes and explanatory variables;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Sample characteristics; Univariate analyses; Bivariate analyses; Multivariate analyses.

 Tables and figures:No more than six tables or figures; Use Table 1 for sample characteristics (no P values); Put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in a figure.

 Discussion:State what you found; Outline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Discuss the relevance to current literature; Outline your implications with a clear "So what?" and "Where now?"

 References:All citations must be accurate; Include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most rigorous, and most recent literature; Quote only published journal articles or books; Never quote "second hand"; Cite only 20-35 references.

 Formatting:Include the title, author, page numbers, etc. in headers and footers; Start each section on a new page; Format titles and subtitles consistently; Comply with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二、英文写作的语言技巧

  1. Introduction:

  A. 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在叙述前人成果之后,用However来引导不足,提出一种新方法或新方向。如: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little attention/little work/little data/little research……) (or few studies/few investigations/few researchers/few attempts……) (or no/none of these studies……) has (have) been done on (focused on/attempted to/conducted/investigated/studied(with respect to))。如: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records) has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ignored/ misinterpreted/ neglected to/overestimated, underestimated/misleaded. thus, these previous results are inconclisive, misleading, unsatisfactory, questionable, controversial. Uncertainties (discrepancies) still exist……研究方法和方向与前人一样时,可通过以下方式强调自己工作:However, data is still scarce(rare, less accurate),We need to(aim to, have to) provide more documents(data, records, studies, increase the dataset).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cessary(essential)……

  强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一般还要在However之前介绍与自己研究问题相反或相关的问题。比如:(1)时间问题;(2)研究手段问题;(3)研究区域问题;(4)不确定性;(5)提出自己的假设来验证。如果你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比较新,你可大量提及时间较老问题的研究及重要性,然后(However)表明“对时间尺度比较新的问题研究不足”;如果你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手段或研究方向,你可提出当前流行的方法及其物质性质,然后(However)说对你所研究的方向方法研究甚少;如果研究涉及区域问题,就先总结相邻区域或其它区域的研究,然后(However)强调这一区域的研究不足;虽然前人对某一问题研究很多,但目前有两种或更多种观点,这种uncertainties或ambiguities值得进一步澄清;如果自己的研究是全是新的,没有前人的工作可对比,你就可以自信地说“根据假设提出的过程,存在这种可能的结果,本文就是要证实这种结果”等等。We aim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reliability) of the……It is hoped that the question will be resolved (fall away) with our proposed method (approach).

 B. 提出自己的观点:We aim to//This paper reports on//This paper provides results//This paper extends the method//This paper focus on……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Further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

 C. 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introduction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果处理不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为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就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1)时间尺度;(2) 研究区域等。如涉及较长的时序,你可明确提出本文只关心某一特定时间范围的问题,

 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如有两种时间尺度 (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说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研究区域的问题,和时间问题一样,也需明确提出你只关心某一特定区域!

 D. 最后的圆场:在前言的最后,还可以总结性地提出“这一研究对其它研究有什么帮助”;或者说further studies on……will be summarized in our next study (or elsewhere)。总之,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把思路集中到你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论(arguments)。

  2. Discussion:

  A. 怎样提出观点: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很重要,不合适的句子通常会遭到reviewer置疑。(1)如果观点不是这篇文章最新提出的,通常要用We confirm that……(2)对于自己很自信的观点,可用We believe that……(3)通常,由数据推断出一定的结论,用Results indicate, infer, suggest, imply that……(4) 在极其特别时才可用We put forward(discover, observe)……"for the first time"来强调自己的创新……(5) 如果自己对所提出的观点不完全肯定,可用We tentatively put forward (interrprete this to…)Or The results may be due to (caused by) attributed to resulted from……Or This is 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It seems that……can account for (interpret) this……Or It is posible that it stem from……要注意这些结构要合理搭配。如果通篇是类型1)和5),那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如果全是2),肯定会遭到置疑。所以要仔细分析自己成果的创新性以及可信度。

  B. 连接词与逻辑:写英文论文最常见的毛病是文章的逻辑不清楚,解决方法如下。

  (1) 注意句子上下连贯,不能让句子独立。常见的连接词有,However, also, in addition, consequently, afterwards, moreover, Furthermore, further, although, unlike, in contrast, Similarly, Unfortunately, alternatively, parallel results, In order to, despite, For example, Compared with, other results, thus, therefore……用好连接词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意思明确。比如,叙述有时间顺序的事件或文献,最早的文献可用AA advocated it for the first time.接下来可用Then BB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再接下来,可用Afterwards, CC……如果还有,可用More recent studies by DD……如果叙述两种观点,要把它们截然分开AA put forward that……In contrast, BB believe or Unlike AA, BB suggest or On the contrary (表明前面观点错误),如果只表明两种观点对立,用in contrast BB……如果两种观点相近,可用AA suggest……Similarily, alternatively, BB……Or Also, BB or BB allso does……表示因果或者前后关系可用Consequently, therefore, as a result……表明递进关系可用furthermore, further, moreover, in addition……写完一段英文,最好首先检查是否较好地应用了这些连接词。

  (2) 注意段落布局的整体逻辑:经常我们要叙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逻辑结构。第一段要明确告诉读者你要讨论几个部份……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is problem have to be addressed. The first question involves……The second problem relates to……The third aspect deals with……清晰地把观点逐层叙述。也可以直接用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当然,Furthermore, in addition等可以用来补充说明。

  (3) 讨论部份的整体结构:小标题是把问题分为几个片段的好方法。通常第一个片段指出文章最重要的数据或结果;补充说明部份放在最后一个片段。一定要明白,文章的读者分为多个档次;除了本专业的专业人士读懂以外,一定要想办法能让更多的外专业人读懂。所以可以把讨论部份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提出观点,另一部份详细介绍过程以及论述的依据。这样专业外的人士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比较专业的讨论他可以把它当成黑箱子,而这一部份本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研究。

  C.讨论部分包括什么内容?(1)主要数据及其特征的总结;(2)主要结论及与前人观点的对比;(3) 本文的不足。对第三点,一般作者看来不可取,但事实上给出文章的不足恰恰是保护自己文章的重要手段。如果刻意隐藏文章的漏洞,觉得别人看不出来,是非常不明智的。所谓不足,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的问题有点片面,讨论时一定要说,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is study has examined only……We concentrate (focus) on only……We have to point out that we do not……Som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2)结论有些不足,The results do not imply……The results can not be used to determine(or be taken as evidence of)……Unfortunately, we can not determine this from this data……Our results are lack of……但指出这些不足之后,一定要马上再次加强本文的重要性以及可能采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不足,为别人或者自己的下一步研究打下伏笔。Not withstanding its limitation, this study does suggest……However,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solved if we consider……Despite its preliminary character, this study can clearly indicate……用中文来说这是左右逢源,把审稿人想到的问题提前给一个交代,同时表明你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文章长度,试验进度或者试验手段的制约,暂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通过你的一些建议,这些问题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

  3. Others:

  A. 为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时,最好以括弧给出较详细解释。如文章用了很多Abbreviation可用两种方法解决:(1) 在文章最后加上个Appendix,把所有Abbreviation列表;(2)在不同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viation的含义,用来提醒读者。

  B. 绝对不能全面否定前人的成果,即使在你看来前人的结论完全不对。这是对前人工作最起码的尊重,英文叫做给别人的工作credits.所以文章不要出现非常negative的评价,比如Their results are wrong, very questionable, have no commensence, etc.遇到这类情况,可以婉转地提出:Their studies may be more reasonable if they had……considered this situation.Their results could be better convinced if they……Or Their conclusion may remain some uncertanties.

  三、撰写外刊论文的体会

  有人归纳了外刊论文撰写的五个基本要求,即5C:正确(correctness)、清楚(clarity)、简洁(concision)、完整(completion)和一致性(consistency) 。只有满足这5点,才算是一篇合格的外刊文章。

  1.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是外刊文章最难写的部分之一(另外就是Discussion)。中文文章的缺陷就在于Introduction没有内涵,过于简单,没有真正体现论文的研究起初和创新要素。外刊论文对于Introduction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好的Introduction相当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所以大家应该在Introduction的撰写上下功夫。要写好Introduction,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这两点是紧密结的,即在符合逻辑性的基础上建立层层递进的关系。

 A. 阐述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要尽量简洁明了,不罗嗦;须知看文章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所以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要用概括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语言来描述。

  B. 文献总结回顾。是Introduction的重头戏之一,要特别着重笔墨来描写。一方面要把该领域内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有丝毫的遗漏,特别是最新的进展和过去经典文献的引用(这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要极力避免;一旦审稿人指出这两个毛病,很可能意味着表明你做的不够深入或全面,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文献引用和数据提供一定要准确,切记避免片面摘录部分结果而不反映文献的总体结果;引用的数据也要正确,特别是间接引用的数据(即不是从原文献中查到,而是从别人文献中发现的另一篇文献的数据);数据出错会导致文章的印象特差!此外,引用文献时注意防止造成抄袭的印象,即不要原文抄录,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描述。如果审稿人正好是文献的引用者的话,原文照抄的结果一定会很糟糕。

 C. 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Introduction的高潮,因而要慎之又慎。阐述局限性时,需要客观公正评价别人的工作,不要把抬高自己研究的价值建立在贬低别人的工作之上(这是中文文章易犯的毛病),外刊论文写作万万不可如此,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

 则来分析。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紧紧围绕过去研究的缺陷性来描述,完整而清晰地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需要注意文章的摊子不要铺的太大,要抓住一点进行深入的阐述。只要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篇好文章;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中文文章的特点是创新性要多要大,而英文文章的特点恰恰相反,深入系统的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就算相当不错。

 D. 总结性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几个方面来描述,为Introduction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至此,Introduction的写作算是大功告成。但是写完之后,还是要慎之又慎的仔细修改,琢磨每一个句子是否表达得恰当准确,这对Introduction的修改完善至关重要。

 2. Methods:

  Methods部分描述论文实验过程,这一过程的写作相对较为简单,但是需注意的问题不少,重要的在于完整和科学。完整就是实验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到,不要顾此失彼,遗漏一些重要内容。Methods部分可按实验对象、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实验分析方法等来组织行文。只要能在以下4个方面做到完整和科学的描述,相信写好Methods不是主要问题。

  A. 实验对象一般是人、动物或一些组织等,它们的基本信息要描述明确;此外要注意国外刊物大多对牵扯到人或动物的实验都有一些特定要求,有些是不允许在人或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操作,这需要认真阅读投稿刊物中关于实验的详细规定;如果违反这一规定,可能会不接受评审或发表。

  B. 实验设备,要对仪器型号、生产厂家、实验过程中的用途等作详细说明;实验设备之间的连接要科学正确,不要给人混乱或操作错误的感觉。设备使用时一些必要的步骤不可或缺,尤其是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特定影响的操作更要详细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在Discussion中能够进行对应的分析。比如,一些设备在使用前要校正(calibration),有的要求每阶段实验之后都要重新校正,以保证结果的正确性;一定要详细说明你的操作步骤或校正过程,便于评审人分析你的结果。

 C. 实验材料,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总体上来说要注意说明材料选择的必要性,也就是对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材料,最好有一定的说明。如果这点描述不清,可能会导致整个实验过程不成立。

 D. 实验过程,就是清楚描述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一般要附以实验流程图进行说明。流程图的画法很多,有文字式的,有文字和示意图结合的,不同实验有不同做法。一般来说,可能后者多一些(实验性学科尤其如此),因为这样能使评审人对实验过程一目了然。如果示意图画得漂亮,还可以增加一些印象分。描述时要有鲜明的层次感,对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关联要描述清楚,不要造成实验过程混乱不堪的印象,因为评审人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描述得来的。

 3. Results:

  有人把Results和Discussion放在一起写,但是大多数论文都是分开的。这两种做法取决于文章的类型。如果你的结果在分析的同时进行讨论更加合适,并不适合单独拿出来分析(或者是那样做很困难,导致Discussion成为鸡肋时),合在一起是合适的;反之就应该分开写。

  A. Results的要求是翔实准确。准确是结果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造和篡改。翔实是提供最全面的分析结果,把一切从实验中得到的结果都提供给读者,不要故意隐瞒或遗漏某些重要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果不够翔实并不导致论文直接被拒,但结果的真实性被怀疑文章就肯定被拒。

  B. 结果提供一般是表和图。不同杂志对图表要求不完全一致,应根据杂志要求分别对待。表格能清晰展示论文获得的第一手结果,便于后人在研究时进行引用和对比。图示能将数据的变化趋势灵活的表现出来,更直接和富于感染力。图表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结果展现更丰富。目前,大家越来越喜欢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但杂志却要尽量限制图的个数;因为会增加排版的困难,版面费和出版社的支出也就会增加。因此,建议大家在提供图时,尽量用最少的图提供最多的信息,最多不超过

 8个。图片太多显得罗索和累赘,主编不会欣赏;必要时可用表格替代一些图。图片格式要求每个杂志不同,用tif格式较多,不推荐用bmp(jpg更不能用)。有人说用矢量图清楚些,其实和tif没什么区别,只要足够清晰就行。黑白图片可免费,彩色图片绝对要收费,而且价格不菲。

  C. Results和Discussion分开写时,Results部分尽量不要涉及对结果的评论,最多是总结陈述结果就可以了。否则造成这两部分的内容重叠,显得累赘,从而对Discussion不利。结果的描述也要注意层次安排,要按照条理性要求分别描述,显得逻辑性较强。不要乱七八糟,降低论文的可读性。

  D. Results中大多要提供统计结果。方差分析的结果形式要根据刊物的格式给出,有的要求对分析值、自由度和概率都要详细的给出,有的只要分析值和概率就可以了。概率可以用p=0.02或者p<0.03等形式给出,自由度的表达也有特殊要求。这些细节问题虽然关系不大,但是注意格式统一,不要乱七八糟各自为战。统计分析结果过多时,可用表格给出,具体可参照SPSS软件分析之后的结果。如果论文结果部分通篇都是统计分析的数据,会显得凌乱不堪,表格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4. Discussion:

  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是最难写的两部分。Discussion之所以难写,是因为这里面最能够显示一个作者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深度就是论文对于提出问题的研究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广度指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解释实验结果。要写好Discussion,大概可以分为下面两个步骤:

  A. 选择要深入讨论的问题。Results中有的结果是重要的,有的则可一笔带过。选择合适的结果在Discussion部分进行深入讨论,是写好该部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可根据如下原则来判断:如果你的结果体现了实验的独特性,是其他研究中没有得到的,那这个结果就是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有些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就应该一笔带过而无需深入讨论。Discussion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并体现出显著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区别大和小是另外一个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区别、区别就是创新。

 B. 对选中的问题按一定层次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说理要有根据、问题要讲清楚、讲透彻。选择的问题有时不只一个(多数情况是2个以上),因此要按一定层次描述清楚。一般来说,把最重要的放在中间,次之的放开头和末尾。放在中间能将评审人的情绪带至高潮,前面是铺垫,后面是总结。这样的顺序似乎更合适。问题无论大小,是否重要,都要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讨论:(1)首先要有类似结果的对比,说明自己结论的独特性;(2)其次要系统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方法有多种(从实验设计角度,从理论原理角度,从分析方法角度,或借鉴别人分析方法等等)。重要的是将这个问题深入阐述清楚,不能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要做到这点的确很困难,因为评审人总会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只可能尽量做到这一点罢了)。

 C. Discussion部分还要注意保持和Results的一致性!就是结果和讨论要一一对应。千万不要出现按讨论的内容可以推出与实验相反的结论这种情形,那证明你的讨论思路是彻底的失败或你的实验压根儿就是失败的。所以Discussion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尤为重要。由于中英文表达的不同,在投稿之前要尽量避免出现表达上的误解,如果论文因此被拒是很冤枉的。

 5. Acknowledge & References:

 Acknowledge主要分为两个:第一是表明研究的基金来源,中国一般都是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大多是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写基金时一般要标注清楚基金号码(Grant Number),只有这样才算是该项基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算做实验室的研究

 成果。须知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成果是在没有资金资助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这一点非常必要。第二是对参与人员(没有列在作者中的研究人员)和单位表示感谢,如果通过一审和最终接受发表,还要添上对editor和anonymous reviewers的感谢,这是基本礼貌。

  References重要在于格式。不同杂志对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不一样,具体下来有所区别的可以分为:作者的写法,有的是简写在前,有的简写在后,有的简写有点,有的简写没有点;文章的名字,有的要加上引号,有的没有引号;期刊的写法,有的要简写,有的要全称,有的要斜体,有的则不需要;年和期卷号的顺序,有的是年在前,有的是年在后;期刊论文、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四种引用的格式各不相同;文献的排列顺序,有的是按照字母的顺序,有的则是按照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基本上就是这些问题,看来很是琐碎,但是如果你的参考文献排列的乱七八糟,那就会使得评审人对你论文的印象很差,认为你没有认知组织和撰写论文,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事情虽小,影响却大,还是要认真组织为好。

 此外,论文在撰写时要自始至终都用英语写,千万不要先写中文再译成英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中不中,英不英,而且极大浪费精力。宁可一开始写得语法差一些,慢慢修改都比这种写法好。如果有同专业英语比较好的人帮助的话,这样写还会更省事。写作时行文时态要注意,中文没有时态问题,英文有,而且要求还相当严格。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是过去时态,在Introduction文献回顾,Methods整个部分,Results结果总结,Discussion中的大部分,都用过去时态陈述。其他情况下可以用一般时态来描述。时态之间的界限是比较严格的,最好是仔细的通读国外的论文,好好分析一下,或者让有经验的人帮你把把关,这样比较好一些。

 四、Writing Skills in English for Research Paper

  写paper注意九个环节:Preparation, Structure, Title, Abstracts,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Body of Paper, Recision, Acknowledgement。Preparation就是收集资料,找出灵感和方向,主要依靠的是journal in library。Structure是重点,paper的structure应该是两个triangle组成的:上面一个倒三角,下面一个正三角,意思就是选题要宽(wide),研究方向要窄,然后最后的conclusion又发散开来。在paper的body前后都必须有declarative statement,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吸引读者。

  Title必须清晰简短(clear,short),表达出自己唯一的topic以提升读者的兴趣(promote the interest of reader),然而title中切记不能出现abbreviation和自己的result。

  Abstracts是paper的一个缩写(miniature of whole paper),一定要简明扼要(less than 200 words,one paragraph),按照paper的顺序介绍主要研究对象(subject)、实验设计(design)、实验步骤(procedures)以及最后结果(results),这种介绍必须让非专业的人员 (non-specialist) 能够看懂。

  Introduction同样要保证简短,顺序是一般背景介绍、别人工作成果、自己的研究目的及工作简介,其中介绍别人工作时只需介绍和自己最相关的方面(very relevant),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不用说明细节,因为这个要放到body中去。不要忘记在介绍自己工作之前要有一个declarative statement。

  Body部分可以分为methods、result和discussion三个部分:①Methods,详尽的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案以便于他人能够重复自己的实验过程,对于通用的实验方案可以简略,重点要放到自己的独创方案上面(own procedures),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介绍,为了文章的阅读方便,不要使用过多层次的subheadings,比如subsubsubsection等等。②Result,使用text、table、figure等手段表达出来,其中table不要使用过多,而figure必须保证图线清楚、注解明确,必要的时候还要对于自己的result中的一些结论进行解释说明。③Discussion,这个部分是为了以后的

 study,在其中提出自己的problem或者是hypothesis,和别人的成果进行比较,暗示自己的主要收获,为后面的conclusion做准备。

  Conclusion中不要包含body以外的information,保持brief、neat和concise,一定要舍得结束自己的paper;如果自己的paper只是project的一部分,稍做说明。Revison是在写完之后回头看看是否有逻辑上的错误,是否考虑到了读者兴趣,自己的declarative statement是否令人满意,Brevity is the soul of literary construction。Acknowledgement,不要忘记,这个反应了一个人的个人品质。

  五、撰写论文初稿(writing the first draft):

  (1) 材料和方法(methods and materials):做了什么和怎样做?材料和方法是文章开始写作的最理想部分,这部分的内容作者最了解。写作要求:用过去时,尽可能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描述。

 (2) 结果(results):发生了什么?基本写作要求:可用图、表或文字表达,三者间尽量减少重复。在正文部分叙述主要结果和意义,用图或表给出较详细的数据,用过去时。

  (3) 讨论(discussion):所得结果是否为“前言”提出的关键问题的答案?结果是如何支持答案的、如何证实假说的?基本写作要求:集中讨论与本结果有关的问题,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给出结果所支持的结论;指出前景、不足和改进。用现在时叙述已知或被证明的事实,用过去时描述本研究结果。

  (4) 文献(references):与本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有关的其它研究有哪些?准确完整规范著录。

 (5) 前言(introduction)本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试图回答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基本写作要求:本研究之目的和重要性;简要复习文献。

  (6) 致谢(acknowledgment):除了作者,谁协助完成了本研究、分析结果并撰写论文?谁提供了基金和物质帮助?写作要求:仅列出对本工作提供特殊的实质性贡献者姓名;须得到被致谢者同意。

  (7) 摘要(abstract):论文告诉我们什么(通常<250字)?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应在文章各主要部分完成后再写,这样有利于文章要点的提炼。优秀的摘要能有效抓住读者兴趣。写作要求:用含有必要词汇的短的简单句,以使摘要清楚而简洁?避免使用缩写词和晦涩难懂的词句;用小标题叙述研究论文的各部分;用过去时(但问题的陈述和结论可用现在时);强调研究的创新和重要方面。

  (8) 文题(title):本文关于什么?最佳文题的标准是用最少的必要术语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写作要求:准确(accuracy)、简洁(brevity)、有效(effectiveness)和吸引人。

 (9) 作者(author list):谁参与了本研究的设计、工作及论文的撰写?

  (10) 准备论文最后一稿(preparing the final manuscript):论文初稿完成以后,必须对内容及格式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达到“投稿须知”的一切要求。绝大多数有经验的编辑都认为:不认真准备的稿件绝不是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良好载体(A poorly prepared manuscript is,almost without fail,the carrier vehicle of poor science. Day AR.)。如果希望论文发表,在准备投稿时必须做到打字整洁、无错、符合期刊格式、含有期刊要求的所有材料。该过程一般分三步:再次阅读拟投期刊的“投稿须知”;用“投稿须知”中提供的“稿件对照检查表”(manuscript checklist, author's checklist)与自己论文一一核对;根据期刊要求打印输出,完成最后一稿。

 六、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几个细节

 A. 时态:当提到本文、此图、此表等说明了、表达了什么时要用一般现在时,而不用一般过去时。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Figure 1 shows ……Most of the common condensation polymers are listed in Table 1-1.

 B. 数:在学术论文里,有时很难顾及数的逻辑。但一般不将逻辑上的问题视为语法错误。只须注意在一个句子中的数和谓语动词的统一

 即可。单、复数的选用有一些非定性、但可供参考的趋向:

  ◆◆当含意上强调复数时建议用复数。The catalyst concentrations for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are different.Ou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yntheses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a series of polycarbonate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structures.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have been studied.The chain lengths of the oligomers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re different.

 ◆◆当含意上不强调复数时可用单数或复数。Ou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ynthesis of polycarbonates.The property of the compounds in group 1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operty of the compounds in group 2.The chain length of the oligomer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eaction time.

 ◆◆在标题、小标题中或描述一类事物、现象等,提到具体物质时常用复数。【Polyesters】Polymers are macromolecules built up by large numbers of small molecules. The small molecules which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polymer molecules are termed monomers.在标题、小标题或描述一类事物、现象等,提到抽象概念时可用单数、也可用复数。【Step Copolymerization】Newer Types of Step Polymerizations. This chapter will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p polymerization in detail.

 ◆◆学术论文、有关学术的科普文章中的名词的可数或不可数特性的划分区别于非学术文章《非学术文章中的可数或不可数特性可从字典查到》。以下是在学术文章中通常视为可数名词的单词:《但在一般字典中它们或它们做某种含义解时可能被划归不可数名词》。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consideration

 compositio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structure

  length

  weight

 ◆◆当同时提及几个图、表、方程式时要用复数(分别单个地提及则不用):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Equations 2 and 3.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can be calculated from Equation 2 and Equation 3. Figs. 4 and 5 show ……

 C. 冠词:

  ◆◆单数名词前一般要加冠词:a , the等; 但以下情况可不加:表示不特指的、较抽象的概念:

  This chapter will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p polymerization in detail.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ve ease of cyclization or linear polymerization comes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Different polymers are synthesized to yield various mechanical behaviors by the appropriate combinations of crystallinity, crosslinking, Tg, and Tm..但需注意这些单词前加冠词也是经常见到的,这是由它在句中的含义决定的(如有一定的特指意义):Polyisoprene is a typical elastomer – it is amorphous, easily crossed, has a low Tg (-73°C) and a high Tm (14°C).

 ◆◆目录、标题中通常省略冠词:

  1

  Introduction

 1-1

  Types of Polymers and Polymerizations

 …

 1-4 Molecular Weight

 1-5 Physical State

 图、表的题目中有时可省略冠词:Fig. 2-2 Second order plot of the self-catalyzed polyesterification of adipic acid with diethylene glycol at 166 °C.……Fig. 8 Dependence of the ease of cyclization on the size of the ring.化学药品、化学物质前通常不加冠词:The polymerization is catalyzed by protonic or lewis acids although a wide variety of base catalysts such as calcium acetate and antimony trioxide can also be used.

 图中的横、纵坐标的名称前不加冠词。

  D. 大小写:请注意以下结构的大、小写:当提及具体第几章、节;图、表;方程式时,首个字母通常要大写。As discussed in Chapter 2, ……In Section 1.2, we ……As shown in Figure 1, ……The results are listed in Table 3.当不指明是第几章、节;图、表;方程式时,首个字母如在句中通常用小写。In the previous chapter, ……As shown in this figure, ……

 E. 缩写:以下全名和缩写在文中通常视为同等,可以互换。

  Figure

  Fig.

  Figures

  Figs.

 Table

  Tab.

 Chapter

  Chap.

 Section

  Sec.

 Equation

  Eq.

  Equations

  Eqs.

 F. 一些常用词汇用法

 ◆◆research, study, investigate:research可做名词、动词,但通常做名词用,很少见到动词的用法。句中需要动词时常用study或investigate来表达。

  ◆◆detail/detailed:The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were studied in detail.//The detailed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were studied.//The detail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is compound were studied.

 ◆◆follows/following: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We got following results: ……

 ◆◆increase, decrease:均可做名词和动词,We can observe an increase in the reaction rate.//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focus, concentrate:focus: n. , v.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Our study focuses on ……We focus our study on ……Our study is focused on ……concentrate: v. We concentrate our study on ……Our study is concentrated on ……

 ◆◆effect, affect:effect: n. //affect: v.

 ◆◆compose, consist:A is composed of B and C.//A consists of B and C.

 ◆◆increase, improve:increase: 主要指数值上的增加。improve: 主要指性质的增加、改善。

  G. 名词修饰:在学术文章中,很多时候会用到直接用名词做修饰,而不用’s 或 …… of …… 的形式。常见的这类词有:reaction rate;reaction rate constant;reaction temperature;reaction condition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H. 分词修饰:the reaction we studied;the temperature used;the nonlinearity observed。所有格:非人的所有格用……of……, 而不用……’s 。

  第三部分 SCI论文全攻略之选刊与投稿

 一、拟投期刊的选择:

 (1) 选用SCI收录期刊。目前SCI收录核心刊 3000种,加上增补期刊约 5600种。研究者可事先将SCI中自己感兴趣的期刊找出来备用。

  (2) 利用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引子(Impact Factor)来选择期刊。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该刊前2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的平均被引次数。《科学》、《自然》影响因子很高,SCI收录中国期刊影响因子都在1.00以下。期刊影响因子愈大,有用信息愈多。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3) 利用学科带头人的影响或国际学术交流的条件,物色最了解中国学术研究、信任中国学者的那部分期刊投稿。SCI选用的期刊中约 1 / 3为美国期刊,因而要注意选美国期刊。

  二、如何准备投稿?

 选择适合刊物投稿:从杂志homepage下载Instruction for Author,按投稿要求,如投稿份数、论文体例、长度、图表、参考文献引法、配图说明(Figure legends)等,逐条遵循。Letter to editor-in-chief : ①声明文稿权转让;②未一稿多投,和在稿件未作出决定前不准备一稿多投;③所有列出作者均对文稿有确切贡献;④文稿内容真实,无作伪;⑤所有作者均已阅读文稿,且同意送稿;⑥通信作者地址、电话、Fax、e-mail;⑦通信作者签名。勿一稿多投。

  Title page 的式样如下:

  Peroxisome Proliferation-Activated Receptor-g Ligands Ameliorate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

 Zuyi Yuan, MD, PhD; Yan Liu, MD; Yu Liu, MD; Jijun Zhang, MD; Chiharu Kishimoto, MD, PhD*; Yanni Wang, MD; Aiqun Ma, MD, PhD; Zhiquan Liu, MD.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First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Kyoto University, Kyoto 606-8501, Japan

 First author's surname: Yuan

 Running head: PPARg ligands ameliorate myocarditis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170371)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Zuyi Yuan, MD, PhD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First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No.1 Jiankang Road, Xi'an, Shaanxi 710061, China

 Tel: +86-29-532-4021 Fax: +86-29-5263190

 E-mail: zuyiyuan@mail.xjtu.edu.cn

 三、向国外期刊投稿需注意

 A. 期刊选择:

  英文期刊种类繁多,选择一本恰当的期刊并非一件易事,然而这是论文得以发表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期刊应考虑的因素:论文主题是否在刊物征稿范围内?论文格式是否符合刊物要求?论文是否符合刊物的一贯口味?关于期刊的声望(prestige)问题:期刊学术水平高其声望就高;反之声望则低。科研工作者都希望科研成果发表在有声望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上。选择期刊的方法:如果论文主题在一个很窄的分支学科内,那么选择范围只能限制在几种刊物;如果论文信息交叉了几个研究领域,则可有许多种选择。无论是哪种情况,先列出一个简单拟选期刊表,然后逐一对进行比较筛选,作出最后抉择。

  B. 阅读和使用投稿须知:

  (1) 读刊头(masthead statement,通常放在期刊前面的文题页上),以了解刊名、简单的办刊宗旨、编辑委员会组成、编辑部成员、出版商及其联系地址等。

  (2) 浏览目录(table of contents),确定该刊物是否发表你研究领域的文章及发表的比例有多大。

 (3) 注意栏目设置,确定拟投稿件的栏目。

  (4) 看拟投栏目文章的范例,了解撰写要求及格式。

  (5) 某些期刊刊登投稿和接收日期(submitted and accepted dates),可据此计算论文发表周期。

  (6) 广告数量可间接判断期刊质量。因为广告公司都愿意将金钱投到质量高、影响大的期刊上。

  (7) 通过11或12月份出版的杂志最后几页上的“所有权、管理和发行声明”(statement of ownership,management,and circulation)查找期刊发行量。

  (8) 核查有无北美和欧洲以外国家作者撰写的文章。

  (9) 有些期刊还刊登报道计划,作者可依此拟订自己的投稿计划。

 C. 投稿注意事项:

  当决定了论文主题,确定了读者群,并选定了拟投期刊后,论文文献检索工作即便完成。下一步是确定论文作者、查看期刊的“投稿须知”,并将研究结果的原始资料收集在一起开始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并非一稿就能完成,往往需要反复易稿(修改)才能使文章达到投稿的要求,即"5C"—正确(correctness)、清楚(clarity)、简洁(concision)、完整(completion)和一致(consistency)。

 D. 投稿:论文的最后一稿准备好后,就可向国外投稿。一般来说,投稿程序分以下三步。

  (1) 准备投稿信(covering letter,submission letter):期刊的编辑往往需要一些有关作者及其论文的信息,而作者也希望给编辑提供一些有助于其全文送审及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应该包括在投稿信中。投稿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文题和所有作者的姓名;稿件适宜的栏目;为什么此论文适合于在该刊而不是其它刊物上发表?关于重复或部分发表或已投它刊的说明;不能转让版权的说明(如美国联邦政府雇员);建议审稿人及因存在竞争关系而不宜做审稿人的名单;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的姓名、详细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e-mail地址;能否付出版费(版面费、彩图费)的说明(如果该刊收取版面费和彩图费);希望核校校样或稿件若不接收退回原稿的要求(有的期刊在“投稿须知”中约定,除非作者在投稿信中提出要求,否则原稿不退还给作者)。投稿信举例:

 Dear Dr.:

 Enclosed are three copies of a manuscript by Rose N .Dipaola,Donna A.Gallo,and Tom N.Roberts titled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Long-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It is submitted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as a ”Original Article" in your journal.This paper is~?Neither the entire paper nor any part of its content has been published or has been accepted elsewhere. It is not being submitted to any other journal.

  We believe the paper may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e readers of your journal because the study it reports stated the HCV infection rate among long-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of short-term transfusion patients.

  Correspondence and phone calls about the paper should be directed to Rose N.Dipaola at the following address,phone and fax number,and e-mail address:

 Rose N .Dipaola,MD

  Institute of Internal Medicine

  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9500 Euclid Ave.

  Cleveland,OH44195,USA

  Tel:1-216-444-5360

  Fax:1-216-444-9580

  E-mail:dipao@cesmtp .ccf. Org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attention to our paper.

  Sincerely yours,

  Rose N.Dipaola

  (2) 稿件包装:所谓稿件包装是指将稿件及其拟投期刊所需的伴随资料一并装人信封。一般应按以下顺序备齐资料:投稿信;刊物要求的稿件(包括文题页、文摘页、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图注、表及图)拷贝份数,每份图单独装一个信封;版权转让声明;与稿件内容有关资料的拷贝

 (如学术会议报告论文或已发表的摘要等材料);通知稿件收到的明信片或有作者地址并贴足邮资的信封(适用于不发收稿回执的期刊);致谢和使用病人照片或引用私人通信的书面同意材料的复印件;有些期刊要求附稿件对照检查表。以上材料不要用订书钉固定,以免途中因订书钉移动而损坏稿件;但可以用大型曲别针固定,照片可以在信封中夹硬纸片保护。

  (3) 稿件邮寄:邮寄稿件应注意:应至少自留一份打印底稿;信封要足够大,并足够结实;正确的投稿地址及收稿人(“投稿须知”中常有说明,多要求直接寄给主编);照片不可过大,最大不超过8.5英寸x11英寸?贴足邮票;航空邮寄;以打印稿(hard copy)投稿。几乎所有的英文生物医学期刊均不接受传真(fax)投稿,某些期刊仅允许一些没有图表的短文或“给编辑的信”通过电子邮件(e-mail)投稿,长篇论著、研究报告等文章决定刊用后方接受软磁盘。以上信息可以从“投稿须知”中获得、有的期刊在“投稿须知”中特别指出投稿地址与订刊或订单行本地址不一样,以免造成时间耽搁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814

 绪论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

 一、免疫学科的形成

 (一)免疫学开创期:16-17 世纪,种人“痘苗”预防天花。

 中国最先开始用种人“痘苗”预防天花。最早记载于 11 世纪,16 世纪广泛使用,17 世纪传到其他国家,如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

  (二)抗传染免疫兴隆期:18-20 世纪初,抗传染免疫得到充分发展。

  1.确定免疫性分类: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二者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1)自动免疫:注射疫苗给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力。

  a.牛痘苗的发明:18 世纪末(1798 年),英国乡村医生 Jenner 首先发明种 牛痘预防天花。

  b.减毒疫苗的发明:19 世纪末期,Pasteur(法国化学家,免疫学家)和 Kock(德国细菌学家)成功地进行人工分离培养细菌并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疾病预 防。如:高温培养炭疽杆菌,获得减毒株制成炭疽菌苗,预防炭疽病;将狂犬病 毒注入家兔,获得减毒株制成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

  (2)被动免疫:注射抗体或免疫细胞给机体,被动获得免疫力。1890,Behring (德国)和北里(日本)创建血清疗法。如:将白喉类毒素注射给动物,获得抗白 喉毒素血清,治疗白喉。

  非特异性免疫:指人体的天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如:

 人皮肤、粘膜屏障;Bordet(比利时)发现补体的作用;Metchnikov(俄国)发现巨噬 细胞的吞噬功能。

  2.提出体液和细胞免疫学说

 1908

 年 Ehrlich(德国),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 抗体为主。

  1884,Metchnikov 提出细胞免疫学说,即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认为机体免 疫功能以细胞为主。

  长时间内,在抗传染免疫反面以体液免疫学说占主导地位。

  3.观察到免疫效应的两面性

 生理性:免疫防御功能 ---

 抗传染免疫;免疫稳定功能 ---

 消除衰老死亡细 胞;免疫监视功能 --- 抗肿瘤。病理性: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病

 4.建立血清学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法,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和补体结合 反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也推动了非传染免疫研究进展,如:

  1901,Landsteiner(奥地利)进行了血型抗原的研究,发现 ABO 血型,用于人 类输血。

  (三)免疫学科逐渐形成:20 世纪中叶至今。

  1.对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逐步完善 免疫系统分为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天然免疫系统(natural immune system),

 又称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或非特异性免疫系统(non-specific immune system):包括皮肤、粘膜屏 障、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获得性免疫系统(aquired immunity),

 又称适应性免疫系统(adaptive immune system)或特异性免疫系统(specific immune system):

  60 年代以前:确认淋巴结、脾脏、骨髓为免疫器官。

  60

 年代以后:确认(1)胸腺为免疫器官(中枢性),胸腺激素产生,T

 细 胞发育;(2)小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活化、转化和增殖,并且有长寿、短 寿命二种;(3)骨髓中多能干细胞分化成各类免疫细胞;(4)淋巴细胞再循环, 可充分接触抗原;(5)免疫细胞的类型、免疫分子的认识。

  2.免疫应答的认识逐渐完善 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的应答产物(如抗

 体和效应性免疫细胞),参与生理性和病理性效应的过程。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 性免疫应答(非抗原针对性的)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针对性的)。提出了免 疫耐受的概念。

  名词解释

 1.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阻止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3.免疫稳定: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损伤及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

  4.免疫监视: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由于突变、畸形或病毒感染而表达 新抗原的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

  第一章 抗原

 一、抗原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够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与其免疫应 答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一般具备两种特性,即免疫原性和抗原性。(1)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的性能。(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即能与相应 的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的结构和性质:(1)相对分子量:一般而言,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具有的抗原决定簇越多,免疫原性越强。低于4000 dal者多无免疫原性。(2)化 学组成及结构:蛋白质、多糖等均具有免疫原性,脂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核成分 如DNA正常情况下难以诱导免疫反应。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含有酪氨酸 的蛋白质免疫原性较强。因此,凡结构复杂者免疫原性较强,反之较弱。其复杂 性由氨基酸和单糖的类型即空间构象等决定。(3)可降解性:即能被抗原提呈细 胞降解的性质。(4)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 性;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2.与宿主相关因素:(1)异物性:正常条件下,只有“非己”抗原才能引 起免疫应答,抗原来源与宿主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2)宿主的遗传 背景:个体遗传基因不同,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应答与否及免疫应答的程度不同。(3)宿主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4)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5)免疫佐 剂(adjuvant):是一些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入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 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辅佐物质。其种类繁多,其中弗氏佐剂(Freund adjuvant)是目前动物实验中最常用的佐剂。佐剂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为① 导致注射部位及其局部淋巴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作用。② 作为传递工具,帮助抗原到达特异的靶免疫器官。③作为免疫增强剂。④抗原修 饰作用。

  (二)特异性

 1.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指抗 原分子存在的能与TCR/BCR或抗体Fab部分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 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半抗原相当于表位的作用。在结构上有两类表位,一是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指在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 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一般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见于BCR/抗体识别的决定簇。

 二是顺序决定簇(sequence determinant),指构成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残基呈 连续性,集中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多肽片段中,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主要是T细 胞决定簇。

  2.T、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指蛋白质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后的小分子肽中,能够与T细胞受体结合的部位。B细胞表位指抗原分子表面存在的能够 与BCR结合的部位。

  三、抗原的类型

 1.根据抗原性能,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前者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 抗原性;而后者只具有抗原性,多为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其与大分子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分为胸腺依赖 性 抗 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和 胸 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TD-Ag即需在T细胞辅助及抗原提呈细胞的参与 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多为蛋白质抗原。其特点为:既可引起体 液免疫应答又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产生以IgG为主的多种类型的抗体,可产生 免疫记忆;TI-Ag即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的抗原, 多为多糖类抗原。其特点为: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只产生IgM类型抗体,无 免疫记忆。TI-Ag又分为TI-1Ag和TI-2Ag。

  3.根据抗原合成的方式不同,分为天然抗原和人工抗原。

  4.根据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分为(1)异种抗原(xenogenic Ag),即来自 不同种属的抗原。(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g),即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 的抗原。(3)自身抗原(autoantigen):如隐蔽物质的释放,自身分子发生改变, 以及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等均可引起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①病毒性抗原 ②细菌性抗原。

  2.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外毒素具有毒性和免疫原性,类毒素具有免疫原 性而无毒性。

  3.异种动物血清: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抗毒素的特性,可以中和体内相 应的外毒素,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动物血清蛋白又是良好的免疫原, 刺激人体产生抗动物血清蛋白的抗体,可以导致血清过敏性休克。

  4.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亦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与种属 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间的共同抗原。A组溶血性 链球菌与心肌组织和肾小球基底

 膜之间; 肺炎球菌14型与人A血型物质之间;大 肠杆菌O86与人B血型物质之间;大肠杆菌O14型与人结肠粘膜之间;支原体与MG株 链球菌之间;立克次氏体与OX19变形杆菌之间均有异嗜性抗原的存在。

  5.血型抗原:①ABO(H)抗原由复杂的寡糖构成,其末端决定簇是由糖分 子组成。②T/Tn抗原是一种隐蔽抗原,当感染或体外经细菌或某些病毒的神经氨 酸酶处理后,可使T抗原暴露,引起多凝集现象。它们还被认为是广泛的肿瘤自 身抗原。③Rh抗原是人类红细胞与恒河猴红细胞之间的共同抗原,只分布于红细 胞膜上,Rh血型不符可产生新生儿溶血反应。

  6.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7.肿瘤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分为外源性超抗原和内源性超抗原。其 特点是:①具有强大的激活T细胞的能力。②抗原无需处理,其一端直接与MHC Ⅱ 类分子高亲合力直接结合,另一端与T细胞TCRβ链V区连接。③无MHC限制性。④ SAg能激活T细胞的多克隆,也可诱导T细胞耐受或免疫抑制。

  9.基因工程抗原:指编码病毒或细菌特异性抗原的基因(亦称目的基因) 提取出来,用质粒或噬菌体作载体,将此基因带入到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的基因组中,使之表达的特异性抗原。

  名词解释

 1.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免疫应答产物 结合,并发生一系列生物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3.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4.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又称免疫原,指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的抗原。

  5.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hapten,H),指只具有抗 原性,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6.载体:与半抗原结合并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

  7.变应原(allergen):指能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

  8.耐受原(tolerogen):指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9.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系指需在T细胞辅助 及抗原提呈细胞的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10.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系指无需T细胞 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活化产生抗体的抗原。

  11.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亦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 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间的共同抗原。

  12.基因工程抗原:指编码病毒或细菌特异性抗原的基因(亦称目的基因)提取 出来,用质粒或噬菌体作载体,将此基因带入到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的基因 组中,使之表达的特异性抗原。

  13.免疫佐剂(adjuvant):是一些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入机体,可增 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

推荐访问:生物 手册 检验科

《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