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炁实质与养生

时间:2021-05-22 12:08:56 浏览量:

俞美玉 陈家正

摘要 文章从刘伯温天道观、气说理论出发,根据儒道经典理论并结合作者近30年养炁实践,对刘伯温“气者道之毒药”进行了解读,其中包含人之祸福与天灾流行原因分析,并探讨了道炁的实质和养成相关问题。

关键词 刘伯温;道炁;阴阳两气;养生

中图分类号  R764.4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0)18-024-08

THE ESSENCE OF “DAO QI”AND  HEALTH  PRESERVING Yu Meiyu,Chen Jiazheng.Zhejiang Industry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32500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Heaven of Bo-wen Liu and theory of Qi,According to classical theory of Confucian and Taoist,combining with nearly thirty years practice of author,this article unscrambles the Bo-wen Lius viewpoint that ‘Qi is poison of ‘Dao. The thesis contains reason-analysis of human destiny and the scourge epidemic,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Dao Qiand how to acquire it.

Key words  Liu Bowen; Dao Qi; Yin and Yang; Health  preserving

刘伯温(1311-1375),姓名为刘基,伯温为其字,以字名于世。他崇尚的是先秦王道,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王道,他以谋求建立王道的救时之政为其终极使命,用其自己话来说是“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1]就其功勋来说是大明第一谋臣,辅佐朱元璋“一统江山和开国立政”,建立系列典章制度,为新王朝架构和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其本身生命历程而言,四落五起为官从政生涯,坚定走向自身人生定位,谋“救时之政”,做伊尹吕尚类谋臣,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就历史地位评价而言,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谋略家。就其家族贡献而言,是泽被乡里,光宗耀祖,成刘氏郡望一脉——永嘉郡(从彭城郡分离),并保其族至今近七万人。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在学问和民间两方面都有广泛影响,从学问上说,是九流百家罗胸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留下了体现其经世治国思想、学术思想《郁离子》《诚意伯文集》等,并且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既有《灵棋经解》和《多能鄙事》等著作传世,又有广泛的易学象纬术数实践,通天、地、人、物、自然之性理;从民间来说,刘伯温这一生命、思想及其精神滥觞出来300多个传说及其多种民间形象,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走向神坛的传奇。刘伯温历史真实与传说双重形象及其在多种领域多种层面社会广泛影响,构成了刘伯温文化。

关于刘伯温研究明代已有学者涉及,有明代何乔远、王世贞等人对刘基事迹、传说的考订,晚明钟惺对《刘文成公全集》的编辑和点评。清代学者的刘基研究主要集中在刘基著作考录、评注方面。1938-2019年共有相关刘基研究文章130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约830篇,博硕士学位论文约20篇,出版刘伯温相关著作约224种。研究类别为:资料汇编类如笔者《刘基研究资料汇编》;原著点校类如林家骊《刘基集》、笔者《<春秋明经>注析 》等;年谱类如王馨一《刘伯温年谱》,郝兆矩《增订刘伯温年谱》等;评传类如周群《刘基评传》、吕立汉《千古人豪刘基传》等;史传类如高福锁《刘基》等;散论类如杨讷《刘基事迹考述》、笔者《刘基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等;专题类研究如张秉政、赵家新《刘基寓言研究》,张宏敏《刘基思想研究》、笔者《刘伯温家族史研究》等;军事兵法类如刘泗译注《刘伯温兵法》等;传说研究类如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吒城》、周文峰《刘伯温传说集成》等;堪舆术数类如陈良荃《风水学探秘:刘伯温嫡传》等。上述几类关于国内外刘伯温研究又大体集中于原著点校、生平史事考订评传类、政治思想等专题研究、传说和神化研究四个方面,对于刘伯温比较一致评价是“足以配事功而明道德”,“勋业、道德、文章并茂”。对于刘伯温有关“气”论主要见于研究其哲学思想的文章,如 《刘基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政治观点》(容肇祖 《哲学研究》1961年第3期)、《刘基思想论析》(唐宇元《浙江学刊》1985年第3期)、周群《劉基评传》、陈立骧《刘基“天道论”初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第2期)等。这几篇文章主要通过其有关“气”的观点阐述作者眼里的刘伯温宇宙观、世界观、天道观,前两篇还对其属于唯心与唯物进行了辨析。《刘基“天道论”初探》提出了刘基心目中的宇宙本体,只有兼具到道德之根与价值之源,同时化生万物“不息”与“不汩”的“元气”足堪任之。对这一观点笔者在本文有所参照。本文对刘伯温先生“气者道之毒药”这一观点阐释了六层意思,提出了“道炁”与“气”的区别,进一步阐明道炁的实质,并且阔开了当下道炁之用内在的核心问题。本文创新之处:一是首次对刘伯温关于“气者道之毒药”涵义作了较为全面阐释,并对道炁实质作出明确解析;二是跳出以往学术囿于语言范围探讨的窠臼,结合经典结合养炁实践把刘伯温哲学观念“道”“理”“元气”、“气”等宇宙生成观复活成“活生生”宇宙生命本原能量——道炁,与当下世界人们同在,并与“先天元气、真气、道气”概念相连接;三是阔开观念指导实践,促进道炁之用、道炁养成,以推进对生命终极关怀、增进人们幸福。

1 气者道之毒药

刘伯温《郁离子·天道》说:“气者道之毒药也,情者性之锋刃也。知其为毒药锋刃而凭之以行者,欲使之也。呜呼!天与人神灵者也,而皆不能不为欲所使,使气与情得以逞其能,而性与道反随其所如往,造化至此亦几乎穷矣。”[1]

这里刘伯温所说的“气者道之毒药”中所说的“气”,是指道炁、元气之形而下之气,是指阴阳两气、五行之气及其之间激荡而来种种形而下之气。刘伯温先生认为,气者道之毒药,有以下六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天之心、天之道好善恶恶,“理为其心,浑浑乎惟善也”,但是善不能自行,“载于气以行”[2] ,这种状态即是《道德经》所说的“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即是道之动,是太极,是阴阳未分状态,具备生发万物的特性,是大爱、唯善,具有道德之根、价值之源的特质。道未动、寂、真静状态即是无。

第二层意思是太极再变,一生为二,分阴阳,阴、阳与太极之道三者共享激荡而有万物。“天以气为质,气失其平则变”[2],万物皆以受天之气以生者也,“圣人之道,包天地,括万物,一体而毫分焉,莫非道也。故天之大也,分而为日月,为星,为云,为雨,为雪,为霜,为露,莫非天也,而后各形其形焉。地之广也,结而为山,融而为川,生而为草,为木,为石,为玉,为金银铜铁,为五谷,莫非地也,而后各形其形焉。故见其形,而不知其出之原,非知道者也。”[2]“有形而有质者,有形而无质者,有暂者,有久者,莫非气所为也。”[2]刘伯温在这里说“气者道之毒药”,是指道炁化生阴阳正邪五行之气,气从其所遇而化生万物,而后“道”却随气之所遇(欲)而往,即便是天与人,神灵者也,而皆不能不为欲所使,使气与情得以逞其能,而性与道反随其所如往,于是刘伯温先生感叹“造化至此亦几乎穷矣”。道性随遇(欲)而一变再变,是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欤?故而阴符经称五行为五贼,称天地、万物、人之间互为盗贼,气者不正是道之盗吗?“萬物之成乃大道之毁也。”[3]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者不也是道之毒药吗?《说文解字》:毒, 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說文解字注》:
毒,厚也。毒兼善惡之辭,猶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易曰:聖人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列子書曰:亭之毒之。皆謂厚民也。气者道之毒药,一方面道生万物可谓大德,可谓厚也笃也,另一方面,气行道随,气为道之盗也、害也,正是毒药也。刘伯温先生感慨于天地造化无奈一面,“天地若大瓮,万物生其腹,人犹腹中虫,蠢蠢随化育,钻攻无时休。”  [2]刘伯温先生感概于我们的世界阴阳共生善恶并存,感慨于世风凤凰少乌鸦多,在《钧天乐》这篇文章里用奇异手法说自己梦游仙境质问玉帝:太极生乾坤五行,彼此同根,为何却要互相激搏相熬煎?“太极拆裂为乾坤,纷纷枝叶皆同根,胡为妄生水火金木土,自使激搏相熬煎,臣闻三皇前羣物,咸熙熙众子戴一父,皥皥无偏私,忽然元气自荡潏,变换白黑分贤痴,蚩尤与黄帝従此兴戈矛,流毒万万古,争夺无时休,骨肉自残贼,帝心至仁能不忧?”[2]得到回应是“帝不答,臣心迷”,唯留风咆哮虎豹怒,“但见愁云漠漠横九疑”。

第三层意思人之祸福源于气的阴阳之变、从物所遇。刘伯温先生认为降祸福给人的不是天乃是“气”。“祸福谁所为与?曰:气也”。但气非有心主动为人造祸福,是无心之为,“气有阴阳邪正分焉,阴阳交错,邪正互胜,其行无方,其至无常,物之遭之,祸福形焉,非气有心于为之也……善恶成于人,而祸福従其所遇,气有所偏胜,人不能御也”[2]。一切生命,包括人之生老病死,也源于这阴阳两气的变化,“生于其所相得,而死于其所不相得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皆是源于这阴阳两气变化万千的世界,是人不能防御的,有无奈的一面。

第四层意思是天灾流行也是气之阴阳失衡。“天灾流行,阴阳舛讹……气失其平则变……气行而通,则阴阳和,律吕正,万物并育,五位时若,天之得其常也。气行而壅,壅则激,激则变,变而后病生焉……瘴疫流行,水旱愆殃,天之病也……天病矣,物受天之气以生者也,能无病乎?” [2]天病物也病,人也病。

第五层意思是气的阴阳变化,道之毒药,是有解的,刘伯温先生指出:形而上之元气可复。“然则天果听于气矣?曰:否,天之气本正,邪气虽行于一时,必有复焉,故气之正者,谓之元气。元气未尝有息也,故其复也可期,则生于邪者亦不能以自容焉。”[2]这里说的元气指的阴阳未分混沌状态,是《道德经》里讲的“有”的状态,可以化生万物,“有名万物之母”。与“理”“无”同属于“道”,元气、道炁、“有”有活动性,“理”、“无”,无活动性。刘伯温说元气未尝有息,“有元气乃有天地,天地有坏,元气不息。”[2]化生万物的是元气,是“有”,“有”名万物之母。

第六层意思是元气之复需借助于人。虽然说“气与情得以逞其能,而性与道,反随其所如往,造化至此亦几乎穷矣”,然而刘伯温认为元气可复“气的阴阳之变”,因为道炁、元气是万事万物之母,只不过需要借圣人之力。“天有所不能而人能之,此人之所以配天地为三也。”[2]天的本心尽管是好善恶恶,“而天有所不能,病于气也,惟圣人能救之,是故圣人犹良医也……尧、舜、汤、武立其法,孔子传其方,方与法不泯也,有善医者举而行之,元气复矣。”[2]

在刘伯温先生眼里,“三才一理,治道无二” [2],天地人及社会治理都与天道相关,与“阴阳两气”“元气”运行变化息息相关,天道之变化关系着社会运行发展变化,他说“朱、均不肖,尧舜医而瘳之;桀纣暴虐,汤武又医而瘳之;周末孔子善医,而时不用……高、文、光武能于医而未圣,故病少愈而气不尽复;和、安以降,病作而无其医,桓灵以钩吻为参苓。而操懿之徒又加鸩焉,由是病入于膏肓,而天道几乎穷矣。”[2]刘伯温先生认为孔子之后上天之元气、社会元气从未恢复过来,虽然孔子开出了良方,但之后未见如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之类圣人出,时下社会问题已病入膏肓。他关注“救时之政”,使人与世间同复其正,是刘伯温先生一生最主要的关怀课题,所以他考察了天道、自然、人、物生成、变化之性理,提出了“气者道之毒药”的命题,气是道、先天元气(道炁)之变,“道”反而随“气”之所往,“道之阴阳未分状态”惟善,阴阳五行之气变化虽然化生了万物,但打破了惟善之唯美。善恶并存的世界,虽有善根,随之而来的浊气、恶之荼毒自然与人类社会,刘伯温故说“气者道之毒药”,自然、天灾变化、人类祸福、万物生老病死都与气之变相关,同时也认识到先天元气(道炁)具备复正、疗愈功能,但天有所不能,需要借助圣人之力。我們借此探讨一下道、道炁、元气、真气及其体用养成之间关系以及对当下人之意义。

2 道炁的实质[4]

上文所讲的元气即是先天元气、先天真气,由于不同层面多用元气、真气称谓,特别中医里常用元气这个词,为了避免混淆视听,以示正本清源之效,姑且用一词统称,为“道炁”。之所以用“炁” ,而不用“气”这个词,因为其属于形而上,与“气”有区别,道炁与“炁”,为同义,之所以用“道炁”这词,仅强调其“道”之属性。刘伯温“气者道之毒药”论,提出了元气(道炁)与“气”之间本质区别与联系。

“道炁”是学者们一直探讨的哲学命题,“道”与“ 炁”是宇宙本源、宇宙生命生成之源泉,这个“炁”是先天真气,或谓先天元气,与阴阳两气有区别,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气也不一样。建国以来,“道气”研究的相关文章50多篇,关于“炁”的探讨文章有20多篇,如王定功《“炁”:道教生命观的内核》、耿纪朋《“炁”字考略》《炁气两字异同辩》、曾庆馀《道家的先天之炁与医家的后天之气》、田光林《采炁机理初探》、陈云鹤《炁的本质——当代道医对于“炁”的理解和认识》《谈谈传统养生炁功与现代养生炁功》等,其中有学者之研究,也有实修者之体悟。这些研究中,约半数以上对“炁”有个基本认定:“炁”是道之动,阴阳未分之状态 ,自虚无中来 ,为万象之宗。“炁”即“先天元气” “先天一炁”, 它是生命的源泉, 也是指“道”蕴合于人体中的生命潜能 。《“炁”字考略》中指出:“炁,音同‘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气。‘炁乃先天之炁,‘气乃后天之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具体解释中还谈及了“养生上,‘炁是一种疗愈能量,存在于宇宙万物间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流。” [5]《關尹子·六匕篇》有云:“以一炁生萬物”,“一炁合万物”;《无能子·圣过》“天地未分,混沌一炁。”王明注“混沌一炁,谓元气未分之状。” [6]《炁气两字异同辩》[7]对14例书籍里“炁”“气”两字同时出现情况进行了辨析,如晉葛洪《抱朴子内篇》一共使用135个气字,其中98个使用“自然之气”,52个使用“炁”,引用葛洪所描述“炁”的特殊功效:“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如《无能子》9处用“气”10处用“炁”,指出“炁”是“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我们祖辈对“炁”“气”之别早有比较明确认识。学者们根据语言有很多或这或那的解读,“道”有三层次解读:一是“道”是宇宙本源、生命本源能量,呈现“0”“无”“无极”和“1”“有”“太极”两种状态,皆为阴阳未分,可用身体感悟与验证;二是道在器中,由道化生出来万物所呈现之性理;三是道之动、阴阳五行变化规律以及呈现于事物之间变化规律。有的可以说明白,有的不可以说明白,能通过身体感悟与体验。“道炁”属于第一层面范畴探讨,不仅是停留语言上的东西,语言仅是祖先们给我“指月”的手指,不是“月亮”本身,在语言范围探讨总有隔靴搔痒般的,差那么一点点,很难触摸到真相。或者说当下我们对“炁”“气”认识模糊了其界限,需要回归,这是当下存在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把“道”遗落在民间角落里,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连接“道”的开关——观念关闭了,这个原因大概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从《大学》《中庸》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说的修身是离不开“养炁”的。历朝历代大凡能够流芳百世的医家、文学家、思想家、兵家、谋略家、书画家、甚至是发明家等,都离不开“道炁”的养成与运用,医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文学家如陶渊明、苏轼、曹雪芹,思想家如老庄、朱熹、王阳明,兵家如孙武、李靖、戚继光,谋略家如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画家如顾恺之、黄公望、徐渭,发明家如张衡、沈括、宋应星等等,但是我们不知什么时候起,把上天给予我们人类的法宝遗失在旮旯角落里。

第三个问题是气功与道炁联系与区别有待于进一步理清。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展开了对气功实证研究,黄钦永《气功的科学研究现况》、陈金武、郑宗芥、张永贤《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概况》、黄英泽《气功对人体生理反应之研究》等诸多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通过仪器检测实验实证了气的功能存在有效。不过测试者属于初学者,大约初学3个月左右。然而初学者养气与道炁是有联系也是有区别,气功与道炁有联系也是有区别的。对于修煉道炁有成者实证研究尚且缺乏。

第四个问题是“道炁”养成与运用贯穿于我们生活个层面, 误解为仅是修炼神仙一脉,存在以偏概全误区。人其实比神仙还神,或者说神仙本是人来做,“物之大者一天而无二。天者,众物之共父也。神仙,人也,亦子之一也,能超乎其群而不能超乎其父也。夫如是,而后元气得以长为之主,不然则非天矣。”[1]人这个身体是宇宙能量接收器,《道德经》《阴符经》等告诉我们人是可以盗取宇宙能量“道炁”的(前提是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盗取宇宙能量“道炁”而后要具备其德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真正修成道炁、先天真气,人是不可能自私的,这是由“道炁”性质所决定,先天真气是阴阳未分、合和状态,是太极,是大爱,是“道德经”所讲的“有”,是万物之母,也是道生一的“一”的状态,故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炁”运用便是道术,影响广泛而深远,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一是养生乐生,既养命,也能修性,“与道合真”。二是用于医术治病;三是用于天文历法地理的自然之术;四是伦理之术;五是王道政治之术;六是用于技艺,“志于道,游于艺”。[8]

道炁是中国的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遗落的珍珠,需要我们再度认识、珍惜与弘扬。

《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们的祖先用图1揭示与表达宇宙与生命的本源。道德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属“道”的范畴。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道”指的是“无”“零”,也有指称为“理”“无极”,是宇宙的本原能量,是用身体可以感知的宇宙本原能量。道一动则为 “道炁”,为太极,为阴阳和合状态,阴阳未分之时,为一,故曰“道生一”;故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9]一为太极,为阴阳之母,道家也指称这个状态为先天真气、先天元气,道呈这个状态才可以诞生万事万物。“道”可以呈两种状态:“零”与“一”、“无”与“有”、“无极”与“太极”,都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属于形而上范畴,但不停留于文字与观念, 是用身体可以感知与体悟的。人的身体是具备无限潜能的接收器,可以升级也可以降级,全凭自己。人的身体升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感知感悟甚至用“道”。一生二,就是太极一动,则分阴与阳,太极一静则合二为一。“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指分阴阳时,那个本原“0”或“1”之道本原与阴、阳同时存在着,这就是三,阴阳作用同时在“0”或“1”之道本原参乎其中,且只有参乎其中,才能诞生万物。

道生化图,可以说就是无字之天书,表达了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宇宙生命生成的真相,然而,一直来观念上失去了道心,只剩下了阴阳互变太极图,见图2。

图2所示太极图充斥着我们网络和眼界,它促使人只看到阴阳,看不到阴阳两气消长变化的背后动力——“道”“道炁”;图3所示才是真正表达了宇宙真相太极图,中心的圆便是产生阴阳和万事万物的“道”与“道炁”,不过它虽表达为小圆心,实际上充满着整个宇宙,无处不在。因此世界的演变,易学八卦、六十四卦的演变还应该有个源头,如图4所示。

正因为有这个”道炁”本原能量充斥着我们这个世界,才使这个宇宙万事万物生生不息。“道炁”与《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之”所指的“真气”是一个东西,正因为这个“道炁”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能量,才可以具备让病体复原的功能。

道炁姑且在语言上如此表达:在静时呈空、寂、真静状态,即无极、无、零,道之动时呈“炁”,是太极、有、一,两者实质都是一种能量,宇宙本源能量,同属于“道”。《尚书》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南怀瑾说无论道家还是佛家,都从这里来。《道德经》里老子也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在《尚书》《道德经》里描述出来的是有物质能量的“精”,是身体这个接收器达到一定层次时候,可以感知到、接收到这一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却是我们“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的能量,能让我们“以弱用”,用于养生、王道政治、技术等各个方面。

道炁是形而上之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刘伯温所说的“气者道之毒药”中所说的“气”,是指道炁、元气之形而下之气,是指阴阳两气、五行之气及其之间激荡而来种种形而下之气。两者联系是:两者都是宇宙间能量体系,形而下之气皆从道炁化生而来,道炁可以随气之运行、从其所遇(欲),毒于“气”,道炁与“气”激荡共同参与而形于物,同时道炁具有恢复“气”归元之性能。两者区别是道炁能量体系一定高于所有“气”的能量体系,“气”的能量体系无论多么强大都超不过其“母”——道炁。道炁性能是大爱、无私、唯善、至乐无乐,“气”之性能是阴阳清浊善恶邪正苦乐共生并存。

“气”有气数,有生便有灭,而道炁长存。“有元气(即道炁)乃有天地,天地有坏,元气无息。”

而目前存在问题就是道心的遗失,是人类自己把这个开关设置于关闭状态,这也是目前我们社会存在根本问题,道心遗失,也意味着人类大多数人自我天性遗失,失去本心,也是王阳明说“致良知”难以达到,阴阳失衡,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当然话要说回来,这个“道炁”无处不在,并非是消失,《阴符经》说人类完全具备盗取这个宇宙能量为自己所用的功能,可以获得健康、智能、与幸福,只不过目前人类大多数人自己关闭和放弃了这份上天的关照。

我们祖先们如此智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健康、智慧与幸福的法宝,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打开人类关闭的那个开关,打开这个开关,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3 道炁之用其一:养生

上文我们梳理道炁的实质,道炁即是先天元气、真气,是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具有唯善和大爱特性,化生万物,同时具有使气复正功能。本段落说说道炁之用。

道炁之用,归纳一下上述所提,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道炁化生万物;第二层是“道炁”的运用便是道之术,运用于多方面,大致六类:一是养生乐生,既养命,也能修性,“与道合真”。二是用于医术治病;三是用于天文历法地理的自然之术;四是伦理之术;五是王道政治之术;六是用于技艺,“志于道,游于艺”。第三层是道炁养成。第一层次道炁之用前文有比较清楚阐述,第二层运用不作本节讨论重点,本节讨论重点是第三层意思道炁养成这个话题,第二层六大类的道炁之用是要建立在道炁养成的基础上的。道炁养成方法很多,祖先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经验,本节也不着重于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关于道炁养成话题最主要就是要阔开观念问题——养气、养精气神要养与修的是道炁,需对道炁与上药三品关系做个简单梳理,以正视听。

生命的质量取决于精气神,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是道家和中医里都这么看的。不过中医里所说精气神与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是有区别也有联系的。精气神在中医里有所定义:

精:生命活动的本原及物质基础,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是人体内具有生命活力、不断运动、无形有征的精微物质。中医药学是以气为核心的,气的运动将人体统一成和谐整体,构成了阴阳五行和经络的运动变化。神: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人体生命活动的神包括:生命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实际上这三者是互为转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精可以化气,可以生神,是气与神的物质基础;气能生精、化神;神能驭气、统精。

身体里精气神是一个层面,它有自身运行系统,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人身的精气神提升,与先天元气、道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分不开。也就是说我们身体之外(姑且这么表述),除了空气,还有精微的先天元气(道炁),那个才是生命的动力源泉,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物诞生源于这个元气,这个先天元气、道炁与身体精气神融合,才能成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悟真篇》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盖以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之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故晋道成论长生养性之旨曰:其要在于存三、抱元、守一。三者精气神,其名曰三宝;抱元者,抱守元阳真气也。”[10]其中“道自虚无产一气”“抱守元阳真气”“守一”所指的气便是强调先天元气、道炁的养成,只有抱元、守一、抱守元阳真气,才能存三,存上药三品精气神。成为上药三品精气神是有先天元气、道炁养成为前提的。

身体健康、精气神提高与善养先天真气、先天元气密切相关。《皇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1],讲的当身体入静入松守虚时,真气元气就进入身体,与身体精气神结合,自然身体就慢慢趋向健康,相当于给身体补充生命本源能量 。元气(道炁)、先天真气,与后天精气神结合,方能体用结合,妙用无穷。先天真气、元气能够被身体这个接收器所用,而后提高着自身精气神,从而达到健康长寿。当身体通畅、能量提升时,便能连接到、感悟到宇宙很多信息,当阴阳平衡,与太极状态合一,从而获得智慧,获得觉悟自在幸福的人生,能达到《皇帝内经》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之境界。

是故《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不过这个神与气精,是吸收先天真气了的。是故真正滋润全身及人生的是精气神,是不断从先天真气、元气里获得能量补充的精气神。所以养元气养道炁是修身的关键。这个元气道炁无处不在,道在人中,人在道中。

两晋隋唐道家修道把先天精气神称为混元气,也指的是元气、先天真气。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中指出:“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12]与“天地同其根”的元精元气元神,即是先天真气,张伯端接着说采气炼丹是采“先天混元之气”,翁葆光注张伯端的《悟真篇》解释混元气说:“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者,混元真一之气也,生于天地之先,不可测度。”

唐中晚期的《至言总》指出:“混元之气,自无生有,有曰太极,共生两仪,两仪既分,四象昭晰,阴阳变化,万物生焉。”[13]混元、混元气是道的又一称呼。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气神也。……所謂元精元气元神也。… …虽有三,其实则一。一者,混元之义;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谓上药三品者,用也;所谓其足圆成者,体也。[14]

所以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指的是先天精气神,合而为一为元气、先天元气,即为道炁。或者讲身体里精气神是要与先天元气合一,才能称为上药三品。道炁、元气是体,上药三品是用。

故此我们阔开观念主要是三点:一是养精气神、修身养性要打开的是连接道炁的开关,这才是根本。虽则“气”的能量体系有很多种,假设不往根本上走,有可能连接上的是养生之偏峰、偏入万重山中之一小山峰;二是我们身体是道炁接收器,也是道能量在上文六大类运用的器,但我们身体这个器需要提升到能够与道炁同频时才能很好把道的能量化用,也就是讲我们身体精气神要提高到很多层次,真气道炁与我们身体结合一起,既是修身健体、同时是养性得己、立德达人、遵道而行,为促进社会清明服务;三是道炁养成需三方面相辅相成:第一方面是“入松入静入虚得炁”,世间流传诸多法门无非是用来引导人们入此八字境界的媒介;第二方面道炁的运行——太极运动,化气为炁,即是《道德经》所描述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三方面是明经行善。明经,经典是祖辈们留给后人“指月之手指”,是打开观念用的;善念善行与“道炁”之“惟善”特性相契合,同频嵌入。这三者相辅相成,一言以蔽之:“以诚入,以静守,以弱用”,诚则明,诚于道,明道明天性,择善固执之;弱,原意是指木头经火烧烤而弯曲,太极曲线运动。关于养炁中国道儒有众多方法 ,比如其中太极拳与打坐之类守静养炁的方式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元气即为道炁,是形而上,属于道的范畴,其实质是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它不仅仅是停留于书本的概念与观念,它是存在宇宙中的能量,是通过身体这一接收器能够感知的能量,“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具备道德之根和价值之源,具备化生万物的特性,它是阴阳两气消长背后那个动力,能使阴阳五行之气失衡得以复正,不仅能化解邪气浊气,给人带来健康,还能给人带来智慧。道炁实质是阴阳两气和谐融合状态,是太极,是一,是大爱、是平和,是至乐无乐的境界。三教同源,张三丰《大道论》: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何其自性,本自清静、具足、能生万法”。自性则为道性,与人这个器的合一,是通过道炁的合一而启用。

“天之质,茫茫然气也,而理为其心,浑浑乎惟善也,善不能自行,载于气以行,气生物而淫于物,于是乎有邪焉,非天之所欲也。人也者,天之子也,假于气以生之,则亦以理为其心。气之邪也,而理为其所胜,于是乎有恶人焉,非天之欲生之也。朱、均之不肖而以为子,非尧舜之所欲也。蛲蛔生于人腹而人受其害,岂人之欲生此物哉?”曰:“然则天果听于气矣?”曰:“否。天之气本正,邪气虽行于一时,必有复焉。故气之正者,谓之元气。元气未尝有息也,故其复也可期,则生于邪者,亦不能以自容焉。秦政、王莽是已。[2]这里再一次用刘伯温先生的话来说明形而下阴阳两气与形而上之“道”“理”、元气即道炁之间关联。

刘伯温《赠徐仲远序》:“所谓命者,当何以?之哉?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今之言命者,其果有合于古人否乎?天以阴阳五行生为人也,阴阳五行之精,是为日月木火土金水之曜,七曜运乎上而万形成于下,人也者,天地之分体,而日月木火土金水之分气也,理生气,气生数,由数以知气,由气以知理,今之言命者之所由起也。夫气,母也,人,子也,母子相感,显?相应,天人之理也,则亦何可废哉?” [2]刘伯温这里所说的命,则是天命,气为人之母,人从气而来,由数而知气,由气而知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养炁,养成精气神与元气合一,天人合一,便能自得天命。(从这里可以看出以易入道,以易明道明性,也是一途。)

刘伯温先生对于气有理论上认识,对于养炁也有实践,“刘君澄坐至二更,或撼之,至舞笑钓之,出异响畏胁之,皆不动。余与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寝”[15],本文刘君指刘伯温先生。

可见,养炁,提高自身精气神,与先天元气合一,是健体开慧之源头活水之一。养炁,可以提高精气神,能够健体,人们相对有共识,然而养炁能够提高智慧,对这个道理很多人不好理解,唯有实践者有深刻认识。刘伯温先生对此有总结:“盖闻有形之器欲虚,惟虚则可以纳理;无形之理欲实,惟实则可以充器。是故性无不诚,然后能主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事”[2],这句刘伯温名言前半句讲的是养气、养道炁,而后能够性诚,这里“有形之器”可以理解为身体,“理”则是道、太极,承朱熹观点而来。“充器”,充当大器。前半句讲的是养炁方式,入虚纳理、纳道炁,后半句讲的是养炁,提高精气神,提高自身能量,能够与道炁共振,可以性诚,而后心明,明白天地万物之性理而应万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养炁明理明道明性得智的高度概括。

补叙:道炁与道气有何区别与联系?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检索“道炁”一词,结果为756匹配,除去“道”与“气”两词连用情况外,内容约有近700匹配,其中除了一两处出现“道炁”外,其余皆为“道气”两字。也就是说道炁与“道气”,在大家观念里,是同一概念,是等同的。然查看其所属文章内容,两者还是有些许区别。道气有两方面层次含义,一是等同道炁,形而上的,是万物之母。“道气,气之主宰焉耳,融道气致中和,天地大造化也。”[ 16]“老子曰:天地之道气,犹橐龠,以万物为刍狗者,此也盛徳大业,至矣哉。”[17]这些文章里所指的“道气”与“道炁”同一。二是指在身体中道炁养成为道气。“太极之中和降而在人则为道气,人存其诚性以养其道气。”[18]“使君有道气,为政亦山中;坐见桃花色;青林度逺风;才堪一世用;官与众人同;饥食莤溪橡;长歌兴不穷。”[19] 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 [20] 这些文章里所提到“道气”皆指道炁在身体的养成。是故道气有时即是道炁本身,形而上的;有时也指道炁之用、道炁养成,以身体养成为道气。

4 参考文献

[1]      明·刘基《郁离子》,吕立汉、杨俊才、吴军兰注释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63,199,242.

[2]    明·刘基《刘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80,83,139-140.142,195,241,324.

[3]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七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本节融合引用《道德经》《黄帝内经》《陰符经》《尚书》《易传》等文献的观点.

[5]    耿纪朋,郑小红.“炁”字考略[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6):53-54.

[6]     王明,校注.无能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3.

[7]    李萊子,朱越利. 炁气二字异同辨[J].世界宗教研究,1982,4(1):50-58.

[8]    孔令宏编著.道教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9]     郭福厚编.太极拳秘诀精注精论·太极拳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1.

[10]   张伯端撰,仇兆鳌注.悟真篇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金丹四百字序[M].成都:巴蜀书社,1990:117.

[13]   董沛文主编.金丹阐秘·至言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5:648.

[14]   王建章.仙术秘库[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10.

[15]   刘静编著.历代游记·游钟山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49.

[16]   《牧庵集》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宋胡瑗撰.周易口义,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8]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太白山人漫藁》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施肩吾.《西山静中吟》,《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九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09-23收稿]

猜你喜欢 刘伯温养生 刘伯温是如何被神化的新传奇(2020年42期)2020-11-23刘伯温以德服人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20年21期)2020-06-22一只烧饼走天下民间故事选刊·上(2020年2期)2020-03-18刘伯温绝命师徒缘民间文学(2019年2期)2019-05-09浅谈中医外治与养生保健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7期)2018-09-12浅谈“五补”养生法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1期)2018-06-15聪明的刘伯温文理导航·趣味课堂(2017年5期)2018-02-12浅谈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速读·下旬(2016年8期)2017-05-09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戏剧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古汉字折射的养生理念课外语文·下(2014年9期)2014-10-21

推荐访问:养生 实质

《道炁实质与养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时间的味道 下一篇:抖空竹的好处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