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时间:2021-06-11 15:38:37 浏览量:

丁杰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分析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剖析具体原因,提出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具体包括加强大学生尊法意识教育、增设法律类公共课程,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法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律素养培育相结合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等,为新时期高校有效开展法治教育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法律素养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136-03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与外界的“围墙”被彻底推翻,外面的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一览无余。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主动也更容易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开阔视野。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的法治环境尚未健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反应周期短,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和定性,欠缺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众多复杂多样、真假难辨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行为产生偏差,甚至会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学校面临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且呈现出新形态,“网络诈骗”“校园贷”“学术造假”等问题成为高校难以去除的“毒瘤”,威胁着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也给高校的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法治教育环境的改变,不够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仅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来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不能有效应对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的学生法律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巩固素质教育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受到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面临一些困境。

1.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运用法律能力欠缺

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迫使他们只注重考试课程的学习,没有接受系统的法治教育,法律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进入大学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依然处于“法盲”的窘境。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不重视。不少高校仅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來加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普法宣传教育;二是大学生“专业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1]。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更愿意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业考试和考证方面。他们认为即使掌握再多的法律知识也无用武之地,毕竟他们不是法学专业,不会以此作为生计,而且法律对他们将来的求职和发展没有多大帮助,因此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部分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错位现象。高校有自身的一套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并依此为大学生学习管理和行为规范的准则。大学生会用校纪校规学习替代法律知识学习,从而导致法律知识的欠缺。知法是遵守法律、法规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的前提。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限制了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不仅如此,有些大学生由于缺少基本的法律认知,往往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发生考试作弊、网上传播谣言、参与非法校园贷和非法传销等违法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存在法律观念误区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它涵盖人们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法治观念。法律意识需要经过教育才能逐步形成。有学者针对高校大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2.03%的学生认为法律很有用,可以用来解决大部分问题;有32.05%的学生认为法律有一点用处,可以用来解决一些问题;有5.92%的学生认为法律毫无用处,无法用来解决问题。[2]由此可见,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缺失,导致其法律意识也比较薄弱。此外,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法律观念误区。他们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他们认为运用法律维权的程序很复杂,费时耗力,成本也较高,没有必要凡事都走法律途径。

3.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并且一直在努力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法治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然而,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少。很多高校仅通过一两门法律课程来支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法律基础教育,由于课时短、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缺乏优秀的法治教育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法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他们大多不是法学专业出身,未经过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培训,教学经验不足,教育能力欠缺,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三是缺乏科学的法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高校实用主义和就业至上的考核评价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一些高校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资格证书考试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对包括法律在内的软素质课程的考查,这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

高校应当把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将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

1.加强大学生尊法意识教育

尊法即内心尊崇法治,树立法治信仰,以法为重,是学法、守法、用法的前提。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尊法意识教育,把其放在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首位,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以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手段,以培育学生法律思维、树立学生法治信仰为目标,充分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着力于对学生进行警示性法治教育,利用学生身边的真实违法犯罪案例作为教育素材,着重将违法者内心的深刻悔悟和给自身家庭、亲人带来的痛苦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告诫学生自觉遵守法律,促使他们意识到当下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法律问题及应对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和尊法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为后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奠定基础。

2.增设法律类公共课程,创新教育方式

高校应当将培育学生的法律素养作为重要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法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设置方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础上增设法律类公共课程,这些课程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会面临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困惑,贯穿到大学整个年级,既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应着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建立法律思维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为着力点,丰富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课堂教学多引用案例分析,增加互动环节,避免大篇幅枯燥的理论讲解,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和学生的代入感;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观各类法律案件的审判,开展模拟庭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

3.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对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直接的影响。高校要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首先要建立一支法律素养高、教育技能强、专兼结合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提高法律专业教师的比例,壮大法治教育师资队伍。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渠道,培育和引进更多的法律专业教师,使之作为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起整个高校的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充分发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边力量开展各类日常法治教育活动,形成课程教学和课外教育的合力,提升教育成效。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鼓励教师校外进修,定期开展校内培训,组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等途径,不断提升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高校法治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4.建立科学的法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法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过程的监控和整体教育效果的把控,保障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推动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考核评价体系应着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覆盖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全过程,根据法治教育每一个阶段针对性设置动态考核评价标准,避免单纯以课程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考核评价的对象也应注重多元性,除了法律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法律类课程考试成绩,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将师德师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是否自觉遵守法律、能否懂法用法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的对象。

5.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律素养培育相结合

回顾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我们不难发现,实施者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甚至有的违法犯罪行为就是由于实施者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的。大学生面对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压力,会产生诸如适应问题、人际冲突、情绪与情感困惑、生涯规划、学习障碍、强迫倾向、网络成瘾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就可能会导致其行为产生偏差,甚至会误入歧途,引发违法犯罪。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同时,通过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健康课程、一对一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途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早发现,早干预,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增强身心健康,有效预防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法律意识薄弱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6.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开展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网络环境。一方面,强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构建绿色校园网络,屏蔽不良信息,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另一方面,定期开展系列法治教育活动,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例如运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公众号等平臺,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法治宣传,拓展学生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开展法治教育建设月,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法律科普讲座、开展模拟法庭等,提升大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此外,高校应当建设和完善大学生线上线下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法律困惑,提供法律援助。

三、结语

法治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当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迎接挑战,把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林.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9(20):172-173.

[2]王晶,钟强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3):157-158.

责任编辑:赵世鹏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新时代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现实问题与推进路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3期)2020-10-27做好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新丝路(下旬)(2019年8期)2019-07-17新媒体环境下编辑素养研究魅力中国(2018年27期)2018-09-29“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人员道德教育提升路径研究社会工作与管理(2018年4期)2018-09-29利用《道德与法治》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年6期)2018-09-03浅谈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山东青年(2018年3期)2018-08-14正确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15期)2018-08-10县域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活力(2018年20期)2018-01-18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广告法律素养提升路径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17年20期)2017-12-04浅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8期)2016-10-08

推荐访问:探析 新时代 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