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1-05-25 10:16:55 浏览量:

王艳红 何凡 赵凯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特征,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的根本途径。涉农专业大学生是农业人才资源,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发展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坚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涉农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创造力,使其投身农村,成为“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专业人才,以新动能支撑新农业发展。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联合培养两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改进教学模式、建设教师队伍和构建校企联动反馈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1-002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突破人才瓶颈制约。高校需要根据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培育生源、培育模式和培育内容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基础上,引导该专业大学生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辟专业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的新路径,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1-2]。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嵌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模式,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熟知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服务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对农村产业融合识别、分析的能力;不仅要善于做农业农村产业规划与设计,也要具备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研究与管理方面的能力[3]。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于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专业与职业农民培养衔接不畅,人才结构与行业衔接失衡。为此高校要充分抓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输送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校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不断创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掘自身专业的特色,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精準培养,实现人才振兴。表1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和特征。高校和企业在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生进行意愿调研后进行合理分类,创建多层次、分类型的科学培育计划,打造和建设高层次的农业建设人才。

2.1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订单企业签订育人协议和用工合同,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资源互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以实践操作为主,二者互相衔接、有效结合。在学生掌握对应专业技能或者通过鉴定后,经校企双方综合考评,直接录用到订单企业工作[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型下,学生不仅要满足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还高度契合企业用人需求。高校应积极对接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大的优质现代农业企业为合作对象。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向高校“下单”。企业和高校共同承担校企协同育人的重担,最终达到学校教育和企业就业体系良性互动。

2.2    联合培养模式

共青团安徽省委和安徽农业大学提供政策支持,由安徽农业大学征集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大学生,由荃银高科负责投资,学生毕业后在三方支持下开展为期两年的创业孵化[5]。具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高校可以参考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模式,积极探求符合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

高校、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调研当地市场需求以及目前培养方案中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缺陷,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征集有意向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学生,采用分段式培养,开展基础课程、生产技术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和实践学习。学生毕业后在高校、政府和企业的经费和技术支持下,实现创业孵化[6]。

无论是订单式培养模式还是联合培养模式,都是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互相合作、协作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本的整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以教促农,以农促教”的联动式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带头和示范作用的新型职业农民[7]。

3    对策建议

3.1    教学模式的改进

3.1.1    培养方案优化

高校在充分进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视角,以服务“三农”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制定最优的培养方案。

3.1.2    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例如加强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现场教学,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乡村调研实践等,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优势。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管理课程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竞赛促创新,激发学生对农村创新创业的兴趣。

3.1.3    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融合化在线教育的背景下,搭建师生互动平台,采用网课或者田间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高校和企业彼此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和仿真模拟等技术平台,将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知名涉农企业理念、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内容加入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元化教学。

3.2    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的培训管理计划要充分考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教师每年至少应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或者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践1个月,还要落实教师每3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制度[6]。此外可以聘请行业或者企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以此加强校企双方的经验交流,深化校企合作的层次,共同进步[8]。

3.3    校企联动反馈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毕业进入农业领域后是否能够满足行业需求、是否具备职业技能、行业或者企业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都需要校企之间联动反馈。校企密切合作才能真正达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做到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的教育结构优化[9]。

4    结束语

培育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现代农业高素质人才需求以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利用信息平台、自媒体等加强宣传,增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同感和职业准备。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各类保障措施,从制度上、观念上、伦理上消除对农民职業的歧视和偏见,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涉农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社会支持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市场调节作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加大对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实现学生和企业的互相认可,彼此践行就业机制。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根据自身意愿、兴趣和能力,精准定位,以自身优势参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唐朝继.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新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75-177.

[2]赵培芳.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3]王烨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产业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产业融合识别与分析能力培育[J].大学教育,2018(2):160-163.

[4]余涛.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

[5]张方.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及借鉴[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8.

[6]何彩霞.山东省M高职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7]龙伟.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对策研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6(4):1-6.

[8]李启宇,何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10(8):237-238.

[9]苏晓红,杨秀益.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贵州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6(3):18-25.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研究神州·中旬刊(2018年4期)2018-04-26会计理论范式革命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3期)2018-01-16经济新常态下的财务管理创新商情(2017年22期)2017-07-18职业院校开展观光农业经营培训教学模式研究教育界·下旬(2017年1期)2017-04-21以就业为导向的民办高校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生产实习管理与质量控制系统研究与实践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4期)2016-11-1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17期)2016-07-1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2016-05-11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突破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8期)2015-01-27

推荐访问:培育 区域 农民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