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双维结构的本土化探究

时间:2021-08-08 19:00:28 浏览量:

李静思

摘 要:西方心理学研究人员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提出,自豪包括了真实自豪及自大自豪两种维度。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人员提出,社会化自豪与个体自豪同样可以构成自豪情感的两个维度。

关键词:真实自豪;自大自豪;双维结构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自豪是一种包含了认知成分的复合情绪,是一种愉悦的主观情绪体验。因此可以说,自豪是一种需要高级认知和社会化体验参与的积极情感,在自豪的产生过程中,必定伴随着目标比较,以及个体对自己积极的认知和评价。经典自豪双维结构理论认为,自豪包括真实自豪及自大自豪两个维度。

1 经典双维结构的发现和提出

Tracy和Robins从认知加工过程理论出发,提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引发不同的自豪类型,其中成就指向自豪基于真实的自我成就,伴随着真正的自我价值感,而自大自豪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更少针对具体的成就。为了进一步证明他们的观点,Tracy等人从自豪相关词的语义结构、自豪的特质体验和状态体验、两种自豪分别对应的归因特点以及各自对应的人格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豪显现出了两种结构,具体表现为:在语义结构上,被试对自豪的相关词进行相似性判断,词语呈现出两种类型。在自豪的体验上,被试的通常产生自豪的体验(特质体验)和具体事件中产生的自豪体验(状态体验)同样显示出了真实自豪和自大自豪的双维结构。在归因层面上,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自豪:将成功归因为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容易引发真实自豪;将成功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则容易引发自大自豪。

Tracy提出的自豪双维结构得到了普遍认可,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两种自豪的产生过程。Shariff等提出,自豪的双维结构是自豪原型进化的结果,自豪能够促使人们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具有社会适应功能。其中真实自豪促进的是以声望策略(通过展现学问和能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钦佩)获取高社会地位,而自大自豪促进的是以支配策略(通过强迫、威胁、恐吓他人,让他人恐惧和顺从)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Tracy,Shariff,& Cheng,2010)。该观点同样得到了实验证明,比如,Cheng等人试图证明两种自豪分别属于两种社会策略下的心理适应成分,发现自大自豪与支配有关,真实自豪与声望有关。另外,两种社会策略所对应的心理特性也各不相同,例如支配和自恋,侵略和非宜人性有关,声望与真实自尊,宜人性,责任心,成就,提供建议以及亲社会倾向有关。

2 本土化自豪双维结构——个体自豪及社会性自豪

随着对自豪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自豪双维结构划分存在局限,不能完全概括中国文化下的自豪类型,在解释文化差异方面不具有优势。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研究者开始尝试对个体自豪之外的自豪类型进行探索。

薛文霞在2008年自编了中学生情境式自豪问卷,在对中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与西方的研究不同,引发中国中学生的自豪感除了自我自豪感外,还包含同伴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自豪感。该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在中国文化下,他人和集体的成就事件同样能够引发个体自豪。

中国学者王志强(2010)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背景,通过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再次发现,自豪不仅包含个体参与的情境,因他人和集体而感到自豪的情境也非常普遍。据此他提出:自豪指的是成功事件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了个体的社会性需要,从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同时把自豪按照主体参与程度和个体或集体归属两个维度,把自豪划分为自我取得成功的自豪,他人取得成功的自豪,个体参与的集体取得成功的自豪,无个体参与的集体成功自豪四种不同主体类型自豪。并采用情境故事法,发现不同主体类型自豪的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强度,以及感情色彩评价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是对传统二维结构的补充,证明了个体自豪之外自豪类型的存在。

另外一些学者则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自豪的结构进行了解读(赖伟军,2011)。他们提出,自豪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与自我表征、自我概念等自我认知的心理过程具有密切关系,自我概念包含个人性自我,关系、社会和集体性自我,因此,与自我概念的多維度相对应,自豪情绪也应表现出类似结构。因此 他们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建立了个体和集体自豪量表(ICPS)。统计发现从“自我概念”结构的角度出发的自豪情绪体验包含三个维度:个体取向自豪,社会取向自豪(关系自豪和集体自豪)以及国家取向自豪。作者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竞争性与独立性的因素愈加凸显,个人取向的自豪体验在生活中更为常见。

西方经典的自豪双维结构经过了广泛的论证研究,而对本土自豪感的深入研究目前还不够充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国家、民族自豪情感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研究中,需要研究者们对社会性自豪感引起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赖伟军.“自我概念”视角下的自豪情绪结构[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1.

[2]王志强.自豪的主体类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

[3]薛文霞.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及抑郁的关系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8.

推荐访问:本土化 探究 自豪

《自豪双维结构的本土化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