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时间:2021-07-24 19:22:21 浏览量:

郑美花 邵燕燕 薛梅

摘要:传统村落记载着国民的集体乡愁,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载体。乡村振兴背景下,激活传统村落的乡魂基因密码链,复兴村落的自然生机和生命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就是保护了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发动机”,就是传承了乡土文化之魂,真正实现了文脉肌理和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方案探索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record the collective homesickness of the people,which is the residence of the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we activate the enchanting gene code chai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to revive the natural vitality and vitality of villages,and making ti become the supporting poi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protect the engine of the extinc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o inherit the soul of local culture,and truly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with context,texture and ecological livability.

Keyword:Rural revitaliz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path research

一、引言

傳统村落不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基,也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中蕴藏着沉重的历史信息和厚重的文化价值,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好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发动机”;开发好传统村落就是延续好情感认同的“乡愁归途”,不让其成为“精神荒路”;保护和开发好这些“养在深闺人未知”的传统村落,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进程中广泛认同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为此,本创新项目通过对日照市莒县、东港区、岚山区和五莲县等一次次实地调研及古村落文化专家采访后,对我市古传统村落进行了再认识再思考,结合实际,本研究发现:日照市是一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创建一种具有可参考价值的方案,来激活古村落的乡魂基因密码链,复兴古村落的自然生机和生命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促进我市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让海曲村落文化遗产财富在日照大地上彰显出新时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这对于助推日照市的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意义非凡。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够为日照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为此,可归纳如下几点。

二、我省农村旅游产业升级的急迫性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不只是一片片老街旧坊的“美丽空壳”,而是指村落形成较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及社会价值的村落。俗有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之称,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可见,传统村落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的遗产财富中远胜于其他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又基于古村落是现代居民实际使用的活文物,具有比文化遗产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价值。

其实,早在2018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及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快速推进中,一方面城市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变,另一面是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保护意识淡薄、盲目的城镇化等影响,传统村落正加速凋敝和损毁,出现农村“空心化”“空巢老人”等现象;再加上当前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撤村并居“拆旧立新”的规划,目睹着正在轰轰烈烈地实施着一条条公路、铁路“开膛破肚”等的建设,使一些具有地域特色资源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行为都在极大的破坏着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可谓处境堪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割裂”古村落生命的机体,是在“抽底”古村落的文化之魂。传统村落的振兴,亟待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那么如何找寻现代工业文明与乡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抢救这些传统村落并服务乡村振兴?如何秉承继承先辈精神,发掘和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搜寻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传承乡土文化之魂,对古村落进行再认识再发展,既能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又能保证“新家园”文脉肌理?是当下社会各界及学术界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三、农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建议策略

(一)保护一座古村落就是给中华民族文化增加一个基因库。振兴古村落就是保护好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发动机”

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就是一部厚重的书。这本书记载着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记载着国民的集体乡愁,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的基因库,是文化遗产的一种血脉相连的生命机体。如果一个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就很难再谈成长和发展。所以,如果不加强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源头与根据地的保护----传统村落,我们很快将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复兴传统古村落内在的生命力,利用古村落优势资源,开发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会、经济等的价值产业,探索在“保护中促进利用”,在“利用中得以传承”有效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古村落从“空巢”到“弃巢”的现状,让古村落变成有着历史记忆的古味、文脉肌理的韵味和山明水秀时尚味的“新家园”。

(二)“高校科研”+“乡村振兴”一体化建设是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新理念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证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亟需要高校高端科研队伍的融入指导。传统村落的抢救、发掘、挖掘及整理开发具有教育价值的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教育展示馆等文化经典的塑造、保护与发展规划,离不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人才的参与指导。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同时也解决了“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割裂的两张皮的矛盾。从而彰显出新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撑,必要时,建议成立“日照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研究院”。

(三)“基因工程”+“学会指导”+“政府引导”是保驾传统村落赖以延续的长效保护机制

戏好要靠唱戏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将建筑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人”依旧是最核心的,是古村落赖以延续的根基。传统村落的开发不是将原有居民迁出,而是既要留住它的生活内容,还要保留住它的生态,这样才能使传统村落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符号的精神家园。所以,本项研究界定了古村落保护建设“基因工程”的主体是“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农民”;广泛吸纳对古村落保护发展有独创见解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当地乡贤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参与,是这一文化工程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具体实施方案:成立由乡镇政府牵头、村两委组织、由相关投资企业、由高校科研队伍指导的联合体制;对工程落地,实行统一指挥领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成果考核。从而,加大保护开发的力度与速度。因此,强烈呼吁各级政府将古村落保护开支列入财政预算,搭建“政府给一点,民间筹一点,收益补一点”的多元融资机制平台。这样既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施的主体责任,又形成了政府领导、学界指导、村民主办、社会参与的统筹保护开发机制。有力的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性与迫于改变乡村现状的主体矛盾,有力的改变了乡村传统文化名存实亡的现实局面。

(四)建立保护和开发规范体系是遗产保护和环境提升的良性互促的关键

本成果重视再现历史文化,把具有地域特色符号的传统古村落,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去挖掘,打造了传统文化的“新产品”,彰显了“古村落”独特的民俗民风,推动了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快了新农村新农业和新农民综合建设的全面发展。这一创新举动,既有宏观的山区、平原和沿海等地的综合项目,如,沿海渔业古村落---岚山区官草汪,深度研发海盐晒制技艺及渔耕文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山号子”主题文化旅游等;平原古村落---日照街道九条沟、莒县綦山镇褚加坡、东莞镇赵家石河等;可利用这些原生态村的优势,创建以摄影、书法、创作和写生为主题的乡村文旅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度研究以祠堂、牌楼、戏台、家居、名祠、名屋、名匾为主题的古村落文化开发;山区古村落---三庄下崮后村,以崮乡驿站为主题,依托古建、古宅等,链接三庄镇开发的“田园综合体”,创建系列化的休闲服务驿站式的帐篷营地、木屋营地、房车营地等民俗项目。也有微观上的点、线、面结合的统筹规划项目,一是要打造一条“线”,即“传统村落观光路(从东到西:库山乡苑家沟--东莞镇赵家石河+大伸庄--綦山镇褚加坡+天成寨)”的项目;二是要有“点”的挖掘,如古树、辘轳井、石撵、秋千、及楹联、山歌、戏曲等;三是要有“面”上的品牌,如村落的乡土建筑、乡村饮食、劳作方式、乡村民俗、民间手艺,还有公共活动场所等,都是传播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赋能“新产品”,真正实现了遗产保护和环境提升。

四、结语

近年来,本项目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荣获日照市“创新种子”入围名单个人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一致好评。为加快日照市传统村落文化内在生命力的复兴发展,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平台,及时抢救了日照市传统文化的遗产,填补了日照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空白,成为日照市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撑点。如,赵家石河2019年享有国家级传统村落及全国旅游名村的美誉,岚山区官草汪享有“中国最美渔村”的美誉,都给游客留下了难以忘记的浓浓回忆,极大的提高了日照最美城市的知名度,打造了美丽日照的又一张新名片。

参考文献:

[1]郑成刚,郑美花.“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2]方明.中国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7-5.

[3]李娟.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探讨[J/OL].中国期刊网,2016-9.

[4]鲁凡.加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N].南方日报,2016-5.

注:本文为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古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编号19CPYJ6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美花(1973.12-)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經济学、国际贸易双语、语言文化。日照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基地副主任,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秘书长。

邵燕燕(1981.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中国传统文化。

薛梅(1981.3-)女,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商。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山西农经(2020年13期)2020-07-14“区块链+农村金融”何以赋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功能、机制与效应社会科学(2020年7期)2020-07-14关于基层政府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分析科学与财富(2020年34期)2020-03-11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8期)2019-06-24桃文化及其在产业融合经济中的价值浅析商情(2019年16期)2019-06-17从乡村振兴战略看生态移民村的发展重点大经贸(2019年4期)2019-06-09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8年5期)2018-05-28湖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分析农业与技术(2017年19期)2017-11-11浙江省传统村落资源的原真性保护与评价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5期)2017-07-31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1期)2017-05-25

推荐访问:村落 振兴 乡村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