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时间:2020-08-06 10:01:07 浏览量: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 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 床学科。

 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 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女性的生殖脏器的解剖

 一、外生殖器

 阴户、玉门  阴户,又名四边。系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阴户、玉门的功能: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 口。

  二、内生殖器官

 (一)阴道、子门 

  阴道,又名子肠。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其解剖位置与西医学一致。

 子门,又名子户。是指子宫颈口的部位。

 阴道、子门的功能:也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 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二)胞宫  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胞宫的位置: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连阴道。可见中医学的子宫形态是形如合钵,状若倒置的梨形,上有两歧,即除了包括子宫的 实体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说明中医学的“子宫”与西医学“子宫”的解 剖范围是不同的。胞宫的功能:具有化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其功能特点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

 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

 女性的生理

 一、生理特点: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是 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这些与男性的不同点 便构成了女性的生理特点。

 女性的经、带、胎、产、乳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 作用于胞宫的表现。

  二、特殊生理

 (一)月经

 1.月经的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和绝经的大致年龄:健康女子,一般到了十四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成为“初潮”初潮年龄可早自11~12岁迟至18岁前后。绝经年龄到49岁前后。

  (2)月经的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在28~35天之间亦属正常

 (3)经期一般为3-5天,亦有长达6~7天者。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天癸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具备生殖能力,以及产生月经的基本物质天癸至则月经来潮

 (2)脏腑与月经:肾、肝、心、脾、胃在月经的产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血气与月经:气血协调,血脉通畅,血海按时满盈,月经才能如期来潮。

  (4)经络与月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与冲、任、督、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冲、任二脉的作用下,与十二经脉互相联系,才能有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二)妊娠与产育

 1.妊娠的机理:肾气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两精结合而受孕。

  2.妊娠的生理现象: 停经、早孕反应、乳头乳晕着色、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迟脉尤甚,尚须结合妊娠试验、B超、妇科检查等协助诊断。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农历加14。

  4.临产及分娩:在临产时出现腰腹阵阵作痛,小腹重坠,逐渐加重至产门开全,阴户 窘迫,胎儿、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结束。产程 从规律宫缩至分娩大致为 12 小时,即所谓“子午相对”,这与现代统计的 一、二、三产程的时间基本一致。分娩过程中要对产妇做出正确指导,掌握 “睡、忍痛、慢临盆”的临产调护六字要绝。

 5.产后机体的变化: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子宫逐渐恢复至正常大小,恶露逐渐减少至消失。

  6.哺乳:哺乳期,气血上化为乳汁,一般无月经来潮,也比较不易受孕。鼓励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

 女性的病理

 一、病  因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二、病  机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一、四诊要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二、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妇科疾病治法概要

 一、补肾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疾病的重要法则,根据病情,选用温肾助阳,滋肾养阴,育阴潜阳,阴阳并补等法则辨证论治。

  二、疏肝养肝:肝气郁结者,疏之,泄之;肝其上逆者,柔之,缓之;肝阳偏亢者,抑之,平之。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有“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说法。

  三、健脾和胃: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宜补益脾胃;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当辨其寒热,降逆止呕;脾虚夹湿,痰湿阻于胞络,宜健脾化痰,调经止带。

  四、补益气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并佐以养血活血之药;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并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气血同病,则适当配合应用。

  五、活血化瘀:临床常用于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等。若瘀血内着,积结成瘀者,宜破瘀消瘀,软坚散结。

  六、理气行滞:若气机郁滞或气逆上壅,甚或气结积聚,应以解郁、行气、散结、降逆为主,佐以通络。理气行滞常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配合运用。

  七、清热凉血:热邪入血,以致血分蕴热,热迫血行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则宜清热凉血;热邪在下,未影响营血的月经先期、胎漏等,则宜苦寒清热或甘凉清热。

  八、温经散寒:寒邪客于胞中,则血行不畅,冲任受阻的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治宜温经散寒。

  九、利湿除痰:水湿停滞不化,阻遏阳气则为寒湿,治宜温化水湿;湿郁日久可化热,则为湿热,宜清热利湿;脾气不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下注胞宫,治宜燥湿化痰

 十、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预防与保健

 一、月经期卫生:讲卫生、适寒温、节饮食、禁房事、调情志、劳逸适度。

  二、妊娠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调饮食、慎房事、乳头护理、产前检查。

  三、产褥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富营养、讲卫生。

  四、哺乳期卫生:乳房卫生、定时喂奶、坚持避孕、调畅情志。

  五、更年期卫生:调畅情志、劳逸适度。

 妇科常见病诊治

 月经病

 1、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来潮者称为月经先期。也称“经行先期”、“经期超前”。多以血热、气虚为主要病因,以气虚统摄无权或热邪迫血下行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提前8~g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2.月经量多、色鲜、质稠或量多、色淡、质稀。

  3.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类证鉴别

 经问期出血 其特点为在两次正常月经周期之间出血,量少,持续时间不超过2~3天。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 经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心悸气短,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黄芪15g,甘草l0g,当归l0g,陈皮l0g,升麻l0g,柴胡l0g,白术15g。

  2.阳盛血热

 证候 经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伴心烦胸闷,面红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加减。药用丹皮l5g,地骨皮20g,白芍15g,熟地黄20g,青蒿15g,黄柏15g,茯苓l0g

 3.肝郁血热

 证候 经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或胸胁胀闷,乳房胀痛,或少腹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解郁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l0g,炒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2g,柴胡

 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

  4.虚热

 证候 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两地汤加减。药用生地黄30g,地骨皮l0g,玄参30g,麦门冬l5g,阿胶10g(烊化),白芍15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热加太冲、太溪;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实证用

 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归脾丸,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加味逍遥丸,用于肝郁血热型月经先期。益母八珍丸,用于气血两虚型月经先期。知柏地黄丸,用于虚热型月经先期。

  (四)其他疗法

 花旗参15g,大枣15g,粳米100g,上三味温火同熬l~2小时,每日1剂,连服5 日,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随气候改变及时增减衣被,勿使过热。饮食应清淡,不过食辛辣香燥食物。要

 保持情志舒畅,避免七情过极,化火生热。

  (二)护理

 经行期间要劳逸结合,不宜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避免经期或产后房事,注意节欲。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8~9天以上,甚或40~50天一至的,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或“经迟”。多以血虚、血寒、气滞或痰邪为主要病因,以气血虚弱,气滞寒凝,冲任受阻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延后超过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2.多数表现为月经量少。

  (二)类证鉴别

 妊娠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延后,且妊娠实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血寒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当归l0g,川芎9g,白芍l0g,肉桂9g,莪术9g,丹皮l0g,川牛膝9g,甘草9g。

  2.虚寒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 温阳祛寒调经

 方药 艾附暖宫丸加减。药用艾叶l0g,香附l0g,当归l0g,续断9g,吴茱萸9g,川芎9g,白芍9g,黄芪20g,生地黄20g,肉桂9g。

  3.血虚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无块,或少腹隐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眠,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山药l0g,熟地黄l0g,杜仲9g,当归9g,山茱萸l0g,枸杞子l0g,甘草6g。

  4.气滞

 证候 经期错后,量少色暗红,或有块,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 理气调经

 方药 疏肝解郁汤加减。香附l0g,青皮l0g,柴胡l0g,郁金15g,丹参15g,川芎9g,泽泻9g,延胡索9g,川楝子9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寒加灸天枢;血虚加脾俞、足三里;小腹冷痛加灸关元。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当归丸、乌鸡白风丸,用于血虚之月经后期。香附丸,用于气滞之月经后期。艾附暖宫丸,用于虚寒之月经后期。

  (四)其他疗法

 1.干姜30g,大枣30g(去核),红糖30g,先煎姜、枣,与红糖共服,用于血寒型月经后期。

  2.当归30g,生姜15g,羊肉200g,前两味洗净,与羊肉共炖至肉烂熟,食肉饮汤,用于虚寒型月经后期。

  【预防与护理】

 经期及前后当避免风寒、水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多以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为主要病因,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

  2.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可发展成为崩漏。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肝郁

 证候 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 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l0g,白术l0g,茯苓9g,当归12g,白芍l0g,薄荷3g(后下),煨姜5g,甘草6g。

  2.肾虚

 证候 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暗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法 补虚固肾调经

 方药 固阴煎加减。药用党参l2g,熟地黄l5g,山药9g,山茱萸9g,菟丝子9g,远志3g,五味子l8g,炙甘草3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肝郁加肝俞、太冲;肾虚加肾俞、太溪。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四、月经过多

 凡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多以气虚、血热、瘀血为主要病因,以气虚不能摄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归经为主要病机。西医学中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期间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

  (二)类证鉴别

 崩漏是指月经不按周期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多发生于青春至,期和更年期。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 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兼见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 举元煎加减。药用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15g,炙甘草l0g。

  2.血热

 证候 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 保阴煎加减。药用生地20g,黄芩l0g,白芍l0g,续断20g,熟地黄20g,黄柏l0g,甘草6g。

  3.血瘀

 证候 经行量多,或持续不净,色紫黑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丹参泽兰饮加减。丹参20g,炒黑豆20g,香附l0g,延胡索l0g,艾叶l0g,泽兰l0g,赤芍l0g,山楂炭l0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热加太冲、曲池。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用于阴虚内热之月经过多。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虚弱之月经过多。补中益气丸,用于气虚下陷之月经过多。云南白药,用于血瘀之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多以血虚、肾虚、瘀血、痰湿为常见病因,以血海不充、血不畅行为基本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

  (二)类证鉴别

 激经也称盛胎,多见于妊娠初期(孕三个月之前)阴道少量出血,是孕后按月行经而致阴道有规律的下血现象,多无其他不适,胎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治疗,常随胎儿增大而出血自止。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血虚

 证候 经来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伴头晕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淡红,脉细。

  治法 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 自血汤加减。药用人参10g(另煎),山药10g,黄芪20g,茯苓10g,川芎l0g,当归20g,白芍20g,熟地黄20g。

  2.肾虚

 证候 经来量少,色淡红或暗红,质清,腰酸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归肾丸加减。药用菟丝子l0g,杜仲l0g,枸杞子l0g,山茱萸15g,当归15g,熟地黄l5g,山药l0g,茯苓9g。

  3.血瘀

 证候 经来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l2g,红花12g,川芎l0g,当归l0g,白芍l0g,熟地黄l0g。

  4.痰湿

 证候 经来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 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加减。药用茯苓20g,半夏l0g,陈皮l0g,苍术15g,香附9g,胆南星l0g,枳壳l0g,生姜5g,神曲9g,甘草6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瘀加中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血虚之月经过少。大黄廑虫丸,用于赢瘀之月经过少。肾气丸,用于肾虚之月经过少。

 六、痛经

 凡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以肝郁、寒凝、湿热、气血及肝肾虚损为主要病因,以气血不通或不荣为主要病机,临床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西医学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出现痛经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本病的临床特征是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

  2.一般疼痛多发生于行经第l~2天或经期前1~2天,随后即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始发病的,但亦在1~2天内疼痛自止。

  3.疼痛程度轻重不一,经血排出时,疼痛常可缓解。

  (二)类证鉴别

 1.异位妊娠多为停经后突然发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严重者可致休克,或伴少量阴道出血,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颈举痛,子宫胀软,宫旁有界限不清质软而触痛的包块。

  2.肠痛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正常。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按则痛甚,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去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 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l5g,川芎l0g,白芍15g,桃仁l0g,红花l0g,枳壳l0g,延胡索l0g,五灵脂l0g,丹皮l0g,乌药9g,香附9g,甘草9g。

  2.阳虚内寒

 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治法 温经暖宫止痛

 方药 温经汤加减。药用当归l0g,白芍l0g,川芎9g,人参lOg(另煎),丹皮9g,肉桂9g,附子6g(先煎),艾叶6g,小茴香6g,甘草6g。

  3.寒湿凝滞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或畏寒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l5g,干姜l0g,延胡索l0g,没药l0g,小茴香5g,川芎l0g,肉桂l0g,赤芍15g,蒲黄lOg(包煎),五灵脂l0g。

  4.湿热下注

 证候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 清热除湿止痛

 方药 清热调经汤加味。药用丹皮l

 0g,黄连5g,生地黄l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l0g,红花l0g,桃仁l0g,莪术l0g,香附l0g,延胡索l0g,红藤20g,败酱草20g,薏苡仁20g。

  5.气血虚弱

 证候 经后l~2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空坠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治法 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l5g,黄芪15g,当归15g,白芍15g,桂枝l0g,炙甘草l0g,大枣l0g,饴糖lOg(烊化),生姜3g。

  6.肝肾阴虚

 证候 经后l~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耳鸣,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 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 调肝汤加减。药用当归20g,白芍20g,山茱萸l0g,巴戟天l0g,阿胶log (烊化),山药20g,甘草6g。

  (二)针灸疗法

 以中极、关元、三阴交为主穴。实证加血海、太冲;虚证加气海、肾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七制香附丸,用于肝郁气滞之痛经。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虚弱之痛经。

  (四)其他疗法

 山楂40g,艾叶l0g,红糖lO0g。前二味洗净加水500ml,煮l5~20分钟后加入红糖,饮汁。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衣居温暖,经前避免冒雨涉水,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二)护理

 经期避免涉水淋雨,感寒饮冷,或久居阴湿之地。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经期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月经前2~3天开始治疗

 。

  七、闭经

 凡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以多产、房劳、久病、劳倦忧思过度、气滞血瘀、痰湿为主要病因,以精血不足、无血以下,或邪阻冲任、经水阻隔为基本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闭经前多有月经不调,常伴小腹胀痛。

  2.妇科检查无妊娠体征,妊娠试验阴性。

  (二)类证鉴别

 1.生理性停经妊娠期、绝经或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均属生理性停经,临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有关检查予以排除。

  2.早孕其特征为停经,伴有厌食择食,恶心呕吐,喜酸,嗜睡体倦,脉滑等,妊娠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肝肾不足

 证候 初潮较晚,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至经闭,体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治法 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 归肾丸加减。药用菟丝子l0g,杜仲l0g,枸杞子l0g,山茱萸15g,当归15g,熟地黄l5g,山药l0g,制首乌l0g,鸡血藤l0g,茯苓9g。

  2.气血虚弱

 证候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薄,继而停闭不行,或头晕目眩,或心悸气短,神疲体倦,或食欲不振,面黄赢瘦,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 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黄芪l0g,煨白术l0g,茯苓l0g,远志l0g,陈皮l0g,五味子5g,当归20g,白芍l0g,熟地黄20g,肉桂6g,炙甘草6g。

  3.阴虚血燥

 证候 经血渐少而至停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唾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加减一阴煎加味。药用生地黄12g,熟地黄l2g,白芍l0g,麦门冬l0g,知母10g,地骨皮10g,黄精9g,丹参9g,枳壳9g,炙甘草6g。

  4.气滞血瘀

 证候 经水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边紫暗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 理气活血通经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l0g,红花l0g,当归l0g,生地黄l0g,川芎l0g,赤芍l0g,川牛膝9g,桔梗6g,柴胡9g,枳壳9g,甘草6g。

  5.痰湿阻滞

 证候 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体倦,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 化痰除湿通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加减。药用苍术l5g,茯苓15g,法半夏l0g,香附l0g,当归l0g,川芎l0g,陈皮l0g,枳壳l0g,胆南星l0g,佛手l0g,生姜l0g,神曲l0g,甘草l0g。

  (二)针灸疗法

 1.毫针疗法以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痰湿阻滞,加丰隆;寒湿阻滞,加中极、地机;肝肾阴虚,加肝俞;脾。肾阳虚,加足三里、天枢。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耳针疗法取穴内分泌、子宫、肝、肾、脾,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两耳交替进行,每日l次。

  3.灸法取穴中脘、关元、气海、归来、命门、肾俞、三阴交,每次选用3~4 穴,隔姜灸隔日1次。

  (三)常用中成药

 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之闭经。七制香附丸,用于气滞血瘀之闭经。人参养荣丸,用于气血虚弱之闭经。当归片,用于血虚气滞之闭经。

  (四)其他疗法

 1.鲜土牛膝30g,水煎,调酒服,用于血瘀经闭。

  2.刮痧法先刮拭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合刮拭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血海、章门、阴陵泉、肝俞、脾俞。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行经期间及前后应注意调节情志,防止忧郁或强烈的情志刺激。避免冒雨涉水,感受风寒之邪。

  (二)护理

 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养,既不暴饮暴食,又要保证营养。

 八、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多以血热、肾虚、脾虚、血瘀为主要病因,以冲任受损、不能固摄、经血非时妄行为基本病机。可突然发作,也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易互相转化,其病因病机相同,故概称崩漏。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炎症或肿瘤引起的阴道出血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不在经期而发生阴道出血。

  2.来势急,出血量多如注;或来势缓,经血淋漓不断。

  (二)类证鉴别

 1.月经不调可参照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等节。

  2.胎漏表现为出血量少,妊娠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阴虚血热

 证候 经血非时突至,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色鲜红而质稠,伴心烦潮热,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保阴煎加味。药用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续断20g,山药20g,白芍l0g,黄芩l0g,黄柏l0g,甘草l0g,北沙参l0g,麦门冬l0g,五味子9g。

  2.阳盛血热

 证候 经血非时下,量多势急,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深红质稠,伴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 清热固经汤加味。药用黄芩l0g,栀子炭l0g,生地黄l0g,地骨皮l0g,地榆15g,阿胶log(烊化),生藕节l5g,棕榈炭l5g,炙龟板20g(先煎),牡蛎粉lOg (先煎),生甘草5g。

  3.肾阳虚

 证候 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伴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加味。药用熟地黄l5g,山药l0g,山茱萸15g,枸杞子l5g,鹿角胶lOg(烊化),当归l0g,杜仲15g,人参lOg(另煎),补骨脂l0g,艾叶炭l0g,甘草6g。

  4.肾阴虚

 证候 经乱无期,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20g,山药l0g,枸杞子20g,山茱萸20g,菟丝子l0g,旱莲草l0g,地榆炭l0g,龟板胶lOg(烊化)。

  5.脾虚

 证候 经血非时而下,崩中继而淋漓,色淡质薄,气短神疲,面色咣白,面浮肢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固冲汤加减。药用黄芪15g,山茱萸15g,白芍15g,白术l0g,龙骨lOg (先煎),牡蛎lOg(先煎),海螵蛸l0g,五味子l0g,棕榈炭l0g,茜草l0g。

  6.血瘀

 证候 经血非时而至,时来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固冲

 方药 四物汤加味。药用熟地黄l0g,当归15g,川芎l0g,白芍l0g,丹参15g

 ,没药l0g,丹皮l0g,龙骨lOg(先煎),牡蛎lOg(先煎),三七粉5g(冲服)。

  (二)针灸治疗

 以关元、三阴交、隐白为主穴。血热加血海;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气滞血瘀之崩漏。人参归脾丸,用于脾虚之崩漏。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虚下陷之崩漏。金匮肾气丸,用于肾阳虚之崩漏。云南白药,用于血瘀之崩漏。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饮食起居,不暴饮暴食,以防伤脾,思过食辛辣之品,以防化火生热。经期产后应禁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调养情志,保持心情愉快,勿忧思过度。经常锻炼,增强体质。

  (二)护理

 出血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必要时卧床,严禁房事和坐浴。忌食辛辣刺激或生冷食物。出血量骤多不止,当及时处理。

 带下病

 凡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异常,有臭味为主证并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以湿邪为主要病因,以湿邪流注下焦为基本病机。健康妇女阴道内常有少量白色无臭粘液,为润泽阴户之用,不作为病态。西医学中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

 引起的带下增多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带下量多,绵绵不断。

  2.带下颜色或白,或黄,或赤,或青绿,质粘稠或稀薄,或有腥味。

  3.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类证鉴别

 经间期出血与赤带鉴别,经间期出血的特点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的中间,发生周期性出血。赤带则无周期性现象。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脾虚

 证候 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绵绵不尽,面色咣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 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 完带汤加减。药用白术l0g,山药l0g,人参lOg(另煎),白芍l0g,苍术l0g,陈皮l0g,黑芥穗l0g,柴胡l0g,车前子lOg(包煎),甘草6g。

  2.肾阳虚

 证候 白带量多,质稀,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 内补丸加减。药用鹿茸lOg(冲服),菟丝子l0g,潼蒺藜l0g,黄芪l0g,肉桂5g,桑螵蛸l0g,肉苁蓉l0g,制附子5g(先煎),白蒺藜l0g,紫菀l0g。

  3.肾阴虚

 证候 带下赤白,质稍粘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 知柏地黄汤加味。药用知母9g,熟地黄l0g,黄柏9g,吴茱萸l0g,山药l0g,丹皮10g,泽泻l0g,、茯苓l0g,芡实20g,金樱子20g。

  4.湿热

 证候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腻,有臭气,胸闷口腻,纳差,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数。

  治法 清利湿热止带

 方药 止带方加减。药用猪苓l5g,茯苓15g,车前子l5g(包煎),泽泻15g,茵陈15g,赤芍l0g,丹皮l0g,黄柏6g,栀子l0g,川牛膝l0g。

  5.热毒

 证候 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粘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干,头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蒲公英30g,金银花30g,野菊花30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l5g。

  (二)针灸疗法

 以带脉、肾俞、气海、三阴交为主穴。湿热加阴陵泉;寒湿加关元、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用于肾阴虚之带下。金鸡片,用于带下量多。

  (四)其他疗法

 1.**花30g,金樱子l5g,白果l0g,水煎服。

  2.白果7~10个去心,打碎和豆浆煮开后冲服。

  3.金樱子30g,水煎服。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经常保持阴部清洁卫生,经期、产褥期尤须注意。提倡淋浴,不使用公共浴盆。注意性生活卫生。饮食宜清淡,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二)护理

 注意调畅情志,不过食辛辣刺激或肥腻之物,不长期采取坐位,避免因盆腔瘀血而致白带增多。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凡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也称“子病” 或“阻病”。多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为主要病因,以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孕后出现恶心呕吐较重,伴嗜睡,择食嗜酸,胸满胁痛,暖气叹息等。

  (二)类证鉴别

 呕吐呕吐食物、痰涎或黄绿色液体,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恶心,饮食减少等症,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妇科减产正常。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脾胃虚弱

 证候 孕后恶心呕吐不食,口淡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党参l0g,白术l0g,茯苓l0g,半夏l0g,陈皮l0g,木香6g,砂仁6g(后下),甘草6g,生姜5g,大枣5g。

  2.肝胃不和

 证候 孕后呕吐酸水或苦水,胸满胁痛,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治法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加味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l0g,半夏l0g,茯苓l0g,麦门冬l0g,芦根l0g,枳实6g,竹茹6g,黄芩6g,黄连6g,甘草6g,生姜5g。

  (二)针灸疗法

 以足三里、太冲为主穴,脾胃虚弱者配中脘、内关;肝胃不和者配阳陵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其他疗法

 1.白扁豆30g,竹茹6g,砂仁5g(后下),水煎服,用于脾胃虚弱之妊娠恶阻。

  2.饭前用鲜生姜擦舌头或姜汁滴舌。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孕后应增加睡眠时间,早睡早起,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虑和急躁情绪。

  (二)护理

 饮食有节,少食多餐,营养丰富,补充足量维生素,对特别喜食之物,以适量为宜。

 二、胎漏、胎动不安

 凡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若妊娠期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多以肾虚、气血不足、血热和跌扑为主要病因,以精气不足、不能固胎或血热、跌扑等外邪干扰胎气为主要病机。西医学的先兆流产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胎漏表现为出血量少,不伴腰酸小腹坠胀作痛,妊娠试验阳性。

  2.胎动不安表现为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妊娠试验阳性。

  (二)类证鉴别

 1.激经多见于妊娠初期阴道少量出血,是孕后按月行经而致阴道有规律的下血现象,常随胎儿增大而出血自止,胎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治疗。

  2.异位妊娠多为停经后突然发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严重者可致休克,或伴少量阴道出血,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旁有界限不清质软而触痛的包块。

  3.堕胎、小产出血量增多,小腹坠胀疼痛,妊娠试验由阳性转阴性,胎心音和胎动消失,或有血块排出。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肾虚

 证候 孕后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腹坠痛。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治法 固肾安胎益气

 方药 寿胎丸加味。药用菟丝子20g,桑寄生20g,续断20g,阿胶log(烊化),艾叶炭6g。

  2.气血虚弱

 证候 孕后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腰腹胀痛或坠胀,神疲肢倦,面色咣白,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 胎元饮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当归l0g,杜仲l0g,白芍9g,熟地黄9g,白术9g,陈皮9g,炙甘草6g。

  3.血热

 证候 孕后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固冲安胎

 方药 保阴煎加减。药用生地黄15g,熟地黄l5g,白芍15g,山药15g,续断15g,菟丝子l0g,桑寄生l0g,黄芩5g,黄柏5g,甘草5g。

  4.跌扑伤胎

 证候 妊娠不慎外伤,腰酸腹胀坠,阴道出血,舌质正常,脉滑无力。

  治法 补气和血安胎

 方药 加味圣愈汤加减。药用熟地黄15g,白芍15g,黄芪15g,杜仲15g,续断15g,当归l0g,川芎l0g,党参l0g,砂仁6g(后下)。

  (二)常用中成药

 孕康口服液,用于脾肾虚弱型胎漏。归脾丸,用于气血虚弱型胎漏。保胎丸,用于肾虚胎动不安。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孕后应避免劳累过度,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且营养丰富。

  (二)护理

 出血后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劳倦。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忌食辛辣、生冷、煎炸和油腻食物。

 产后病

 一、产后恶露不绝凡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或“恶露不止”。以气虚、血热、血瘀为主要病因,以冲任不固,血不归经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产后恶露,淋漓不断超过20天。

  2.小腹空坠,神疲懒言,或小腹疼痛拒按。

  (二)类证鉴别

 产后血崩为产妇分娩7天(以产后24小时为主)内突然阴道大量出血。与产后气虚、血瘀及产伤有关,为产后危急重症之一。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 产后恶露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无臭气,小腹空坠,神倦懒言,面色咣白,舌淡,脉缓弱。

  治法 补气摄血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党参l2g,黄芪12g,当归12g,陈皮l9g,升麻12g,柴胡12g,白术12g,阿胶lOg(烊化),乌贼骨l0g,仙鹤草l0g,甘草5g。

  2.血热,

 证候 恶露不尽,量多,色深红,质稠粘,有臭秽气,伴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虚细而数。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 保阴煎加减。药用生地黄15g,熟地黄l5g,白芍15g,山药15g,续断15g,牡蛎lOg(先煎),地榆炭l0g,黄芩5g,黄柏5g,甘草5g。

  3.血瘀

 证候 产后恶露淋漓不尽,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生化汤加味。药用当归l0g,川芎l0g,桃仁l0g,益母草l0g,炒蒲黄lOg (包煎),炮姜5g,炙甘草5g。

  (二)针灸疗法

 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针刺加灸,采用补法,适用于气虚之产后恶露不绝;取气海、中极、血海、中都、阴谷为主穴,补泻兼施,适用于血热之产后恶露不绝;取中极、**、地机为主穴,采用泻法,适用于血瘀之产后恶露不绝。

  (三)常用中成药

 十全大补丸,用于气血虚弱之产后恶露不绝。生化汤丸,用于血瘀之产后恶露不绝。

  (四)其他疗法

 益母草30g,红糖30g,前者水煎,取汁加红糖饮用,用于血瘀型恶露不绝。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产后应注意休息,以利子宫恢复和恶露排出。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湿邪侵袭。调节饮食,加强营养,心情愉快。新产后应严禁房事,避免感染。

  (二)护理

 避免过力及劳累过度。居住环境应保暖,保持空气的流通与干燥。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保持情志舒畅。

 二、缺乳

 凡妇女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多以气血虚弱、肝郁气滞为主要病因,以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化乳或气机不畅,阻碍乳汁运行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诊断 要点:产后排出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血虚弱

 证候 产后少乳或无乳,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法 补气养血通乳

 方药 通乳丹加减。药用人参10g(另煎),黄芪10g,当归10g,麦门冬10g,木通5g,桔梗l0g,猪蹄1只。

  2.肝郁气滞

 证候 产后乳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情志抑郁,或有微热,食欲减退,舌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数。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 下乳涌泉散加减。药用当归6g,白芍9g,川芎5g,生地黄l2g,柴胡9g

 ,青皮9g,天花粉l0g,漏芦l0g,通草5g,桔梗5g,白芷8g,穿山甲l0g,王不留行12g,甘草5g。

  (二)针灸疗法

 针刺足三里、合谷、乳根(加灸)、少泽(点刺放血加灸)、膻中(加灸)。食欲不振配中脘;失眠配三阴交。每日l次。

  (三)常用中成药

 八珍益母丸、十全大补丸,用于气血虚弱之缺乳。

  (四)其他疗法

 鲫鱼500g,炙穿山甲l0g,王不留行l0g,通草5g,桔梗l0g。后四味用纱布包,与鱼共煲,食肉饮汤。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养成定时哺乳习惯,两侧乳房轮流哺乳。

  (二)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多喝淡汤水。

  【案例】

 祁某,女,22岁,已婚。1g63年元月1013初诊。产后失血过多,乳汁过少。10 天后其父病故,精神刺激,悲伤欲哭,突然出现乳汁不行,乳房胀痛,胸闷不适,食欲减退,食后即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细而弱。

  诊断 产后缺乳

 辨证血虚气郁

 分析 乳汁乃气血所化,产后失血过多,化源不足,则乳汁不行。又遇过度悲伤,气机郁滞,则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则食欲减退,食后即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血虚之象。

  治法 补气养血,舒肝健脾

 方药 通乳丹合下乳涌泉散加减。药用黄芪24g,当归9g,柴胡9g,陈皮9g,厚朴9g,白芷9g,木通9g,桔梗9g,炙穿山甲9g,漏芦9g,瓜蒌9g,大枣l0g,甘草6g,王不留行15g。

 妇科杂病

 一、阴挺

 凡妇女子宫下垂,甚则挺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者,统称阴挺。又称“阴菌”、“阴脱”。前者为子宫脱垂,后者为阴道壁膨出。多以气虚、肾虚为主要病因,以中气下陷,不能提摄,或‘肾气不固,失于摄纳为主要病机。西医学中的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小腹下坠感及阴道口有块物脱出,劳动、行走、站立、咳嗽时明显,睡卧时可收回。

  2.重者不能自行还纳,可伴有腰背酸痛、带下增多、体倦乏力等。

  (二)类证鉴别

 阴道内肿瘤、囊肿阴道触诊,可扪及块状肿物,质地硬者为肿瘤,质地软者为囊肿。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 子宫下垂或脱出于阴道口外,劳则加重,伴小腹下坠,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小便频数,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 补气升提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20g,黄芪20g,白术l0g,当归l0g,陈皮l0g,升麻6g,柴胡6g,枳壳12g,炙甘草6g。

  2.肾虚

 证候 子宫下垂,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脱

 方药 大补元煎加减。药用党参9g,当归9g,熟地黄9g,杜仲9g,山茱萸9g,枸杞子9g,山药9g,菟丝子9g,升麻3g,炙甘草3g。

  (二)针灸疗法

 以维胞、子宫、三阴交为主穴,配长强、百会、阴陵泉,针刺用补法,可同时灸百会。

  (三)其他疗法

 1.棉花根60g,枳壳30g,水煎服。

  2.金樱子根60g,水煎,连服3~4日。

  3.枳壳15g,升麻30g,水煎服。

  4.五味子20g,乌梅l0g,石榴皮30g,水煎,先熏后洗阴部,每日1剂,反复熏洗2-3次,10日为1疗程。

  5.病人取自然坐位,练习忍住大小便动作,继而放松,交替作提肛肌锻炼,每日2~3次,每次l0分钟。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正确处理各产程,提倡产后早期离床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过劳、多产。

  (二)护理

 保护好会阴,及时缝合裂伤的会阴及阴道。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疾病。

  二、脏躁脏躁是指以精神忧郁,情志烦乱,哭笑无常,呵欠频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多以忧郁思虑过度为主要病因,以心血方虚,五脏失于濡养,五志化火,上扰心神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精神忧郁,烦躁不宁,哭笑无常,呵欠频作。

  (二)类证鉴别

 经行情志异常其特点是情志异常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多数在行经前出现,也可发生在行经期间,经净后情志逐渐恢复正常。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心血不足

 证候 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易于波动,心烦失眠,发作时,呵欠频作,哭笑无常,不能自已,口干,大便干结,舌红或嫩红,苔少,脉细弱略数或细弦。

  治法 甘润滋补,养心健脾

 方药 甘麦大枣汤加味。药用淮小麦30g,炙甘草l0g,大枣l0g,磁石30g(先煎),党参15g,茯苓15g,当归12g,山药12g,阿胶9g(烊化),炒酸枣仁9g。

  (二)针灸疗法

 1.毫针疗法取穴百会、神门、大陵,用泻法;取穴心俞、涌泉,用补法。

  2.电针疗法取穴内关、太阳、百会、神门。

  3.耳针疗法取穴神门、心区、头部。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忧思过度。

  (二)护理

 病情得到控制后,应避免外界不良的精神刺激,并及时配合语言暗示等精神心理疗。

推荐访问:诊疗 妇科 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