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医共体分级诊疗指南

时间:2020-10-14 14:41:30 浏览量:

 寿县县医院医共体常见疾病(甲类病种)分级诊疗指南 目

 录

  一、内科 1、冠心病

 2、心律失常 3、先天性心脏病

 4、心肌炎 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6、心肌病 7、高血压危象及顽固性高血压

 8、高血压性心脏病 9、心力衰竭

 10、肺炎 11、支气管扩张症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3、支气管炎哮喘

  14、肺脓肿 1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7、胸腔积液

  18、气胸 19、呼吸衰竭

  20、间质性肺炎 21、功能性便秘

  22、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

  23、肠易激综合征 24、药物性肝病

  25、幽门梗阻 26、酒精性肝病

  27、肝硬化 28、急性胆囊炎

  29、急性胰腺炎 30、慢性胰腺炎

  31、TIA/脑梗死 32、脑出血

  33、蛛网膜下腔出血 34、脑栓塞

  35、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36、格林-巴利综合征

 37、三叉神经痛 38、帕金森病

  39、周期性麻痹 40、肺性脑病

  4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2、偏头痛

  43、重症肌无力 44、面神经麻痹

  45、脾功能亢进 46、过敏性紫癜

  47、急性肾小球肾炎 48、肾盂肾炎

  49、肾病综合征 50、慢性肾衰竭

  5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53、2型糖尿病 54、1型糖尿病

 5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6、高脂血症

  57、亚急性甲状腺炎 58、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59、痛风 60、骨质疏松症

  6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62、急性冠脉综合征

  63、急性心力衰竭 二、外科 1、泌尿系结石

 2、肾挫裂伤 3、鼻中隔弯曲

 4、大网膜粘连 5、胃息肉

 6、胃 肿 瘤 7、肠 梗 阻

 8、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9、胆总管结石

  10、胃肠穿孔 11、创伤性脾破裂

 12、腹腔脓肿 13、肛瘘

 14、腹内疝 15、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16、腹膜后血肿 17、结肠恶性肿瘤

 18、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19、乳腺纤维瘤

 20、硬膜下血肿 21、硬膜外血肿

 22、颅脑挫裂伤 23、长骨骨折

 24、腰椎骨折 25、肋骨骨折

 26、髌骨骨折 27、股骨颈骨折

 28、细菌性骨髓炎 29、取出骨折内固定装置

 30、踝关节骨折 三、妇产科

  1、异位妊娠

  2、子宫肌瘤

  3、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4、正常分娩

  5、盆腔炎

  6、卵巢囊肿

 四、儿科

 1.婴儿肺炎

  2. 婴幼儿腹泻病 3. 高热惊厥

  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5. 新生儿窒息

  6.手足口病 7.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五、寿县县医院医共体乙类病种名称

  一.内科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分类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型: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3).心肌梗死型: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4).缺血性心肌病型: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5).猝死型: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冠心病病人应做出初诊断,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冠心病危重病人做出初诊断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尽快转诊到建立应急系统的有资质开展直接PCI的三级医院,估计转诊时间延误超过90分钟的,有溶栓指征而无禁忌症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可以先溶栓治疗再转诊.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应进行危险分层,择期转诊至有资质开展直接PCI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危重及病情急性加重的冠心病患者应在三级医院行PCI治疗。经血运重建或药物治疗稳定的冠心病病人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衰竭。

 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 窦速指成人的窦性心率>100次/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如运动,兴奋)或病理(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因引起。

 2).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室上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室上速:广义的室上速包括起源于窦房结、心房、交接区及旁路所致的各种心动过速;狭义的室上速主要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如果室上速患者窦性心律或心动过速时心电图QRS波群上呈现预激波,这种情况又称为“预激综合征”。

 3).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房性心动过速是由于心房异位兴奋灶自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所引起。房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房明显扩大者,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房速时心率一般多在140-220次/分之间,根据其发生机制的不同,分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4).心房颤动(房颤)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临床听诊有心律绝对不齐。心电图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350~600次/分f波,RR间期绝对不等。根据合并疾病和房颤本身的情况,可以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房颤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分为四种类型:首次发作的房颤称为初发房颤;能够自行终止者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多为自限性);不能自行终止但经过治疗可以终止者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经治疗也不能终止或不拟进行节律控制的房颤为持久性房颤。

 5).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房扑 由于旁路的不应期短,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或房扑可以经旁路前传而造成非常快的心室率,患者出现严重的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可见快速的旁路下传的宽QRS波,伴有极快的心室率,可超过200次/分。此种房颤或房扑应予电复律。

 6).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室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典型的心电图特征: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其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7).宽QRS波心动过速 宽QRS心动过速为频率超过100次/min,QRS宽度超过120ms的心动过速。以室速最为常见,也可见于室上性心律失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或室内传导阻滞、部分或全部经房室旁路前传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伴有房颤/房扑,逆向折返性心动过速)。

 8).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单形室速) 室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以下水平的心脏传导系统或心室肌快速性心律失常。单形室速心电图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其波形在心电图同一导联中一致,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节律在120次分以上.根据室速的发作情况,分为持续单形室速(发作>30秒或不到30秒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必须终止)和非持续单形室速(不符合上述持续室速的定义)。

 9).加速室性自主心律 心室率一般在55~110次/min,比较规则,大多为60~80次/min,很少超过100次/min。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可见于洋地黄过量、心肌炎、高血钾、外科手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出现等。少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因。

 10).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室速) 多形性室速是指QRS形态在任一心电图导联上不断变化,节律不规则的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00~250次/min。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可蜕变为室扑或室颤,造成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根据有否QT间期延长,分为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正常QT间期的多形性室速和短QT间期多形性室速。此种鉴别十分重要,不同的类型多形室速的抢救治疗措施完全不同。

 11).心室颤动(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性室速) 室颤心电图特点为连续、不规则且振幅较小波动,QRS波群和T波完全消失,细颤波幅<0.5mV,频率250~500次/分;无脉性室速指出现快速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不能启动心脏机械收缩,也有心室率减慢,心电-机械分离,心排血量为零或接近为零。患者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听诊心音及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呼吸呈叹息样,继之呼吸停止,是心脏骤停一种常见形式。

 12).室速/室颤风暴 室速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VT/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晕厥,可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血压增高、呼吸加快、心率加速、焦虑等。心电监测记录到反复发作的室速/室颤。室速风暴可见于各种类型的室速和室颤。

 13).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常见的可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包括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快慢综合征、Ⅱ和Ⅲ度房室阻滞、心脏停搏、电机械分离。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到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应仔细评估病情。如果心动过缓危机病人生命,应先行临时起搏植入,如无条件施行临时起搏植入,应尽快转诊到有条件实施临时起搏治疗的二级医疗机构,并后续转诊到有资质进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三级医疗机构。

 接诊到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人,应仔细评估病情。如心动过速危及病人生命,应立即抢救(电复律/除颤,药物治疗等),待病情好转再考虑转诊到二、三级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 对于有指征进行射频消融或器械植入(ICD,CRTD等)的病人应择期转诊到有资质开展射频消融或器械植入的三级医疗机构。

 三级医院 对在三级医疗机构治疗稳定的缓慢和快速心律失常病人,可以转诊到社区及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恢复及后续治疗。

 3.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症状有无与表现还与疾病类型和有无并发症有关。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1).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不产生紫绀.包括主动脉缩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以及肺动脉瓣狭窄、单纯性肺动脉扩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2).左向右分流组(潜伏青紫型):此型有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异常的通道。早期由于心脏左半侧体循环的压力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所以平时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隔缺损,以及主动脉窦动脉瘤破入右心或肺动脉等。

 3).右向左分流组(青紫型):该组所包括的畸形也构成了左右两侧心血管腔内的异常交通,右侧心血管腔内的静脉血,通过异常交通分流入左侧心血管腔,大量静脉血注入体循环,故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洛四联症、法洛三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永存动脉干等。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应尽快转诊到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以及先天性心脏外科治疗资质的三级医院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应做出初诊断,尽快转诊到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以及先天性心脏外科治疗资质的三级医院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

 三级医院 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评估后,有适应症者给予相应介入或外科治疗。评估及治疗稳定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可以转诊到社区及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恢复及后续治疗。

  4.心肌炎 心肌炎患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或不伴心肌梗死样心电图改变、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或心肌心包炎等一项或多项表现,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重症心肌炎患者时,应做出初诊断,积极抢救,尽快转诊到二、三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重症心肌炎患者时,应进行病情评估,如病情难以控制及改善,危及病人生命,或需要器械置入治疗,应尽快转诊到有资质开展器械植入的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三级医院 对重症心肌炎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后,积极处理,给予药物或器械置入治疗。治疗后病情稳定的重症心肌炎患者可以转诊到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恢复及随访。

  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的病因多为风心病,采用PBMV 或换瓣手术的适应证是相同的,即:①中、重度二尖瓣狭窄且出现左心衰的症状(I类推荐);②静息肺动脉压>50mmHg;运动时肺动脉收缩压≥60mmHg (I类推荐);③如果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即使没有左心衰症状,多数研究结果仍推荐手术(Ⅱa类推荐):④如果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出现新发房颤时多数研究结果也推荐手术(Ⅱa类推荐)。相反,轻度二尖瓣狭窄没有左心衰症状时不应考虑手术,手术为时尚早(Ⅲ类推荐)。要强调的是,出现与瓣膜狭窄有关的症状(即左心衰)是最主要的手术指征(I类推荐,A级证据水平),另外,PBMV 的以往适应证是中、重度狭窄且瓣膜及瓣下组织病变较轻,不存在中度以上的瓣膜关闭不全,而目前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PBMV 的适应证已扩展到分离术后再狭窄、老年、妊娠、心房颤动、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等患者。

 2).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反流的病因很多,包括:①风湿性损害包括瓣膜增厚、变性、瓣缘卷缩、连接处融合以及腱索融合缩短;②二尖瓣环老年退行性变和瓣环钙化;③缺血性乳头肌功能不全或断裂;④二尖瓣脱垂,病因包括二尖瓣原发性黏液性变、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Marian综合征);⑤感染性心内膜炎破坏瓣叶;⑥肥厚型心肌病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移导致二尖瓣反流;⑦先天性心脏病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二尖瓣前叶裂导致反流,或先天性的腱索病变,如腱索过长、断裂缩短和融合;⑧外伤性的腱索断裂。

 二尖瓣反流修复或置换术适应证:①重度反流伴有左心衰症状(I类推荐);②LVEF≤60%,LVESD≥40mm (I类推荐):

 ③心脏超声提示重度反流但尚无症状,LVEF>60%,LVESD <40mm,或出现房颤时是否应该手术尚有争议(Ⅱ类推荐);④中度以下的反流无症状,且LVEF>60%、LVESD<40mm 不 是手术的适应证(Ⅲ类推荐)。

 3).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可由风湿热的后遗症、先天性狭窄或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所造成。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0岁,主动脉瓣钙化的危险性增加1倍;男性为女性的2倍;吸烟、高血压、高胆同醇血症均为其危险因素。由于左心室代偿能力较大,即使存在较明显的主动脉瓣狭窄,相当长的时间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直至瓣口重度狭窄才出现临床症状(晕厥、心绞痛或心衰3个症状一旦出现,则预计寿命仅为2-5年)。而对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心脏彩超检杏明确重度狭窄,并且出现左心室肥厚、增大、主动脉瓣跨瓣压差>60mmHg的患者,亦应及早治疗,而且在出现临床症状前施行手术期疗效较好,手术死产率较低。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症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虽然手术危险相对较高,但手术治疗症状改善和远期效果均比非手术治疗好,所以也应该积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手术适应证: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出现晕蹶、心绞痛或心衰3个症状之一者(Ⅰ类推荐);②中度主动脉瓣狭窄要进行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手术时应该同时行换瓣手术(I类推荐);③主动脉瓣狭窄同时LVEF<50%也应考虑手术(I类推荐);④重度甚至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但是没有上述症状时推荐手术(Ⅱb类堆荐);⑤中度以下的主动脉瓣狭窄不伴症状时不是手术适应证(Ⅲ类推荐)。

 4).主动脉瓣反流: 主动脉瓣反流的病因有:①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主动脉瓣瓣膜穿孔、破损或瓣周脓肿;②外伤致升主动脉根部、瓣叶支持结构和瓣叶破损或瓣叶急件脱垂;③主动脉夹层时夹层血肿使主动脉瓣环扩大,一个瓣叶被夹层血肿挤压向下,瓣环或瓣叶被夹层血肿撕裂;④风心病使瓣叶纤维化、增厚和缩短,影响舒张期瓣叶边缘对合;⑤先天性畸形包括二叶主动脉瓣和室间隔缺损时由于无冠瓣失去支撑引起主动脉瓣反流;⑥主动脉瓣黏液样变性,或合并主动脉根部中层囊性坏死(可能为先天性原因);⑦强直性脊柱炎时瓣叶基底部和远端边缘增厚伴瓣叶缩短;⑧主动脉根部扩张引起瓣环扩大,瓣叶舒张期不能对合;⑨梅毒性主动脉炎。

 主动脉瓣反流瓣膜置换术适应证:①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合并左心衰症状,或LVEF<50%(I类推荐);②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并要进行冠脉搭桥手术时应该同时行换瓣手术(I类推荐),而中度反流时可做可不做(Ⅱa类推荐);③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无症状、LVEF>50%,但是LVEDD>75 mm、LVESD>55 mm时,可以考虑手术(Ⅱa类推荐);④LVEDD<70mm、LVESD<50mm、LVEF>50%而无症状时,不应考虑手术(Ⅲ类推荐)。

 一级医院 接诊到严重瓣膜疾病病人应积极处理,如病情难以控制及改善,或危及病人生命,应尽快转诊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心血管专科治疗。

 二级医院 对于有指征进行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的瓣膜病病人,应转诊到有资质开展瓣膜病介入以及瓣膜病心脏外科治疗的三级医疗机构。

 三级医院 对在三级医疗机构治疗稳定的瓣膜病病人,可以转诊到社区及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恢复及后续治疗。

  6.心肌病 心肌病定义为: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按病因和病理心肌病被分为三型:①扩张型心肌病;②肥厚型心肌病;③限制型心肌病。

 1).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指的是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一种心肌损害,引起心脏扩大,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的一种心脏病。一般所说的心肌病是指原发性心肌病而言。

 按病因和病理予以分类,被分为三型:

 (1)扩张型心肌病

 以心室扩张为特征。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所以也有称之为充血型心肌病。最常见,占心肌病的70%~80%。

 (2)肥厚型心肌病

 以心室肥厚为特征。由于不少患者有室间隔不对称肥厚而造成心室流出道梗阻,故以往称之为梗阻型心肌病,实际上还有部分患者虽有心肌肥厚并不造成梗阻。此型占10%~20%。

 (3)限制型心肌病

 以心内膜心肌瘢痕形成为特征,心室腔可能闭塞。过去以心肌瘢痕形成而无肥厚者为限制型心肌病;心室腔因纤维增生及附壁血栓而闭塞者为闭塞型心肌病,现在将这两种情况合并成限制型心肌病。

 对于不能分入上述各型,具有轻度异常,进展或者不进展为显著心肌病的患者,列入“未定型心肌病”或者“隐匿性心肌病”。

 2).继发性心肌病 继发性心肌病又称“特异性心肌病”,指由已知原因或者是发生在其他疾病之后的心肌改变。

 一级医院 怀疑心肌病患者应尽快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对心肌病病人作出正确诊断,积极处理后如病情难以控制及改善,应转至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对在三级医疗机构治疗稳定的心肌病病人,可以转诊到社区及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恢复及后续治疗。

  7.高血压危象及顽固性高血压 高血压急症:指血压短时间内严重升高(通常BP>180/120mmHg)并伴发进行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高血压急症危害严重,通常需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以阻止靶器官进一步损害。高血压急症包括脑血管意外(缺血性、出血性)、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

 高血压亚急症: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通常不需住院,但应立即进行口服抗高血压药联合治疗,应仔细评估、监测高血压导致的心肾损害并确定导致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统称为高血压危象。高血压急症是指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急性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高血压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然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

 一级医院 发现高血压危象患者及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应积极处理,如病情难以控制及改善,应尽快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可处理顽固性高血压及高血压亚急症病人;高血压急症患者,积极处理后如病情难以控制及改善,应转至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对在三级医疗机构治疗稳定高血压病人,可以转诊到社区及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恢复及后续治疗。

  8.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包括: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肥厚(LVH),逐步发展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有研究显示70%的心力衰竭由高血压所致;同时可能出现与之相关的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心脏合并症。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应做出初诊断,积极处理,如病情难以控制,应尽快转诊到二、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人应进行病情评估,积极处理,如病情难以控制,如果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应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三级医院 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后,积极处理,血压稳定、并发症控制后可以转诊到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及随访。

 9.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经常规休息,限制水钠摄入,给予利尿剂和强心剂后,心力衰竭仍难以控制者。典型的病人表现为休息或极轻微活动时,即出现心衰症状,往往需要反复或长时间住院接受治疗。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应做出初诊断,积极处理,如病情难以控制,应尽快转诊到二、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应进行病情评估,积极处理,如病情难以控制,应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对于有指征进行器械植入(ICD,CRT/CRTD等)的病人应转诊到有资质开展器械植入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后,积极处理,给予药物或器械置入治疗。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转诊到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及随访。

 10.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

 临床表现主要有: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其他症状。

 按解剖学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按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肺真菌病、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

 分级诊疗:

 一级医院:

 临床医生接诊肺炎患者时,应做出初诊断,积极诊疗,治疗3天无效时尽快转诊到二级医院治疗。(合并心衰、呼吸衰竭、葡萄球菌感染、病毒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肺脓肿直接转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临床医生接诊肺炎患者时,应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细菌性肺炎治疗3天无效转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临床医生应及时对肺炎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确定细菌类型,必要时给予药物或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转诊到一、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及随访。

  11.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典型的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有先天遗传因素。患者多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

 一级医院 接诊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后作出初步诊断后转二级医院或直接转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给予清除过多的分泌物依病变区域不同进行体位引流,并配合雾化吸入。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行局部灌洗。应尽量做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以指导治疗。伴有基础疾病(如纤毛不动症)者,可根据病情,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1周无好转者、严重感染、中量以上咯血转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接诊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调整抗生素、对症治疗,复查血常规、胸部CT等检查。必要时行支气管镜下止血或介入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病变部位肺不张长期不愈;病变部位不超过一叶或一侧者;反复感染药物治疗不易控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症状好转后可转二级医院继续治疗。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有关。

 诊断:

 具有以下特点的患者应该考虑COPD诊断:慢性咳嗽、咳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及有COPD危险因素的接触史(即使无呼吸困难症状)。确诊需要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可以确认存在不可逆的气流受阻。根据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进行功能分级。

 COPD肺功能分级:

 I级(轻度)FEV1≥80%预计值 II级(中度)50%≤FEV1<80%预计值 III级(重度)30%≤FEV1<50%预计值 IV级(极重度)FEV1<30%预计值或FEV1<50%预计值伴呼吸衰竭 一级医院:对于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生命体征正常,可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大纲治疗。

 二级医院: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3天无效、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者且不伴有呼吸衰竭、心衰、肺性脑病等并发症,同时生命体征正常者,可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大纲治疗。

 三级医院:

 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者经一、二级医院治疗无效(各3天以上)或病情进行性加重;伴有血红蛋白增多症、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心衰、肺性脑病、肺大泡等并发症、生命体征不稳定(尤其在排除微循环障碍条件下指脉氧小于90%者)的中、重、极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者,需转三级医院治疗。

  1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对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后,可作出临床诊断;对不典型病例,应作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阳性者可确诊。

 一级医院 接诊支气管哮喘患者,轻度可转二级医院继续治疗。

 二级医院 胸闷、无明显气短气喘、无呼吸困难、生命体征正常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者,院:仅有轻微咳嗽、依据支气管哮喘诊疗大纲予以诊治。治疗7天以上者或中、重度患者转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症状严重(如气短气喘明显、呼吸说话困难、活动受限、大汗淋漓等)、生命体征不稳定(尤其指脉氧小于90%)、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小于80mmHg)或呼吸衰竭的中、重、危重度(重症)哮喘者;反复干咳、怀疑变异型哮喘且二级医院不能确诊者;轻度哮喘经二级医院治疗无效(7天以上)或加重者,皆需转三级医院治疗。

  14.肺脓肿 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形成脓肿。多发生于壮年,男多于女。根据发病原因有经气管感染、血源性感染和多发脓肿及肺癌等堵塞所致的感染。肺脓肿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病原进行归类,如葡萄球菌性、厌氧菌性或曲霉菌性肺脓肿。

 一级医院 接诊肺脓肿患者应作出初诊断,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肺脓肿患者做出及时诊断,并积极给与药物治疗后无好转,肺脓肿无明显吸收好转的应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尽快寻找出致病菌,给与相关抗生素或者引流等治疗,好转后可转二级医院治疗。

  1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候呼吸停止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阻塞,经常以大声打鼾、身体抽动或手臂甩动结束。睡眠呼吸暂停伴有睡眠缺陷、白天打盹、疲劳,以及心动过缓或心律失常和脑电图觉醒状态。

 一级医院 接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应做出初诊断,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做出初诊断并进行处理,治疗不理想或需要机械通气和手术治疗的患者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在三级医院给予积极治疗,经治疗稳定的(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生活能自理),可转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1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我国绝大多数肺心病患者是在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基础上发生的。

 临床表现:本病为长期慢性经过,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本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活动后感心悸、气短、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体检有明显肺气肿体征,由于胸膜腔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见颈静脉充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呼吸音减低,呼气延长,肺底听到哮鸣音及湿音,心浊音界缩小,心音遥远,肝浊音界下降,肝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反流阳性,水肿和腹腔积液等,常见下肢水肿,午后明显,次晨消失。肺动脉瓣区可有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示心脏搏动,提示有右心室肥大。膈下降,使肝上界及下缘明显地下移,应与右心衰竭的肝淤血征相鉴别。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本期临床主要表现以呼吸衰竭为主,或有心力衰竭。

 (1)呼吸衰竭常见诱因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多为通气障碍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 (2)心力衰竭肺心病在功能代偿期只有肺动脉高压及右室肥厚等征象,而无心力衰竭表现。

 一级医院:对于处于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无明显症状的,心功能1级患者,可依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疗大纲予以诊治。

 二级医院:

 对于处于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及处于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心功能2级患者,依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疗大纲予以诊治,合并有严重感染、心衰、呼吸衰竭,转三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三级医院:接诊经一级、二级医院转入的肺心病患者,除治疗肺胸基础疾病,改善肺心功能外,还须维护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采取措施予以救治。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呼吸和心力衰竭,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经治疗后心功能恢复至2级左右,生活能自理可转2级医院继续治疗。

  17.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是常见的内科问题,肺、胸膜和肺外疾病均可引起。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①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②胸膜通透性增加;③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④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⑤损伤;⑥医源性。呼吸困难、胸痛、咳嗽为常见症状,体征与积液量有关。

 一级医院 接诊胸腔积液患者应作出初诊断,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胸腔积液患者做出初诊断,确定胸水性质,治疗7天好转、原因不明、吸收不理想、恶性胸腔积液、合并严重感染的应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尽快寻找出病因,确定良恶性,根据病情,并行下一步治疗,病情好转或确定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要求保守治疗的,可转2级医院治疗。

  18.气胸 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气胸科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症状轻重与有无肺的基础疾病及功能状态、气胸发生的速度、胸膜腔内积气量及其压力大小三个因素有关。体征取决于机器量的多少和是否伴有胸腔积液。X线、CT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气胸的典型表现为外凸弧形的细线条形阴影,成为气胸线,线外透亮度增高,无肺纹理,线内为压缩的肺组织。

 临床分类 (一)闭合性(单纯性)气胸 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

 (二)交通性(开放性)气胸 破裂口较大或因两层胸膜间有粘连或牵拉,使破口持续开放,吸气与呼气时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

 (三)张力性(高压性)气胸 破裂口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内压持续升高,使肺脏受压,纵膈向健侧移位,影响心脏血液回流。

 一级医院 接诊气胸患者应作出初诊断,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气胸患者做出初诊断,进行保守治疗,或排气疗法:包括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必要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护理,治疗3天吸收不理想、反复发作的应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1.排气疗法 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 2.化学性胸膜固定术 3.手术治疗 4.并发症及其处理:脓气胸、血气胸、纵膈气肿与皮下气肿。

  19.呼吸衰竭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以致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CO2)>50mmHg,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分类:

 按动脉血气分析 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如: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栓塞。

 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Ⅱ型)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如慢阻肺。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各种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O2、CO2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一级医院 接诊呼吸衰竭病人应做出初诊断,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呼吸衰竭病人做出初诊断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治疗3天不理想或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尽快转诊到具有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呼吸衰竭患者应在三级医院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抗感染、呼吸兴奋剂、氧疗、机械通气及纠正酸碱失调,经治疗稳定的(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生活能自理),可转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20.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改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 线胸片示弥漫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间质性肺炎通常不是恶性的,也不是由已知的感染性致病源所引起的。继发感染时可有黏液浓痰,伴明显消瘦、乏力、厌食、四肢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急性期可伴有发热。间质性肺炎是肺的间质组织发生炎症。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小叶间和肺泡间隔的结缔组织而且多呈坏死性病变。间质性肺炎大多由于病毒所致,主要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其中以腺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较多见,也较严重,常形成坏死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病程迁延易演变为慢性肺炎。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间质性肺炎病人应做出初步诊断并规范化治疗,如诊断困难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间质性肺炎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治疗无效或诊断不清楚时,转至有条件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间质性肺炎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21.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FC)是指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或排便未尽感的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便秘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

 1).慢传输型便秘:是由于肠道收缩运动减弱,使粪便从盲肠到直肠的移动减慢,或由于左半结肠的不协调运动而引起。

 2).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腹部、肛门直肠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协调导致粪便排出障碍。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其中许多患者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功能性便秘病人应做出初步诊断并治疗,如诊断困难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功能性便秘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进行初步对症处理,如处理无效或诊断不清楚时,转至有条件开展功能性便秘诊断(肠镜、活检等并取得病理诊断、CT等)、治疗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功能性便秘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内镜、胃肠动力测定等),病情稳定后,可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22.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以慢性、反复复发为其特征。

 炎症性肠病分类 1).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倒灌性、连续性、弥漫性、浅表性炎症,疾病先通常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常表现为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腹泻,常伴有腹胀、腹痛,严重者可有发热、贫血及营养不良表现。

 2).克罗恩病(CD):又称节段性肠炎,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长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临床常见表现为腹痛、腹块、腹泻,偶有肛门内隐痛,可伴有肛旁周围脓肿、肛瘘管形成。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尽快转诊二级或三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有条件医院应尽快完善电子结肠镜+病理检验、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同时完善血常规、血沉、肝功、粪便常规+隐血化验、粪便细菌培养3次等评估病情,并做疾病严重程度分型,根据肠道炎症分布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对诊断难以明确患者、重症患者、治疗效果差、有炎症并发症患者需在保证病人安全前提下尽快转三级医院诊治。对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转可检测血药浓度的三级医院诊治,对患者本人有要求或病情需要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转已开展生物治疗得三级医院诊治 三级医院 对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瘘、结肠狭窄或梗阻患者,以及并发严重肠外疾病如硬化性胆管炎、坏疽性脓皮病、严重肝损害、血栓性疾病患者,需尽快在三级医院住院积极治疗。并在三级医院门诊定期复查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化验观察治疗转归,评价治疗效果,并酌情调整治疗。对难以确诊的IBD(如CD)患者或治疗效果差患者需长期在三级医院治疗及随诊。对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生物制剂患者,需在有监测血药浓度及开展生物制剂治疗条件的三级医院就诊。对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监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

 23.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症就是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肠易激综合症根据其症状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而又视类型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肠易激综合症分类 1).便秘型(IBS-C):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2).腹泻型(IBS-D):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

 3).混合型(IBS-M):硬便或块状便排便比例>25%,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排便比例≥25%。

 4).不确定型(IBS-U):粪便的性状不符合上述IBS-C,D,M之中的任一标准。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肠易激综合症病人应做出初步诊断并治疗,如诊断困难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治疗无效或诊断不清楚时,转至有条件开展肠易激综合症诊断条件(胃肠镜、活检、CT等)、治疗条件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内镜、胃肠动力测定、生物反馈、心理评估),病情稳定后,可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24.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是指某些药物对肝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疾病。随着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药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药物性肝病分类。

 1).急性药物性肝病:急性肝细胞损害中,急性药物性肝病最为多见,以肝细胞坏死为主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常有发热、乏力、纳差、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ALP和白蛋白受影响较小,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损严重度相关。病情较轻者,停药后短期能恢复(数周至数月),重者发生肝功能衰竭,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常发生死亡。

 以过敏反应为主时,常有发热、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伴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ALP中度升高,药物接触史常较短(4周以内)。

 以胆汁淤积为主时,有发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及肝大伴血清转氨酶较度升高、ALP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L),胆盐,脂蛋白X、GGT及胆固醇升高,而抗线粒体抗体阴性。一般于停药后3月~3年恢复,少数出现胆管消失伴慢性进展性过程。偶而胆管损害为不可逆,进展为肝硬化。

 2).慢性药物性肝病:药物引起的慢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可以轻到无症状,而重到发生伴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有血清转氨酶、G-GT的升高,进展型导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诊治:

 一级医院 接诊药物性肝病病人应做出初步诊断,尽快转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药物性肝病患者,积极进一步明确病因,去除病因,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如治疗效果不佳,不能明确病因,发生严重和广泛的肝损伤,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尽快转有资质开展肝活检、人工肝、肝移植的三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三级医院 接诊药物性肝病患者,行肝脏穿刺活检明确诊断,重症患者积极行人工肝、肝移植,病情好转平稳后,慢性或并发肝硬化患者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后续治疗及随诊。

 25.幽门梗阻 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直径约1.5cm,因此容易发生梗阻。由于幽门通过障碍,胃内容物不能顺利入肠,而在胃内大量潴留,导致胃壁肌层肥厚、胃腔扩大及胃黏膜层的炎症、水肿及糜烂。临床上因患者长期不能正常进食,并大量呕吐,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并有严重脱水、低钾及碱中毒等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诊治:

 一级医院 接诊幽门梗阻病人应做出初步诊断,尽快转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幽门梗阻患者,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如治疗效果不佳,不能明确病因,可转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接诊幽门梗阻患者,给与积极治疗,病情好转平稳后,患者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后续治疗及随诊。

  26.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Hepatitis)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恶心、呕吐、黄疸、可有肝脏肿大和压痛。并可并发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酒精性肝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质量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表现。化验检查:AST、ALT、GGT、TBil、PT、红细胞容积(MCV)和缺糖转铁蛋白(CDT)等指标升高。其中AST/ALT>2、GGT升高、MCV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而CDT测定虽然较特异但临床未常规开展。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但GGT恢复较慢),有助于诊断。排除嗜肝病毒现症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质量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其临床分型诊断如下:

 1).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2).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AST或GGT可轻微异常。

 3).酒精性肝炎:是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发生于有或无肝硬化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血清ALT、AST升高和血清TBil明显增高,可伴有发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重症酒精性肝炎是指酒精性肝炎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常伴有内毒素血症。

 4).酒精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诊治:

 一级医院 接诊酒精性肝病病人应做出初步诊断,尽快转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酒精性肝病患者,积极进一步明确病因,去除病因,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如治疗效果不佳,不能明确病因,发生严重和广泛的肝损伤,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尽快转有资质开展人工肝、肝移植的三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三级医院 接诊酒精性肝病患者,行肝脏穿刺活检明确诊断,重症患者积极行人工肝、肝移植,病情好转平稳后,慢性或并发肝硬化患者可转一级或二级医院后续治疗及随诊。

 27.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将肝硬化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但两者界限常不清楚。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接诊诊断明确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或诊断不清者转二、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进行病情评估,积极处理,如病情难以控制或有严重并发症,应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特别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尽快转到能进行内镜止血或放射介入治疗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无法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在三级医院治疗,特别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及时行内镜止血治疗或放射介入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转二级医院。

 28.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管梗阻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约95%以上的病人有胆囊结石,称结石性胆囊炎;5%的病人无胆囊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最终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易坏疽穿孔,应及早手术治疗。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做出疑似急性胆囊炎的初步诊断,转二级或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二级医院 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非手术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方法包括禁食、输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争取择期进行手术,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他还有传统的开腹手术、胆囊造瘘术。急性期手术力求安全、简单、有效,对年老体弱、合并多个重要脏器疾病者,选择手术方法应慎重。对于病情危重又不易手术的化脓性胆囊炎病人建议转可行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对于病情危重又不易手术的化脓性胆囊炎病人建议转三级医院行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治疗结束后可转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29.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前者病情轻,预后好,临床分型多为轻型急性胰腺炎;而后者则病情险恶,死亡率高,不仅表现为胰腺的局部炎症,而且常常涉及全身的多个脏器,临床分型多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有多种致病因素,国内以胆道疾病为主,占50%以上,称为胆源性胰腺炎。西方主要与过量饮酒有关,约占60%。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包括胰腺坏死、胰腺脓肿、急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及胃肠道瘘。

 根据上述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诊治:

 一级医院 接诊患者并做出疑似急性胰腺炎的初步诊断,尽快转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对于急性胰腺炎全身反应期、水肿性及尚无感染的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给予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防治休克;镇痛解痉;抑制胰腺分泌;营养支持;抗感染及中医药治疗。非手术治疗(24~72小时)后病情缓解不明显或明显加重的,尽快转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入住三级医院的普外科、消化科或重症监护病房做有针对性的治疗。包括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加引流术,胃造瘘、空肠造瘘术,简易腹腔灌洗术,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外引流术或内镜下超声引导内引流术,空肠营养及肠外营养治疗。对伴有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道感染的患者,可在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及鼻胆管引流术。病情稳定后转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30.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胰腺实质和胰管的不可逆慢性炎症,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主要病因是长期酗酒,在我国则以胆道疾病为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高钙血症和胰管内蛋白凝聚沉淀均可形成胰管结石,从而导致本病。此外,高脂血症、营养不良、血管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胰腺分离畸形以及急性胰腺炎造成的胰管狭窄等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根据上述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诊治:

 一级医院 接诊患者做出疑似的初步诊断,转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行腹部彩超检查、腹部X线平片及上腹部CT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并给予非手术治疗,包括:1、病因治疗:治疗胆道疾病,戒酒;2、镇痛;3、饮食疗法;4、补充胰酶;5、控制糖尿病;6、营养支持。非手术治疗无效需转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行手术治疗:1、纠正原发疾病,去除病因;2、胰管引流术:经十二指肠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以缓解括约肌狭窄,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经ERCP行此手术;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3、胰腺切除术。对顽固性剧烈疼痛,其他方法无效时,可施行内脏神经切断术或用无水乙醇等药物注射于内脏神经节周围,以控制疼痛。病情缓解后可转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31.TIA/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局部性缺血造成的短暂性脑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陷,临床表现为缺血部位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1小时;可反复发作;无任何急性梗死的证据发现。TIA不是良性疾病,它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意外的高度危险中,应予积极处理,以减少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TIA/脑梗死患者应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1.明确TIA/脑梗死初步诊断; 2.积极给予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 3.并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 4.急性期TIA/脑梗死患者; 5.未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患者; 6.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或治疗; 7.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不能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不明的患者;②无条件进行血管成形术;③有严重合并症,当地医院无法良好控制,病情许可时. 三级医院 1.TIA/脑梗死初步诊断; 2.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 3.定期随访及评估的患者; 4.急性期TIA/脑梗死(初发与复发)患者; 5.未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患者; 6.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检查或治疗患者; 7.门诊治疗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 8.原有疾病基础上再次加重,需重新评估的患者; 9.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已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病情稳定的患者;②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③有合并症,甚至需要长期高级生命支持患者,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下级医院具有生命支持条件,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

 32.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神经功能缺损、颅内压升高以及意识障碍为临床特征。急性期致死率高达30~40%。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其他原因包括脑血管畸形、淀粉样变性、血液病等。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脑出血患者应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1.急性期脑出血患者; 2.行头颅CT检查进行初步诊断; 3.内科治疗:卧床、降低颅内压、调整血压。

 4.严重脑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应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5.未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患者; 6.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不能进行脑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不明的患者;②病情加重,无条件进行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且病情许可时③有严重合并症,当地医院无法良好控制,病情许可时。

 三级医院 1.脑出血初步诊断及病因诊断; 2.急性期脑出血(初发与复发)患者; 3.内科治疗:卧床、降低颅内压、调整血压、亚低温治疗。

 4.未进行血管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患者; 5.严重脑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需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6.原有疾病基础上再次加重,需重新评估治疗方案的患者; 7.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已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病情稳定的患者;②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③有合并症,甚至需要长期高级生命支持患者,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下级医院具有生命支持条件,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

 33.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应尽快转入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治疗无效或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转至有条件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34.脑栓塞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脑栓塞患者应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脑栓塞初步诊断,经过积极药物治疗后,病情不稳定,转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经过积极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或者存在后遗症的患者但生命体征平稳,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可转入二级医院继续治疗。

  35.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是一组疾病和综合征,以大脑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患者发作可表现为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兼而有之.每次发作称为痫性发作,持续存在的癫痫易感性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称为癫痫;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的癫痫现象称为癫痫综合征. 癫痫持续状态(SE)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长时间癫痫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各种癫痫发作均可发生持续状态,但临床以强直一阵挛持续状态最常见.全身性发作的癫痫持续状态(SE)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更有脑水肿和颅压增高表现.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痫性发作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癫痫病患者的初诊及随访; 2.癫痫病因诊断明确,二级医院具备实施适宜病因、并发症及合并症治疗条件的; 3.二级医院具有录像脑电图设备条件的; 4.癫痫持续状态; 5.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痫性发作病因诊断困难,或二级医院诊断条件有限的;②二级医院不具备实施特殊治疗方案条件的;③癫痫持续状态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充分评估转院风险后,可转入上级医院;④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 三级医院 1.痫性发作的病因诊断; 2.痫性发作的病因治疗,并发症及合并症治疗; 3.耐药癫痫术前评估,药物调整; 4.24小时脑电图; 5.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及高级生命支持; 6.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癫痫诊断明确,二级医院具备实施适宜病因、并发症、合并症治疗条件的;②耐药癫痫药物调整后,发作相对得到控制;③癫痫病因诊断明确,需实施特殊治疗,甚至手术治疗,但患方拒绝,仅接受基础治疗的;④癫痫持续状态得到完全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36.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综合征),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累及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可伴有致死性呼吸麻痹和双侧面瘫.脑脊液检查,出现典型的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正常,又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发现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初诊、留观和治疗; 2.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治疗无好转,诊断仍不明确;②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肌无力进行性加重或出现肋间肌、膈肌无力、延髓麻痹的症状和体征,下级医院无生命支持能力;③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伴严重心律失常、重度感染或心衰,充分评估转运风险后可转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④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需接受特殊治疗方案,但下级医院不具备相关条件,充分评估转运风险后可转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三级医院 1.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及随访. 2.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瘫痪呈进行性加重; 3.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肋间肌、膈肌无力症状和体征; 4.急性或亚急性双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损伤,伴延髓麻痹症状和体征; 5.急性或亚急性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伴严重心律失常、重度感染或心衰; 6.排除周期性麻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急性脊髓炎、癔症性发作; 7.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重度感染或心衰;②诊断明确,需长期呼吸支持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患者,充分评估转运风险,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③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明确,肌无力症状无加重,无呼吸肌麻痹的症状和体征;④颅神经型(双侧颅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无延髓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37.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怀疑三叉神经痛病人给与初步诊断并与积极治疗,病情不能缓解可转入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三叉神经痛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治疗无效或有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转至有条件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三叉神经痛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38.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P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社会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等有关.PD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色素脱失,黑质色素变淡及出现路易小体.PD神经生化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蓝斑神经元脱失致上述部位及其神经末梢处多巴胺(DA)减少,(DA减少≥70%时产生PD临床表现),而黑质纹状体系统中与DA功能拮抗的乙酰胆碱(ACH)作用相对亢进,DA与ACH平衡失调.临床表现:运动症状,如运动过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异常等;非运动症状,如认知/精神异常、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帕金森病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帕金森病的筛查、初诊以及术后随访. 2.H-Y分级2级以下的患者; 3.在三级医院指导下H-Y分级2.5级以上的患者的后期综合治疗; 4.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晚期卧床者的护理; 5.外科治疗后的康复和一般并发症治疗; 6.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初步考虑诊断为帕金森病,但诊断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②H-Y分级2.5级以上的患者,或/和经过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③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异动或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④患者因服药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者,如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昏、嗜睡等及记忆力损害;⑤患者出现严重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焦虑、认知损害等;⑥患者出现与药物相关或无关的并发症如幻觉等精神症状;⑦需要外科手术如DBS治疗者;⑧晚期因吞咽困难需要安置胃造瘘管者. 三级医院 1.帕金森病的诊断及分级、药物调整、手术治疗后以及随访. 2.需要明确诊断; 3.H-Y分级2.5级以上的患者; 4.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异动症或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 5.患者因服药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如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昏、嗜睡等; 6.患者出现与药物相关或无关的并发症,如幻觉等精神症状; 7.患者出现严重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焦虑、认知损害等; 8.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摔倒骨折、褥疮等; 9.深部脑刺激术(DBS)术前评估; 10.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诊断明确、HY分级2级以下、药物控制症状良好的患者;②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患者经三级医院调整药物后,运动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者;③出现非运动症状,经三级医院调整药物后,症状得到良好控制者;④其他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骨折等经内科治疗和相关专科治疗后,症状等得到控制者.

  39.周期性麻痹 周期性麻痹也称为周期性瘫痪,是指一组以反复发作性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作时大多伴有血清钾离子浓度水平的异常改变,根据血清钾浓度的变化分为低钾型、正常血钾型和高钾型三种。临床上以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占绝大多数,正常血钾型和高钾型周期性麻痹少见。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怀疑周期性麻痹病人给与初步诊断并转入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周期性麻痹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治疗无效或病因不能明确的患者,转至有条件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周期性麻痹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40.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又称肺心脑综合征,是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肺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及脑循环障碍。主要依据有慢性肺部疾病伴肺功能衰竭;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症状和定位神经体征;血气分析有肺功能不全及高碳酸血症的表现;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而诊断。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怀疑肺性脑病病人给与初步诊断并转入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肺性脑病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治疗无效的患者或者病因无法控制,转至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肺性脑病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4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系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根据感染的部位可分为:①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②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③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根据特异性致病因子不同,有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脑寄生虫病之分。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初诊、及出院患者随访;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确诊;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治疗; 4.伴有轻中度并发症的患者的评估与综合治疗;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康复治疗; 6.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病情严重合并严重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或已有脑疝形成的患者,病情许可时;②有昏迷、癫痫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病情许可时;③合并较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及肺部疾病、糖尿病,在当地医院没有条件治疗或不能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④二级医院治疗期间疗效不好或病情继续恶化者;⑤多次复发当地医院处理有困难的患者. 三级医院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初诊、出院患者的评估及随访; 2.严重及复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确诊; 3.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的多学科评估与综合治疗; 4.有昏迷、癫痫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患者的综合治疗; 5.合并严重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患者的综合治疗; 6.合并有严重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及衰竭需全身支持治疗的患者; 7.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确诊及治疗; 8.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颅内感染诊断明确,急性期治疗结束,需后期康复;②中-重症无严重合并症病情稳定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③需要长期带机或高级生命支持,但病情相对稳定,评估转运风险后,下级医院具有生命支持条件,可转回下级医院继续治疗.

  42.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怀疑偏头痛病人给与初步诊断并与积极治疗,病情不能缓解可转入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偏头痛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治疗无效或病因不能明确的患者,转至有条件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偏头痛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43.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T细胞依赖、补体参与的,针对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神经-肌肉接头处生物化学和电生理传递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疑诊重症肌无力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重症肌无力的初诊及随访. 2.重症肌无力或肌无力综合征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病因; 3.重症肌无力各型的治疗. 4.符合以下条件患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肌无力综合征病因诊断不明确;②二级医院治疗期间疗效不好或病情继续恶化者(重症危象);③合并较严重并发症,下级医院无进一步治疗条件;④发现胸腺瘤,需进一步术前评估. 三级医院 1.重症肌无力的诊断、轻症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随访. 2.肌无力综合征明确诊断及病因筛查; 3.重症肌无力各个分型的治疗; 4.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治疗; 5.重症肌无力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治疗; 6.重症肌无力术前评估; 7.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病情稳定的重症肌无力,需随访观察;②需要长期带机或高级生命支持,但病情相对平稳,下级医院具有生命支持条件;③肌无力综合征病因诊断明确,需进一步康复治疗.

  44.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怀疑面神经麻痹病人给与初步诊断并与积极治疗,病情不能缓解可转入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面神经麻痹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治疗无效或病因不能明确的患者,转至有条件的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面神经麻痹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45.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 脾功能亢进是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脾大的病因如下:

 ⑴.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等。

 ⑵.免疫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⑶.瘀血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

 ⑷.血液系统疾病:

 ①.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及镰形细胞贫血等。

 ②.浸润性脾大: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⑸.脾的疾病脾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血管瘤等。

 ⑹.原发性脾大发病原因不明。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筛查血常规,发现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并脾大,怀疑脾功能亢进患者,应及时转往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筛查脾功能亢进患者。对于不能明确脾脏肿大病因者,应及时转往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明确病因,确定脾功能亢进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脾功能亢进治疗应着重于病因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对确诊脾功能亢进病患者,做定期随访及监测。

  46.过敏性紫癜(AP)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常伴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诊治:

 一级医院 发现皮肤紫癜,筛查血常规无异常,怀疑过敏性紫癜(皮肤型)可在一级医院观察及诊疗。如出现其它合并症状应转诊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四项、肾功等检查,诊断过敏性紫癜(皮肤型、关节型),症状轻者可在二级医院诊治,症状重者(如腹型、肾型及混合型等全身症状严重者)或治疗效果不佳应转诊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四项、肾功、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过敏原检测等检查确定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主要诊治除单纯皮肤型或关节型过敏性紫癜外,合并其它系统损害者,或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紫癜。

 47.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主要侵犯儿童的临床常见肾脏病.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即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或无尿)以及氮质血症为临床表现,病前3周有上呼吸道或皮肤软组织有感染史.起病时血中补体C3下降,8周后恢复正常.其病因多样,以链球菌感染后常见。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上呼吸道或皮肤软组织感染后出现血尿、水肿或蛋白尿,如血压升高(学龄前>120/80mmHg,学龄期>130/90mmHg,成人>140/90mmHg)、少尿、肾功能异常或水肿严重者转至二级或以上医院。二级或三级医院确诊,无肾功能异常,在一级医院治疗和随诊。

 二级医院 少尿/无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严重水肿或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大量蛋白尿(>35g/d)、成人C3持续降低超过3月者转至三级医院.三级医院确诊,肾功能稳定无并发症者,在二级或一级医院治疗和随诊。

 三级医院 肾脏替代治疗,必要时肾活检或使用糖皮质激素.若病情稳定,不需要糖皮质激素、肾功能稳定者,在二级或一级医院治疗和随诊。

 48.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为尿路感染的常见病。由致病菌感染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炎症。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与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后者可单独存在,而肾盂肾炎一般都伴有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腰背疼痛等,小便常规检查可查出白细胞(脓细胞)和细菌。后者症状一般较轻,可由急性肾盂肾炎迁延而来;或急性肾盂肾炎虽然得到控制,但经反复发作演变而来。肾盂肾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一般急性肾盂肾炎多数患者可迅速治愈,慢性者治愈则相对较困难。

 一级医院 接诊肾盂肾炎病人应做出初诊断,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接诊肾盂肾炎病人做出初诊断并进行处理,治疗不理想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尽快转诊到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肾盂肾炎患者应在三级医院给予积极治疗,经治疗稳定的可转二级医院进行恢复、后续治疗及随诊。

  49.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是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根据上述定义及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患者主诉水肿、血尿、泡沫尿或尿量减少,在一级医院进行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筛查异常者,应转至二级医院.二级或三级医院已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不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蛋白尿<1g/d,肾功能、血压正常或使用1~2种降压药血压≤130/80mmHg,在一级医院随诊,指导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 二级医院 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及其它相关实验室检测对肾病综合征进行临床诊断、判断有无并发症,无并发症或并发症轻微者可在二级医院进行治疗和随诊.难治性肾综、存在继发病因、合并严重并发症者转至三级医院.三级医院已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使用规范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使用细胞毒药物者,在二级医院随诊,指导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 三级医院 肾活检,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难治型肾病综合征、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在三级医院治疗和随诊.若治疗方案和病情稳定,使用规范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使用细胞毒药物者,转二级医院治疗和随诊。

 50.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血液或尿液检查异常,或GFR<60ml/min超过3个月.CKD分为5期:1期GFR≥90ml/min;2期GFR60-89ml/min;3期GFR30-59ml/min;4期GFR15-29ml/min;5期GFR<15ml/min. 根据上述定义和分期,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经上级医院诊断明确的CKD1-4期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延缓CKD进展,治疗并发症.有条件的医院可接受病情稳定的腹膜透析患者. 二级医院 CKD1-5期患者的评估和诊治,延缓CKD进展,治疗并发症.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透析前血管通路的准备.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长期随访.在三级医院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患者及其家属因各种原因要求出院,仍需继续治疗的患者. 三级医院 快速进展或病因不明的各期CKD患者.合并有严重其他系统并发症的CKD患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严重感染、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变、重度贫血、严重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严重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二级医院透析血管通路建立困难的患者或需腹膜透析的患者;出现严重或复杂的血管通路并发症的患者;出现严重或复杂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并发症的患者;肾移植手术患者;其它二级医院处理有困难的情况.

  5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指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高功能状态,产生过量甲状腺激素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Graves病、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自主高功能性腺瘤、垂体分泌TSH肿瘤等。患者可出现畏热、多汗、多食易饥、体重减轻、乏力、心悸、便次增加。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时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等。甲状腺常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地呈轻或中度硬,有时可触及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少数患者甲状腺肿大不明显。少数Graves病可伴浸润性或非浸润性突眼,浸润性者可有畏光、流泪、复视、眼球明显突出、眼睑和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活动障碍、角膜溃疡、失明等。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因甲亢危象导致死亡。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初步诊断; 2.检测血清TSH、TT4、TT3、FT3和FT4; 3.检测血清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0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4.131碘摄取率测定; 5.甲状腺超声或CT检查; 6.甲状腺穿刺及病理学检查; 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不能鉴别甲状腺毒症者;②口服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如严重皮肤过敏、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患者;③口服抗甲状腺药物后病情反复,或较快出现甲减的患者;④甲亢伴严重合并症,如浸润性突眼、粘液性水肿、甲亢性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危象、严重肝功能损害等,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上述并发症的患者;⑤需要做同位素131碘治疗的患者;⑥妊娠合并甲亢的患者;⑦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患者;⑧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者。

 三级医院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初步诊断; 2.检测血清TSH、TT4、TT3、FT3和FT4; 3.检测血清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0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4.131碘摄取率测定; 5.甲状腺超声或CT检查; 6.甲状腺穿刺及病理学检查; 7.符合下列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甲亢诊断明确,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②同位素131碘治疗后,病情平稳的患者;③甲亢伴严重合并症(浸润性突眼、粘液性水肿、甲亢性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危象、严重肝功能损害等),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④口服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

  5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或缺少,所致的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发病始于胎儿及新生儿期,表现为生长和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称为呆小症。成人发病表现为全身性代谢减低,细胞间粘多糖沉积,称为粘液性水肿。根据原发性病因的不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以分为:①原发性甲减:由甲状腺病变所致;②继发性甲减:因垂体TSH缺乏所致;③三发性甲减:系下丘脑TRH缺乏所致。成人原发性甲减的病因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亢131碘治疗后和甲状腺手术后。本病起病常隐匿,以轻症起始,症状不典型。病情轻重取决于激素不足的程度、速度和病程,可有乏力、困倦、畏寒、便秘、体重增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脱发、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眼睑和颜面水肿、皮肤干燥、结膜苍白、手掌皮肤发黄等。本症累及心脏表现为心脏增大和心包积液,称为甲减性心脏病。严重者可导致粘液水肿性昏迷而危及生命。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初步诊断; 2.检测血清TSH、TT4、TT3、FT3和FT4; 3.检测血清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0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4.甲状腺超声或CT检查; 5.甲状腺穿刺及病理学检查; 6.颅脑及鞍区CT、磁共振检查; 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病因不明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②临床症状较重,或已发生甲减并发症的患者;③特殊情况下的甲减患者,如甲减合并妊娠、儿童甲减;④病因虽已明确,但经过替代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的原发性甲减患者;⑤中枢性甲减患者怀疑有其他内分泌腺体受累的患者;⑥有并发症的甲减患者,如粘液水肿性昏迷、甲减性心脏病(心包积液或心力衰竭)、肝肾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病变等;⑦甲减合并其他疾病(严重高脂血症、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⑧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者。

 三级医院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初步诊断; 2.检测血清TSH、TT4、TT3、FT3和FT4; 3.检测血清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0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4.甲状腺超声或CT检查; 5.甲状腺穿刺及病理学检查; 6.符合下列条件患者,可转下级医院:①亚临床甲减(仅TSH升高,FT4水平正常),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患者;②病因明确、治疗方案确定,并发症已基本控制,病情平稳的患者;③病因明确的中枢性甲减患者,其他内分泌腺体受累情况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

 53.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和(或)周围靶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造成持续性高血糖症,以及由于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代谢综合征。急性代谢紊乱可致危象而危及生命,而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更是糖尿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应及早进行防治。2型糖尿病一部分亦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在体重减轻前常先有肥胖史。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前期,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但不少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始发现血糖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才诊断为糖尿病。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1.2型糖尿病的初步诊断; 2.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病情平稳,无糖尿病相关急慢性并发症,随机血糖<16.7mmol/L;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二级医院:①经过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随机血糖<16.7mmol/L的患者;②妊娠糖尿病患者;③糖尿病分型有困难的患者;④糖尿病合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血糖波动大的患者;⑤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者。

 二级医院 1.2型糖尿病的初步诊断; 2.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3.胰岛素及(或)c肽释放试验; 4.微量白蛋白尿,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尿酸等,血压,BMI,心电图,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 5.测定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Ab、IA2-Ab、IAA; 6.2型糖尿病诊断明确、病情平稳,无糖尿病相关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随机血糖<16.7mmol/L; 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经过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随机血糖>16.7mmol/L的患者;②妊娠糖尿病患者;③糖尿病分型有困难的患者;④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伴意识障碍、高渗昏迷、急性乳酸性酸中毒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⑤轻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经治疗24小时后效果不佳(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的患者;⑥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足及慢性创面、严重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糖尿病膀胱植物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⑦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闭塞性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的患者;⑧需要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⑨血糖波动大的患者;⑩排除饮食、运动等因素所致,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以及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的患者。

 三级医院 1.2型糖尿病的初步诊断; 2.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3.胰岛素及(或)c肽释放试验; 4.微量白蛋白尿,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尿酸等,血压,BMI,心电图,眼底,神经传导速度及糖尿病足筛查等; 5.测定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Ab、IA2-Ab、IAA; 6.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治疗; 7.糖尿病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开展; 8.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及预后评估; 9.糖尿病相关合并症的筛查; 10.符合下列条件者,转诊至下级医院:①初发2型糖尿病无急性及慢性并发症,治疗后随机血糖<16.7mmol/L的患者;②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相关急性代谢紊乱已纠正的患者;③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稳定,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④并发其他疾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稳定,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⑤严重高血糖(随机血糖>33.3mmol/L)经治疗后随机血糖<16.7mmol/L,已制定血糖控制方案的患者。

  54.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生免疫反应引起胰岛B细胞损伤所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导致糖、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发生紊乱。临床上起病比较急,常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需胰岛素治疗。本病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但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也容易发生失明、慢性肾功能不全、神经病变,心脑血管事件、周围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分自身免疫型和特发型。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1型糖尿病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1型糖尿病的初步诊断; 2.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3.胰岛素及(或)c肽释放试验; 4.微量白蛋白尿,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尿酸等,血压,BMI,心电图,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 5.测定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Ab、IA2-Ab、IAA; 6.1型糖尿病诊断明确、病情平稳,无糖尿病相关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随机血糖<11.1mmol/L; 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经过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随机血糖>11.1mmol/L的患者;②1型糖尿病伴有妊娠的患者;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④轻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经治疗24小时后效果不佳(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的患者;⑤需要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⑥血糖波动大,反复发生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⑦排除饮食、运动等因素所致,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⑨1型糖尿病伴发其他疾病的患者;⑩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的患者。

 三级医院 1.1型糖尿病的初步诊断; 2.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3.胰岛素及(或)c肽释放试验; 4.微量白蛋白尿,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尿酸等,血压,BMI,心电图,眼底,神经传导速度及糖尿病足筛查等; 5.测定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Ab、IA2-Ab、IAA; 6.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治疗; 7.糖尿病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调整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开展; 8.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及预后评估; 9.糖尿病相关合并症的筛查; 10.符合下列条件者,转诊至下级医院:①初发1型糖尿病无急性及慢性并发症,治疗血糖控制基本达标、已制定好血糖控制方案、病人(或监护人/亲属/照护人员)知晓及掌握控制方案的患者;②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相关急性代谢紊乱已纠正的患者;③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稳定、血糖控制达标,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④伴发其他疾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稳定,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⑤严重高血糖(随机血糖>33.3mmol/L)经治疗后随机血糖<11.1mmol/L,已制定血糖控制方案的患者;⑥血糖波动大,或反复低血糖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

  5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升糖激素显著增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所致血糖及血酮体明显增高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常致昏迷及死亡,是糖尿病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应予紧急抢救。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均可发生,常见的诱因有急性感染、外源性胰岛素用量不当或突然大幅度减量或停用、饮食不当(过量或不足、酗酒等)、胃肠疾病(呕吐、腹泻等)、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等,有时可无明显诱因。糖尿病患者常在上述各种诱因下发生酮症酸中毒,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和重度。轻度者仅有酮症,无酸中毒,又称糖尿病酮症;中度者除酮症外,尚有轻、中度酸中毒;重度者常伴意识障碍或重度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多数患者有烦渴、多饮、多尿、乏力症状,逐渐或突然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如未及时治疗,病情继续恶化,出现呼吸深快,甚而出现脱水、尿量减少、四肢厥冷,到晚期少尿或无尿,终至昏迷,危及生命。少数病例可有明显腹痛,酷似外科急腹症,易误诊。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立即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初步诊断; 2.血清葡萄糖测定,肝肾功、电解质测定,血气分析、尿酮、血酮测定; 3.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4.必要时胰岛素及(或)c肽释放试验; 5.测定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Ab、IA2-Ab、IAA;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抢救治疗; 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治疗24小时后效果不佳(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的患者;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有妊娠的患者;③中、重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④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如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胰腺炎、心脑血管疾病、休克、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⑤合并有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⑥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的患者。

 三级医院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初步诊断; 2.血清葡萄糖测定,肝肾功、电解质测定,血气分析、尿酮、血酮测定; 3.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4.必要时胰岛素及(或)c肽释放试验; 5.测定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Ab、IA2-Ab、IAA; 6.积极纠正各种代谢紊乱; 7.符合下列条件者,转诊至下级医院: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相关急性代谢紊乱已纠正的患者;②伴发其他疾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稳定,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③严重高血糖(随机血糖>33.3mmol/L)经治疗后随机血糖<16.7mmol/L,已制定血糖控制方案的患者;④有各种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脑水肿、心力衰竭、严重感染等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相关并发症基本控制、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

  56.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根据以上描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怀疑高脂血症病人给与初步诊断并与积极治疗,血脂经过治疗无法达标者转入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诊高脂血症患者作出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转至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高脂血症患者应在三级医院得到规范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得到控制,可转入二级或者一级医院继续治疗。

 57.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De Quervain甲状腺炎等,病因未明。一般认为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均可引起本病。本病临床不少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1:3,可自发缓解,但易复发。多数患者发病前l~3周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严重程度不一,一般起病较急,甲状腺局部疼痛为本病的特征,可先累及一叶后扩大或转移到另一叶,常放射至耳后、咽部、下颌、喉、枕后等部位,疼痛可以剧烈或轻微,少数为隐痛或仅有压痛。常有发热、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一过性轻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候群,如精神紧张、怕热、多汗、心动过速、震颤等,后期有些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如怕冷、便秘等。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初步诊断; 2.检测血清TSH、TT4、TT3、FT3和FT4; 3.甲状腺超声或CT检查; 4.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测; 5.甲状腺细针穿刺及细胞病理学检查; 6.甲状腺摄碘率测定; 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临床症状较重,或已发生甲亢或甲减的患者;②病因虽已明确,但经过对症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③无条件行甲状腺细针穿刺及细胞病理学检查、甲状腺摄碘率测定者;④合并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急慢性肝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⑤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患者;⑥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者。

 三级医院 1.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初步诊断; 2.检测血清TSH、TT4、TT3、FT3和FT4; 3.甲状腺超声或CT检查; 4.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检测; 5.甲状腺细针穿刺及细胞病理学检查; 6.甲状腺摄碘率测定; 7.符合下列条件者,可转至下级医院:①诊断已明确,经过治疗症状改善明显、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患者;②有严重合并症,经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患者;③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患者。

 58.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以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升高、出现严重脱水和神经意识障碍为特征。常发生于Ⅱ型糖尿病和老年患者,因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水摄入不足、大量摄入含糖饮料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而诱发。本症起病常隐匿,先有口渴、多尿和乏力等糖尿病症状出现或加重,逐渐病情加重,尤在上述诱因下,出现食欲减退、明显脱水、唇干舌裂、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尿少或无尿,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定向力障碍、幻觉、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抽搐、失语、偏盲、肢体瘫痪、锥体束征阳性直至昏迷等表现。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应立即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初步诊断; 2.血清葡萄糖测定,肝肾功、电解质测定,血气分析、尿酮、血酮测定; 3.血清渗透压测定;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5.头颅CT或MRI检查; 6.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抢救治疗; 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经治疗12小时后效果不佳(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的患者;②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伴有妊娠的患者;③合并有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④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心脑血管疾病、脑水肿的患者;⑤合并有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⑥当地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有困难的患者。

 三级医院 1.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初步诊断; 2.血清葡萄糖测定,肝肾功、电解质测定,血气分析、尿酮、血酮测定; 3.血清渗透压测定;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 5.头颅CT或MRI检查; 6.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抢救治疗; 7.符合下列条件者,转诊至下级医院:①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相关急性代谢紊乱已纠正的患者;②伴发其他疾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稳定,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③严重高血糖(随机血糖>33.3mmol/L)经治疗后随机血糖<16.7mmol/L,已制定血糖控制方案的患者;④有各种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脑水肿、心力衰竭、严重感染等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相关并发症基本控制、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

  59.痛风 痛风是由于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致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尿酸性尿路结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占绝大多数。原发性者多由多基因遗传缺陷引起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使尿酸排泄减少或嘌呤代谢缺陷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所致。在原发性痛风患者中,由尿酸生成增多所致者仅占10%左右,大多数均由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继发性者多由某些遗传性疾病,如l型糖原累积病等、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后或慢性肾病等,都可因尿酸生成过多或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而致高尿酸血症。临床表现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无症状期 仅有血尿酸波动性或持续性增高。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甚至终身无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同时伴痛风性关节炎,才可诊断为痛风。

 (二)急性关节炎期 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初发时往往仅累及小关节,后发展为多关节受累。以足拇趾的趾关节为好发部位,其次为足底、踝、足跟、膝、腕、指和肘。第一次发作通常在夜间,数小时内局部关节即出现红、肿、热、痛,并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与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疼痛往往十分剧烈,轻度按压便可有剧烈疼痛。患者常在夜间痛醒而难以忍受。受寒、劳累、酗酒、食物过敏、进食含嘌呤食物、感染、创伤和手术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

 (三)间歇期 少数患者终身可只发作一次便不再复发,也有偶尔5~10年后复发,一般在6个月至2年内会第二次发作。通常病程愈长、发作愈多,病情也愈重,并出现X线改变。

 (四)慢性关节炎与肾病变期 ⒈慢性关节炎多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规则、反复发作者。其病理基础是痛风石在骨关节周围组织中形成并引起关节的慢性损伤,称为痛风性慢性关节炎。此期关节炎发作较频,间歇期缩短,疼痛日益加剧,甚至发作后不能完全缓解。痛风石的形成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软骨、滑膜、肌腱和软组织的结果,为本期常见的特征性表现。痛风石常见于耳廓、跖趾、指间、掌指、肘等关节附近,亦可见于尺骨鹰嘴滑车和跟腱内。痛风本身虽然不痛,但若痛风石形成过多并毁损关节可致手足畸形、功能障碍。痛风石表面的皮肤可变得十分薄弱,一旦溃破可排出白色粉末状尿酸盐结晶,此时病变一般已至晚期。

 ⒉肾脏病变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约1/3有肾脏损害,表现为三种形式:

 (1)痛风性肾病:为过多的尿酸盐沉积在肾间质内所致。早期可仅有间歇性蛋白尿和显微镜下血尿,随着病程进展逐渐转为持续性蛋白尿,肾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等渗尿等。晚期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以痛风性肾病为最先的临床表现,而关节炎症状不明显,易与肾小球肾炎和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病混淆。

 (2)尿酸性肾结石:部分患者可以尿酸性肾结石为首发表现。若为细小泥沙样结石,因可随尿液排出故可无症状,而较大结石则常引起肾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等症状。

 (3)急性肾衰竭:由于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在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内,引起尿路梗塞。患者突然出现少尿甚至无尿,如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痛风患者应立即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痛风的初步诊断; 2.血、尿尿酸测定、肾功、电解质检测; 3.滑囊液检查; 4.痛风结节内容物检查; 5.X线检查; 6.泌尿系超声检查; 7.痛风的治疗; 8.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合并有痛风性肾病的患者;②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③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④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⑤发病原因不能明确的痛风患者。

 三级医院 1.痛风的初步诊断; 2.血、尿尿酸测定、肾功、电解质检测; 3.滑囊液检查; 4.痛风结节内容物检查; 5.X线检查; 6.泌尿系超声检查; 7.痛风的治疗; 8.痛风的二级预防治疗; 9.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转诊至下级医院:①诊断明确、病情平稳、症状缓解的急性期患者;②合并有痛风性肾病经治疗后肾功能改善、病情平稳,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③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已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患者

 60.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一)分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绝境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

 (二)诊断标准:脆性骨折:骨密度检查: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临床特征:疼痛;要背疼痛、周身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脊柱变形;骨折:低能量或者非暴力骨折。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疑诊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转诊至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1.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及对症治疗;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转诊至三级医院①影像学等检查发现骨密度降低,需要进一步确诊者;②发现明确的骨质疏松证据(如BMD、影像学检查等)且同时伴有以下症状者:明显的全身多处骨痛、身高下降超过3cm、牙齿早脱、血钙降低或升高、其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磷或高磷、高氯等)、或非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症状,需进一步明确病因者;③曾行相关检查,尚未完全肯定是否为继发性骨质疏松,需长期随访者;④当地医院认为诊断及治疗有困难者。

 三级医院 1.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及对症治疗; 2.使用二磷膦酸盐、降钙素、骨化三醇等控制病情; 3.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转下级医院:①已明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且不伴有骨折,治疗方案已确定,病情稳定的患者;②已明确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并已经过治疗,病情稳定,治疗方案确定的患者;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如骨折,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已治疗,病情稳定。

 6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定义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2、分类 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从而导致出血。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病变,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最为常见。少见的有Mallory-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Dieulafoy溃疡、食管裂孔疝、胃粘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理化或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结缔组织病等也可以引起本病。

 3、诊疗指南 诊断患者出现呕血、黑粪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下列情况可误诊为AUGH,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还应与咯血鉴别。

 一级医院:出血量少且经药物治疗可止血者,留院治疗,严密监测出血征象。

 二级医院:主要收治老年人、出血量大、诊断不明者、伴有休克者、实施液体复苏、及时止血治疗无效或不稳定者。

 三级医院:主要收治老年人、出血量大、诊断不明者、伴有休克者、实施液体复苏、及时止血治疗无效或不稳定者。病人需要腔镜下治疗、介入治疗。

  62.急性冠脉综合征 1、定义急性冠脉综合症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猝死。发病机制包括:(1)心肌氧供/氧需比例失调,(2)在不稳定斑块或者易损斑块基础上出现的斑块破裂,(3)斑块破裂触发的血栓形成。

 2、分类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发作诱发因素逐渐不明显或者诱发发作的运动量越来越小,发作频率增加,严重程度增加,发作时间延长,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不易缓解,出现自发性静息或夜间性心绞痛等。

 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性质和心绞痛基本相似,但疼痛的程度更重,患者常伴有窒息或者频死感,持续时间更长多超过30分钟,硝酸甘油不缓解,常伴发呼吸困难、全身大汗、恶心呕吐等,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严重胸闷,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

 3、诊疗指南 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或者静息性心绞痛表现。有下列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之一:(1)胸痛伴ST缺血性压低超过0.5mV,或出现相关T波变化,(2)既往有AMI,行PTCA冠脉旁路移植术,(3)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心病的诊断,(4)血液肌钙蛋白升高但综合评估诊断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者。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坏死的生化标记物明显升高并且逐渐下降(肌钙蛋白),或迅速上升与回落(CK-MB),同时至少具备下一项:(1)缺血症状,(2)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3)心电图提示缺血改变(ST-T改变),(4)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TCA). 一级医院:给予镇静、吸氧等。做好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的同时,迅速联系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若有溶栓治疗条件,可在半小时内开展溶栓治疗,并迅速转运患者至具有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资质的医院救治。

 三级医院:早期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63.急性心力衰竭 1).定义急性心力衰竭是继发于心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心脏泵血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急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急性起病(先前不知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新发生的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

 2).分类 前向急性心力衰竭可以只表现为轻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亦可有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包括休息时灌注减低的表现如虚弱、谵妄、嗜睡、面色苍白、发绀、皮肤湿冷、低血压、脉搏细速和少尿等。

 左心后向衰竭与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不全有关。可以只有轻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亦可有肺水肿,表现为气促(干咳,有时有泡沫痰)、面色苍白甚至发绀,皮肤湿冷,血压正常或升高。全肺可听到小水泡音。X线胸片可见肺充血/水肿。

 右心后向衰竭与肺和右心功能不全有关。典型的表现包括乏力、踝部凹陷性水肿、上腹部触痛(由于肝充血)、气短(伴有胸腔积液)和腹部膨隆(伴腹水),全身综合征,表现为全身水肿,伴有肝功能不全和少尿。

 3).分级诊疗指南 诊断根据症状和临床表现诊断急性心力衰竭,同时一些适当的检查如心电图、X线胸片、生化标记物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亦支持诊断。

 一级医院:心功能Ⅲ级以下可在一级医院诊疗。

 二级医院:心功能Ⅲ级以上者,住院治疗。

 三级医院:心功能Ⅲ级以上、顽固性心衰者收住院治疗。

 二、外科

  1.泌尿系结石 因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或泌尿系感染、梗阻等原因导致尿路系统形成结石,称之为尿石症,结石位于肾集合系统内称为肾结石;排至输尿管内停留引起梗阻则为输尿管结石,如输尿管存在畸形、狭窄,亦可在此基础上形成结石并加重梗阻引起梗阻以上肾积水。

 1)病因 (1)、外在因素:气候湿热或干旱; (2)、内在因素:饮食、代谢异常、遗传; (3)、泌尿系感染、梗阻及异物。

 2).尿石症分类 (1)、上尿路结石:肾及输尿管结石,主要引起疼痛及血尿,其程度与结石部位大小、活动与否及有无损伤、感染、梗阻有关。可单发、多发、铸型。

 (2)、下尿路结石:膀胱及尿道结石。

 根据上述定义及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简单B超检查明确有无泌尿系结石,化验血尿常规,如为肾绞痛发作,可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及时联系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1)、上尿路结石:进一步解痉止痛处理,CT、DR、KUB+IVU明确结石大小、位置及梗阻程度。肾输尿管结石<1.0cm,有条件的医院可试行药物排石,如反复多次碎石效果不佳,可行微创碎石术,必要时转至三级医院行手术治疗。

 2)、下尿路结石:膀胱多发结石、巨大结石可行膀胱切开取石术,前尿道结石可直接钳夹取石或尿道切开取石,后尿道结石则用尿道探子推回膀胱,按膀胱结石处理。患者可行有微创手术。膀胱结石行经尿道大力钳碎石术或其他腔内碎石取石术;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可同时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大力钳碎石取石术或钬激光碎石术。

 三级医院 1)、负责接诊转诊来的所有尿石症患者,对保守治疗结石未排出、体外碎石效果不佳的上尿路结石,根据结石位置、大小及复杂程度,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选择经皮肾镜碎石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选择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复杂肾结石、鹿角形肾结石可分次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或经皮肾镜碎石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

 2)、结石合并重度感染者,可先行肾造瘘术引流、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梗阻严重、重度肾积水肾功能丧失时,则行无功能肾切除术。

 2.肾挫裂伤 闭合性肾损伤常因车祸、摔落、对抗性运动、暴力攻击等引起,开放性损伤主要是锐器伤、枪弹伤。表现为伤后疼痛、血尿、腰部肿块、休克,当肾损伤症状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考虑多脏器损伤可能。

 分类 1)、肾挫伤:仅局限于肾实质,形成肾淤斑或包膜下血肿,肾包膜及肾盂黏膜完整。

 2)、肾部分裂伤:肾实质裂伤伴有包膜破裂,致肾周血肿。

 3)、肾全层裂伤:肾实质深度裂伤,外及包膜,内达肾盂肾盏黏膜,常引起广泛肾周血肿、血尿及尿外渗。

 4)、肾蒂损伤:肾蒂血管或肾段血管的部分和全部撕裂;也可因为肾动脉突然被牵拉,致内膜断裂,形成血栓。

 根据上述定义和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治疗:

 一级医院 单纯肾挫伤可在一级医院保守治疗。肾挫裂伤、血尿、生命体征不稳定者,需转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二级医院 1)、根据受伤史、生命体征变化、CT检查明确肾损伤程度; 2)、大多数肾挫裂伤可保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建议留置导尿观察尿颜色变化; 3)、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变化。

 4)、肾全层裂伤通过输液输血等治疗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者,需行手术探查肾修补术,肾碎裂伤、肾蒂损伤必要时行肾切除术。

 5)、通过相应治疗生命仍不稳定、无急救条件均应尽早转三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三级医院 1)、保存肾功能和降低死亡率。

 2)、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伤者生命时,为绝对手术探查指征; 3)、尿外渗、尿性囊肿、迟发性出血、肾周脓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肾损伤后并发症处理。

 3.鼻中隔弯曲 鼻中隔构成鼻气道的内侧壁,其形态和完整性对鼻生理和病理均可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发现鼻中隔偏曲患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药物治疗。

 二级医院 单纯鼻中隔偏曲可在二级医院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如条件不允许可转三级医院。复杂及其合并有鼻窦炎的鼻中隔偏曲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三级以上医院。

 三级医院 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鼻内镜行手术后需康复治疗的病人,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医院康复治疗。

 4.大网膜粘连 大网膜粘连多发生在腹部炎症或手术后,特别是阑尾切除术、输卵管结扎术后,大网膜与下腹部切口附近腹膜和脏器发生粘连,尤以前者发病率为高。粘连形成后,网膜纤维化并短缩,牵拉横结肠及粘连处腹膜或脏器;另外,在饱餐、体位改变、剧烈活动或胃肠功能紊乱,尤其是腹胀时,大网膜被顶向前面,加剧了对横结肠及腹膜的牵扯,有时小肠绕至大网膜与前腹壁之间形成内疝,均可引起症状。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发现大网膜粘连患者。对于症状轻者可给予对症等综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病程长、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可考虑手术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药物治疗。

 二级医院 大网膜粘连可在二级医院行切除部分粘连的大网膜,解除对横结肠的压迫和腹膜的牵拉,如条件不允许可转三级医院。复杂及其合并症经过患者同意或要求行微创手术,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三级以上医院。

 三级医院 大网膜粘连患者经腹腔镜行手术后或复杂及其合并症需康复治疗的病人,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医院康复治疗。

 5.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是胃粘膜上的良性病变,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的,是比较常见的胃良性肿瘤。一般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又叫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息肉样腺瘤)。X线钡餐透视,可显示胃界内多数斑点状充盈缺损,貌似指印形状,尤以幽门前区更多。进行胃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内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是否早期癌变。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发现胃息肉患者。一级医院对于症状轻者可给予对症等综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病程长、影响生活和工作、怀疑有癌变者,可考虑手术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药物治疗。

 二级医院 胃息肉可在二级医院行切除胃息肉,或行病理检查,如条件不允许可转三级医院。复杂及其合并症经过患者同意或要求行微创手术,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三级以上医院。

 三级医院 胃息肉在三级医院患者经胃镜行手术后或复杂及其合并症需康复治疗的病人,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医院康复治疗。

 6.胃 肿 瘤 胃肿瘤:很少出现症状 ,有的因肿瘤生长较大发生并发症或恶变后才发生症状 ,所以易被忽略。常见并发症有贲门附近的良性肿瘤可出现吞咽困难症状 ;幽门区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幽门梗阻或幽门梗阻现象或带蒂腺瘤滑入幽门管和十二指肠内 ,多数自行缓解 ,少数可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出现肠套叠、坏死、穿孔而发生腹膜炎。如肿瘤表现有溃疡 ,可出现胃部不适、疼痛、甚至出血。平滑肌瘤和神经纤维瘤可发生急性大出血。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发现胃 肿 瘤患者。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药物治疗。

 二级医院 适合在基层医院治疗或符合下转条件的患者:

 1).术前分期T2及以下者;诊断为胃间质瘤直径小于5cm者;2).胃癌术后恢复期,无严重并发症者(如出血、感染、梗阻、肠瘘等); 3).胃癌术后出现并发症需长期住院治疗者:如胃瘫,需长期营养支持治疗,或者切口感染需长时间换药等; 4).胃癌全身多处转移仅行姑息性治疗患者。

 三级医院 1).胃癌及胃其他恶性肿瘤(胃癌术前分期为T2以上或N+;诊断为胃间质瘤直径大于5cm者); 2).胃肿瘤诊断不明确者; 3).胃癌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4).癌肿侵犯周围脏器,需行联合脏器切除者; 5).残胃癌; 6).胃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者; 7).需术前新辅助治疗或者术后联合放化疗者; 8).须行全胃切除者; 9).有腹腔镜手术要求者。经批准能开展腹腔镜胃切除 7.肠 梗 阻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一级医院对于初发肠梗阻,行保守治疗者;肠梗阻术后肠功能恢复,行康复治疗者;对于可考虑手术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药物治疗。

 二级医院 1).估计手术风险小,无需广泛肠切除者; 2).考虑绞榨性肠梗阻,须急诊手术,无安全转运时间者; 3).肿瘤性肠梗阻,无根治性手术机会,仅行肠造口者。

 三级医院 1).考虑严重肠粘连所致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须行肠排列手术治疗者; 2).有放射性肠炎病史,须手术治疗的肠梗阻,估计术后肠瘘发生率较高者; 3).肠梗阻术后出现肠瘘、短肠综合征、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者; 4).绞榨性肠梗阻,估计须广泛肠切除,有安全转运可能者;5).肿瘤性肠梗阻,有根治性手术机会者; 6).有多次手术史,估计手术困难者; 7).肠梗阻诊断有困难者。

 8.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泛指由阻塞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适合于非手术治疗或外科手术后康复及术后随访对象。

 二级医院 非肝叶切除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适合二级医院处理。适合腹腔镜+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转三级医院;胆道镜或胆道镜+液电碎石转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合并症及基础疾病多,需行部分肝切除、胆肠吻合及术后胆道镜取石,转三级医院处理。腹腔镜+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转三级医院;胆道镜或胆道镜+液电碎石转三级医院治疗。

 9.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大多数位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成为原发性胆囊结石,其形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蛔虫密切有关。胆管内结石来自胆囊者,称之为继发性胆管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见。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适合于非手术治疗或外科手术后康复及术后随访对象。

 二级医院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适合二级医院处理。适合腹腔镜+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转三级医院;胆道镜或胆道镜+液电碎石转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合并症及基础疾病多,需行部分肝切除、胆肠吻合及术后胆道镜取石,转三级医院处理。腹腔镜+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转三级医院;胆道镜或胆道镜+液电碎石转三级医院治疗。

 10.胃肠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破,使胃或十二指肠壁与腹腔相通,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亦可见于恶性肿瘤或憩室炎症穿孔。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各类胃肠手术后恢复期,或出现并发症需长期住院治疗者。

 二级医院 胃肠道穿孔行修补术对于需要手术治疗者进行规范手术治疗,并制定长期随访及后续治疗方案; 三级医院 (一)门诊 各类复杂胃肠道疾病会诊及随访; (二)住院:

 1.各类胃肠道恶性肿瘤; 2.胃肠道疾病需要行超声内镜检查以及超声内镜分期及穿刺检查; 3.各类术前诊断困难的胃肠道占位病变; 4.诊断不清的消化道出血; 5.急性及慢性肠系膜缺血; 6.胃肠道瘘; 7.各类处理困难的胃肠道病例需转至三级医院; 11.创伤性脾破裂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

 病理分型、分期 脾破裂有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3种类型。

 脾损伤Ⅳ级分级法(2000年):

 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裂伤长度≤5.0cm,深度≤1.0cm; Ⅱ级:脾裂伤总长度>5.0cm,深度>1.0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累;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 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

 一级医院 脾外伤性破裂,给予紧急处理后迅速转二级医院处理。

 二级医院 包膜下血肿及保守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急诊手术,适合二级医院处理。

 三级医院 病情危重、情况允许,转三级医院处理。

 12.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是指腹腔内某一间隙或部位因组织坏死液化,被肠曲、内脏、腹壁、网膜或肠系膜等包裹,形成局限性脓液积聚。包括膈下脓肿、盆腔脓肿和肠间脓肿。引起继发性腹膜炎的各种疾病、腹部手术和外伤后均可引起本病。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适合于非手术治疗或外科手术后康复及术后随访对象。

 二级医院 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术或经直肠前壁或阴道后穹隆切开引流术或剖腹手术,适合二级医院处理。患者多次手术、腹腔镜探查、患者并发症多等可转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合并症及基础疾病多、多次手术,需行腹腔镜探查转三级医院处理。

 13.肛瘘 肛管直肠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其临床表现特点肛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疼痛、潮湿、瘙痒。根据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肛瘘、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上型肛瘘、括约肌外型肛瘘。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初步诊断,并转二级医院处理。

 二级医院 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有条件医院应对肛瘘做出分型诊断,对低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可拟手术治疗,行术前常规检查后,行肛瘘切开术。对于病变复杂的肛瘘应转三级医院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三级医院 完善术前一般检查,并行碘油造影、直肠腔内超声、螺旋CT或肛管及盆腔直肠腔内彩超、肛管或盆腔核磁共振成像,明确瘘管走向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肛瘘分型做出明确的判断后,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处理。手术后,原则上在三级医院进行相应处理,避免假性愈合,也可待创口情况好转后,转下级医院继续治疗至创面愈合。

 14.腹内疝 腹内脏器自其原来的位置,经过腹腔内一个正常或异常的孔道或裂隙脱位到一个异常的腔隙者称为腹内疝。疝内容物主要是胃和肠管。腹内疝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尚未出现症状的腹内疝临床上多难以确诊。腹内疝的严重后果是可造成胃肠道梗阻,如发生绞窄性梗阻,又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常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因肠坏死而危及生命。

 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确诊或怀疑腹内疝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一旦怀疑有内疝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对已诊断为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者更应在充分术前准备的条件下及早进行剖腹探查术。

 三级医院 合并症及基础疾病多,需行腹腔镜探查转三级医院处理。

 15.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因外环狭窄,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如不及时处理,造成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而出现严重的后果。根据上述概述: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确诊或怀疑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不伴有手术高危因素者,二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具备手术指征的复杂及复发性腹股沟疝,腔镜下各类疝手术,各种疝手术若合并高龄、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16.腹膜后血肿 腹膜后血肿为腹腰部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可因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最常见原因是骨盆及脊柱骨折;其次是腹膜后脏器(肾、膀胱、十二指肠和胰腺等)破裂和大血管及软组织损伤。因其常合并严重复合伤、出血性休克等,死亡率可达35%~42%。根据上述概述:

 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确诊或怀疑腹膜后血肿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较小的腹膜后血肿,不伴有手术高危因素者。

 三级医院 穿透性腹部损伤并发腹膜后血肿、大血管损伤性腹膜后血肿、各类复杂腹膜后血肿、腔镜下各类手术;各种手术若合并高龄、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17.结肠恶性肿瘤 结肠恶性肿瘤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占60%左右)。绝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约占15%。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一部分肠癌,发生于直肠息肉或血吸虫病的基础上;肠的慢性炎症,有的能诱发癌变;高脂高蛋白饮食引起胆酸分泌增加,后者被肠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环烃,也可致癌. 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确诊或怀疑结肠恶性肿瘤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1).术后恢复期,无严重并发症者(如出血、感染、梗阻、肠瘘等); 2).术后化疗; 3).术前分期为I、II期,无严重合并症者; 4).晚期患者,无根治性手术机会,仅行肠造口或者对症治疗者。

 三级医院 1).术前分期为T3以上或N+,须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者; 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功能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手术风险较大者; 3).有腹腔镜手术意愿者。经批准能开展腹腔镜结肠手术的二甲医院可实施; 4).合并周围脏器侵犯,须行联合脏器切除者; 5).术前术后需行放疗者; 6).合并远处转移,但可切除病灶,有I期或者分次根治性切除机会者; 7).合并远处转移,无法I期根治,尚有综合治疗后II期再根治性切除手术机会者。

 18.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绝大部分发生在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常在产后3~4周。

 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未形成脓肿期,一级医院医院治疗,确诊或怀疑形成脓肿需行手术治疗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脓肿需行手术治疗二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各类复杂及复发性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若合并高龄、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三级医院治疗。

 19.乳腺纤维瘤 乳腺纤维腺瘤是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纤维腺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18~25岁的青年女性多见。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相对或绝对升高可引起本病。

 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局麻下行乳腺纤维瘤切除术,一级医院医院治疗,确诊或怀疑癌变需行手术治疗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怀疑癌变治疗二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手术若合并高龄、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三级医院治疗。

 20.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分级诊疗指南:

 一级医院:

 如怀疑有硬膜下血肿,因一级医院技术和设备有限,可向家属充分讲明病情和尊重家属意见后转具有相应神经外科专科的二级医院就诊。

 二级医院:

 硬膜下血肿需要在具有神经外科专业及相关检查设备的二级以上医院诊治,不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可以在有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二级医院进行保守治疗,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应就近就急在有开颅条件(专科医师及专科设备)的二级医院进行手术,手术难度较大二级医院不能开展的,告知转院途中风险后可转往三级医院,情况紧急的也可以请三级医院医师来院进行手术,但须履行相关手续。

 三级医院:

 无法在一、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可在三级医院治疗,待病情平稳后,经向家属充分讲明病情后可转回下级医院进一步行后期康复治疗。

  21.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分级诊疗指南:

 一级医院:

 如怀疑有硬膜外血肿,因一级医院技术和设备有限,可向家属充分讲明病情和尊重家属意见后转具有相应神经外科专科的二级医院就诊。

 二级医院:

 硬膜外血肿需要在具有神经外科专业及相关检查设备的二级以上医院诊治,不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可以在有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二级医院进行保守治疗,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应就近就急在有开颅条件(专科医师及专科设备)的二级医院进行手术,手术难度较大二级医院不能开展的,告知转院途中风险后可转往三级医院,情况紧急的也可以请三级医院医师来院进行手术,但须履行相关手续。

 三级医院:

 无法在一、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可在三级医院治疗,待病情平稳后,经向家属充分讲明病情后可转回下级医院进一步行后期康复治疗。

 22.颅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单纯脑实质损伤而软脑膜仍保持完整者称为脑挫伤,如脑实质破损伴软脑膜撕裂成为脑裂伤。因脑挫伤和脑裂伤往往同时并存,故合称脑挫裂伤。脑挫裂伤轻者可见额颞叶脑表面的淤血、水肿、软膜下点片状出血灶,蛛网膜或软膜裂口,血性脑脊液;严重者可有皮质和白质的挫碎、破裂,局部出血、水肿甚至血肿,皮质血管栓塞,脑组织糜烂、坏死,挫裂区周围点片状出血灶和软化灶呈楔形深入脑白质,4~5天后坏死的组织开始液化,1~3周时局部坏死、液化的区域逐渐吸收囊变,周围胶质增生、邻近脑萎缩、蛛网膜增厚并与硬脑膜和脑组织粘连,形成脑膜脑瘢痕。

 分级诊疗指南:

 一级医院:

 如怀疑有脑挫裂伤,因一级医院技术和设备有限,可向家属充分讲明病情和尊重家属意见后转具有相应神经外科专科的二级医院就诊。

 二级医院:

 脑挫裂伤需要在具有神经外科专业及相关检查设备的二级以上医院诊治,不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可以在有神经外科专科医师的二级医院进行保守治疗,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应就近就急在有开颅条件(专科医师及专科设备)的二级医院进行手术,手术难度较大二级医院不能开展的,告知转院途中风险后可转往三级医院,情况紧急的也可以请三级医院医师来院进行手术,但须履行相关手续。

 三级医院:

 无法在一、二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可在三级医院治疗,待病情平稳后,经向家属充分讲明病情后可转回下级医院进一步行后期康复治疗。

 23.长骨骨折 长骨骨折是指长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

 1)、上转指南 四肢创伤患者,经检查发现有四肢血管、神经损伤,重要韧带损伤,复杂的骨折,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2)、下转指南 四肢创伤患者,经检查排除血管、神经损伤,重要韧带伤,系简单骨折,无需手术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24、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以腰椎局部肿胀、疼痛,骨折处两侧肌肉紧张,不能站立,翻身困难,运动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发生在腰椎部的骨折。

 1)、上转指南 确诊为腰椎骨折的病人,接诊医院做相应的检查处理及生命体征观察,搬动和护理时特别注意轴线翻身。伴有不全瘫痪或者全瘫的病人需手术治疗,爆裂骨折、压缩骨折1/3以上、骨折脱位等需行胸腰椎段脊柱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经其理解和同意,填写<陕西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同意书>并签字,医疗机构将患者转三级医院或者经省卫生计生委批准的能开展脊柱四级手术的二甲医院实施,同时转诊医疗机构向接诊医疗机构提供前期治疗详情。

 2)、下转指南 (1).上述指征不需要手术者,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患者。

 25.肋骨骨折 肋骨共12对,平分在胸部两侧,前与胸骨、后与胸椎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脚廓。胸部损伤时,无论是闭合性损伤或开放性损伤,肋骨骨折最为常见,约占胸廓骨折的90%。在儿童,肋骨富有弹性,不易折断,而在成人,尤其是老年人,肋骨弹性减弱,容易骨折。

 分级诊疗指南:

 一级医院:

 单纯肋骨骨折无并发症,一级医院治疗,出现并发症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肋骨骨折合并气胸、血胸、多根多处骨折需手术治疗,不伴有手术高危因素者,二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各类复杂肋骨骨折,各种手术若合并高龄、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26.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是较常见的损伤,以髌骨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常有皮下淤斑以及膝部皮肤擦伤为主要表现的骨折。髌骨骨折的发生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上转指南 膝关节损伤,经X 线摄片发现髌骨有骨折,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下转指南 膝关节关损伤,经X 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单纯髌骨骨折,无移位,仅需石膏固定,或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可靠,需要进一步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27.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其发病率日渐增高,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临床治疗中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两个主要难题。至今,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及结果等多方面仍遗留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1)、上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Ⅱ-Ⅳ级的股骨颈骨折病人.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如需作人工关节置换,应转至三级医院治疗. 2)、下转指南 经X线摄片确诊为Garden分型Ⅰ型,或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28.细菌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菌引起骨组织的炎症。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为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途径有血源性、蔓延性及外伤性。血源性者病菌自远处病灶经血行感染于骨,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形成脓肿,经骨皮质扩散形成骨膜下脓肿,又经哈弗氏管进入髓腔,阻断血运,形成死骨。

 1)、上转指南 经确诊为化脓性骨髓炎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或三级医院治疗. 2)、下转指南 年老体弱,全身合并疾病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29.取出骨折内固定装置 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称为内固定术。这种手术多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术及切骨术,以保持折端的复位。其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物为内固定装置,待骨折痊愈,予以取出。

 1)、上转指南 经确诊为骨折痊愈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或三级医院治疗. 2)、下转指南 待取出骨折内固定装置,患者病情平稳,康复治疗,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30.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较为多见,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运动场上均易发生。有人统计,踝部骨折加上踝部韧带损伤,占全身损伤的4%~5%。

 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外翻、内翻或外旋等。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受伤时足的位置而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骨折。踝关节是负重关节,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若对位不好,将形成创伤性踝关节炎,伤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难、痛苦甚大。再者此类损伤,多为骨与韧带的合并伤,应对骨折和韧带损伤同样重视和处理。

 1)、上转指南 踝关节损伤,经X线摄片发现踝关节有骨折,双踝或三踝骨折,踝关节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者,经过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二级以上的医院. 2)、下转指南 踝关节损伤,经X线摄片等检查,发现无骨折或单纯的内踝或外踝骨折,无移位,仅需石膏固定,或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内固定可靠,需要进一步康复者,经患者同意,并充分尊重其选择权的情况下,将患者转往基层医院卫生机构治疗或管理. 三、妇产科

  1.异位妊娠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等,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占异位妊娠的90%以上。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率明显上升,因其一旦发病,则病情危重、处理也较困难,应引起足够重视。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根据病史、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超声检查结果,考虑异位妊娠者,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诊断为异位妊娠,若为下列情况,转诊至三级医院:①患者一般情况好,有生育要求,要求保留输卵管,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者;无血HCG、P检查条件;③宫颈妊娠;④剖宫产瘢痕妊娠;⑤腹腔妊娠。

 三级医院 接收二级医院转诊的异位妊娠患者,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予以相应处理。完成治疗后,可转下级医院随诊。

  2.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多个或多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于同一子宫,称为多发子宫肌瘤。

 子宫粘膜下肌瘤分型:①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层扩展;②Ⅰ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③Ⅱ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根据病史、妇科检查、B超结果:(1)若患者子宫小于孕2月(7.0∗6.0∗5.5cm),无明显症状,可每3-6个月随访一次。(2)需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转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诊断为子宫肌瘤,若为下列情况,转诊至三级医院:①单个宫体肌瘤≥8cm;②宫颈肌瘤、阔韧带肌瘤及II型子宫粘膜下肌瘤;③多发性或巨大子宫肌瘤,子宫大于孕4月;④拟行宫腔镜下粘膜下肌瘤切除者;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者;⑥子宫肌瘤疑有恶性变者。

 三级医院 接收二级医院转诊的子宫肌瘤患者,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予以相应处理。完成治疗后,可转下级医院随诊。

  3.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是一组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疾病。组织学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分为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其中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又统称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根据病史、妇科检查、B超结果,考虑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者转二级或三级医院。

 二级医院 对于一级医院转诊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予以相应处理。若为下列情况,转诊至三级医院:①无肿瘤标志物检测条件者。②卵巢黄体囊肿≥8cm。③无化疗条件者。④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⑤无介入治疗条件者。⑥无CT或MRI检查条件者。⑦有严重内外科并发症者。

 三级医院 接收二级医院转诊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予以相应处理。完成治疗后,可转下级医院复诊。

  4.正常分娩

  1)、待产的处理

 (1)凡妊娠28周以上的孕妇分娩,需在分娩室接生及处理,正式临产后,由门、急诊或病房送入产房待产。

  (2)入室试验:进入产房后,均需做胎心监护,如图形正常,于活跃期重复监护,如图形异常,酌情处理

  (3) 高危孕妇或病情危急者,入院入室后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作出诊断及处理,同时通知家属交待病情,说明可能发生对母儿的影响,充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合作,需要手术分娩的请孕妇和家属签字,随时取得联系。

  (4)书写产科病历,作全身检查,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产科检查,行胎儿入室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5)耐心细致陪护,注意产妇饮食、休息及大小便,作好精神及心理护理。

 2)、三个产程的处理

  [ 第一产程的处理]

 第一产程指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到子宫颈口开全。

  (1)、仔细观察产程

 临产后每隔1-2小时观察和记录子宫收缩情况,胎先露下降情况及胎心检查,视宫缩情况作阴道检查,了解产程进展程度。描记子宫颈口扩张曲线和胎头下降曲线的产程图,及时发现异常及处理。

 产程处理:潜伏期可每4小时阴查一次,宫缩紧者或经产妇可每2-4小时阴查一次,活跃期每2小时查一次。阴查除了解宫颈扩张程度,先露性质及高低外,还应了解宫颈的厚薄及软硬度,是否已破膜,骨盆中下段有无狭窄及异常、胎头骨硬度、有无重叠及胎方位,阴查过程中观察一次宫缩时胎先露下降情况,对有无头盆不称,产程进展速度,可作出一大致估计。

 产程图由正式临产开始记录,根据宫口大小,分为潜伏期及活跃期,潜伏期由规律宫缩开始到宫颈口开大3cm,初产妇平均为6-9小时,活跃期由宫口开大3cm直到宫口开全,初产妇平均3-4小时,若潜伏期超过16小时,称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超过8小时或初产妇宫颈扩张速度小于1.2cm/小时或`经产妇小于1.5cm/小时称为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宫口超过2小时无进展称活跃期停滞,活跃晚期胎头下降小于1cm/小时称胎头下降延缓,活跃晚期胎头1小时不下降称胎头下降停滞,凡是出现以上情况,必须做检查,并做出相应处理。

 产程的警戒区:

 预警线

 从宫口扩张3cm为起点,向后6小时宫口开全处取另一点,两点间的直线为预警线。

 异常线

 距预警线 4小时后,划一平行线,即为异常线。

 警戒区

 位于预警线与异常线之间,如产程进展位于异常线内,可密切观察,如超过异常线,即应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2)、做好一般护理

  入室测体温、脉搏、呼吸,每2小时测血压一次,妊娠高血压者增加测量次数,注意其血压变化,有无头痛,眼花、胸闷等自觉症状,并作出相应处理。

 注意产妇休息,鼓励进食,产妇应进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高热量半流质饮食,并摄入足够水分,以保证精力和体力充沛。

  注意排尿情况

 鼓励每2-4小时排尿一次,如有胎头压迫膀胱颈部致不能自行排尿者,可导尿,凡有膀胱高度充盈,重度肠胀气者,应注意有无头盆不称、滞产、宫缩乏力发生。

 胎心:入室试验正常者至少每小时听胎心一次,对宫缩强、妊娠高血压者、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受限者、早产等,应每半小时听取一次。除胎心率、心律、性质及心音强度外,尚须注意宫缩前后的变化。高危孕妇可间断用胎儿监护仪监护,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记录破膜时间

 发现破膜立即记录时间,听取胎心,观察并记录羊水性质、颜色和流出量,如有胎粪污染情况,应及时处理。胎膜早破而胎头未入盆,应卧床休息。

 心理护理

  [ 第二产程的处理] 从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为第二产程。如初产妇超过2小时,经产妇超过1小时,为二程延长。

 (1)、勤听胎心,每10分钟听一次。

 (2)、指导产妇于宫缩期间屏气用力,以加速产程进展。

 (3)、妊娠高血压者,每一刻钟至半小时测血压,发现血压增高明显,应及时处理并缩短二程;胎儿娩出后继续监测血压。

 (4)、初产妇宫口开全可见胎发和经产妇宫口开大4 cm时,宫缩良好者,应做好接生准备。包括会阴消毒、铺好消毒产包及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

  (5)、新生儿的处理:在保温条件下处理,擦干羊水,盖消毒巾。

 .呼吸道的处理 胎头娩出后应立即挤口鼻腔粘液,全身娩出后再用吸管或负压球清除新生儿口腔、鼻腔的粘液和羊水。情况稳定后应吸出胃内羊水,以减少咽下综合症。

 .脐带的处理:结扎脐带时应注意无菌操作。用2.5%碘酒及75%酒精消毒脐周围皮肤及脐带根部,以无菌气门芯套在距脐根部0.5cm处,在此上方0.5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余血液,用2%高锰酸钾液消毒断面,然后用无菌纱布包盖好,再用脐带绷带包扎。

  .婴儿双眼用0.9%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后再用氯霉素眼药水涂双眼,用消毒花生油擦去皮肤皱折处胎脂。

  .新生儿出生后 1、5、10分钟,须按Apgar评分法进行评分。4~7分为轻度缺氧;0~3分属重度缺氧。

  .检查新生儿有无先天异常、产伤、系好手腕名条,打好脚印,测体重,量身长,放予母亲胸前开始早吸吮、皮肤接触。

 .填写婴儿记录。

 .凡符合高危婴儿ICU入室标准者立刻转送。

 [ 第三产程的处理] 自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称为第三产程,一般在5~15分钟内完成。

 (1)于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给催产素20单位稀释后静脉推注,或卡孕栓1mg置肛门内。

 (2)掌握胎盘剥离征象,及时娩出胎盘。

 胎盘剥离征象为:

 .子宫体变硬呈球形,宫底升高达脐上。

 .阴道口外露脐带自行下降变长。

 .阴道有少量流血。

 .用手在产妇耻骨联合上轻压子宫下段时,子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3)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副胎盘遗留。对有产前出血的胎盘要测量胎膜破口与胎盘边缘的距离,了解有无前置胎盘,检查胎盘以进一步明确产前出血原因,有无陈旧血块压迹和边缘血窦破裂;对多胎妊娠,需检查胎膜层次了解是单卵或双卵双胎,以及脐带、胎盘、胎膜形态是否异常(如脐带过长、缠绕、打结、帆状、轮廓胎盘)等,要详细描写并记录,并测量胎盘大小及重量。

 (4)胎盘娩出后可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如宫腔积血,必须压净;膀胱充盈,需导尿;有产后流血倾向者,按产后出血常规处理。分娩结束,作好出血总量测量并记录之。

 (5)如胎儿娩出后半小时,胎盘尚未剥离,或在等待期间阴道有活动性出血时,应重新消毒外阴、铺巾,更换消毒手套进行徒手剥离胎盘。

 (6)胎盘娩出后,应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如有裂伤,应予缝合。对疑有胎盘或有大片胎膜缺损残留者行清宫术、上次为剖宫产而此次阴道分娩者及产钳助产术或臀位牵引术后者,应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后作宫腔或宫颈探查。术后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7)死胎、死产分娩结束,要测量胎儿、胎盘重量,注意胎儿、胎盘或脐带、羊水有无异常,经家属过目后,胎儿尸检及胎盘送病理检查(填写病理申请单)。认真填写分娩记录。

 (8)产后在产房内观察2小时。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子宫收缩、宫底高度、宫腔内有无积血、膀胱是否充盈、阴道流血量、会阴阴道有无血肿等。每半小时测量血压、心率,无异常者,送休养室。转送前,应填好表格,完成各项记录并开产后医嘱。

 (9)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在产房观察时间。

 3).陪伴分娩 (1)凡正式临产宫口开大2cm以上进入产房待产者,如产妇及家属有陪产的意愿,均可陪伴分娩。

 (2)家属陪伴产妇的同时,由一名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助产士全产程陪伴,尽量做到一对一,如同时待产分娩的产妇多,不能做到一对一时,也可一对二,但暂时离开产妇时需向产妇说明原因。

 (3)医务陪伴者在全产程陪伴的从始至终应不断地给予产妇精神、心理、生理、体力全方位的支持,并对丈夫给予指导。

 具体工作内容:

 .第一产程

 a.第一产程早期,宫缩还不是很强时,多与产妇交流、沟通,告之分娩有关的基本知识、产程的经过、产痛的原因及作用。

 b.所有产妇实施分娩镇痛,首选非药物镇痛,以减轻宫缩痛对产程的不利影响 c.教会产妇各种减痛的方法,如:呼吸、按摩松弛肌肉、分散注意力、暗示和想象以及微弱喧泄、温水浴等。

 d.鼓励产妇多变换体位,选择适合自己的舒适体位,如:站、蹲、走、坐位,避免平卧位,尽量多走动,以利于胎头下降,缩短产程。

 e.鼓励产妇正常进食,最好为流食和半流食,多喝饮料,以补充热量,保持体力,并提醒产妇勤排尿。

 f.用手抱住产妇或是握住产妇的手,用温毛巾擦脸,按摩背部。

 g.不断告之产程进展情况,并不断给予鼓励,以增强自信心。

 .第二产程 a.无屏气感时,坚持活动(立、走、蹲、坐),有屏气感时指导下屏气的方法。

 b.多喝饮料。

 c.产妇向下屏气用力用得好时,可见胎头明显下降,会阴明显扩张,此时应不断给予及时鼓励。

 d.产后:分娩结束后,可让产妇与新生儿多接触,并与丈夫一起回忆分娩过程,让夫妇共同分享分娩感受。

 一级医院 对于孕妇身体健康、产道情况可、胎位正常、胎儿体重正常者,可在有条件的镇中心卫生院,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诊疗常规进行接生。

 二级医院 对于有相关并发症、孕妇一般情况较差、胎儿体重较大或者孕妇产道条件较差者,二级医院按照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诊疗常规进行接生。

 三级医院 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分娩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5.盆腔炎 概述:急性盆腔炎是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的急性炎症。

 病原体包括外源性病原体与内源性病原体,常为混合感染。

 轻者无症状或仅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 ;重者有发热或伴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诊断标准:妇科检查为最低标准,实验室检查为附加标准,病理或影像学检查为特异标准。

 抗生素是主要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可引起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

 临床表现 (1).腹痛 一般为下腹痛,弥漫性腹膜炎为全腹痛。

 (2).发热 严重者出现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食欲不振。

 (3).阴道分泌物增多

 脓性或脓血性白带,月经期患者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4).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5).膀胱直肠刺激症状 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和里急后重、排便困难。

 (6).全身检查 急性病容,体温高,心率快,腹胀,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7).妇科检查 阴道 可有充血,宫颈举痛,宫颈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子宫稍大,有压痛,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扪及包块;宫骶韧带增粗、触痛;若有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仢时,可扪及穹隆有肿块且有波动感。

 诊断要点 1.病史常有产后、流产后和盆腔手术感染史,或有经期卫生不良 放置宫内节育器、慢性盆腔炎及不良性生活史等。

 2.临床表现 发热,下腹痛,白带增多,膀胱和直肠刺激症状,腹膜刺激征阳性,宫颈举痛,宫颈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子宫稍大,有压痛,附件增厚,压痛明显,可扪及包块。

 3、辅助检查 (1)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2)血液培养,宫颈管分泌物和后穹隆穿刺液涂片,免疫荧光检测,病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等,若涂片找到淋球菌则可确诊; (3)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有助于盆腔炎的诊断; (4)B超可发现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积脓; (5)腹腔镜可见输卵管表面充血、管壁水肿、伞部或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取分泌物做病原体培养和药敏最准确。

 4、诊断标准 需同时具备三项必备条件,即下腹压痛、 附件压痛和宫颈举痛或摇摆痛。下列附加条件可增加诊断的特异性,包括:体温>38℃,血白细胞>10*10的9次方/l,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件淋球菌或沙眼衣原体阳性,后穹窿穿刺抽出脓液,双合诊或B超发现盆腔脓肿或炎性包块。

 5、鉴别诊断 需与急性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相鉴别。

 治疗原则及方案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若患者一般状况好,症状轻,有随访条件,可在门诊治疗;若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诊断一级医院:单纯性急慢性盆腔炎,患者一般情况尚可,不伴有严重基础性基本,按照妇科治疗指南进行治疗。

 二级医院 一级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者,合并其他基本,应转如二级医院进行治疗。

 三级医院:对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盆腔脓肿、患者一般情况较差者应转入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6.卵巢囊肿

 概述 卵巢组织成分非常复杂,是全身各脏器原发肿瘤类型最多的器官,不同类型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均存在很大差异。卵巢囊肿为良性肿瘤。其并发症包括:蒂扭转、破裂、感染和恶变。多无症状。手术是治疗主要手段。

 临床表现 1、 症状

 (1) 多无症状,肿瘤较大可有消化不良、便秘、恶心、腹泻及腹部不适。

 (2) 下腹包块:以囊性为主,中等大小,也有较大者,多单侧,表面光滑。

 (3) 压迫症状:较大肿瘤可引起下肢水肿、尿潴留、排尿困难。

 (4) 腹痛:当瘤内出血、破裂、感染可致腹痛,发生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痛。

 2、 体征 (1) 腹部有时可扪及包块,囊性或实性,表面光滑。

 (2) 子宫一侧或双侧肿块,多囊性,表面光滑,一般活动可,无压痛。

 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见上)

  2、 B超检查 了解肿块来源、性质、大小、肿瘤壁是否光滑,囊内有无乳头或实质性部分 3、 腹腔镜检查 用于肿块性质鉴别,在直视下行盆、腹腔包块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4、 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帮助排除恶性肿瘤。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级医院:对于患者年龄较轻,肿瘤直径<5㎝,辅助检查提示为囊性变,肿瘤标志物正常,一级医院进行随访。

 二级医院:患者年龄>35岁,肿瘤直径>5㎝,或者伴有扭转、感染破裂等转入二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三级医院:患者一般情况差,肿瘤可疑恶性转三级医院,按照妇科诊疗常规进行治疗。

 四、儿科:

 1.婴儿肺炎 婴儿肺炎是指各种致病微生物侵袭婴儿呼吸道,导致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轻度肺炎,患儿精神反应好,无明显呼吸困难、低热3天以内、胸片仅提示斑片状阴影患儿,可以在一级医院治疗。以下情况需立即转二级医院治疗:

 1)、治疗48h无效,持续高热3天以上、胸片出现单叶病灶融合病变患儿及短期内病变进展患儿必须及时转二级医治疗; 2)、肺炎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多见)、先天性呼吸道畸形、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患儿,直接转二级医院治疗; 3)、出现显著呼吸增快、心率增快,哭闹时口周苍白或发绀,肺部湿鸣密集,有心衰先兆的患儿; 4)、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肺炎,直接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受及诊治一级医院转诊患儿,二级医院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对患儿进行诊。如有以下几种情况,立即转三级医院治疗:

 1)、除肺炎以外,患儿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其他系统受累表现,经治疗2--3天无好转; 2)、持续高热5-7d,胸片等影像学证实双侧或多叶受累或肺实变并肺不张、胸腔积液伴有明显呼吸困难表现。

 3).或病情迅速恶化,出现休克、意识障碍、呼吸窘迫或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血气分析及机械通气者; 4).重症肺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呼吸道畸形、重度贫血、重度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者。

 5)、3月以内的重症肺炎患儿。

 三级医院 接受及诊治二级医院转诊患儿。需具备内外科综合实力,有经验丰富的小儿呼吸专科、完善的实验室(血气分析)及影像学(高分辨力CT等)检查条件,有气管插管、呼吸机等重症抢救设备。病情缓解后可转二级医院治疗。

  2.腹泻病 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小儿诊断为腹泻病,但没有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体温<38.5℃,不伴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尿量正常,能正常进食,可在一级医院就诊。如治疗三天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体温>38.5℃,大便性状以水分为主,伴有尿量减少,精神差,或出现大便带血,则应转二级医院诊治。

 二级医院 小儿腹泻病在二级医院治疗超过三天无好转或诊断腹泻病伴有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体温>39℃,精神反应差,合并有脑炎、心肌炎、肾功能改变应及时转三级医院诊治。

 三级医院 含一、二级医院诊疗范围内的小儿腹泻病,尤其难治性腹泻病、迁延、慢性腹泻病、过敏性肠炎。合并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或合并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损害;年龄小于三个月的婴儿如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影响生长发育、大便反复带粘液脓血、哭吵及严重腹胀的患儿。

  3.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febrileseizures,FS)是指6岁以内儿童(不包括 新生儿)在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发热而诱发出现的惊厥.过去国内曾将本病称为高热惊厥.热性惊厥的发病率为5%-6%,首次发作最多见于6个月至3岁儿童,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无定论,遗传因素是惊厥的倾向,发热是惊厥的条件,感染是引起发热的原因,和年龄有关发育阶段是机体发病的内在基础. FS可分为两型:

 1).简单型:发作形式呈全身性,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一次热病过程中仅发作一次,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无异常; 2).复杂型:发作形式呈限局性,持续时间15分钟以上,一次热病过程中惊厥发作2次或2次以上,发作前可有神经系统异常.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已确诊为热性惊厥的患儿,再次因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发热而诱发出现的惊厥,可在一级医院处理. 二级医院 首次因发热伴有惊厥,精神状况好,且能进行常规脑电图、脑脊液及头颅MRI等检查,可在二级医院处理. 三级医院 因发热伴有惊厥的患儿精神状况差,难以控制的抽搐,且不能进行常规脑电图、脑脊液及头颅MRI等检查应转诊至三级医院.

 4.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图1)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2)。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 umol/L(20 mg/d1);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 umol/L(25 mg/d1);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umol/L(30 mg/d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疽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1]。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图1: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Bhutani等)

  ........低危新生儿(≥38周,一般情况好) ------中危新生儿(≥38周+高危因素或35-37+6,一般情况好) ——高危新生儿(胎龄35-37+6高危因素) 注: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_6一磷酸脱氢 酶缺乏,窒息、显著的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 图2:胎龄≥35周的光疗参考曲线

 图3:胎龄35周以上早产儿以及足月儿换血参考标准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4,(10):745-748.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新生儿黄疸的检测可在一级医院,依胎龄、日龄、有无高危因素,达光疗参考标准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且有新生儿经皮黄疸测定仪及光疗治疗条件者可在一级医院治疗,若无条件,需转二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二级医院:依胎龄、日龄、有无高危因素,达光疗参考标准且有光疗治疗条件,可在二级医院治疗,若光疗失败,应转三级医院治疗。胆红素水平处于Bhutani曲线(图1)第75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可转二级医院后续治疗及随访。

 三级医院:依胎龄、日龄、有无高危因素,达光疗参考标准和(或)换血参考标准,或二级医院光疗失败患儿。

 5.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是影响胎儿、新生儿气体交换的因素均可引起窒息。Apgar评分系统在1953年由麻醉科医生Apgar博士提出,是一种简易的、临床上评价刚出生婴儿情况和复苏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标。内容包括皮肤颜色(appearance)、心率(pulse)、对刺激的反应(grimace)、肌张力(activity)和呼吸(respiration)五项指标;每项0~2分,总分10分。分别于生后1分钟、5分钟和10分钟进行。以往把Apgar评分作为判断窒息的标准即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为了加强对新生儿窒息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我国国情,制定了新生儿窒息诊断与分度标准[2],供临床参照应用。

 1).诊断标准 (1)有导致窒息的高危因素; (2)出生时有严重呼吸抑制、至生后1 min仍不能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包括持续至出生后5min仍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且Apgar评分≤7分或出生时Apgar评分不低、但至出生后5 min降至≤7分者; (3)脐动脉血气分析pH<7.15; (4)除外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如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神经肌肉疾患,胎儿失血性休克,胎儿水肿,产妇产程中使用大剂量麻醉镇痛剂、硫酸镁引起的胎儿被动药物中毒等。

 以上第2~4条为必备指标,第1条为参考指标。

 2).分度标准 (1)轻度窒息:无缺氧缺血性脏器损伤。

 (2)重度窒息:有缺氧缺血性脏器损伤。

 [2]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标准建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1.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轻度新生儿窒息且具备监护条件及微量血糖监测仪可在一级医院治疗与观察,Apgar评分>7分,在病情继续进展,如青紫加重、呼吸困难时立即转二级医院就诊。

 二级医院 轻度窒息可在二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重度窒息应转至具有重症监护技术、呼吸支持技术等三级医院治疗。

 6.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以发热、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多见于3-5岁儿童;个别儿童可出现可引起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等重型改变。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初步诊断手足口病,隔离、应转诊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手足口病普通型及轻型可在二级医院诊治,如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惊跳、肢体抖动等疑似重型或确诊重型患儿应转诊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手足口病普通型治疗无效、重型、有并发症者。

 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初步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转诊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症可在二级医院诊治,如出现血小板持续降低,激素、输注丙球及血小板无效等重型患儿应转诊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 病程长或出现血小板持续降低,激素、输注丙球及血小板无效等重型

  五、寿县县医院医共体乙类病种名称

  1. 心源性休克

  2. 休克性肺炎 3. 院内获得性肺炎

  4. 成人呼吸窘迫症 5. 乳酸酸中毒

  6. 门脉高压症 7. 十二指肠损伤

 8. 直肠粘膜脱垂 9.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10.直肠恶性肿瘤 11. 膀胱腺癌

 12. 前列腺腺癌 13. 尿道狭窄

 14. 食管癌(上中段) 15. 半月板损伤

 16. 化脓性关节炎 17. 骨盆骨折

 18. 髋关节置换 19. 卵巢癌

 20. 子宫内膜癌 21. 前置胎盘

 2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3. 流行性腮腺炎

 24. 子宫恶性肿瘤 25.肺恶性肿瘤

  26.肝损伤 27.卵巢破裂

  28.中毒性脑膜炎

 

推荐访问:诊疗 分级 医院

《**县医院医共体分级诊疗指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