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家国情怀,培育大学生扎根阜新乡村建设

时间:2021-06-20 17:52:20 浏览量:

赵静

摘要:作为阜新地区的唯一一所地方所属高职院校,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秉承家国情怀,履行社会责任,培育大学生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的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导游、电商、多媒体等专业为阜新培养出大批成绩优秀、身怀技能的大学生,他们积极扎根地方、满怀理想,为家乡阜新的乡村振兴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家国情怀;扎根地方;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2-0074-02

阜新市2020年1月8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阜新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聚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当代大学生作为构建未来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思想认识、发展眼光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如何引导其回归农村,服务乡村振兴便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1.1更愿意去大城市就业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是什么学历,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却不愿意留在小的城市,更不愿意留在乡村。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虽然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因为学历受限,很多的就业岗位都是销售类工作,很多时候学生面临的是跨专业就业,这一类的工作压力大,对个人专业领域内的要求大,导致此类工作的人员流动频繁,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职业发展是不利的。相对于大城市,小城市对于引进人才的相关福利待遇,未来发展更优越,更利于学生职业发展[1]。

1.2只能享福不能吃苦

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季,面临找工作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而是就业企业的工资待遇、住宿环境、工作环境等。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刚进入社会工作,是职场小白,面临好的企业,好的工作机会,学生挑来挑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真正的认识到未来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享受的,与上大学是不一样的,不能再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老师的照顾下。长远的考虑是企业能为他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怎样的培养教育,而不是生活的享受。

1.3频换的更换工作

当前的就业机会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有一种盲从的心理,同学去哪他去哪,家长让去哪他去哪,不考察企业,不考虑企业适不适合自己,先上岗就业再说,不适合,辞职换工作,特别是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初,一部分学生会频繁的更换工作,工作环境一般、企业离的远、领导过于严厉、不提供午餐等都可能成为辞职的理由,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1.4缺少家国情怀,为地方服务意识不强

小城市特别是乡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人才紧缺,即使国家地方提供了更好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也是不能够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以阜新为例,阜新是一个能源枯竭的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阜新市2020年1月8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阜新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聚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扎根地方,服务乡村,但阜新的人才流失严重,更多的毕业生不愿意留在阜新,缺少奉献精神[2]。

1.5爱面子心理严重

部分大学生觉得毕业就应该去大城市,即使不能从事本专业领域内工作也愿意,即使工资福利待遇不如小城市也愿意。认为自己毕业后能在大城市有一份工作,就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爱面子心理严重。

2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扎个地方经济建设的意义

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更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但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学生,因学历受限,在大城市目前能从事的工作销售类、操作类的居多,需从最基层做起,于是出现了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频繁的更换工作,无任何提升现象。因此,面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择业观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才会有利于个人未来职业的发展,在面對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时,贡献祖国需要的岗位,扎根乡村建设。

2.1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看

如上面所说,高职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因学历短板,很多毕业生在大城市从事的都是销售类非本专业工作,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但扎根地方,可以从事本专业领域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只要肯学,认真工作,不断的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一片光明[3]。

2.2从地方经济建设角度来看

以阜新为例,阜新作为经济转型城市,更急需大量的人才储备,特别是,政府工作目标定位在乡村建设,单靠政府的工作人员,非专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专业领域内的技术人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责无旁贷,阜新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比如导游、电商、畜牧兽医等都能够为阜新乡村建设培养必需的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阜新的发展添砖加瓦。

3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扎个地方经济建设的切入点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家国情怀

从大一的入学到最后的毕业进入工作,整个求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更多的是个人思想的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领悟,是对国家荣誉,爱国情怀的沉淀。家国情怀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是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当代的大学生,整个的大学生涯,应不断求知进取,不能摒弃前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精髓。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当今的大学生立德之根本,应不断的提升个人涵养和树立优良品德。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秉承家国情怀,既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也能体现大学生勇于担当,同时更好的体现自身价值。

3.2家国情怀培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职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过程中,专业教育的比重更大,因此,国际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将培养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初衷,可以将大国工匠的典型事例,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分享他们扎根基层,刻苦钻研,为国贡献的精神。可以定期的开展专业见习,让学生提前感知本行业,做到心中有数,为将来择业做准备。入学专业教育,就将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一一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本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的提高自身技能,为国家基层建设,地方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3家国情怀培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家长的择业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征求父母的意见,原生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最重要的意见给予者,他们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就业选择。因此,改变家长就业唯大城市、唯大企业的想法,对学生择业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信息发展迅速,高校可以通过入学与家长的面对面沟通交流,扎根基层优秀毕业生的宣传,培育家长的家国情怀从而实现其孩子扎根地方建设的动力。

3.4家国情怀培育与学生骨干培育相融合

学生骨干是大学校园里活跃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有着引领作用,同时他们的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思想积极主动,自然而然的家国情怀素养非常好,可以通过对学生骨干重点培养,以点带面,可以定期的开展理论学习、拓展训练等日常学生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知识储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为扎根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3.5家国情怀培育与个人职业发展相融合

很多学生最初是没有个人职业发展概念的,他们第一次接触是大学开展的职业生涯規划课程,在最初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时候过于理想化,实际上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在个人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完善的。并不意味着,去大城市就业就是一个好的职业发展目标,要根据个人的实际现状,找到最优的发展规划,作为高职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工作的起点定位在大城市,并不利于个人未来的发展,高职学生扎根地方乡村建设,更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家国情怀的培育与个人职业发展并不矛盾,既能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又能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曾丽雯.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7.

[2]刘璐.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3]金立乔.就业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河教育观察,2018(12):12-15.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民商(2021年4期)2021-05-1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问题与策略探讨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5期)2018-10-21王夫之《莲峰志》研究船山学刊(2018年3期)2018-07-27救援者 最深刻的 “家国情怀”教育新民周刊(2018年18期)2018-05-17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目标与追求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1期)2018-03-06“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人文杂志(2017年6期)2017-08-25《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圆形人物形象分析报刊荟萃(上)(2017年6期)2017-06-19浅析报告文学《淬火青春》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1期)2017-04-27地方政府审计查处问题影响因素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27期)2016-12-16长吉图开发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研究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推荐访问:阜新 扎根 培育

《秉承家国情怀,培育大学生扎根阜新乡村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