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用良好行为来获取关注

时间:2021-10-13 17:42:21 浏览量:

沈丽新

生活经验告诉很多父母:家里的淘气鬼生了一场不算太严重的病后,会乖巧很多。大量的事例证明这不是巧合或者个案。那么,这样的经验推论后面是否有理论支撑呢?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观察到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很为自己孩子担忧,又一筹莫展,因为这孩子有时会离家出走,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最差的。教师把这孩子带到管教所进行改造,却又发现他患上了忧郁型肺结核。经过父母长期的悉心照料,这孩子的病好了,之后变成了家里最乖的孩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判断:“这个孩子最渴望的就是父母能给予他额外的关注。”而在生病期间,他的确得到了这样的待遇。他以前不听话是因为自己的哥哥才华出众,而他不能像哥哥一样得到家人的赞扬,所以就持续以各种叛逆举动进行抗争。然而,通过一场疾病,他开始相信,自己也能够得到父母的喜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这个孩子因为病中得到的额外关注而“学会了用良好行为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在家庭里,有着一个个不会用良好行为获取父母关注的孩子,很多家庭因此而上演各种鸡飞狗跳。同样在学校,也有着一个个不会用良好行为获取教师关注的学生,因而教室里一再出现违纪现象和师生冲突,甚至不断蔓延、升级。在疲于奔命处理各种后续问题的时候,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有些“不好的行为”可能只是他们想获取教师的关注?教师是否意识到对学生要尽量不去刺激其“不好的行为”发生或者升级?教师是否可以在“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前先去指导学生,让其学会用良好行为来获取关注?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保护他们的信心,敦促他们认真听讲,并多表扬这个良好行为。

再懵懂的孩子进入小学一两年后,终究会明白过来,“不能取得好成绩”将成为他们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一个学生察觉自己常常因为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的喜爱、回家又经常被父母指责,那他会很快失去自我认同感,对学习失去信心。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要么是亢奋地闹腾,要么就是淡漠地置身于教师的讲课之外……总之,各种“不好的行为”就会在课堂上发生。

所以,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让小伙伴们知道他的成绩。同时还要找寻机会在班上多次公告:“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是要批评的。哪个小朋友默写没全对、小练习没达到优秀,老师从来不批评的。”让全班学生都明确教师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当然会成为大多数孩子的行为准则。他们会知道“上课不认真听讲”才是老师眼里最糟糕的事情。

我的一个二年级学生赵赵,在一次默写之后,很沮丧地对我说:“老师,我快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我还是没有全对!可是我在家里明明练过很多遍了!是不是因为我太笨了?”他写错了3个。说实话,这个默写成绩是不理想的。但是,现在去批评他毫无意义,他需要的是各种鼓励和安慰,需要相信自己是被期待的。所以我安慰他:“没事的,我看到你的进步了!第一单元你的默写错了4个,这次比上次有进步,离优秀只差1分。这都证明你在慢慢进步啊!你看陆陆,他一开始也学得慢,但我一直对他有信心,就像对你一样,信心满满。陆陆的默写这次就全对了,只要坚持认真去学,都是好孩子!”

这样的“一箭双雕”很有意思,陆陆也听到了我对他的表扬。他们俩在课堂上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眼神逐渐自信起来。两个孩子的成绩也从一年级时徘徊在“合格”左右,到二年级时基本“良好”,偶尔甚至“优秀”。

其次,教师应关注性格脆弱的学生,多与他们共情,敦促他们与同学友好相处,并多表扬这个良好行为。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性格特别脆弱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自己的学习用品不见了,觉得“肯定有人偷了我的橡皮”;走路的时候被同学撞了一下,觉得“一定是他欺负我”;就是在餐厅吃饭的时候,也会觉得“我饭盒里的排骨最少”,或者“我今天拿到的水果最小”。总之,他们常常会不快乐。如果他们不快乐的时候,边上的同学在欢笑,那么,“别人一定是在笑话我”。于是,这样的孩子很难交朋友。

教师要理解这样性格脆弱的学生,尝试了解、介入他们的家庭环境,去跟家长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现场对这些学生当下的情绪进行疏导。当学生哭哭啼啼或者愤怒地告诉老师各种细节时,教师要耐心地保持倾听,并帮他们归纳:“我知道了。是……让你特别不高兴。”“我听懂了。因为……你觉得特别难过。”“如果是我,我也会难过的。”当学生的情绪被接纳后,教师再慢慢跟他讨论:“他会不会不是故意的?”“他也许是想帮助你,也许他是好意呢?”努力帮助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观照事件本身,抵抗一些不该有的受伤心态。

而更重要的是平时,教师可以多跟这样的学生分享自己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场景:“今天,我遇到了……我本来很难过,觉得他肯定是……后来我又想了想,也许他不是故意的。我换了个想法后,好像觉得自己不难过了。”“我今天在办公室闹了个笑话,同事们都笑话我。我一开始有些尴尬,后来想想自己确实挺搞笑的。所以我就忍不住和大家一起笑啦!”……此外,要多观察这些学生的情绪管理。如果他们的情绪管理有进步,就及时肯定。比如:“今天,老师看到你因为……又哭了。但是这次我观察到你就想明白了,就不哭了。我觉得你会让自己不难过了。”或者:“老师发现今天……撞到了你,你居然一点也没有生气,反而对他笑眯眯的。我觉得你真是越来越会让自己高兴了!让自己高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本领呢!”

通过教师的努力,班上这样一天闹几次情绪的小朋友,可以慢慢长成几天才闹一次情绪的“小可爱”。当身边的好朋友越来越多,孩子的情绪就越来越平和,笑容也越来越多。

最后,教师应关注时常犯错的学生,敦促学生及时改错并承担责任,并多表扬这个良好行为。

学生犯错在教师眼里,其实就是非常普通的一件小事。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些小错误,进行小小的批评教育即可。

但是有的学生却很难接受“自己在教师眼里犯错”这件事。有时候他们只是犯了一个小错误,接受了教师一点点批评,自己就会受不了。他们会不停地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不停地推诿自己的责任,不肯承认错误,拒绝接受批评,更不要说主动承担责任了。他们对教师的正常批评只有无限的委屈,回家后有选择地把部分细节告知家长。理智的家长不会全部相信孩子过滤后的言语,会相信教师的公平公正。偏袒孩子的家长就会焦虑,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冤枉了,明明根本不在场,却宁愿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不断地找教师申诉,请求教师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举行单词默写竞赛,全对的学生能够获得奖状。在竞赛前,我反复提醒大家:“不要看同桌的卷子。如果你瞄了,哪怕你说没看到,我也会取消你的竞赛资格。”然后,还是有个学生反复看同桌。我在他的练习卷上用红笔写上“取消竞赛资格”,并给家长发信息:“您好!孩子在单词默写竞赛中多次看同桌——未必是真看到内容。因为违反竞赛规则,所以取消了孩子的评奖资格哦!”同时,他的成绩并没有被取消,还是“优秀”。

这个学生回家肯定会各种解释“没看到”,然后家长帮孩子解释的信息也反馈给我,并且提升到“人品”的高度:“我们家孩子的人品我是很相信的,不可能作弊的。”我的沟通重点是:“孩子犯小错误,妈妈别太焦虑。”“孩子小,又好强,做练习时候瞄一眼同桌。这跟人品、道德无关。教师会很平常地看待孩子的这种小问题,轻轻地教育一下,孩子就长心了。犯错误是小事,爸爸妈妈帮着解释才是大事。如果让孩子知道自己犯错后爸爸妈妈会帮着他向老师解释,那才麻烦呢!”耗费无数口舌后,家长才接受了“自己孩子犯个小错误,在教师眼里不算大问题”,并持这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小错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的确如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接受“小孩子犯错是小事”,这样才能更好地敦促学生及时改错并承担责任。一旦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及时承担责任,教师就要多表扬他们。

总之,当学生在学校里有出格的行为时,教师要多去审视这个行为背后的个体心理。不要急着去批评、去制止、去教育,而是先去研判这些行為是不是因为这些学生想获取教师的关注,再去探索如何针对这些“不好的行为”去引导,使其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为”。只有在源头解决了问题,那些“不好的行为”才有可能慢慢减少、消失,学生才能真正习得“用良好的行为获取他人关注”的习惯与能力。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阿德勒竞赛情绪 把童年还给童年莫愁·家教与成才(2019年6期)2019-06-26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9年3期)2019-03-20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9年2期)2019-02-24魔法世界的竞赛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9期)2018-09-20魔法世界的竞赛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9期)2018-09-20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4期)2018-04-19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杜威与阿德勒教育思想比较及启示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7年8期)2017-10-27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经理人(2017年7期)2017-08-29创新思维竞赛(3)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3期)2017-07-08

推荐访问:指导学生 获取 关注

《指导学生用良好行为来获取关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