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时间:2021-07-06 17:09:45 浏览量:

张婧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科研成果的重要输出地,承担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知识传播的社会责任。虽然在协同创新模式的影响下,政府、高校、企业等已经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多个主体之间从政策、机制、理念等方面相互协调,并不是由单个主体功能可以实现的。文章对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并提出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科研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生产力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现状来看,虽然研究工作一直保持正常进行,但是在当前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当中有高校、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各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进度。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对科技资源的整合,分析阻碍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寻求创新发展新模式。

1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1.1 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的增值为核心的,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科研成果涉及的各个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的整合创新模式。对于“协同创新”一词的理解,可将其拆分为“协同”与“创新”。“协同”强调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多个主体,多个主体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越过各个主体之间的壁垒,将各自的特色资源、优质资源实现共享、整合,将各主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预期目的。“创新”则是在“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各个主体功能的发挥,最终实现远超各主体功能相加而达到的效果。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1]。

1.2 协同创新的意义

协同创新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不同个体的优势资源进行了整合,将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多个主体的相互配合实现。通过协同创新将多个主体合并为一个整体,对科研结果的转化方法、方式、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多个主体优势的相互协调有效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转化质量。协同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国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结合度不高的问题,各主体间的协调、交流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对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科研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发展之本。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基地与科研成果的产出地,应承担起对社会人才与智力的支持责任,与生产企业建立良好、有效的人才、科研供需关系。当前,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科研工作与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意识到一切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必须以企业为载体,经过市场的评价、考核与检验。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在对企业提供的技术咨询、科研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功能价值逐渐体现,但受科研经费、科研环境、人才队伍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实力相对较弱。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承担着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其服务社会的形式基本以人才培养为主、科学研究为辅。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一直以来都缺乏主动性与实用性,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职称评定与职位晋升,重科研轻转化是高职院校当前的普遍现状。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将科研工作的开展及科研成果的数量加入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但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并没有设置合理的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科研管理体制因素

科研管理体制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科研管理体制的转化尚未完成,依然沿用过去陈旧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引导院校科研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科研的目标导向存在偏差,在高职院校开展设立的一系列与科研相关的奖项、激励政策大部分以科研行为、科研成果为主,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实践性与可行性并不考究。科研人员存在的这些旧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2]。

当前,大部分企业依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科研管理体制,企业对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提升经济效益的认识不足,企业经营理念还停留在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上,忽略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改变。由于企业没有建立新的科研管理机制,所以企业对科研成果、科学技术的需求主要靠投资引进为主,缺乏主动创新、主动研发的精神,不仅造成高职院校科研资源的浪费,也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的需求。

3.2 奖励机制因素

科研奖励机制是对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肯定,也是对科研行为的激励。奖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极易造成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驱力的丧失,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是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智慧的表现,当科研成果实现向生产力的成功转化后,创造出的社会价值是极高的。因此,只有均衡的利益分配与合理的奖励机制,才能体现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相关政策与法律不够明确和细化,这使得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在贡献科研成果之后对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利益分配、奖励尺度缺乏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3]。

3.3 投资体制因素

科研成果的转化依赖科研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投资体制的不成熟阻碍了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从当前我国科研投资体制来看,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过程、生产过程、技术改造等方面均有资金投入,但是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却出现缺口。从中试阶段到扩大生产是体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价值的重要环节,由于对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环节缺少资金投入,因此许多科研成果被拒之门外,只能停留在小试阶段。此外,科研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高职院校不具备自我转化实力的同时,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大多不愿意承担这一风险,这也对科研成果转化造成了阻碍。

4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索

4.1 政策协同模式

从现行政策协同实施效果来看,科研成果转化涉及的部门呈现各自为政、自我安好的状态,不能满足当前对科研成果转化、转化协同创新的基本需求。因此,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联系,打破中间壁垒,对当前各方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保证科研成果的转化有法可依。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加强协同创新各发展机制上的相互衔接,避免因规划、协调的失误造成工作量偏大,影响转化效果。加快政策协同,加强政策落实。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保障体系建设,均衡考虑各方利益分配与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先性。

4.2 资源整合模式

科研成果只有通过转化成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生产力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只有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资源的整合,才能与协同创新的科研理念相契合。通过对科研技术、科研人才、资金投入、科研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融合、契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资源整合包括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与生产企业充分发挥协同精神,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协同体系,搭建科研成果、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技术、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机构,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和带领作用。做好高职院校与生产企业的资金、信息、人才、环境等方面资源的融合工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3 体系协同模式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依靠多元体系的协同实现。加强政府、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发展;加强中介机构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引导和管理;科研成果实施分类管理,建立专门负责成果转化成型的服务机构,在适应社会经济运行的前提下,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建立共享协同体系,将政府、企业、中介、高校等多方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风险与利益共同承担。

5 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5.1 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必须加快现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摒弃陈旧的观念。将科研工作与转化当作一个整体,将课题申报、经费申请、成果转化结合,并且将科研成果转化后带来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作为科研行为的评价考核重点,提高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真实的价值体现。高职院校一切科研活动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当中的目标定位,实现科研工作的务实精神。

5.2 构建校企信息交流通道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校企沟通,开展畅通高校的校企信息交流通道。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通过企业的生产实现价值,而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智力支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微妙关系正是协同发展理念所倡导的协同关系。加强企业技术创建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也拓宽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的途径,保障了后续科研工作资金的稳定供给。

5.3 健全科研奖励机制

健全科研奖励机制是转变高职院校过去重申请、轻转化的陈旧思想和改善不良学术氛围的有效手段。对高职院校科研人员来说,健全的科研奖励机制不仅重新协调了最终的利益分配,也是对其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的肯定与认可,是对为提高生产力所付出智慧与汗水的尊重。健全的科研奖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不竭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相关政策,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完善、健全的科研奖励机制,以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实际价值实行利益分配。

5.4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有高素质、精专业、重创新的科研团队作为科研主体,要求科研人员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科研态度及对科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高度敏感性。高职院校应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吸收接纳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高职院校内现有科研人员素质的提升,以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加强对现有科研人员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拓宽科研人员的学术思维,摆脱传统科研理念的局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6 结语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多个主体参与的,涉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企业生产多个环节的复杂性工作。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只有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资源分配、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向成果实践的转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参 考 文 献

[1]刘扬林,刘吉如,刘妍妍.浅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21.

[2]屈文斌,姚哲.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3):31-33.

[3]张百尚,张振刚.浅谈科研机构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J].广东科技,2006(11):22-23.

[4]张国丽,崔颖,耿婧.协同创新模式下河北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1):5-6.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创新模式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大观(2019年8期)2019-10-30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科学与财富(2018年2期)2018-03-16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科技视界(2018年26期)2018-01-09创新型高职计算机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探索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7年6期)2017-06-16试析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12期)2017-01-17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4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0期)2016-06-16美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探析高教探索(2015年10期)2015-10-29

推荐访问:视域 协同 成果转化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