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专题

时间:2020-04-30 13:20:34 浏览量: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专题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如何理解这部分内容,怎么把握它的重点?今天的解读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背景; 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点任务。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背景 (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 1.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这一方面是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另一方面更是党的政策多年引导的成功实践。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到这次党代会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要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提升质量,就无法应对和解决新常态下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多年形成的对外贸易优势就有可能慢慢丧失,国际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会迅速下降。 2.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时期,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风险尚未根本消除,产品和服务质量短板仍然突出,新增长动力还不够强大,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依靠工业产能增量扩能形成的经济结构、依靠资源和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形成的增长动力,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追求速度和规模为重点的经济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3.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培育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快工业化”,带来制造业与贸易的周期性复苏;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存在不确定风险,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威胁程度很大。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企业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就必须认清形势,应对双重压力,顺应世界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趋势,提高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和领域的全方位变革过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演进的动态进程。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讲,实现现代化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截止到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概括地讲,这个体系应该是我们国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经济体系。从其构成要素来分析,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动力体系;二是产业体系;三是经济体制。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 目标任务与构成要素相对应,概括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就是要围绕创新动力体系、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经济体制集中发力、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 (一)创新动力体系 如何创新动力体系?报告明确的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改革形成现代动力体系。再进一步指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这“三大变革”是报告的亮点和新提法,其中“质量变革”,意味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段话不仅明确了创新动力体系的目标路径,而且指明了创新动力体系的工作重点和具体内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基本原则,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进而完成动力转化,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的最终结果,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换句说,现代动力体系的形成,最终是要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在这里我们必须弄清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余额的概念,指的是扣除各类要素投入的贡献后,所不能解释的产出,它基本能够反映出各类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前者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环境、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社会环境和税收政策;后者取决于该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金融市场发育状况、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与转化的水平。把这些原理搞清楚了,创新动力体系的努力方向就清晰了。 (二)完善产业体系 按照经济学原理和分类,我们将产业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通俗地讲,如果三次产业都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或者标准,也就是实现了现代产业体系。那么这个现代化的水平或者标准该如何掌握呢?前面我们强调过,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到产业体系上,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三次产业比例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总之,现代产业体系最基本的特征是质量效益都比较高,技术进步率也比较高。反观我们的产业体系,目前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区域内产业与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协作性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等。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要用系统思维,单兵突进很难奏效,需要在正确的理论引导下,制订精准的政策引导和促进。 (三)优化经济体制 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一个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宏观调控有度”,这是一个新提法,值得我们研究。作为国家级新区,获批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探索。从管理体制上看,我们是新区管统筹、功能区管开发、镇街管保障的管理模式,这样会有效地明确各方的职责,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从运行机制上看,我们鼓励和支持功能区自主决策、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在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我们坚持外引和内育并重,形成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突出海洋特色的多个产业集群,奠定了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激活微观市场主体,我们启动国企改革,对国企分类分级管理,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同时,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机会,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政策,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我们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方法和机制,聚集人才、资金和其他要素,综合运用PPP等手段,发展经济、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得益于我们采用了适应新区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得益于我们制定并落实了符合市场经济取向的系列产业政策,得益于我们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了管理科学、服务到位,因而赢得了建区以来连续多年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发展。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刚才介绍了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是创新动力体系、完善产业体系、优化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从理论上对目标任务的描述和概括。落脚到实践中,就是要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就是培育新动能、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完善产权市场和要素市场。这些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培育新动能、完善产权和要素市场作为支柱都很好理解,只是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有些不好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认识这个问题,现代产业体系终归要落脚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在空间或区域上追求和注重发展(布局)的平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性环节,这和发展目标里的产业体系也是相对应的。 (一)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改革来保驾护航。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线。这就要求我们,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落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的供给体系质量上。具体要在三个方面取得效果:一是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谋篇布局,既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和壮大新动能;二是围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攻关克难,既要重塑和发展具有国际标准和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要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围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来激励创新创业”集中发力,关键就在于全面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新型工人阶层。 (二)以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为重点,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城乡发展方面,主要是“三农”问题;二是在区域发展方面,主要是东西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南北差异。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九大做出了重大部署:一是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些措施都是指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我们要重点加以研究落实。如果城乡、区域和一些地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解决不好,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就会特别突出,严重制约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陆海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等方面。应对这些不平衡、不充分,我们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题,外引内育各类市场主体,全力构建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打造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载体平台,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基因科技产业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10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建成启用国际海洋人才港、国际海洋信息港、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两港一中心”,推动海洋经济迅速崛起;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海洋特色,实施“园区引领”战略,设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功能区,走市场化高效开发模式,现在看项目建设你追我赶、多点开花,形成了“616“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启动“特色和产业小镇”建设,三年来,全社会投资200多亿元,改造街区240万平方米,实施基础设施配套项目190个,建成特色街28条、工贸园区20个、农业生态园300多个,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的新范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强力引导要素集聚,更多地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并不断地补齐短板,增长方式不断改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力不断形成,努力和成效有目共睹。 (三)以明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为切入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要素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十九大从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入手,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 体制决定机制,唯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形成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机制,一切调控的经济政策才能顺畅地传递到市场。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市场秩序不规范、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两种现象并存、市场竞争不充分等,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产权制度不清晰和要素市场发育不足有关。这些问题解决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建构到位并健康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任务 十九大报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可谓站位高远,气势宏大,但是目标任务总是要落地的,下面就是指导我们如何建设的内容了,我们一起梳理梳理这六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多达200多种,“大”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要变成强国。怎么办?现在正好赶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浪潮,能否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要看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程度。新区已经有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做法,如,变企业自我管理服务为政府和市场相向发力,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属地服务“三位一体”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组建成立船舶海工、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产业联盟,让这些企业合作发展、创新发展、抱团发展,尽快做实做强做大;为振兴有宏大发展前景的实业,走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启动培育工业明星企业“511”工程,已有澳柯玛、双星等5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此外,还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工业4.0”推动联盟,率先建设全国“工业4.0”产业提升示范区。这些努力都是围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制造业强区展开,符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取向,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落实。 2.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还包含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内容。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形成新动能。 从新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寻找新动能,是未来新区变大变强的新增长点。在这方面,我们提出的“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目标很好,并且打造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样板——前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汗水经济”变成了“智慧经济”。前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仅仅是新经济在港口产业实现突破的一个缩影,假以时日,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的“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会进一步显示我们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形成新动能的成果。 3.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强国的重要基础。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为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对新区来说,三年来区财政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总投资达300多亿元,新增配套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内地新建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级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如青连铁路、青岛西站、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等相继开工,新建改建城乡道路150多条、400多公里,公交线路由61条增至158条,这些硬件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投资入住和百姓的便利生活。但是,2127平方公里的新区陆域面积,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任务还很艰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这些内容在我们新区都多有涉及,也是下一步的建设重点。 4.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产业能级。 5.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几年新区简政放权,进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业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数量上看,我区的市场主体增长到了二十多万户,但也存在不平衡和短板,比如,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产业传统、创新不足、层次不高、规模较小等问题。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在智能制造、蓝色经济、高端服务等高精尖产业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发展。 6.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现在,我国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是十九大报告里的原话。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 1.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原创性的成果要成批量地出现。 2.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以新区企业为例,被誉为青岛科技创新企业“新五朵金花”之一的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研究,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进国际领先的研发团队,以褐藻为原料开发了明月牌系列海洋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品、海洋化妆品、海洋医药与医用材料等领域,产品销往美国、德国、西班牙等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以创新为主线、以自身资源为发力点的特色海洋发展道路。49年专注于海藻特色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让明月海藻集团无论从科技研发,还是从产业规模上,都站到了海洋生物行业的战略先行者、行业领导者,以及标准制定者的的位置上。现在,集团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3%、25%以上,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生物制品行业内公认的“第一品牌”。这就是常年坚持应用基础技术研究的硕果。

 3.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在前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一个地区企业创新的能力强不强,与所在区域的管理体制、创新意识和氛围以及创新的奖励扶持政策等密切相关。新区获批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地位,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制发《青岛西海岸新区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全要素集聚的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了可喜成果。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286家,国家级创新企业载体11家,市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520家,其中国家级197家。 4.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现在则是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 在这方面我们的意识和探索比较超前,经过努力新区已经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区,组建了全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和巡回法庭,为我区社会各界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法律保障。 5.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最终都落在人才上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没有人才的支撑新区就没有潜力,就没有活力。为满足跨越发展、创新发展的需要,我们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我们的工作力度很大,多种手段并用,组建成立了新区招才中心,在美德等欧美国家设立引智工作站,整合国家级引智示范区、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政策,实施吸引人才的户籍制度,目前累计引进两院院士35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人、“泰山学者”50人,人才总量达43万人。我们还加大了引进高等教育学府的工作力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大学、海洋大学、哈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落户。这些努力换来的初步成果是,我们新区初步具备了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队伍和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尖端团队,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按照新区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区还要加大高校引进建设力度,推进“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总量将增至70万人。2020年,驻区高校将增至20所左右、在校生达到30万人左右,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力度,建立功能区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合作机制,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以战略眼光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市场机制用好人才、良好环境留住人才。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这个提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振兴”是全面、系统地振兴,必须理解到位。 1.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党代会以一贯之强调的重点。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的重点。 2.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村现代化,由“农业现代化”转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央对新时代乡村发展在国家现代化中地位表述的重要创新。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内涵更加深厚宽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是什么?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这是我们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标准。 3.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报告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个特别重大的决策,这个决策,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我们都知道,土地使用权期限是关于土地利用的基础性问题,不仅事关土地利用效率,更影响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投资者的信心和行为,所以这个决定的意义极为重大。 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过改革来解决。2014年以来,我区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平台,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性创建,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已累计完成950个村居的改制任务,占全部村居总数的82%。截至今年10月,共量化股东(社员)67万人、量化集体资产117亿元。2016年,股东(社员)分发红利总额940万元。改制盘活集体资产,极大地激发和释放了农村的市场活力,增添了农业发展新动能。 5.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连接点和着力点。在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方面,现代农业示范区作出了很有成效的创新探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还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组织形式,强化服务支撑,这对保护和发挥农民财产权的作用、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结合报告精神和新区实际进一步抓好谋划推进。 6.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财富增长的机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容非常丰富。从新区的实践看,多年来我们在乡村振兴方面坚持城乡统筹,综合施策,多点发力,在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有创新实践。比如组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培植现代农业新业态,完善农业科技园、特色产业园和庄园经济培育机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工匠”培养行动,打造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还有2家园区入围农业部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所有这些,都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引的发展方向一致。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我们过去把城镇化单列出来或者把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而十九大则是把城镇化作为一个区域问题纳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稍微做了一个调整。 1.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过去是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对比较好一些。 2.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这个部分也是放在城镇化部分,现在放在区域发展部分,因为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区域问题。 3.三大区域发展的重点,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过去,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倡议,所以十九大在国内区域发展部分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容,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又一次变得比较突出。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三大区域的发展重点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4.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关于这一点要强调下,我们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国务院对新区的批复里就要求我们承担两个战略,一个是海洋强国战略,一个是军民融合战略。为此,我们确定了“承接新战略、探索新机制、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实施海洋战略、率先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的发展愿景和“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实施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生态优先、转型发展“六大战略”,先后制发两个“三年行动纲要”分解落实。可以说,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朝向实现这两大战略做出的努力和实践,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以海洋产业为例,以每年17.4%的速度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占新区生产总值的31%、占青岛市同类指标的三分之一。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总体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 2.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我们在去年搞了区属国有企业分类分级改革,按“以功能分类、以存量定级、以增量升级”的思路,类别上划分为竞争类、开发类和公益类三类进行考核,等级上按现有规模、效益和贡献度划分为三级九档,建立健全导向鲜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与分类分级管理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每年根据企业发展升级晋档,与企业负责人薪酬待遇等挂钩,以此激发区属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推动企业争先进位、提升能级、做大做强。 3.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 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这两句话是很有新意的,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简政放权。我们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实施政务服务改革,组建行政服务局,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办的不用跑、现场办的跑一次、限时办的我来跑”。率先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实行市场准入“多证合一”、“一地多用”、施工“弹性许可”,建成全国县区级层面首个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这些措施极大地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了服务的档次和效能。 4.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5.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6.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1.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我们对国际社会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承诺。 2.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我们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3.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建设贸易强国而不单是贸易大国,这又是一个高目标。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 4.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一个全新的说法。这是一个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新区关注。 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新区责无旁贷地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节点支点城市的优势,广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开拓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此,我们一定要建好用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持续扩大论坛的国际影响力;还要进一步实施“以港兴区”战略,提高港口管理服务机构工作水平,推进前湾港区与董家口港区联动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枢纽港;还要统筹抓好项目建设,建立大项目推进新机制,吸引更多的百亿级大项目、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档次。此外,还要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 从经济板块这个角度学习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感受到了报告的博大精深。报告里的新观念、新目标、新举措,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指导意义。这部分报告,从宏观上对经济工作所作出的战略安排部署,与我们每个区域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学习和解读这个报告,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了憧憬和力量。

 

推荐访问:新发展 贯彻 现代化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专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 投诉